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溶滤作用的进行:
氯化物(转入水中) 被水带走
被水带走
硫酸盐
碳酸盐及硅酸盐
主要化学组分
主要化学组分
(难溶)
在时间上:
一个地区经受溶滤作用愈强烈,时间愈长,地下水的矿化度愈低,愈是以难溶离 子为其主要成分。
在空间上:
气候愈是潮湿多雨,地质构造的开启性愈好,岩层的导水能力愈强,地形切割愈 强烈,地下水的径流与交替愈迅速,地下水的矿化度愈低,难溶离子的相对含量 也就愈高。
产生浓缩作用的条件:[5]
1. 气候:干旱半干旱;
2. 地势:低平;
3. 地下水位:埋藏浅;
排泄区(从别处带来的盐分在排泄区集聚)。
3.脱碳酸作用 C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一部分CO2便成为游离CO2从水中 逸出,这便是––––脱碳酸作用。 Ca2+2HCO3→CO2↑+H2O+CaCO3↓ Mg2+2HCO3→CO2↑+H2O+MgCO3↓ 结果: ① 地下水中HCO3、Ca2、Mg2减少; ② 矿化度降低。
两个公式: ① 利用地温梯度(),概略计算某一深度的地下水水温(T): T=t+(H-h) 式中:t––––年平均气温; H––––地下水埋深; h––––常温带深度。 ② 利用地下水温(T),推算其大致循环深度(H):
H T t h
7.4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的矿化度一般为0.02~0.05g/L,进入含水 层后,水与岩土作用,矿化度升高,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1.溶滤作用 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 溶滤作用的结果:岩土失去一部分可溶物质; 地下水则补充了新的组分。 影响溶滤作用的因素:[4] 1)岩土中矿物盐类的溶解度: 首先:NaCl迅速转入水中,SiO2很难溶于水中。 2)岩土的空隙: 空隙发育,溶滤作用强,否则弱。 3)水的矿化度: 低矿化水溶解能力强,而高矿化水溶解能力弱。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盐类溶解度的不同: [3]
碳酸盐 硫酸盐 氯盐
小
溶解度
大
HCO3低
SO42矿化度
Cl高
1)Cl 主要出现在高矿化水中,可达几g/L 100g/L以上。 来源:
① 来自沉积岩氯化物的溶解;
②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的风化溶解;
③ 来自海水;
④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⑤ 人为污染:工业、生活污水及粪便中含有大量Cl,因此居民点附近矿化度 不高的地下水中,如Cl含量超过寻常,则说明很可能已受到污染。 特点:
地下水中的同位素组成
地下水中存在多种同位素,最有意义的是氢(1H、2H、3H), 氧(16O、17O、18O),碳(12C、13C、14C).。
氘(2H或D)及氧-18(18O)是常见氢氧稳定同位素,由于质量不 同,在转化时发生分馏。例如,蒸发时重同位素(2H、18O) 不易逸出,在液态水中相对富集;凝结时液态水中也富集 重同位素。因此,降水中氢氧重同位素丰度的分布存在多 种效应。
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溶解性总固体:溶解性总固体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的总称(不 包括悬浮和溶解 气体等非固体组分),用缩略词TDS表示。ml/L或g/L 总矿化度(总溶解固体)––––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 量称为总矿化度(总溶解固体)。单位:g/L。 矿化度M––––degree of mineralization; 总溶解固体TDS––––total dissolved solid。 现已开用采用溶解总固体代替总矿化度。 按溶解性总固体含量(g/L),将地下水分类如下: 淡水<1; 微咸水:1~3; 咸水:3~10; 盐水:10~50; 卤水:>50;
还原环境中存在:脱硫酸细菌; 在污水中:各种致病细菌。
7.3 地下水的温度
地壳表层有2个热源
1) 太阳辐射; 2) 地球内部的热流。
地壳表层可分为3个带:
1)变温带:受太阳辐射影响,地温随昼夜与季节变化;
变温带
2)常温带:地温接近常数,一般比当地年平均气温高1~2℃; 常 温 带
3)增温带:受地球内部热流的影响,随深度加大地温升高。
氚(3H)及碳-14(14C)是常见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地下 水平均贮留时间(年龄),测年范围分别为50-60万及5万-6万 年。
4.地下水中的其他成分 除主要离子(七大离子)外,地下水中还有其他成分: 1)次要离子:H+、Fe2+、Fe3+、Mn2+、NH4+、OH、NO2、NO3、CO32、 SiO32、PO43等; 2)微量组分(元素):Br、I、F、B、Sr等; 3)胶体成分:Fe(OH)3、Al(OH)3、H2SiO3等; 4)有机体; 5)微生物:如氧化环境中存在:硫细菌、铁细菌;
