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墓起源问题的再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总的来说,中国学者基本都认为汉代墓制的转变 是中国内部演变的结果。 很多西方学者将石质丧葬建筑的起源追溯到中国之外。 巫鸿认为 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崖墓可能是受到印度石窟寺的影响而产生的。 他所 举的例子是,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卒于前 113 年)墓,与很多 印度石窟寺有着类似的回廊结构。 在印度石窟寺内,礼仪空间的后部 常有一个由回廊环绕的�堵坡。 巫鸿指出,满城汉墓的建造者把�堵 [4]133 罗 坡理解成了丧葬结构,因此在刘胜墓中建造了类似的结构。 森(Jessica Rawson)则认为,无论大型崖墓还是小型画像石墓都受 到了中亚和西亚,尤其是伊朗地区类似墓葬的影响。[5]24-25 二、内部演变还是外来影响? 汉代画像石墓到底是中国墓葬结构内部演变的结果,还是受到 西方影响的产物?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考察一下中西石室墓 及大型石雕的历史和特点。 首先,在中国,汉代之前并没有使用横穴 石室墓的历史。 其次,在中国的西方,从西亚到地中海广大的地域范 围内,石雕与石建筑的出现比中国至少早了数百上千年,技术水平 也高得多。 再者,石室墓的建造需要一系列特殊技能,这跟中国传统 的木作有本质的不同。 石建筑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出现,很难解释为中 国内部技术发展的结果。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中原与中西亚有持续的文化交往。 连接中 原与西亚的交通路线自从公元前 3000 年就已经存在,并一直持续到 今天。 汉以前的中西交流主要体现在考古资料中,已有很多学者就此 作了讨论。 另一方面,随着张骞凿空,丝路繁荣,新鲜的观念和物品 不断被带回中原,正如《汉书・西域传》所载:“殊方异物,四面而 至。”因此,从汉朝开始,西域的事物出现在中原,或者中国的事物 出现在西域,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综上所述,汉代石室墓及大型石雕更有可能是受到外来文化影 响的产物,而不只是中国墓葬形制单线条演变的结果。 三、石雕与石墓的传入:来自印度还是伊朗? 在印度和伊朗文化圈,石建筑的大规模出现比西汉早了数百年。 在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Dynasty, 约公元前 550-前 330 年)的首都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有一系列规模宏大的石质宫 殿建筑,其建造约开始于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公元前 522-前 486 年)。在波斯波利斯西北约 12 公里的 Nakhsh-i-Rustam,还有数座阿 契美尼德时期的石室墓开凿于悬崖之上(图 1)。大流士一世墓是其 中较为典型的一座。 它规模宏大,正面外观呈十字形,十字的中央雕 凿有柱廊,并饰有浮雕。 柱廊的中间是通往墓室的入口,水平地凿入 山崖,墓室包括一个前厅及三个拱顶后室(图 2)。[6]80-89 其他阿 契美尼德时期的崖墓基本都是这种形制,只是规模大小及墓室数量 不同。 崖墓的开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 世纪,并在接下来的千年 中都很流行,一直持续到萨珊王朝(公元 224-651 年)末期。 在印度,大规模石造建筑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 世纪, 即孔雀王朝(Mauryan Dynasty, 公元前 322-前 185 年)早期。在印
汉代画像石墓起源问题的再思考
【摘要】长期以来,汉代画像石墓被学界认为是中国本土的艺术 形式。 近年有学者开始研究画像石艺术中的外来题材,但画像石墓所 体现的中西交流之深度与广度远不止于此,画像石墓的起源与发展 与中外交流密切相关。 横穴石室墓的营造始于汉代,很可能是受到中 西亚影响而产生。 画像石墓的地下建筑结构与地上附属石雕中也常常 出现域外元素。 这些外来因素被中国传统同化,并被赋予中国式的功 能和含义。汉代画像石墓其实是混合了多种观念与技术的产物。 中国【关键词】 汉代;崖墓;画像石墓;中外文化交流 本文所论“汉代画像石墓”是指由雕刻有画像的石材建造,或小 砖与石材组合建造的横穴多室墓。 画像石墓兴起于西汉中晚期,在东 汉中晚期发展到顶峰,在东汉末年随着汉帝国的衰亡而式微。 目前已 发掘的画像石墓有数百座,出土的零散画像石更是不计其数。 