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的临床表现
骨肉瘤的症状表现-诊断方法
骨肉瘤的症状表现,诊断方法骨肉瘤是骨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一种,是从间质细胞系发展而来,肿瘤迅速生长是由于肿瘤经软骨阶段直接或间接形成肿瘤骨样组织和骨组织。
下肢负重骨在外界因素(如病毒)的作用下,使细胞突变,可能与骨肉瘤形成有关。
骨肉瘤是较常见的发生在20岁以下的青少年或儿童的一种恶性骨肿瘤,在小儿骨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约为小儿肿瘤的5%。
典型的骨肉瘤源于骨内,另一与此完全不同类型的是与骨皮质并列的骨肉瘤,源于骨外膜和附近的结缔组织。
后者较少见,预后稍好。
临床表现骨肉瘤的突出症状是肿瘤部位的疼痛,由肿瘤组织浸蚀和溶解骨皮质所致1.疼痛肿瘤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是骨肉瘤非常常见和明显的症状,由膨胀的肿瘤组织破坏骨皮质,刺激骨膜神经末梢引起。
疼痛可由早期的间歇性发展为数周后的持续性,疼痛的程度可有所增强。
下肢疼痛可出现避痛性跛行。
2.肿块随着病情发展,局部可出现肿胀,在肢体疼痛部位触及肿块,伴明显的压痛。
肿块增长迅速者,可以从外观上发现肿块。
肿块表面皮温增高和浅表静脉显露,肿块表面和附近软组织可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因骨化程度的不同,肿块的硬度各异。
肿块增大,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和肌肉萎缩。
3.跛行由肢体疼痛而引发的避痛性跛行,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加重,患病时间长者可以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和肌肉萎缩。
4.全身状况诊断明确时,全身状况一般较差,表现为发热、不适、体重下降、贫血以至衰竭。
个别病例肿瘤增长很快,早期就发生肺部转移,致全身状况恶化。
瘤体部位的病理骨折使症状更加明显。
在成骨性骨肉瘤的病例,可以在早期发现血液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增高,这与该肿瘤的成骨作用有关。
病理诊断是治疗的依据。
当考虑到骨肉瘤的诊断时,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尽快得到病理学检查的确认,对明确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苗市医惺宦点匡阮* 专料医皖*世界骨肉瘤检查方法 1.X线摄片典型的骨肉瘤的X线表现为骨组织同时具有新骨生成和骨破坏的特点。
肿瘤多位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边缘不清,骨小梁破坏,肿瘤组织密度增高,穿破骨皮质后,肿瘤将骨膜顶起,产生该病具有特征性的X线征象--考德曼套袖状三角(Codman-三角)。
骨肉瘤评估标准-定义说明解析
骨肉瘤评估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骨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骨骼或软组织中的恶性肿瘤。
它是一种罕见但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的癌症。
尽管骨肉瘤的治疗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其预后仍然相对不理想。
因此,评估骨肉瘤的标准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测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评估标准是根据病理、影像学、生物学和临床病理等方面来确定骨肉瘤的特征和严重程度的量化指标。
这些评估标准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还可以指导治疗计划的制定和治疗效果的评估。
组织学评估标准是根据骨肉瘤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来评估肿瘤的类型和分级。
通过对患者组织标本的检查,可以确定骨肉瘤的组织类型,如干骺端骨肉瘤和中心型骨肉瘤等,以及分级,如低、中、高分级。
这些评估标准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影像学评估标准是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如X线、CT扫描、MRI和核医学显像等,来评估骨肉瘤的特征和扩散情况。
这些评估标准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侵袭深度和局部扩散情况,同时也可以评估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
