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
![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06fd4c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b.png)
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中国农业生产率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追求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本文旨在对中国农业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实证研究,探究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率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中国农业生产率概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农业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率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劳动力投入下的产量,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方法1.总产值法总产值法是通过测算农业总产值与投入资源之比来评价农业生产率的方法。
通过统计数据和调查问卷,可以计算出不同地区和农场的农业生产率水平,从而了解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贡献。
2.边际产量法边际产量法是通过测算单位投入资源所能增加的产量来评价农业生产率的方法。
通过建立生产函数和边际分析模型,可以分析不同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和配置,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3.全要素生产率法全要素生产率法是综合考虑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来评价农业生产率的方法。
通过建立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并找出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
三、中国农业生产率实证研究1.农业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影响农业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实证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2.农业人力素质对生产率的影响农业人力素质是影响农业生产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培训技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实证研究表明,农业人力素质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对生产率的影响农业是推动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措施,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生产率及其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生产率及其变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9530d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3.png)
改⾰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产率及其变化分析2019-10-30内容提要:本⽂使⽤DEA⽅法分析了我国改⾰开放以来农业⽣产率及其变化趋势。
我们的分析表明,我国农业⽣产率在1980~2005年间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2%,其中技术进步率为4.2%,⽽相对技术效率则以每年1.9%的速度恶化;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的⽣产率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率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在相对技术效率上,东部地区基本保持稳定,⽽中、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我国农业⽣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
缩⼩农业⽣产地区差异的⾸要任务是加快现有农业技术推⼴,遏制技术效率恶化的困境。
关键词:农业⽣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DEA⽅法中图分类号:F304.7⽂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01-041.引⾔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个难题。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开放⾸先解放了农业部门的⽣产⼒,农业部门获得了快速增长。
然⽽,80年代中期后农业的增长⼜开始下降(黄季,2004)[1]。
以不变价格衡量的农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从1981~1984年的9.4%下降到1985~1989年的3.97%,虽然在1992~1995年期间的增长率达8.4%,但1996年以后农业的增长率⼀直在5%左右徘徊,农业农村的发展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理论研究以及⽣产实践均表明了技术进步与⽣产率的提⾼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居于中⼼地位(纳尔森,2001,P.3)[2]。
持续的农业⽣产率的提⾼,即提⾼了农民的收⼊⽔平,也为⾮农产业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劳动⼒,⽽劳动⼒由低效的农业向⾼效⾮农产业的再配置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个重要源泉(胡永泰,1998)[3]。
因此,研究农业⽣产率的现状以及动态演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内涵。
已有⽂献对农业⽣产率的估算主要有两种⽅法:参数⽅法(⽣产函数法)和⾮参数(DEA)⽅法。
参数⽅法包括增长会计法和⽣产函数法。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463c8274b35eefdc8d333b1.png)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摘要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但是由于中国从1950年以来制定的农产品统购统销等政策一直没有变,农民用低价出售农产品,而用高价购买工业产品,形成工农产品“剪刀差”。
在这一框架下,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失衡,工业和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一天天增加,而农业和农村发展却掉队了。
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基础地位日渐薄弱。
然而,在强劲的GDP增速背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不够。
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普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不协调,总而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浪费。
于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提上日程,被人们所关注。
本文试图从农业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的发展和改革对国民的影响,从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引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背景和必要性。
关键字:农业经济失衡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第一章农业概述1.1 农业概念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通常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1.2 农业的生产结构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
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
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4cc5d889eb172ded63b780.png)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朱小霞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3期[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应用其中,不断改善和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现状来看,存在明显的生产效率损失问题。
我们应该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的改善对策,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文章主要对目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149-011 农业生产技术现状为了能够更进一步探究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现状,采用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样本地区和样本农户在调研期间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并且针对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展开深入分析。
从实践证明研究中能够发现,当前我国多数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50%,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区域差异较为明显,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
当前我国农村生产中引进大量先进的农机设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农业技术效率却始终未出现较大的变动。
此外,在耕地面积和中间物质费的投入上对于农业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促进作用,但是劳动力弹性却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农业劳动力过剩,有待进一步完善。