泉口的钙华现象即脱碳酸作用。
4.脱硫酸作用 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使SO42还原为H2S––––脱硫酸 作用。
SO42+2C+2H2O→H2S+2HCO3 结果: ① 水中SO42减少以至消失; ② HCO3增加,pH值变大。 如:封闭的地质构造是产生脱硫酸作用的有利环境。
测定: ① 一般以105 110C时将水蒸干所得的干涸残余物总量来表示矿化度(M); ② 将分析所得阴阳离子含量相加,相加时HCO3只取重量的一半,因为在蒸干 时,有近一半的HCO3分解为CO2、H2O而逸失。 总硬度––––水中所含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总量。
来自百度文库
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7大离子:Cl、SO42、HCO3、Na、K、Ca2、Mg2。[2] 低矿化水中(M<1 2g/L):HCO3、Ca2+、Mg2+为主(难溶物质为主); 中矿化水中(M=2 5g/L):SO42、Na+、Ca2+为主; 高矿化水中(M>5g/L):Cl、Na+为主(易溶物质为主)。
第七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 演变
7.1 概 述 7.2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7.3 地下水的温度 7.4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7.5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7.6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分类图示
7.1 概 述
地下水不是化学纯的H2O,而是一种复杂的溶液。
天然:
发 生 化 学 反 应
地温梯度()––––是指每增加单位深度时,地温的增值。 单位:℃/100m。
增温带
地温梯度的平均值为3℃/100m,一般1.5 ~ 4℃/100m。
地下水的温度受地温控制: 1)变温带地下水:水温有较小的季节性变化;
地壳表层可分为3个带:
2)常温带地下水:水温与当地平均气温接近;
3)增温带地下水:随地温梯度的增加而增加,甚至成为热水。
7.1 概 述
对地下水的研究
1)水量→地下水动力学 2)水质→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质学的理论基础
地下水水质的演变具有时间上继承的特点,自然地 理与地质发展历史给予地下水的化学面貌以深刻影响; 因此,不能从纯化学角度,孤立、静止的研究地下水的 化学成分及其形成,而必须从水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 角度出发,去揭示地下水化学演变的内在依据与规律。
7)Mg2+ 来源及分布与Ca2+相近: ① 含镁的碳酸盐类沉积岩(白云盐、泥灰盐); ②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镁矿物的风化溶解。 Mg2+在低矿化水中通常含量较Ca2+少。 部分原因是由于地壳组成中Mg2+比Ca2+少;碱性岩浆岩中的地下水,含Mg2+较 高。 地下水中各种离子的测定方法,参阅《水质分析》的有关书籍。
3)HCO3 低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来源: ① 含碳酸盐的沉积盐(石灰岩、白云岩)与变质岩(大理盐): CaCO3+H2O+CO2→2HCO3+Ca2+ MgCO3+H2O+CO2→2HCO3+Mg2+ ② 岩浆岩与变质岩地区,HCO3主要来源于铝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 4)Na+ 高矿化水中的主要阳离子。 来源: ① 沉积岩中岩盐及其它钠盐的溶解; ② 海水; ③ 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含钠矿物的风化溶解; ④ 酸性岩浆岩中大量含钠矿物,在CO2、H2O的参与下,将形成低矿化的以 Na+、HCO3为主的地下水。
2FeS2+7O2+2H2O→2FeSO4+4H++2SO42 (黄铁矿)
注意:
① 由于煤系地层(C–P)常含有很多黄铁矿(硫铁矿),因此流经这类地层的 地下水往往以SO42为主; ② 金属硫化物矿床附近的地下水中常含有大量的SO42; ③ 煤的燃烧产生大量SO2,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含硫酸的降雨→酸雨,从 而使地下水中SO42增加; ④ 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煤占70%以上,我国每年向大气排放的SO2已达 1800104t之多,因此,地下水中SO42的这一来源不容忽视。
