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黑穗(粉)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黑穗(粉)病

Wheat Smuts

小麦黑穗(粉)病包括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秆黑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灰包、火烟包、乌麦等,是病理学上的一个典型性病害,普遍发生于各国产麦区。一般发病比较轻,在1%~5%之间,个别发生较重的地区,如在南亚和拉丁美州,发病率在10%以上。

小麦腥黑穗病在世界各国麦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是光腥黑穗和网腥黑穗。其中光腥黑穗病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各省,网腥黑穗病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中和西南各省,矮腥黑穗病和印度腥黑穗病在我国尚未发生,是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对象。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腥黑穗病是全国各产麦区的主要病害,一般减产达10%~20%。解放后,大力开展防治工作,20世纪60年代后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消灭此病危害。但近年来一些省的局部地区,病情有所回升。此病不仅使小麦减产,而且还降低面粉品质。病菌孢子因含有毒物质三甲胺,使面粉不能食用。如将混有大量菌瘿和孢子的麦粒作饲料,会引起家禽和牲畜中毒。

小麦秆黑粉病又称“铁条麦”,过去在我国曾普遍发生于黄淮海冬麦区,以河南、山东等省发生较重。解放后经大力防治,已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危害。但20世纪70年代后,在一些地区又有所回升。

症状

小麦散黑穗病:系统性侵染病害,病株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一般病株较矮而直立,抽

穗早。起初,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抽穗后不久,薄膜破裂,黑粉飞散,剩下穗轴。一般病株比健株提早几天抽穗。

表2-2 小麦黑穗(粉)病症状特点比较

病害名称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危害部位整穗籽粒茎杆、叶片、穗

株型正常或稍矮正常或稍高,但矮腥黑穗病植株明

显矮化,分蘖增多

植株矮化,常扭曲,枯死

茎秆正常正常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孢子堆

叶片正常正常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孢子堆,易扭曲、干枯穗部整穗或多数小穗变为黑粉穗形正常,颖壳外张多不抽穗,或穗小畸形

籽粒无籽粒籽粒变为菌瘿粒少粒秕

小麦腥黑穗病: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矮化程度及分

蘖情况依品种而异。病穗短直,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后变灰黄色,病粒较健粒短而

胖,因而颖片略开裂,露出部分的病粒(称菌瘿),初为暗绿色,后变灰黑色,如用手指微压,

则易破裂,内有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冬孢子)。菌瘿因含有挥发性三甲胺,有鱼腥气味,所以

称“腥黑穗病”。

小麦秆黑粉病:主要危害麦秆、叶和叶鞘,拨节期以后症状最明显。主要症状为:病斑

初淡灰色条纹,逐渐隆起,转深灰色,最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黑粉(冬孢子)。病株显著

矮小,分蘖增多,病叶卷曲,病穗很难抽出,多不结实,甚至全株枯死。

病原

小麦散黑穗病菌:有性态为散黑粉菌Ustilago nuda(Jons)Rostr,属于担子菌亚门黑

粉菌属。麦穗上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略呈球形或近球形,浅黄色至茶褐色,半边颜色较淡,

表面生有微细突起,直径为5~9μm。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四个细胞可分别长

出单核分枝菌丝,但不产生担孢子。

小麦腥黑穗病菌:病原主要有2种,即网腥黑粉菌Tilletia caries (DC) Tul、光腥

黑粉菌Tilletia foetida (Wajjr) Liro。网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多为球形或近球形,褐色

至深褐色,孢子表面有网纹。光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圆形,卵圆形和椭圆形,淡褐色至青褐色,

孢子表面光滑,无网纹。

小麦光、网腥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9℃,最适温度16~20℃。光照有利

于孢子萌发。冬孢子能在水中萌发,但在含有某些营养物质,如在0.5%硝酸钾溶液中更易

萌发。据山东研究,冬孢子经牲畜消化道并不死亡,而猪、马、牛粪的浸出液能促进冬孢子萌发。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时,先产生不分隔的管状担子,其顶端产生成束的长柱形担孢子,通常4~12个,单核。不同性别( + 或 - )的担孢子在担子上常结合成“H”形,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丝。有时从侵染丝上再产生肾脏形次生担孢子。

