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值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尚有争议,但至少是其近房裔孙,其祖父做过太守。

诗的开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点明了劳作的地点是南山,劳作的成果是草盛豆苗稀。

作者用“盛”与“稀”形成对比,生动地描绘出了他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展现出了劳作的艰辛。

接下来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具体描述了劳作的时间和过程。

从“晨兴”到“带月”,可以看出诗人劳作的时间之长;“理荒秽”和“荷锄归”,则描绘了诗人辛勤劳作的场景,体现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进一步描写了劳作的艰辛。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露打湿了诗人的衣服,这些细节都展现出了劳作的不易。

然而,诗人却不以为意,反而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诗人认为,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即使衣服被露水打湿,也是值得的。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坚定追求,也反映了他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整首诗用语平淡自然,如“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等,都是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然而,正是这种平淡自然的语言,却营造出了一种醇美的意境,使全诗充满了诗意。

此外,诗中的景物描写也非常生动,如“带月荷锄归”,通过对劳动者形象的描绘,展现出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风格独特而著称。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腐败的不满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以下是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上首写桑麻,这首写种豆,在组诗上次序井然。

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

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

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

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尽管豆苗长得不景气,可他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

“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

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

“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道,是指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草木丛生,难以行走。

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

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归田园居其三原文翻译

归田园居其三原文翻译

归田园居其三原文翻译《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下面给大家分享归园田居其三的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作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叶唇柱。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穴草木短,夕茜粘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出来至地里去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背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浸湿了并没什么应该可是的,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陶渊明被称作“隐逸诗人之宗”。

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存有三:其一就是弓,其二就是浓,其三就是离。

他的创作缔造了田园诗的体系,并使中国古典诗歌达至了一个代莱境界。

从古至今,存有很多人讨厌陶渊明死守寒庐,抒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泊邈远,恬淡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归隐生活情况展开研究分析。

本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本诗的品酒即可领略陶渊明田园诗的风采一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在中国古籍中就是一个发生频率很高的词,泛指在南边的山,特指秦岭山,具体来说所指的就是秦岭山的终南段。

历史上因为秦岭山脉坐落于唐代长安都城以南,故称作南山。

“南山”在众多诗词中的,多指宏伟、久远,例如“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然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又例如“寿比南山”等。

而在此诗中又存有暗喻朝廷的意思。

“草盛豆苗叶唇柱”,“丰”与“叶唇柱”的对照实则就是朝廷的奸臣当道与奭难存。

这两句平静至极,像是似闲聊,却平易近人入题。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草盛豆苗叶唇柱就默纳,所以一早就下地了,又就是一句平静的纪实。

闲适“理荒秽”三字,喻“草”为“荒秽”,作者心中的憎恶之情溢于言表。

在陶渊明认为,这些荒草像是极了社会中的黑暗、不公、尔虞我诈。

许多人瓦解了自然的生活方式,操弄智巧,争夺战利益,不能自拔。

于是天下战乱四起,流泪无尽。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到南山”。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作品,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原文翻译。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翻译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写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诗文赏析这首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意。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是《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三首。

作者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

作品原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品注释: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5、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

但:只.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作品译文:我在南山的山坡上种了些豆子,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

道路很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被打湿了不足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写作背景:《归园田居》为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

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

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作品赏鉴: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及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及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及赏析归园田居·其三魏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违背。

创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赏析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的决裂。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归园田居·其三》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非常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归园田居其三》可以让我们领悟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归园田居其三朝代:魏晋:陶渊明原文: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魏晋古诗之《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 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 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 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解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 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 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 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反。

赏析《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 是"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 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 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看来, 为口腹所役, 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追逐富贵, 追逐虚名, 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 满足于俭朴的生活, 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 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 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

当然, 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 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 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 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 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 常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 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及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及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及赏析归园田居·其三魏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违背。

创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赏析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的决裂。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及注释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及注释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及注释
《·其三》
朝代:魏晋
作者:
原文:
种豆南பைடு நூலகம்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翻译赏析

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翻译赏析

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翻译赏析《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翻译】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1归园田居·其三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赏析:作者:佚名《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

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1、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赏析:这首《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中国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通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描写,展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敬畏。

首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简单地介绍了种植地点和情况,营造出田园生活的氛围。

接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作者辛勤劳作的形象。

这里,“晨兴理荒秽”表现了作者早起的勤奋,“带月荷锄归”则展现了作者在月光下扛着锄头回家的浪漫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第三句“道狭草木长”中,作者通过道路狭窄、草木茂盛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而“夕露沾我衣”则通过描写夕露沾衣的细节,强调了作者在田间的辛勤付出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愿望的坚定追求。

这首诗中,陶渊明运用了自然主义的手法来描写田园生活,没有过多地使用形容词或修饰语,而是通过简单、直接的语言来表现他对自然界的感悟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同时,他在诗中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观。

他认为自然界是美好而宁静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也是他通过这首诗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之一。

此外,这首诗还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生命、体验人生、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因此,他选择了隐居田园的生活方式,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归园田居·其三》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诗作。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翻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稀少。

③兴: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

⑤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⑥狭: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
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违背。

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意思-赏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意思-赏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意思|赏析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鉴赏作者:佚名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

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

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晨兴理荒秽]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荷锄] 扛着锄头。

荷:扛着。

[草木张] 草木丛生。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归园田居(其三)写作背景: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浔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 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六十岁左右去世,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征士。

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陽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