2 中国农业增长中的生产技术效率解析2.1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所谓技术效率,就是在生产技术不变、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
利用农业投入量和产出量来构建生产函数,主要内容为:①农业产出变量;②农业投入变量。
主要包括劳动、土地及动力等。
为了对实际土地投入状况进行进一步说明:①利用总种植面积表示土地投入;②利用乡村年底的总从业人数来表示劳动投入,其中不包括服务业和工业的工作人员;③化肥投入为本年的总施用量,其中包含复合肥、氮肥以及钾肥等;④机械动力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来表示。
农业生产效率评估研究
![农业生产效率评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a956d2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5.png)
农业生产效率评估研究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了解农业生产效率的水平,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进行改进和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一、农业生产效率的概念所谓农业生产效率,是指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所得到的产出水平或产出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
农业生产效率包括生产用地效率、生产投入效率、生产劳动效率、资本投入效率等方面。
评价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农业生产效率,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并进行综合评估。
二、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资金投入: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包括种子、肥料、农药、机械设备等各种生产要素。
生产资金投入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还决定着生产技术的更新和升级。
2、土地资源: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农业生产的成败至关重要。
好的土地资源成为了农业发展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
租赁、购买和开发新的耕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3、劳动力因素: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于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要的是高科技农业和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才能够完成复杂的机械化作业和提高生产效益。
4、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农业的关键要素之一,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估方法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估方法有许多,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随机邻项算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两种方法。
1、随机邻项算法(SFA):SFA方法是一种衡量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方法,通过使用数据模型,将各种投入和产出变量带入到数学模型中,进而适用制度商量的方法得出农业生产效率的水平。
2、数据包络分析(DEA):DEA方法是一种用于分析生产效率、并给出优化生产的建议的数学工具。
DEA方法基于输入产出模型,从而计算每个企业或农户在一组特定权重下的效率。
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与分析
![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fa138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a.png)
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与分析农业生产效率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成效和效益的大小。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研究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效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提高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首先,农业生产效率的概念。
农业生产效率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农业生产效率可通过产量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两个方面来衡量。
产量效率是指单位面积、单位劳动力或单位资本投入所获得的产量。
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土地、劳力、资本等)与实际生产中所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
其次,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
农业生产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技术水平、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等。
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机化水平等。
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也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包括土地资源的规模化利用、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资金的合理配置。
市场机制的完善和政策环境的稳定也对农业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路径。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改进。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适应本地农业特点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土地、水源和化肥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水利、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再次,改进农业生产组织,推广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加强农业金融支持,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领域倾斜,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研究与分析农业生产效率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进农业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仅可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3eabb7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1.png)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在农业发展中,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它能直接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程度。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包括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技术进步与创新、农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
一、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如土地、水源、劳动力等。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资源的高效利用。
对于土地资源而言,合理规划农田面积和土地利用结构,采取科学种植方式和肥料施用,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对于水资源,推广高效的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减少浪费,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在劳动力资源利用方面,加强农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种植、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技术进步与创新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技术进步和创新。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育种方面,优化种质资源,培育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逆能力。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推广高效节能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耕作效率和农田管理水平。
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质量监控能力。
三、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农产品的质量。
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既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又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优化种植结构和生产工艺,采取科学施肥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物排放。
此外,加强质量监管、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培育知名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需要关注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生活污水排放等都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策研究
![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54ae0e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f.png)
