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简说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案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概念教学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描述来区分不同的几何图形。

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认识几何图形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
1. 圆的特点和形状。

2.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和区别。

3. 三角形的特点和种类。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教科书相关知识点。

2. 图形模型或图片资料。

3. 尺子、圆规等教具。

4. 练习册或活动册。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几何图形,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各个图
形的特点。

2. 学习:逐个介绍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特点,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不同图
形之间的异同。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几何图形,并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和辨别。

4. 拓展:通过游戏或活动,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几何图形辨别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几何图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启
发性和趣味性。

2.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数学说课稿小学(共3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共3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共3篇〕第1篇:数学说课稿小学教材分析^p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中提取有关信息进展简单的统计分析^p ,会根据分析^p 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

本节课在此根底上主要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展正确分析^p 、判断或预测,但假如对统计图不进展认真分析^p 、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

因此,我们应对统计数据进展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p ,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正确性。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

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绘它们所反映的有关数据.〔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进步处理数据的技能,开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理论才能.2、过程与方法目的〔1〕在搜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并理解搜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2〕在从扇形统计图中和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3〕在决策与形成猜测的过程中,感受搜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3、情感与态度目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搜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重点: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发现信息。

教学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能从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关键:认真分析^p 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第2篇:数学说课稿小学一、教材分析^p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使它在教学中成为一个难点。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教师要探讨的课题。

概念教学的策略可分为四个步骤: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应用概念。

(一)引入概念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标准》的这一理念,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

在概念教学时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尤为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概念的引入方式要恰当,要根据不同的概念创设不同的情境。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的方式很多。

创设故事情境引入,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时,可这样引入:“大家爱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孙悟空智斗黄牛怪的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黄牛山,碰到山上的黄牛怪,黄牛怪大声叫着: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回答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神奇的宝贝,高喊:变、变、变,只见金箍棒变得越来越长,从变成了又变成再变成9米,没等黄牛怪反应过来,就被金箍棒压死了。

”这样的情境引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动手操作情境引入,一些有数学背景的玩具和游戏不仅能愉悦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性情,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用同样的纸比赛折飞机飞行,发现有的飞机飞得很平稳,有的飞机却飞得不平稳,通过观察发现,飞得不平稳的飞机是因为机翼两侧不对称,飞得平稳的飞机是对称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学习。

小学数学说课方法

小学数学说课方法

小学数学说课怎么说一、说教材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说教材是说课的第一环节.应说出以下容:1.说清楚本节课教材在本单元甚至一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说明白如何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难重点。

3.说出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的手段,说教法就应该说“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应突出以下几点:1.说出本节课所要采用的最根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依据。

2.说出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应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3.说出如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例如(片断)课题:能被3整除的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说教法:教学力求表达自觉性原则、运用培养自学及目标教学的根本模式,采用自学讲练结合的方法进展。

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主自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运用目标教学的根本模式、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

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学法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如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会学〞,学法指导很重要。

因此,说学法要突出如下三点:1.说学习本节课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该方法有什么特点。

2.说清楚学法怎样与教法和谐统一。

3.说明白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所确定的学法。

例如:(片断)课题:能被3整除的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十册)说学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看书自学思考的学习能力,从而落实教法中的“三为主〞,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表达与教学思想的展示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案例7篇1. 教学案例一:加法概念的引入目标通过使用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案例描述老师准备了一些水果图示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不同数量的水果。

老师将两张卡片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卡片上的水果数量,并问学生两张卡片上的水果总数是多少。

学生通过数数和观察图示,得出正确答案。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加法表达式,如“2个苹果+ 3个梨 = 5个水果”。

教学步骤1. 引入水果图示卡片,让学生观察卡片上的水果数量。

2. 将两张卡片放在一起,让学生计算水果的总数。

3. 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加法表达式。

4. 练习更多类似的案例,巩固加法概念。

2. 教学案例二: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目标通过实际应用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

案例描述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果园,每个学生手里拿着一个篮子。

老师告诉学生每个篮子里有一些苹果,学生需要根据老师的指示,将篮子中的苹果数量减少一定数量。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减法运算的概念。