生物学评估标准是根据骨肉瘤患者的遗传变异、分子标志物和细胞信号通路等方面来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这些评估标准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骨肉瘤的基因变异和分子机制,从而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病理评估标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其他相关指标来评估骨肉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这些评估标准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疾病分期、治疗方案和预后,并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因素。
综上所述,骨肉瘤评估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评估标准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同时也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和改进骨肉瘤评估标准,以提高其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2. 正文2.1 骨肉瘤的定义和背景- 骨肉瘤的定义:骨肉瘤是一种恶性骨肿瘤,起源于骨组织的肿瘤。
骨骼肿瘤恶性
一、骨肉瘤
【X线表现】
(七)软骨破坏
侵犯骺板,则干骺端临时钙 化带变淡、中断、消失。
侵犯关节软骨,则骨性关节 面破坏,关节腔内软组织肿块。
根据密度的改变骨肉瘤可分
为溶骨型、成骨型和 型。
2020年6月9日星期二
28
第二篇 骨关节
骨肉瘤 左胫骨上端 一个月后 病正情位加片重
成骨型
2020年6月9日星期二
2020年6月9日星期二
16
第二篇 骨关节
2020年6月9日星期二
骨肉瘤 右肱骨上端
正位片 边缘模糊的 弥漫性肿胀
含有高密度 的瘤骨
17
第二篇 骨关节
2020年6月9日星期二
骨肉瘤 左肱骨上端
CT片 边界清楚的 软组织肿块 结构模糊的 弥漫性肿胀
18
第二篇 骨关节
2020年6月9日星期二
骨肉瘤 左股骨中端
晚期,破坏灶互相融合,则 形成大片骨质缺损。
2020年6月9日星期二
12
第二篇 骨关节
2020年6月9日星期二
骨肉瘤 左肱骨上端 正位片
大片状 骨质破坏
13
第二篇 骨关节
一、骨肉瘤
【X线表现】
(四)骨膜增生
恶性程度越高,或者距肿瘤越 近,骨膜反应也越明显。
当增生的骨膜被肿瘤破坏,在
骨膜中断的边缘部分形成一三角形 影,称为袖口征,亦称柯德曼氏三 角,是本Co病d常m见an的'sXtr线ia征ng象le 。
MR 边界清楚的 软组织肿块 结构模糊的 弥漫性肿胀
19
第二篇 骨关节
一、骨肉瘤
【X线表现】
(六)瘤软骨钙化
部分骨肉瘤内有瘤软骨形成。 瘤软骨钙化越多,密度越高, 边缘越清晰,恶性度越低 ;
恶性骨肿瘤
骨髓瘤( myeloma)
三、影像学表现
(三)MR
2.病变弥漫、多发、散在、分布均匀或部
分融合成片
3.T1WI低信号,弥漫、多发、散在、分布 均匀的低信号区,分布于高信号的骨髓
内形成特征性的“椒盐征”
4.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病灶高信
号更明显
骨髓瘤(椒盐征)
(
骨
弥 漫
髓浸
瘤润
型
)
•邻近关节活动障碍
骨肉瘤
二、临床表现
4.全身症状和体征:
多出现于晚期,包括发烧、疲乏、进行性消 瘦和恶病质
5.化验检查:
血沉加快,贫血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骨肉瘤
三、影像学表现
1.好发部位:长管骨干骺端 2.浸润性骨破坏
A多开始于干骺端松质骨,骨小梁中断或小斑片 状、大块状骨小梁缺损区,边界不清
B皮质骨,筛孔状、虫试样或细条状透光区,并
骨尤文肉瘤( Ewing sarcoma )
三、影像学表现
3.骨干周围型 (1)骨皮质外缘碟形破坏 (2)肿瘤呈卵圆形或分叶状向外扩展多,形成较大的软 组织肿块 4.干骺中心型 (1)位于干骺端中央 (2)斑点状或虫蚀样骨破坏和骨硬化混
杂存在
骨尤文肉瘤( Ewing sarcoma )
三、影像学表现
二、临床表现
1.好发年龄:40岁以上,男多于女 2.好发部位:富含红骨髓部位,脊椎、颅骨、肋骨、 骨盆、胸骨、股骨和肱骨近段
3.多为多发(多骨多灶),单发极为少见 3.症状和体征
(1)骨骼系统:主要为逐渐加重的疼痛、病理骨
折和少见的软组织肿块 (2)泌尿系统:急慢性肾能衰竭(骨髓瘤肾)
骨髓瘤( myeloma)
颌面部骨肉瘤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颌面部骨肉瘤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一、概述:
建议就诊于口腔科。
骨肉瘤是恶性度较高的肿瘤,常发生于青少年,男性较女性多见,约有5%发生于颌骨,下颌骨较上颌骨为多见,损伤及放射线可能为诱发因素,骨肉瘤是由肿瘤性造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及肿瘤骨组成,分化较成熟、肿瘤骨较多的称为成骨性骨肉瘤,其恶性程度较低;分化较原始或呈胚胎型,肿瘤骨少的称为溶骨性骨肉瘤,其恶性程度较高。