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策研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成为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现状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不断提高的也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放缓,与农业生产面临的诸多问题有关,比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世界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需要加快追赶。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面临的挑战和障碍多,需要制定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对策。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研力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
要积极推行新技术,如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2.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应该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鼓励农民参与大型农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加强农业生产资金支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需要资金的支持。
应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生产信贷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资金效率。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保障。
应该加大农田水利、农田改良、农产品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5.推进农业现代化管理农业现代化管理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环节。
应该推行现代化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
6.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基础。
应该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实施农田生态修复,提高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生态平衡。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c8c1e4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2.png)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概述本文是关于中国农业增长进程中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实证研究。
农业TFP的提高既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又是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TFP 水平较低,但对农业TFP增长缓慢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农业TFP的增长?研究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农业TFP增长的变动规律和演进趋势二是弄清农业TFP的增长源泉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农业TFP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和TFP理论的基础上,以农业TFP为研究对象,以其在中国农业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为研究起点。
在确定农业TFP增长是中国农业增长的重要源泉的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方法,系统测度19782008年全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和29个省区市的农业TFP增长,并深入分析农业TFP增长的变化规律和波动趋势。
采用改进的DEA经济增长分析框架考察农业TFP增长在全国、三大区域和29个省区市的农业增长中的贡献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并提出提高农业TFP的政策建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显著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技术进步、管理改进等因素导致的产出增加。
它反映了经济增长中除去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的贡献之外的部分,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
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受到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TFP的增长呈现出波动性和区域性差异。
农业产业中的生产效率
![农业产业中的生产效率](https://img.taocdn.com/s3/m/a28a0c5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1.png)
农业产业中的生产效率农业产业一直是国家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效率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粮食供应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讨论农业产业中的生产效率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方法。
农业产业中的生产效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
首先是农田的利用效率,即在有限土地资源上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对于农田利用效率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例如,精准农业技术可以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精确施肥、浇水和喷药,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
其次,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高效作物品种也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农业产业中的生产效率还可以从劳动力利用效率来衡量。
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
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推广农机化。
通过使用农业机械,可以减少人力劳动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培训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技能也是提高劳动力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
除了土地和劳动力利用效率,农业产业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的限制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对于能源的有效利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推广使用高效能源设备,如节能农业机械和清洁能源技术,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其次,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流动,例如在灌溉过程中使用低能耗的喷灌技术,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
此外,培养农民的节能意识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提高农业产业中的生产效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国家的粮食供应能力,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和市场引导等手段,鼓励农民主动采用科技、机械和优质种植物品种,提高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68510da240c844769eaeeef.png)
基 金 项 目 : 徽 省 人 文 社科 重 点研 究 基地 安徽 财 经 大 学 经 济发 展 研 究 中心 招 标 课 题 “ 安 皖北 农 业 产 业 集 群 的 演 化 机 理 与
发 展 模 式 研 究 ” 2 1 s7 1 。 (0 lk 4 )
展 的 大局 。农 业增 长依 赖于两 条途 径 : 一方 面依赖 于
要 素投 入 的增加 , 即粗 放型 的增长 方式 。另一 方 面是
表示 土地 要素投 入 、 力资 本投入 、 人 资本 要素 投入 、 技
术要 素投 入 。产 出指 标 : 林牧渔 业 总产值 (Y ) 农 7元 。
农 业 生产效 率 的提高 . 即集 约型 的增长 方式 而农 业 生产 资 源 的匮 乏决 定 了农 业 的增 长 应 主要 依 赖 于农 业 生 产效率 的提 高 。我 国作 为一 个农业 大 国 . 业 的 农 增 长对 促进 经济 的发展 具有更 加重 要 的作用 .因此 , 分 析 我 国的农业 生产 效率现 状 . 寻求提 高我 国农 业生 产效 率 的途 径 .为相 关政策 的制 定提供 重要 的参 考 , 对于 促进 我 国经济 的发展有 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一
二 、 A评 价 过程 DE
( )我 国各省 市 2 0 一 0 9年农 业 生产 效 率横 向 比
较 分析
本文 采用 2 0 0 9年 的数 据 .利用 D a 21 件对 ep .软
我 国各省 市 的投人 产 出数 据进行 分析 . 得到 的结 果如
表 1 所示 。
、
D A模 型 简 介 及 建 立 评 价 指 标 E
重 庆科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1年 期 0 第2 2
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基于2000-2007的面板数据
![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研究——基于2000-2007的面板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74dfcad16f1aff00bed51ed2.png)
沿分析 ) O SS( 、T P I 理想点法 )和改 进熵值 法 的线性 组合模 型 ,并用合作 博弈模 型确定 了线性组 合的权 系数 , 算 了中 测 国农业 生产技术效 率。
2 组 合评 价模 型
2 1 相 容 方 法检 验 .
统计学 中 K nal edl一致 性系数是用 以检验各种单一方法排 序结果在 总体上是否具有 相容性 的数学工 具。设对 n个 评价 对象 X= , , , } r 可选方法 M ={ , , m } … 有 种 m,m: …, , ,
,
R .
一 .