由于其 他材质的汉代图像资料发现不多,画像石一直是汉代艺术史研究的 主要对象,其起源与发展是很多学者都感兴趣的问题。 一、问题与现有研究 在画像石的起源方面,很多学者已有论述。 最具代表性的观点由 信立祥提出。 他认为,汉代画像石室墓中的石刻画像是从西汉早期木 椁墓中的帛画和漆棺画发展而来的。[1]190-198 目前多数研究将画像 石视作艺术作品,因此更专注于其题材和艺术形式的研究。 笔者则希 望将画像石放回其原有环境中去考虑。 画像石最初并不是一块块孤立 的艺术品,而是用来营造墓葬的建筑材料,是画像石墓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 正因如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画像石墓”,而非“画像石”。 蒋英炬认为,汉画像石是在代传统墓制在汉代发生了重大变 化:第一,横穴墓逐渐取代了竖穴墓,占据主流地位;第二,地下 结构的主要材料,从木材转变为砖石。 新墓制的典型代表为西汉诸侯 王崖墓和本文要讨论的画像石墓等。 这种横穴石室墓是汉代的创新, 与西汉及以前的主流墓制,即竖穴木椁墓有本质的不同。 因此,一个 亟待回答的问题是,这种新墓制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不少中外学者已经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黄晓芬的观点最为广 泛接受。 她提出了著名的室墓产生三阶段说,认为汉代砖石墓由木椁 墓发展而来:椁墓层层密闭、 彼此分割的墓室,一步一步向彼此联系 互相开通的形式过渡。[3]90-93 然而,黄晓芬忽视了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不管木椁中的椁室数量与形式如何变化,棺椁结构总是被埋 葬在一个竖穴的底部。 她的理论不能解释水平开凿入山体的崖墓为何 在西汉时期突然出现。 第二,她没有注意到墓葬营造材料由木材到砖 石的变化。 其三阶段说的第三阶段最关键,重要细节也最多,但都没
度北部,矗立着一系列阿育王(Ashoka the Great, 公元前 273-前 232 年在位)时期的纪念石柱,其外观和雕刻技法明显地表现出来 自阿契美尼德的影响。 很多细节,如柱头凹槽、 垂瓣纹、 写实的动物形 象、风格化的狮子等,都跟波斯波利斯的石刻风格很接近。除石柱外 印度石建筑的另一种典型代表是石窟寺。最常被学者提及的 Lomas Rishi 石窟(公元前 3 世纪),是印度现存最早的石建筑之一。该石 窟朝南,入口处饰有浮雕,内有前后两室。[7]189-190 其开凿理念和 建筑结构都很类似于波斯波利斯的崖墓建筑,这是印度石建筑受波 斯影响的又一例证。 另外,在亚历山大大帝攻陷波斯波利斯(公元前 331 年)、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之后,很多波斯石匠流亡到孔雀王朝 因此,不少学者将印度石雕艺术的起源追溯到波斯-希腊化世界。[8] 由上文可以看出,巫鸿所提出的观点,即西汉诸侯王崖墓受印度石 窟寺影响而产生,不太可能成立。巫鸿所引用的 Vat Bhaja 石窟寺年 代为公元前 2 世纪。 而他所用来比较的中山靖王刘胜墓,因墓主卒年 史书有记载,年代可以定在公元前 113 年。因此刘胜墓不太可能受到 年代接近的印度石窟寺影响,更可能与其他西汉诸侯王墓相关。 比如 在今天的江苏徐州地区,考古工作者已经发掘了十几座西汉楚王崖 墓。 (1)其中的好几座开凿日期都比刘胜墓早。 刘胜墓的建筑形式更 可能是效仿其他诸侯王墓的结果。 上文提到,印度石窟寺受到波斯帝国崖墓的影响而产生,并很 可能是由流亡至印度的波斯工匠雕凿的。 汉人向山石内开凿横穴崖墓 的理念很可能也是借鉴自阿契美尼德王朝。 尽管没有华丽的外部装饰 西汉诸侯王崖墓与波斯崖墓有着类似的内部结构。 更重要的是,在西 汉诸侯王墓所出土的大量随葬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带有波斯风格的 物件。 这表明了诸侯王们对外来物品的兴趣,以及他们与域外的联系 很多汉代诸侯王墓中都曾出土博山炉。 根据罗森的研究,汉代博山炉 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类似香薰炉的影响。 汉人吸收了波 斯香炉的样式,并结合本地传统,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博山炉。 [9]75-86 另外,很多西汉诸侯王墓中曾出土波斯风格的银盒、银盘。 倪克鲁(Lukas Nickel)指出,这些银盒的设计毫无疑问借鉴了阿契 美尼德银盘的样式。[10]98-107 这些物品的外观体现出波斯风格,但 原材料都产自本土,其生产制造也是在中国完成,这都说明了西汉 诸侯王对波斯风格的有意接纳。 上述因素更加有力地证明,西汉诸侯王对波斯帝国的物质文化 很感兴趣,其开凿横穴崖墓的理念很可能源自波斯。 古代印度人与中 国人都借鉴了波斯的石造建筑传统,但分别加入了自己不同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