二、临床表现:
(一)临床上常发生于青少年,下颌骨较上颌骨多见,并有损伤史。
(二)早期出现颌骨部间歇性麻木和疼痛,很快转变为持续性剧痛伴反射性疼痛。
(三)生长迅速,牙槽突及颌骨膨大破坏,牙松动移位。
(四)肿瘤突破骨皮质及骨膜后,面部可出现畸形,表面皮肤静脉怒张,呈暗红色。
三、检查:
1、X线检查:成骨型骨肉瘤成密度增高,有日光放射状或葱皮样改变,溶骨型骨肉瘤则表现为虫蚀样溶骨改变。
临床上也可见兼有上述两型表现的混合型。
2、骨显像:骨显像对骨肿瘤、骨转移肿瘤诊断比X线片检查可早3~6个月,但要注意本法是高灵敏度、低特异性。
3、肿块组织活检:确诊骨肉瘤的方法。
四、治疗:
手术治疗为主,手术需行大块根治性切除,特别要强调器官且存储的概念,以避免因管道或腔隙传播而导致局部复发。
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可作为辅助治疗,切勿以后二者作为主要治疗措施。
五、预防:
无特殊预防手段。
骨肉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形成 。 ➢慢性骨脓肿:局限性骨质破坏,位于干骺端中央,早期破坏边缘常
模糊,周边见无明显骨质硬化。 • CT比X线更容易显示死骨及骨内脓肿。 • MRI可以很好显示炎症组织、脓肿、窦道或瘘管。
鉴别诊断-尤文氏肉瘤
• 好发于年轻人(5-30岁),男性多于女性。 • 主要表现为疼痛及软组织,常伴发热、贫血、白细胞增多。 • 发生于长骨者多位于骨干,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软组
为软组织密度的肿瘤所取代。 • 增强见肿瘤不均匀较明显强化,内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坏死灶。
影像表现-MRI
• 与肌肉对比,大部分骨肉瘤在T1WI主要表现为等、低信号, 有时出血可见高信号成分。
• T2WI上信号多不均匀,可见高、等、低信号。 • 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较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在髓腔的蔓平扫表现与X线类似,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 早期易通过血行转移到肺及远处骨转移。
小结
• 最常见骨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 • 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其次是肱骨近端。 • X线:骨质破坏、肿瘤骨、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及Codam三角。 • CT、MRI能更好的显示坏死囊变、瘤骨及骨质破坏的细节,和肿瘤
影像表现-X线
• 骨质破坏: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可呈筛孔状,虫蚀状或大片状。 • 肿瘤骨:瘤骨形成象牙质样、棉絮样、针状。 • 软组织肿块:表示肿瘤已侵犯骨外软组织,界限多不清楚。 • 骨膜反应及Codam三角:骨膜反应层状、针状或放射状。
影像表现-CT
• CT平扫图像上与X线平片相仿,但CT发现肿瘤骨较平片敏感。 • CT还能较好的显示肿瘤在髓腔内的蔓延,表现为低密度的含脂骨髓
骨肉瘤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骨肉瘤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骨科。
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指瘤细胞能直接产生肿瘤骨及骨样组织的一种恶性结缔组织肿瘤。
据有关资料,在美国占所有骨骸系统原发性恶性肿瘤的20%~30%,在我国其发病率高于英美国家,约占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35%。
骨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常见,发病年龄的高峰在11~20岁,其次是21~30岁,小于6岁或大于60岁者少见,85%的病例在35岁以下、15岁以上发病。
本病的男女比例为3:2,但15岁以下无明显性别差异。
分中心性(髓性)骨肉瘤和表面骨肉瘤两大类。
常表现为膝关节周围会出现无原因的关节疼痛。
该瘤恶性程度甚高,预后极差,可于数月内通过血液出现肺部转移,截肢后3~5年存活率仅为5~20%,但是近年来由于早期诊断和化疗迅速的发展,骨肉瘤的5年存活率提高了50%以上。
二、临床表现:(一)局部症状 1.疼痛:最早的主诉为间歇性隐痛,活动后加重,数周或者数月后发展为持续性疼痛,进而可出现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夜间尤较白天为甚,肢体活动常可进一步加重疼痛。
2.肿块:疼痛发生2~3个月后,局部可模到肿块,软硬不定,并伴有明显触痛,肿瘤周围肌肉组织可出现萎缩。