教学步骤1. 带领学生参观果园,让他们手里拿着篮子。

2. 告诉学生每个篮子里的苹果数量。

3. 根据老师的指示,让学生将篮子中的苹果数量减少。

4. 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减法表达式。

5. 练习更多类似的案例,巩固减法概念。

3. 教学案例三:乘法表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记忆乘法表。

案例描述老师准备了一个乘法表格,将其贴在黑板上。

老师给学生一定时间记忆乘法表格中的部分结果,并进行考核。

学生通过反复练习,逐渐记住乘法表的结果。

教学步骤1. 准备乘法表格,贴在黑板上。

2. 给学生一定时间记忆乘法表格中的部分结果。

3. 进行考核,让学生说出相应的乘法结果。

4. 练习更多类似的案例,巩固乘法表的记忆。

4. 教学案例四:除法的实际应用目标通过实际应用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概念。

案例描述老师带领学生参观超市,每个学生手里拿着一些货币。

老师告诉学生某件商品的价格,学生需要计算自己能购买多少件商品。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运算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整体设计说明.doc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整体设计说明.doc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整体设计说明设计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课题名称设计者(姓名、通讯地址)一、概述·说明学科(数学、语言艺术等)和年级(中学、小学、学前等)·简要描述课题来源和所需课时·概述学习内容·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分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修改后的课标要求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

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

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媒体学生教师进行逻辑选择的运用的活动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小学数学说课稿10分钟(5篇)(最新)

小学数学说课稿10分钟(5篇)(最新)

1.小学数学说课稿10分钟一、说教材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教学目标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

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

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数学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小学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精选5篇)

小学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精选5篇)

小学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精选5篇)小学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一说教材__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__年级__册第__页至第__页的内容。

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__,学会了__,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__,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__。

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__,掌握__,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__,理解__,掌握__,探究和发现__,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__;教学难点是__。

二说学情__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说教学理念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1. 游戏化教学: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

比如使用卡片游戏、数学运动会等方式,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数学能力。

2. 故事教学:运用一些故事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讲述有趣的数学故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3. 视觉化教学:利用图表、图形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比如使用色彩、形状等视觉元素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形状、概率分布等概念。

4.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帮助他们互相学习和思考。

在小组讨论、合作解题等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5. 拓展活动:在正式的数学教学之外,引入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比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项目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6. 不同方式的表达和解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和解释数学知识。

比如通过口头解释、示范演示、图示等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7.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将数学与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8. 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差异化教学和个别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提高数学成绩。

9. 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10. 考试辅导:在数学考试前,针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辅导。

通过策略指导、题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小学数学课教学方法及其建议

小学数学课教学方法及其建议

小学数学课教学方法及其建议数学作为一种智力训练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数学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数学,掌握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还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课教学方法及其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数学课程。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小学数学是一个基础的学科,包括了数学运算、数字大小比较、基本的几何形状等。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水平,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1. 逐步增加难度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方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

对于新学概念或技能,应该先从简单的例子开始,让学生慢慢掌握规则和技巧,再逐步增加难度。

2. 知识和技能的重复演练小学生记忆力较为脆弱,在掌握新知识时需要反复练习,强化记忆,使其成为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加强练习。

3. 知识和技能的串联数学技能和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把不同的数学领域串起来,通过探究不同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建立不同的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1. 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有效。

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快乐中收获。

例如,可以使用抢答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更好地体验数学的趣味。

2. 探究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调查和探索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

例如,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概念和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等方式,体验数学教学的乐趣。

3. 认知教学法认知教学法是一种将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图表和模型进行数学建模,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和可视化。

例如,通过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百分数、分数和小数,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课堂管理的建议课堂管理是小学数学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

概念类小学数学教案

概念类小学数学教案

概念类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数字1-10的符号和数量。

2. 能够正确书写数字1-10。

3. 能够用手指,计数棒等物品表示数字1-10。

4. 能够在给定的数字1-10中找出指定的数字。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数字1-10。

2. 正确书写数字1-10。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1-10,计数棒,手指等物品。

2. 书写数字1-10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 利用计数棒,手指等物品让学生练习数数,并引导学生说出所数的数字。

