试论馒头窑的起源发展及其存在的合理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馒头窑的起源发展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闫桂林

关键词:瓷器(Porcelain) 馒头窑(Dome Kiln) 起源(Origin) 发展( Development) 优点( Advantage)

摘要:中国制瓷工艺源远流长。瓷器制作的一般流程包括坯料准备,拉坯成型,描纹挂釉,入窑炉烧制四个阶段。瓷器的烧制,作为最后一个流程,对于瓷器的质量和产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于瓷器烧制的研究包括许多方面。如瓷器的火候(即烧成温度),窑具的使用,燃料的使用,不同形制的瓷窑,不同烧制技术的应用等等。本文将就众多瓷窑形制中的一种——馒头窑进行展开讨论。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述馒头窑的起源;第二部分,对馒头窑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期;第三部分,探讨发展演变的推动因素,总结阐述其存在的合理性。

馒头窑,又名马“蹄形窑”,“圆窑”,火膛与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而得名。馒头窑大约出现于西周晚期,一直沿用至今,它是北方地区流行的陶瓷窑炉形制(南方地区也有一些发现),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内火焰为半倒焰。多在生土层掏挖

修制或以坯、砖砌筑而成。

第一部分. 关于馒头窑的起源。

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早的陶窑。在陕西省华县泉护村和河北省邯郸涧沟村遗址中分别发现了发现了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古代窑址。其结构形制大致可以分为横穴窑,竖穴窑,同穴窑,平面呈圆形。在离开窑床处,挖出燃烧室,在燃烧室内的斜上方挖烟火通道,

通入窑床。这是中国最早的窑炉形制。

而馒头窑的雏形最初在西周时期开始形成。在洛阳王湾遗址遗址周代遗存中发现了陶窑2座。其中的一座挖于地面之下,窑床平面近似椭圆形,燃烧室由以前的土洞变为底部平坦的圆形土坑。这两座陶窑已经具备馒头窑最基本的形制特点。与以往相比较,在窑炉的形制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山西省侯马村战国时期古窑群中,窑炉的形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窑炉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窑室与燃烧室之间用窑墙分隔,投柴口也因此固定。

几经变革之后,窑炉逐渐定形,形成了我国北方馒头窑的基本形制。

第二部分. 馒头窑的分期演变。

在西周时期,最早不晚于东周时期,馒头窑基本成形。燃烧室,窑床,投柴口,窑炉的平面形状,窑炉各部位的相对位置关系都基本确定。在接下来的各个时期,馒头窑的形制继续发展。本文将从窑室的平面形状,燃料的使用等方面对窑炉的演变进行讨论。根据窑炉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 7世纪—10世纪初。在已确定年代的窑址中,以四川地

区成都青羊宫窑为例。

该窑址所发现的馒头窑比较原始,窑炉长宽比例大,像一座较短的龙窑,燃料为竹木材料,烧成温度低。以青羊宫Y3为例。该窑为在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竖穴,夯实之后再坑内砌筑而成。窑室长10米,宽3.7米,高3。窑室较长,火膛面积不大,构造简单。

窑炉比较原始,窑室构造简单,窑室长宽比较大,火膛面积小,以竹木等作为燃料是这一时期窑炉的普遍性特征。

第二阶段. 10世纪中期-12世纪中期。大致相当于北宋时期。以河北观台磁州窑Y3为例。Y3为马蹄形窑,由窑门,火膛窑床,烟囱构成。总长度7.36米,宽4.17米,高3.13米。Y3以煤作为主要的燃烧材料。

在这一时期,馒头窑无论在窑炉形制结构,还是在燃料使用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窑室平面形状由最初的长方形还是向横宽方向发展,窑炉的长宽比减小。窑床,火膛面积大大增加。通过窑床面积的增大来提高装烧量是窑炉建造技术的大大进步。

此外,燃料实现了由柴向煤的转变,这也是烧造技术的重大转变。烧煤和烧柴相比,在同样数量的燃料基础之上,烧煤所产生的热量更高,使得窑炉内瓷器的烧成温度大大提高,对于产品质量的提高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以煤作为燃料,加强了对窑室内温度的控制,对于火候的调节有一定作用。

第三阶段. 12世纪中期-13世纪末期。相当于南宋时期。馒头窑的形制继续发展。馒头窑的规模继续扩大,窑室变为横宽形或近方形。以观磁州窑Y8为例。

Y8由窑门,火膛,窑床,烟囱,护墙组成。总长8米,宽5.64米,残高2.8米。Y8是以煤作为燃料的半倒焰式馒头窑,其结构形制已经相当成熟。特点是装少量大,窑室温度高。

归纳:通过对三个不同阶段馒头窑的形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窑炉结构由简单趋于复杂。这是窑炉建造技术不断进步的表现。

2.窑室的平面形状,由窄长向横宽方向发展,窑室的长宽比例逐步缩小。这是最直观,最普遍的发展规律。

3.窑炉的规模大大增加。火膛面积,窑床面积都有所增加,这一变化促进了产量的大大提高。

4.燃料由柴变为煤炭。燃料的转变,是一项重要的变革。这是窑炉烧造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对于产品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部分. 窑炉演变的推动因素及其存在的合理性。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馒头窑自然也不例外。透过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背后,我们应当看到诸多因素对于这种演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总结起来,大致由以下因素构成。

一.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了窑炉结构形制的演变。瓷器产品在胎,釉,器形方面对于窑炉的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产品的需求量大大提高。唐宋时期以来,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外贸易来往的不断加强,对于产品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这促使了窑炉形制的变化。装烧量的增加,单位面积内产量产量提高适应了对于产品数量增加的需求。

三.燃烧材料的转变。由以往的竹木柴作燃料实现了以煤炭作燃料的转变。与柴相比,煤炭燃烧时所产生的火焰相对较短,所以不得不降低窑室的长度,使得窑室内温度均匀。燃料的转变,既是窑炉发展演变的一个表现,更是推动窑炉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四.窑炉建造技术的进步。最初的窑炉比较原始,一般是挖土竖穴,在土坑内砌筑,在离开窑床的地方,挖出燃烧室。随着建造技术的提高,窑炉开始平地起建,出现了固定的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设施,内部结构更为复杂。因此建造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窑炉演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五.产品质量提高的需要。唐宋时期,中国的制瓷业迅速发展,窑址数量大大增加,到了宋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窑址不得不通过改善产品的生产质量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在窑炉之间的博弈之中取得优势。馒头窑的发展变化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馒头窑变得更短,使得窑室内温度分布更均匀,这对于瓷器质量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