3.功能障碍:偶有病人发生病理性骨折。
(二)全身症状 1.远处转移:骨肉瘤的远处转移灶多见于肺部。
当术后出现胸闷、咳嗽、体重减轻等症状时,常提示已发生肺转移。
晚期双肺出现多个转移瘤时,可出现干咳、咯血和呼吸急促。
2.全身症状:可有低热,并逐渐出现体重减轻、贫血、乏力、睡眠不佳、食欲减低、精神萎靡不振等。
三、检查:1.血液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不高。
比较有意义的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
2.针吸活组织检查:采用细针针吸活检,对于骨肉瘤的诊断有~定的必要性,其阳性结果可以避免开放性活检手术。
3.病理活检4.影像学检查:目前临床使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动脉造影等,但x线片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骨肉瘤诊断依据。
骨软骨瘤的鉴别诊断模板
骨软骨瘤的鉴别诊断模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软骨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通常位于长骨的干骺端或短管状骨。
它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组成,通常在骺软骨生长区形成。
鉴别诊断骨软骨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与其他疾病可能具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个关于骨软骨瘤的鉴别诊断模板,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种疾病。
一、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1. 年龄:骨软骨瘤通常发生在青少年和青年成年人身上,但也可以发生在儿童和老年人身上。
2. 症状:患者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肿胀,活动受限,特别是在运动时。
疼痛可以在休息时减轻,但在活动或运动时会加剧。
3. 外伤史:患者是否有外伤史,如扭伤或跌倒,可能会增加骨软骨瘤的疑虑。
二、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骨软骨瘤通常在X线上表现为肿胀的骨质,边界清晰,内部呈现多发性骨芽瘤样结构。
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软骨瘤的形态和内部结构,有助于鉴别诊断。
3. MRI检查:MRI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软组织肿块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对于较小的骨软骨瘤尤为重要。
三、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明确诊断骨软骨瘤的关键。
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的生长模式和结构,确定病变的性质和恶性程度。
四、鉴别诊断在诊断骨软骨瘤时,需要与其他骨肿瘤和疾病进行鉴别,如下所示:1. 骨骼肌肉瘤: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有明显的恶性特征。
2. 骨转移瘤:转移瘤通常生长在骨质的末端,呈孤立的结节状,边界模糊。
3. 骨囊肿:囊肿呈囊状阴影,内部被液体充填,与骨软骨瘤的多发性骨芽瘤相区分。
4. 青春期骨软骨瘤:青春期骨软骨瘤通常发生在骺软骨生长区,与成年人的骨软骨瘤相似,但常见于年轻人,多发生在髋骨或膝盖等关节处。
5. 骨软骨肉瘤:骨软骨肉瘤具有高度的异型性和增殖能力,易于转移生长,需要进行组织学检查来区分。
五、骨软骨瘤的治疗对于确诊的骨软骨瘤患者,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或放疗。
骨肉瘤医学课件
骨肉瘤医学课件
骨肉瘤是一种恶性骨肿瘤,多发于青少年,病情进展迅速。
本文将介绍骨肉瘤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
一、概述
骨肉瘤是一种恶性骨肿瘤,常见于青少年。
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化学物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骨肉瘤的病变部位多发生在长骨的干骺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肱骨上端较为常见。
二、临床表现
骨肉瘤的早期症状多为患肢疼痛,逐渐加重,疼痛时间较长,夜间明显。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肿胀、局部皮肤温度升高、静脉怒张、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三、诊断