2. 出示数字卡片1-10,让学生看出数字,并说出对应的数量。

二、展示学习
1. 让学生观看数字卡片1-10,并跟着老师读出每个数字。

2. 让学生用手指在纸上写出数字1-10。

三、练习巩固
1. 让学生用计数棒表示出指定的数字。

2. 让学生在给定的1-10中找出指定的数字。

四、拓展应用
1.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出自己周围的数字1-10。

2. 让学生用数字卡片组合出各种数字。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写数字1-10的练习纸。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数字1-10,并能够正确书写这些数字。

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互动游戏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

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

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

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数学概念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引入,分析,应用。

概念的引入一定要侧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概念的引入要情境化,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加于人。

在设置情境是一定要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贴近生活,而不要刻意讲究形式。

在概念的系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不同的角度认识概念,这不仅便于发挥知识的结构功能,使概念具有“生长活力”,有益于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应用,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特殊的意义。

精心设计练习,在应用中强化概念间的联系,巩固概念网络,加深概念的理解。

如何上好计算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二、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尽可能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合理答案的教师给与肯定。

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教师不必要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这样做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

而积极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

三、题组训练,以旧带新,发现规律。

比如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方法的教学,主要是利用题组,运用迁移的方法,总结出积的末尾的0的确定。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并巩固简便的笔算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

如何上好数学综合实践课一、明确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体验 (比如: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二、明确数学课和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联系与区别从课程设置地位看,数学课处于主导地位,数学综合实践课则处于辅助地位;从课程设置功能看,数学综合实践课是数学课的延伸和发展。

这是两者的联系。

两者的区别在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可是某单元后教材安排的内容,也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需要等而自己设置的内容);?活动方式不同(数学综合实践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在室内上或室外上等);?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数学课一般以一个班作为教学对象,而数学综合实践课,它可依据实际情况,把几个班或一个年级合起来上课);?教师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关于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

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

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情分析:(说学法)(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数学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也要思考如何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整个教学流程,将小学数学课打造得更加有意义,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这种大概念的视角下,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网络,本文将围绕此话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大概念;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前言:从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效果来看,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比较明显的整体性,每一单元的内容都是建构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之上,考验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把握住知识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吸收这些内容,培养创新思维。

单元整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为后面的学习进一步打下坚实基础。

一、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握知识重点一般来说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会在课上讲解大量的基础知识,用口头讲述的方式,把单一的数学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掌握。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够很好适应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思路相对混乱,可能在听讲的时候很难在脑中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思考,开发更加有效的单元整合教学,积极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一眼就能够看出每一模块知识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直接开展单元整合教学,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了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相关内容,所以引导学生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求法也会变得更加简单。

不过教师应当注意备课时候先挖掘出本单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将重点内容单独找出来,让学生系统理解。

比如刚刚开始学习单元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先让学生回顾之前已经学习过的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几何图形的面积求法。

先回想一遍之前已经学过的知识,再来学习全新的数学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接下来教师可以把用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多个图形拼接起来的几何图形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想办法求出这种组合型的图形面积,根据学生单线的思维模式将知识从易到难逐个展现出来,引导学生系统理解整体思考有助于快速把握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的开学第一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这一课的目标是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从而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教师可以使用的方法来教授孩子数学。

1. 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概念与孩子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

例如,可以使用食物、玩具、衣服等具体的物体作为例子,来让孩子明白数学的概念。

例如,使用一个苹果来教授孩子简单的加法和减法。

2. 使用故事、游戏和实验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喜欢玩游戏,这是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通过故事和游戏,我们可以将数学概念变得有趣并易于理解。

例如,可以让孩子通过一个关卡游戏来学习几何形状。

实验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

例如,可以通过给一些颜色不同的球塞进容器来教授孩子容量的概念。

3. 创造互动性孩子们对互动性很感兴趣。

通过互动,他们可以更好地参与学习,并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授分数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分割一个糖果,让他们尝一下自己得到的数量所占的比例。

4. 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音、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来呈现数学概念。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因为他们可以看到和听到概念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教授测量时,可以播放一个演示视频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长度的概念。