2 , ,一1 (2 f 32 ( +1 / ( 一1 =( l ) 1 ∑p 一 r n ) )?n )
l J
() 1
其 中, P=
, 为第 i 个对 象在第 j 种评 价方法 中的排
序值 。当 n趋向于无 穷大时 , 近似服从 ( n—1 , ) 在实 际应 用中 n> 7就可 以使用 上式 描述 的统计 量( 洛伦斯 . 弗 N和特 雷费森 ,9 4 。如果 X a n ) 15 ) 2 ( 一1 时拒绝原假设 ,认 为 r 种
技术效率的提 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 :组合 评价 ; 相容性检验 ; 农业 生产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 :C 3 . 911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由于各种单・评价方法 的机理不 同 、方法 的属 性层次 相 异 ,应用单一综合评价方 法 ,结 论常存在 不一致 、可信度不 高 、多种评价方法之间结论差 异较大 等问题 。相关 学者提 出 组合评价的概念 ,用 以提 高评 价结论 的信度 ,通过各 种方法 的组合 ,可以达到取长补短 ,充分 利用更 多 的信 息 ,通过组 合可以得到一些 良好 的性质 ,尽管组 合 中各 元素并不 具有某 些优 良的性质 ,但通过组合后却 能得到 一些 良好 的性质 ( 陈 衍泰等 ,20 ) 05 。 对组 合赋权确定 的研究 ,国内主要 集 中在对多属 性决策 的组合赋权方法 的研究 :徐 泽水 ,达庆利 (0 2 20 )提 出 了把 主观和客观两类权 重信 息相结合 ,多属性决 策组合赋 权 的一 种线性 目标规划方法 ;陈华友 (0 3 以离 差平方和 为准则 20 ) 建立了最优组合赋 权模型 ,并 以实例表 明该 方法 有效性 ;周 玉霞 (0 3 ,陈衍 泰等 ( 0 5 20 ) 20 )研究 了合作 对策方 法 确定 组合预测权系数 ;刘靖 旭 ,谭跃进 ,蔡怀 平 ( 05 2 0 )对线 性 组合 赋权 的求解 问题进行 了一般性 的描述 ,并 根据求解 所用 信息 的不 同将求解方法 分为四类 ,阐述 了每类 方法常用 的求 解思路 和原则 ,进一步分 析了不 同类 别方法 的特点 ;孙 晓东 等 ( 06 20 )引入灰色系统理 ,对传 统理想解法 ( O SS T P l )进 行了拓展 ,提 出了一 种 基 于组合 权 重 的灰 色关 联 理想 解 法
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https://img.taocdn.com/s3/m/80d8806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9.png)
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农业现代化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还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一、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1. 引导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首先需要引导农民积极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
例如,通过合理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作物基因,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利用无人机等信息技术设备对农田进行精准施肥、植保等操作,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2. 推广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例如,推广精准农业技术,通过土壤测试、气象监测和农田遥感等手段,科学决策并精准施肥、浇水、打药等,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生产副产品,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1.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利用农资,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采取生物防控等绿色农业措施,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 推动农业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发展绿色农业,构建农业生态系统。
例如,发展农田生态水利建设,合理规划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水利的效率和节水能力;推广生态种养技术,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政策支持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1. 制定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政策支持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同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民收入保障。
此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我国与主要国家农业生产效率比较
![我国与主要国家农业生产效率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06b6dd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a.png)
工作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1期我国与主要国家农业生产效率比较兰聪荣(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70)摘要:运用静态和动态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年、2015年中国与土地资源相仿的发达国家、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的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用水效率及变化情况,明确了中国的位置,并给出未来中国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用水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用水效率0 引言农业现代化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强调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动态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较单一,主要体现为生产功能,20世纪80年代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所扩展,涵盖生态与资源可持续等内容。
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与水资源利用率是当前衡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指标之一。
由于资源禀赋及发展条件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比中国与主要国家农业生产效率状况,找出差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的选择笔者从代表性、可比性角度出发,选取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10个发达国家,俄罗斯、巴西和印度3个金砖国家。
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3国人少地多,土地资源颇丰,2015年人均耕地在0.474~1.94 hm2/人;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新西兰7国土地资源稀缺,2015年人均耕地在0.03~0.15 hm2/人;10国中,以色列、荷兰不但土地资源贫乏,而且淡水资源尤为稀缺,两国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分别为91 m3、652 m3,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15年主要国家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情况国家人均耕地(m2/人)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m3)中国866.67 2 062荷兰606.67 652以色列360 91日本333.33 3 379韩国286.67 1 278德国 1 453.33 1 321意大利 1 086.67 3 002美国 4 886.67 8 844澳大利亚19 400 20 933新西兰 1 286.67 72 510加拿大12 166.67 80 202俄罗斯8 546.6729 982巴西 3 846.67 27 721印度 1 193.33 1 1181.2 研究方法农业土地产出率是反映一国土地产出水平的指标,其计算方式为:农业土地产出率=一产增加值/(耕地面积+多年生作物面积)。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a43178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9.png)
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效率在不断提高。