诊断骨肉瘤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明显、Codman三角或呈日光射线形态等。
CT和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和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骨肉瘤的金标准,通过活检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四、治疗
骨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辅助以化疗等方式。
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恶性程度而定,包括刮除术、切除术、截肢术等。
化疗对于骨肉瘤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减小肿瘤、减轻症状、提高生存率。
五、预后
骨肉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早期患者的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的生存率相对较低。
总之,骨肉瘤是一种恶性骨肿瘤,病情进展迅速,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和医生应该密切关注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预后。
骨肿瘤的临床表现
骨肿瘤
骨肿瘤是指发生于骨骼的恶性肿瘤,主要有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多发性骨髓瘤、脊索瘤、网状细胞肉瘤等。
骨肿瘤的症状和体征主要有贫血、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
骨肿瘤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是骨肿瘤的一个主要症状,休息后不能缓解,由于外界刺激减少而夜间疼痛加重,尤其是恶性骨肿瘤夜间痛,静止痛更明显,是与创伤及炎症疾病造成的疼痛的主要区别。
(二)肿块往往表现在肢体或躯干的异常隆起,需注意肿块部位、大小、局部温度、质地、边界、有无压痛、表面性质、活动度及其生长速度。
(三)年龄分布骨肿瘤的年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人群中因恶性肿瘤死亡者有两个年龄的高峰。
一个为15至20岁,另一个为30至75岁,第一个高峰大多为原发性恶性肿瘤,如6个月婴儿恶性骨肿瘤几乎全为神经母细胞瘤。
尤文氏瘤(Ewing's sarcoma)多发生在儿童,成骨肉瘤多发生在青少年,淋巴瘤及其它小圆细胞瘤、骨巨细胞瘤等多发生在20~40岁,多发性骨髓瘤及转移性肿瘤大多为50岁以上的患者。
(四)部位特征某些骨肿瘤有比较特定的好发部位。
一般来说,良性骨肿瘤生长缓慢,疼痛轻微或不痛,除位置表浅者外,早期不易察觉,当肿瘤长大或压迫周围组织时,疼痛加重或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始被发现。
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发展迅速,骨皮质破坏后,可蔓延至周围软组织。
患部常呈梭形肿胀,肿块边界不清,质地较硬,局部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早期出现疼痛并呈进行性加重。
后期出现贫血及恶液质,并可发生多处转移病灶,其中以肺部转移最多见。
骨肉瘤临床诊疗指南
骨肉瘤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 【概述】
骨肉瘤发生于成骨组织,以能产生骨样组织的梭形基质细胞为特征。
结合临床表现、放射学变化、病理学特点将其分为一般型骨肉瘤(髓内起源)、骨皮质旁骨肉瘤、继发性骨肉瘤和多发性骨肉瘤,以一般型和骨皮质旁型多见,继发性指的是继发于骨梗死、畸形性骨炎或良性骨肿瘤放射治疗后的骨肉瘤。
3 【临床表现】
3.1 患者多为10~25岁的青少年。
3.2 好发于骨骺生长最快的长管状骨干骺端,尤以股
骨下端、胫骨上端最
多见,其次为肱骨上端。
骨肉瘤
分化原始的肉瘤新骨生长很少,骨质破 坏显著,成为以破骨为主的溶骨型骨肉 瘤,其恶性程度一般较高,生长旺盛。
, 其 上 方 邻 近 之 骨 状 膜 ” 新 。 骨 呈 三 角 形 “ 袖 口
大 量 肿 瘤 骨 呈 絮 片 放 射 状 伸 入 软 组 织 肿 块 中
股 骨 下 段 髓 腔 内 毛 玻 璃 样 密 度 增 高 , 局 部 有
骨肉瘤
(Osteosarcoma)
病理
骨肉瘤在原发恶性骨肿瘤中最常见
肿瘤主要组成成分为肿瘤性成骨细胞、 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
切片
临床表现
疼痛和肿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开始时 常呈间歇性隐痛,迅速转为持续性剧痛。 局部扪诊压痛明显,表面皮肤发热变红, 伴有静脉怒张。全身情况在初期尚佳, 在后期或肿瘤生长迅速时往往有发热、 全身不适、体重减轻、贫血及进行性消 瘦。常伴有肺部转移。