5.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岩土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够吸附阳离子。一定条件下,颗粒将吸附地下水 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离子在岩土与水之间交替)
不同阳离子吸附能力的大小:
H > Fe3 > Al3+ > Ca2 > Mg2 > K > Na ① 离子价愈高,离子半径愈大,则吸附能力也愈大,H例外; ② 地下水中某种离子的相对浓度愈大,交替吸附作用也就愈强; ③ 颗粒愈细,比表面积愈大,交替吸附作用也就愈强; ④ 粘土及粘土岩类最容易发生交替吸附作用。
7.2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地下水中含有各种气体、离子、胶体物质、有机质以及微生物等。 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O2 、N2 、CO2 、CH4 、H2S等。尤其以前三种为主。 气体含量的意义?[1] 1)O2 、N2 地下水中的O2 、N2主要来源于大气。地下水中的O2含量多→说明地下水 处于氧化环境。在较封闭的环境中O2耗尽,只留下N2,通常说明地下水起 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 2)H2S 、甲烷(CH4) 地下水中出现H2S、CH4 ,其意义恰好与出现O2相反,说明→处于还原的 地球化学环境。 3)CO2 CO2主要来源于土壤。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CO2(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地下水中含CO2愈多,其溶解碳酸盐岩的能力便愈强。
岩 石 圈
水 圈
交 换 化 学 成 分
人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产生影响。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以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 地区地下水的化学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历史演变。
水是最为常见的良好溶剂,可溶解、搬运岩土中的某些组分。水是地球中元素 迁移富集的载体。
利用地下水,各种行业对水质都有一定的要求→进行水质评价。
2.浓缩作用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平原与盆地的低洼处。 当地下水位埋藏较浅时,蒸发强烈,蒸发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去路。
蒸发作用→
1)水分排走; 2)盐分保留下来。
随着时间的增加,地下水溶液逐渐浓缩,M增大。随着矿化度的上升,溶解度 较小的盐类在水中相继达到饱和而沉淀析出,易溶盐类(如NaCl)的离子逐 渐成为水中主要成分。
① Cl不为植物及细菌所摄取,不被土粒表面所吸附,氯盐溶解度大,不易沉 淀析出,是地下水中最稳定的离子;
② Cl含量随着矿化度增长而不断增加,Cl的含量常可用来说明地下水的矿 化程度。
2)SO42 中等矿化的地下水中,SO42为主要阴离子。 来源:
① 含石膏(CaSO4·2H2O)或其它硫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② 硫化物的氧化:
5)K+ 高矿化水中含量较多。 来源与分布特点与Na+相近: ① 含钾盐类沉积岩的溶解; ②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钾矿物的风化溶解。 在地壳中K与Na的含量相近,但在地下水中K+的含量比Na+少得多,这是因为: ① K+大量地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水云母、蒙脱石、绢云母); ② 易为植物所摄取。 由于K+含量少,分析比较费事,所以一般将K+归并到Na+中,不另区分。 6)Ca2+ 是低矿化水中的主要阳离子。 来源: ① 碳酸盐类沉积物及含石膏沉积物的溶解; ②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钙矿物的风化溶解。
4)水中CO2、O2等气体成分: 水中CO2含量愈高,溶解碳酸盐及硅酸盐的能力愈强。 水中O2含量愈高,溶解硫化物的能力愈强。 5)水的流动状况: 停滞的地下水,最终将失去溶解能力; 流动的地下水,经常保持强的溶解能力。 地下水的径流与交替强度是决定溶滤作用强度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那么,是否溶滤作用愈强烈,地下水中的化学组分含量就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