然而,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却远未得到充分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业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因素。
1.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农业生产中,除劳动力和土地这两个要素外,还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的贡献程度。
它反映了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的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对于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全要素生产率的意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带来诸多好处。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其次,它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此外,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还能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1)技术创新: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
例如,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和新型农药农肥,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2)资本投入: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适当增加农业的资本输入,可以改善农业设备和基础设施,提升农产品质量。
(3)市场环境:健全的市场体系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稳定的市场价格和完善的市场机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4)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4. 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通过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降低生产的环境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5. 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比较在国际上,不同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差距较大。
发达国家通常具有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其农业发展已经趋于成熟。
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大国仍面临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挑战。
因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针对本国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以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与分析
![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f6f4a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c.png)
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与分析一、引言农业是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其生产效率关系到国家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功课。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与分析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策略,以期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提供参考。
二、农业生产效率的概念及评价指标农业生产效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农业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之比。
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产出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
1. 产出率:是指单位耕地、单位劳动力或单位资本所创造的农产品数量。
2. 土地生产率:是指单位耕地所产生的农产品数量,通常用公顷产量、亩产量等来衡量。
3.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所创造的农产品数量,通常用工作小时产量等来衡量。
4. 资本生产率:是指单位资本所创造的农产品数量,通常用投入产出率等来衡量。
三、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因素、农业生产制度因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和资源自然环境因素。
1. 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因素: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知识水平、决策能力、技术能力和意愿等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极大。
2. 农业生产制度因素:农业生产制度因素涉及土地权属、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保险等问题,能够影响到农业的投入产出比率,农业生产成本等关键生产指标。
3.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资源自然环境因素:资源自然环境因素是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天气情况、耕地面积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率。
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引进科学技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推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率。
2. 减少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生产投入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
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
![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8823fb31a37f111f1855bfd.png)
以某一 系统 中的实 际决 蓑单元 为 础 ,建 立在 决策单 元的
2 E 2D A模型解的经济含义
P rt ae o最优 (E D A有效性 与相应的多 目 规划问题的 P rt 标 ae o
有 效解是等价的 】 概念之上 , 通过利 用线性规划技术确 定系统
j 为约束 , 构成最优化模 型 捌。通 过 C an s C o e 变 h re — o p r 调动了广大农 民的生产积 极性 , 业农村经济取得 了巨大的 h l 农
成绩 ,并 进入 了前所 未有 的新 的发展 阶段 :粮食连 续三 年 换把分式规划模型转变 为线性规 划模 型 ,并根据线性规划对 式1 ) (O)  ̄ 6年 ) 2( 4~20 增产 , 粮食单产 创历 史最高 水平 , 主要 农产 偶理论 求出它的对 偶规划模型 , 《是引入松 弛变量 以及非 D8 , C ∑ 模 型 品质量全面提高 ;农 民收入快 速增长 ,农 民生活水平明显提 阿基米德 无穷小后 的对偶规 划模 型I ) P 时为 ∑ , 高;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的长 妓机制开始建立 。 与此 同时 , 我们在分析 农村 问题 , 定相关政 策时 , 制 不能
l 农业发璇 】
中国农业 生产效率评价研 究
◎ 熊 崇俊
摘 要: 中国农 业 生产 是 多个投 入 和 多种 产 出的 生产 过程 , 据 包络 分析 是 经证 明过 的能 很好 处理 多个投 入 产 出问题 的方 法 。 数
本文以 19 ~ 0 5 9 2 2 0 年度的 1 4个年份为决策单元 , 以中国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农村居 民家庭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农业从业人
员等为投入指标 , 以农业总产值、 粮食总产量为产出指标 , 运用数据 包络分析 法, 对这些年份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运行效率、 规模收益
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研究
![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7e2166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4.png)