病变进一步发展,肿瘤穿破骨膜侵入周 围软组织中,形成软组织肿块,于其中 产生不同程度的肿瘤性新骨。此时,肿 瘤上、下边界附近的残留骨膜反应呈三 角形,称Codman三角。
骨肉瘤一般不侵犯关节,在骨骺板未愈 合前,肉瘤为软骨所阻,不侵及骨骺。 分化成熟的肉瘤新骨形成明显,骨质破 坏较少,成为以骨质增生为主的成骨型 骨肉瘤,其恶性程度一般较低,生长较 缓慢。
好发年龄、性别
主要见于15~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少年
男多于女约一倍
好发部位
肿瘤部位多在长骨干骺端,
以股骨远端 胫骨近端 肱骨近端最常见。
影像学表现
1.长骨骨干骺端的骨肉瘤大都起自骨内, 在髓腔产生不规则的骨破坏或硬化。病 变一般逐渐扩展,侵占大部分干骺区, 再向骨干方向进展.但一般不会很长。
骨肉瘤病理分型
骨肉瘤病理分型骨肉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骨骼和软组织。
它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
骨肉瘤的病理分型是确诊和治疗该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骨肉瘤的病理分型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骨肉瘤根据病理学上的特征和细胞学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骨样骨肉瘤(osteoblastic osteosarcoma):这是骨肉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所有骨肉瘤病例的50%。
它的特点是产生成熟的骨组织,形成骨柄和骨小梁。
这种类型的骨肉瘤通常发生在长骨的干骺端,如股骨和胫骨。
临床上,患者通常会出现疼痛和肿胀。
2. 纤维性骨肉瘤(fibroblastic osteosarcoma):这种类型的骨肉瘤以产生纤维组织为特征,形成不完全的骨柄和纤维组织。
它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骨中,如股骨和肱骨。
临床上,患者会出现疼痛和肿块。
3. 纯粘液样骨肉瘤(chondroblastic osteosarcoma):这种类型的骨肉瘤以产生软骨为特征,形成软骨和纤维组织。
它常发生在髓腔内,如肱骨和股骨。
临床表现为疼痛和关节功能异常。
4. 混合型骨肉瘤(telangiectatic osteosarcoma):这种类型的骨肉瘤以含有血管扩张为特征,其中含有囊性腔。
它通常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的长骨和大段骨骼中。
临床上,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和肿胀。
5. 其他类型:此外,还有少见类型的骨肉瘤,如小细胞骨肉瘤、扁平细胞骨肉瘤和非典型骨肉瘤等。
这些类型很罕见,但每一种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
病理分型对于指导骨肉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不同类型的骨肉瘤在治疗方案和预后上有所不同。
例如,骨样骨肉瘤和纤维性骨肉瘤对化疗和手术切除的反应较好,预后相对较好。
而纯粘液样骨肉瘤和混合型骨肉瘤对化疗和手术切除的反应较差,预后相对较差。
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骨肉瘤,临床医生可以根据病理分型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是疼痛,偶有局部创伤史,起初多为间断性、隐性疼痛,活动后加重;渐渐变为持续性、剧烈的疼痛,且夜间痛较白天明显,患者有时半夜疼醒或无法睡眠。
恶性程度越高的骨肉瘤,患者的疼痛发生越早且较剧烈。
患部出现包块,多位于近关节处,肿块大小不等,硬度不一,局部伴有压痛,如骨肉瘤穿破骨皮质,可出现固定的软组织肿块,表面光滑或者凹凸不平,常于短期内形成较大的肿块。
少数骨肉瘤如果向骨骺蔓延,甚至突破关节软骨,侵入关节囊,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局部温度高,静脉扩张,有时可扪到搏动。
轻微外伤可导致病理性骨折,骨折部位肿胀、疼痛剧烈,脊椎骨肉瘤发生病理性骨折时,常压迫脊髓神经,导致功能障碍如截瘫等。
早期全身情况良好,疾病后期出现如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最终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恶病质表现。
转移症状:多数骨肉瘤患者在一年内出现肺部转移症状。
最初肺部可以没有症状,晚期患者出现咳血、憋气和呼吸困难等表现。
几乎所有转移均经血液转移至肺,少数转移至脑、肾等内脏器官及淋巴结转移引起相应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