5. 给予足够的时间理解数学概念需要时间。

教师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来理解概念。

孩子们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并理解数学中的概念。

不要期望孩子能够在一堂课中就彻底理解一个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教师可以使用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通过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用故事、游戏和实验、创造互动性、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及给予足够的时间,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特点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特点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特点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概念教学除了要生动形象以利于学生讲解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段特点,根据学段特点来合理安排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结合实际简单谈谈各学段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学段:力求概念讲解直观形象、明确清楚第一学段指小学一二年级,此学段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形象的、偏于感性的知识,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抽象的、理性的知识,而数学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如果照实讲解,势必让学生听起来乏味,而且也未必能理解清楚。

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例子获得直观印象,慢慢理解相应的数学概念。

例如,“余数”这个概念的建立,教师可以根据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页上的例题:把10支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在小组里分一分,说一说。

让学生在小组里操作,把分的各种情况有序记录填表,然后让学生知道: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5人,写成除法算式是10÷2=5(人);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写成除法算式是:10÷3=3(人)……1(支)。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直观操作,告诉学生“剩下的1支”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

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分10支铅笔有剩余的其他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10÷4=□(人)……□(支),10÷6=□(人)……□(支)。

这样教学让学生从直观操作的“分”中具体形象地理解余数这个概念,清晰易懂。

第二学段:力求概念教学重点突出,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体会概念间的差异第二学段是三四年级,这一学段中的数学概念有这样三个特点:一是多,二是比较抽象,三是容易混淆。

针对这些特点,教学时就不能遍地抓,应该突出重点,并进行分析比较,力求把握概念间的差异。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概念有“倍数”、“因数”,“倍数、因数的特征”,“2、5、3倍数的特征”,“偶数”、“奇数”,“素数”、“合数”等,其中的重点概念是“倍数”、“因数”这两个概念,教学时一定要抓住它们,并围绕它们组织教学;此外还要注意分析比较这些概念,力图使学生明白各自的内涵。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共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共5篇)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研究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

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

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XXX。

三、教学设计:前苏联心理学家赞XXX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page]XXX:“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研究应当是生动的、有趣的。

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自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同砚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日摇来XXX。

”打—生活用品。

这时候学生兴趣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

对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也为本节课后续研究做了铺垫。

常见的数学教学模式

常见的数学教学模式

常见的数学教学模式1.讲解模式讲解模式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师通常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教具,并在课堂上按照计划逐步阐述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

这种模式适用于初步引入新知识和概念,并整合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2.示范性学习示范性学习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模仿教师、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做法来学习数学。

这种学习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示范性学习通常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通过实际探究和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探索的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会给学生一个问题或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调查来寻找解决方案。

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推理、分析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来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互相讨论和分享观点。

合作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游戏等方式来实施。

5.启发式学习启发式学习是一种通过启发性问题和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的学习方法。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发现来学习数学。

启发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除以上常见的数学教学模式外,还有互联网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模式等新兴的教学模式。

这些模式旨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资源,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0篇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分析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校建构了数学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环节六步骤为核心的“361”模式。

下面谈一谈我们在课堂上的实际做法。

一、完善与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361”表示的意义:“3”是课堂预案,指的是“学习内容分配、学习形式选择、学习时间安排”;“6”是教学过程,指的是“三环节6个步骤”;“1”是教学效果,指的是“上1节高效课”。

在整体教学中要注重三个阶段:即“课前”周密计划,“课中”灵活运用,在“课后”有效反思。

具体表现在:第一方面体现在学习形式的时间分配上。

课堂40分钟按照3:6:1的比例,划分为“12+24+4”。

要求小组合作占到3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60%,剩余的10%用于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第二方面体现在小组建设上:即30%是优秀生,60%是中等生,10%是学困生。

好中差这样有机搭配,体现均衡性。

第三方面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3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己学会的,6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具体的六步骤模块为“导入设计—出示目标—探究新知—巩固拓展—课堂小结”二、优化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上好一节精讲探究课,重点把握好以下六个步骤教学:第一,在“导入”设计中,要创设情境启动“自主探究”活动。

导入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共鸣。

如:二年级上册《乘法的认识》这一课,先以课题创设问题情境,再以出示游乐园主题图创设情境,就会自然地进入新知环节的学习。

第二,在“目标”出示中,要向学生明确本节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一学。

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便会产生,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的明确要注重“三维角度”。