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研究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
传统农业在人类历史上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而现代化农业则是在20世纪兴起并迅速发展的。
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限制,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所以比较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一、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劳动密集型、技术水平低、土地效益低等。
传统农业采用简单的耕种方式,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完成农业生产任务。
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简单,但效率较低,一般只能满足当地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1.人力劳动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以人力劳动为主,人力因素是关键,农业生产的效率往往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由于人手不足、土地面积有限、肥料和种子等资源也缺乏,所以传统农业效率不高。
并且,由于传统农业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使得人们不得不用更多的劳动力完成更多的劳动任务。
2.低技术水平传统农业利用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并且使用的工具和设备都非常简单,耕地利用率不高,土地质量也难以保证,使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都受到了严重限制。
在传统农业中,因为电力、机械、化肥、农药等技术的不完善或不适用,生产力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导致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二、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效率现代化农业采用的是科学的种植、养殖、管理技术,使得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益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包括机械化、化肥、农药、高产优质稻等。
1.机械化现代化农业引进了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包括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等,使得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机械化不仅提升了效率,还缩短了时间,增加了作业面积和农产品生产量。
2.高科技手段现代化农业利用了许多高科技手段,包括高效育种、生物技术、粮食生产、水利工程等,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高科技手段使得作物生长周期明显缩短,增加了地区的耕地面积,提高了产量和品质,提高粮食生产的效能。
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研究1.土地利用效率传统农业所用较为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而现代化农业在效益利用方面非常出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摘要: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2011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和乡村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是农业生产效率改善的有利因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农、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效率的不利因素。
我国各省市按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来划分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各地应该结合自身效率的特点,有侧重地提高管理水平或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关键词:农业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生产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
随着三农工作的整体推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生产将迎来新的突破,在此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如何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合理评价,进而寻求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现实途径;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予以改进,成为当前农业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也是本文所关注和将要探讨的问题。
Farrell(1957)最早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他在对英国农业生产力进行分析时首先提出了生产效率衡量的方法,以非预设生产函数代替常用的预设函数来推估效率值,并利用数学规划求出效率前缘线,这一般被认为是DEA的原型。
随后,众多学者对农业生产效率问题展开了研究。
如Kawagoe等(1985)对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认为,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低与劳动力生产率高低关系不大而与地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Haag等(1993)运用DEA模型对美国德州Blacklan Prairie区域中41个郡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估。
Gopinath和Kennedy(2001)指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Ball等(2002)对包括美国在内的10个国家1973~1993年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资本积累与生产效率增长是相互促进的。
Ruttan(2002)对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世界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分别给出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效率增长的路径。
V ollrath (2008)使用跨国数据,探讨了农业土地分配不公时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问题。
Restuccia 等(2009)使用两阶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国际农业劳动力效率,通过对比发现农业劳动力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于贫穷国家总生产率较低导致。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的研究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从使用的方法角度来分,大致可分为基于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和基于参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SFA)两种。
DEA分析文献中典型的如李周(2005)对西部900县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时悦(2008)运用DEA方法对我国1990~2005年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宋增基等(2009)对我国2005年31个省份的农业生产效率运用DEA优势效率模型和劣势效率模型进行了测评。
利用SFA模型,亢霞、刘秀梅(2005)对我国的粮食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杜文杰(2010)采用时不变阈值面板随机前沿模型分别测算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已有文献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是深入且有效的,对本文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然而,现有文献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均未能剔除环境和随机误差的影响,不能客观体现生产单元的决策与管理水平。