小麦腥黑粉菌有生理分化现象。病菌经常通过不同性别的担孢子间的结合而产生新的生理小种。我国已知网腥黑粉菌有4个生理小种,光腥黑粉菌有6个生理小种。

小麦网腥黑粉菌和光腥黑粉菌的寄主有小麦、黑麦和多种禾草。

小麦秆黑粉病菌:病菌以1~4个冬孢子为核心,外围以若干不孕细胞组成孢子团。孢子

团圆形或长椭圆形,大小为18~35μm×35~40μm。冬孢子单胞,球形,深褐色。冬孢子萌发产生圆柱状先菌丝,经由不孕细胞伸出孢子团外。先菌丝无色透明,长约30~110μm, 顶端轮生出担孢子3~4个。担孢子长棒状,顶端尖削,微弯,长25~27μm。冬孢子完成后熟以后,需在30~34℃高温和灯光处理36h的情况下,才能打破休眠,并需要一定时间的预浸才能萌发。土壤浸液和植物浸液能刺激冬孢子萌发。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9~21℃。冬孢子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5年。

病害循环

小麦散黑穗病:散黑穗病菌属花器侵染类型,一年只有一次侵染。病穗散出冬孢子时期,

恰值小麦开花期,冬孢子借风力传送到健花柱头上,当柱头刚刚开裂并有湿润分泌物时,孢子发芽产生先菌丝和单核分枝菌丝,亲和性单核菌丝结合后产生双核侵染菌丝,多在子房下部或籽粒的顶端冠基部穿透子房壁表皮直接侵入,并穿透果皮和珠被,进入珠心,潜伏于胚部细胞间隙,当籽粒成熟时,菌丝体变为厚壁休眠菌丝,以菌丝状态潜伏于种子胚里。这种内部带病种子播种后,胚里的菌丝随着麦苗生长,直到生长点,以后并随着植株生长而伸展,形成系统侵染。在孕穗期到达穗部,在小穗内继续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菌丝变成冬孢子,成熟后散出,被风传到健穗的花器上萌发侵入,以菌丝状态潜伏于种子胚内越冬,造成下一年发病。

小麦腥黑穗病:腥黑穗病是一种单循环系统侵染的病害,其侵染来源有3个方面:①种

子带菌:小麦在脱粒时,碾碎了病粒,使冬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瘿及菌瘿的碎片混入种子间,均可成为种子传病的来源。②粪肥带菌:打麦场上的麦糠,碎麦秸及尘土混入肥料,或用带菌麦草饲喂牲畜及带菌种子饲喂家禽,通过消化道后,冬孢子没有死亡,而使粪肥成为侵染来源。③土壤带菌:病粒落入田间,或靠近打麦场的麦田,在打场时,由风吹入冬孢子,而造成土壤传染。上述3种情况,一般以种子带菌为主。种子带菌亦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粪肥和土壤传病是次要的,但在某些局部地区也可能起主要作用。如山东及吉林的扶余县等地区,习惯上用土壤和麦种同时播种,粪肥传病则是主要的。在麦收后寒冷而干燥的地区,如内蒙古春麦区,病菌冬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的时间较长,土壤传病的作用较大。播种带菌的小麦种子,当种子发芽时,冬孢子也随即萌发,由芽鞘侵入幼苗,并到达生长点,菌丝随小麦生长而发展,到小麦孕穗期,病菌侵入幼穗的子房,破坏花器,形成黑粉,使整个花器变成菌瘿。

小麦秆黑粉病:秆黑粉病菌以土壤传播为主,种子和粪肥也能传播。土壤中越冬的冬孢子,萌发后从幼苗芽鞘侵入,并进入生长点,为系统侵染病害。一年只能侵染一次。

发病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