第三,在“探究”过程中,要全方位实施“先自主后合作”的活动。

小学数学习题认识阵列和模式

小学数学习题认识阵列和模式

小学数学习题认识阵列和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阵列和模式是重要的概念。

阵列是一种有规律的排列,模式是指数学中重复出现的规律性。

通过认识阵列和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阵列和模式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小学数学习题中的应用。

一、阵列的概念及应用阵列是指一组有规律的物体或数字按照固定的顺序排列的方式。

在阵列中,物体或数字通常按行列排列,并且每一行、每一列中都有相同的规律。

阵列既可以是二维的,也可以是多维的。

阵列在小学数学习题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在整数运算、几何形状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例如,在加法和乘法的学习中,阵列可以帮助学生看清加数、被加数、乘数和被乘数之间的关系。

而在几何形状课程中,使用阵列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图形的排列特点,进而理解几何形状的属性和性质。

此外,在数据分析学习中,阵列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数据,寻找规律,并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二、模式的概念及应用模式是指数学中反复出现的规律性。

模式可以是数字、形状、图形或其他数学对象的重复排列。

通过观察和识别模式,在数学学习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模式常常在小学数学的各个领域中出现,例如在数列和图形中。

在数列中,模式可以是数字、字母或其他数学符号的重复排列。

通过观察并找出模式,学生可以根据模式推测下一个数字或确定一个数列的规律性。

在图形课程中,模式可以是图形形状的重复与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模式中的规律,推测下一个图形或者绘制符合模式的图形。

掌握模式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逻辑和推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举例说明下面通过一些具体例子来说明阵列和模式在小学数学习题中的应用。

例1:某班级有30名学生,老师要求按照男生和女生分成两列站队,每列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且相同,问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以使用阵列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

假设男生的人数为x,那么女生的人数也为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简说
四年组王秀
一、理论依据: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

而从四年级起,抽象程度较大的要领逐步增加,要让四年级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困难。

但他们对具体的材料和经验性的知识却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抓住儿童这一特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复习引入、动手画图、直观演示、联系生活、巩固练习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使学生理解又快又深。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以及以后学习几何学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载体。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直线与角的认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且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对其已有许多表象认识。

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和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故而其对垂直与平行中所研究的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还未能建立表象,不能完全理解"同一平面"与"永不相交"的本质。

为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三、操作程序:
(一)设置情境,想象感知
导入:在脑海中想象直线的位置,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然后观察
要求:①画出想象中的两条直线的位置②四人一组观察位置有什么不同。

教师与学生以想象、动手画图形式导入新课:学生的数学兴趣被调动起来,充满了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求知欲。

这样的导入形式,正好复合了学生作为主人的心理态度,他会更加希望了解自己画的图是什么,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会事半功倍。

(二)观察分析,感受特征
1、观察直线位置有什么不同,探讨一下应该怎么分类。

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可有三种情况:学生汇报。

A、分为交叉与不交叉两类;
B、分为交叉、快要交叉和不交叉三类;
C、分为交叉、快要交叉、不交叉和交叉成直角四类等。

当出现情况B时: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和演示直线延长,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

当出现情况C时:
引导学生理解分类时要统一标准。

相交、快要相交、不相交都是
以相交与否为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不正确。

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和不相交。

这样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逐层递进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2、引导学生分析不相交图形:
通过学生操作直线进行延长和对两直线间距离进行度量,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再者,让学生观察比较“在不同的两个面画直线”这一现象,理解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不是平行线,从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

3、让学生观察相交类图形,再次进行分类。

学生将这些图形分为相交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类后,重点分析相交成直角这类特殊情况,引出互相垂直、垂足等概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运用分类比较、观察发现等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不断比较、辨别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感悟概念的本质,体现出了数学学习的真谛。

(三)运用概念、巩固拓展:
本课我设计了三种练习,一是生活实践练习。

即找教室内的垂直与平行,用手比划垂直与平行,让学生加深对垂直与平行的特征的
理解;二是理解应用练习,即出示几组图形,让学生运用概念的本质属性辨别是否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

在这个大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眼看、嘴说、脑想、手动,进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同时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而且既满足了他们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个练习语言表达的时机。

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为学生搭建探究、发现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四、教学效果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这三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

但这也仅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起步,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形成概念之后,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地运用概念,才能有更大的飞跃。

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只有这样,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