为此,本文基于我国2011年相关数据,借助三阶段DEA 模型,期望更为准确地描述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找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1.三阶段DEA模型三阶段DEA模型是由Fried等(2002)提出的一种能够更好地评估DMU(DecisionMaking Unit,决策单元)效率的方法,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去除非经营的因素(外部环境与随机误差)对效率的影响,使得所计算出来的效率值能更真实地反映决策单元的内部管理水平。
其构建和运用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的DEA模型(BCC模型)。
DEA方法由Chames 等于1978年提出,旨在评价多投入多产出模式下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有效性。
中国学者从事DEA研究始于1986年,魏权龄(1988)在国内普及和推广DEA方法起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并于2000年对DEA 的研究进展作了总结。
BCC模型用来处理规模报酬可变(VariableReturnsScale; VRS)假设下的决策单元有效性问题。
对于任一决策单元DMU ,投入导向下对偶形式的BCC 模型可表示为:λθ,Min [-(εθ-(et s -+e t s +)]s.t. r n i i ir y S y 01=-+==∑λj x ni i irS x01θλ=+-==∑∑===n i i 11λ0>λ 0>+S 0>-S其中,i=1,2… , n ;j=1,2…, m ; r=1,2…,s 。
n 为决策单元的个数, m 和s 分别为输入与输出变量的个数,x ij (j=1,2…, m)为投入要素,y ir (r=1…,s )为产出要素,H 为决策单元DMU 0的有效值。
若θ=1,且s +=s -=0,则决策单元DEA 有效;若θ=1,且s +≠0,或s-≠0时,则决策单元为弱DEA 有效;若H<1,则决策单元非DEA 有效。
由BCC 模型计算出的效率值为技术效率值,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为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乘积,即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
第二阶段:相似SFA 分析模型。
Fried 等(2002)认为,第一阶段分析得出的投入/产出松驰变量受环境因素、随机因素和管理效率三部分的影响。
但传统DEA 模型并未将这三部分因素对效率值的影响进行区分,此时的效率值无法反映到底是管理原因造成的低效,还是环境因素或随机干扰所导致的低效。
在第二阶段通过构建类似SFA 模型可以分别观测出上述三个因素的影响,进一步从中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得出仅由管理无效率造成的DMU 投入冗余。
以投入导向为例,设有n 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均有m 种投入,假定有p个可观测的环境变量,分别对每个决策单元的投入松驰变量进行SFA 分析,可构建如下SFA 回归方程:]}[max{]}[max{ik it i k i k it it v v b z b z x -+-+=X其中,i=1,2…, m ;k=1,2…, n 。
S ik 表示第k 个决策单元第i 项投入的实际值, X ik 为其调整之后的值;B i 为环境变量参数的估计值;V ik 为随机干扰项的估计值。
式(3)中第一个括号表示将全部决策单元调整至相同的环境下,第二个括号代表将全部决策单元的随机误差调整为相同情形,使得每个决策单元均面对相同的经营环境和运气。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 模型。
将第二阶段得到的调整后的投入数据X ik 代替原始投入数据X ik ,产出仍为原始产出数据Y ik ,再次运用BCC 模型进行效率评估,由此得到的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即为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的效率值。
2.投入产出指标、环境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1)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农业产出变量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采用该广义农业总产值的理由是可以与农业投入统计口径保持一致,因为现有投入口径中农业劳动力和机械投入等都是广义农业口径。
这与陈卫平(2006)、李谷成(2009)等的处理方式是一致的。
农业投入变量包括劳动力、土地、农业机械动力、化肥、役畜和灌溉6个方面。
劳动力投入,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计算;土地投入,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公顷)计算,由于我国农业复种、休耕、弃耕等现象均较常见,因此可耕地面积数据不宜反映土地投入状况:农业机械动力投入(万千瓦),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植物保护机械、林业机械、牧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不包括专门用于乡镇、村组办工业、基本建设、非农业运输、科学实验和教学等非农业生产方面用的机械和作业机械;化肥投入(万吨),以本年度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折纯量)计算;役畜投入(万头),采取本年度各省拥有的大牲畜数量中所包含的农用役畜数量计算,其中,农用役畜是指大牲畜中实际用于农林牧渔生产的部分;灌溉投入(千公顷),以每年实际的有效灌溉面积计算,这等于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的、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
本文所有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均来自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各投入项与产出项之间必须符合“同向性”假设,即当投入量增加时,产出量不得减少,常用的方法是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对其进行检测。
利用该方法对上述投入产出项进行检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各省市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并且均能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双尾检验,充分说明该投入产出指标符合模型所要求的“同向性”原则,具有合理性。
镇、村组办工业、基本建设、非农业运输、科学实验和教学等非农业生产方面用的机械和作业机械;化肥投入(万吨),以本年度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折纯量)计算;役畜投入(万头),采取本年度各省拥有的大牲畜数量中所包含的农用役畜数量计算,其中农用役畜是指大牲畜中实际用于农林牧渔生产的部分;灌溉投入(千公顷),以每年实际的有效灌溉面积计算,这等于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的、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
本文所有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均来自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各投入项与产出项之间必须符合“同向性”假设,即当投入量增加时,产出量不得减少,常用的方法是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对其进行检测。
利用该方法对上述投入产出项进行检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各省市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并且均能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双尾检验,充分说明该投入产出指标符合模型所要求的“同向性”原则,具有合理性。
值。
(2)环境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环境变量应选取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但不在样本主观可控范围的因素,这包括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人力资源因素及自然灾害因素等。
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分别选择农民收入水平及城市化水平来进行衡量。
一般而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将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将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趋向合理,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来衡量农民收入水平;在城市化水平指标的选择上,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进行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