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瞎人眼的明代帝陵和贵族墓中出土的金银器

合集下载

舌尖上的奢华:极尽豪奢的历代金银餐具,壕得让你无法想象

舌尖上的奢华:极尽豪奢的历代金银餐具,壕得让你无法想象

舌尖上的奢华:极尽豪奢的历代金银餐具,壕得让你无法想象黄金,因为稀缺而备受世人追捧,历代统治者和富家豪族更是对其趋之若鹜。

除了巨量囤积以为财富以外,还用它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珍玩器物和碗、勺、箸、杯、盘、壶等奢华餐具,以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追求。

在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黄金餐具出现,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制作越来越精致,明清以后逐渐达到巅峰,宫廷中极尽奢华的金质餐具更是层出不穷,豪奢程度令人咋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极尽豪奢的金(银)餐具,见识见识他们舌尖上的奢华到底壕到了什么程度。

一、战国双耳金杯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是战国早期贵族饮器。

侈口、束腰、平底,杯身外侧有对称环耳。

杯盖呈圆拱形,盖边有三个等距的衔扣,恰好卡在杯内。

通体无纹饰,器形敦厚庄重,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战国云纹金碗出土于著名的曾侯乙墓葬,是迄今发现最大的黄金餐具,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金碗重4.2斤,造型十分的独特,下部是有三个凤首形矮足,腹部有两个对称的环耳,盖顶有一个圆形把手,而且里面还放着金漏勺一件。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重的金碗,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来看,都具有标志性意义,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专家估价高达3亿元!三、唐鸳鸯莲瓣纹金碗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整碗用黄金锤击成型,满饰珍珠地纹,腹部捶出双层仰莲瓣,瓣中分别錾刻鸳鸯、鹦鹉、大雁、鹳翎、鹿、狐、獐、兔、鸭等珍禽异兽;下层莲瓣内刻忍冬花草;碗内底刻宝相花,圈足饰方胜纹,制作精妙绝伦,富丽堂皇得简直无以复加,用它盛的不是饭,而是壕!四、唐双狮纹金铛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金铛捶揲成型,单柄叶芽形,下有三兽足,从外底部中心分出九条水波纹曲线,将外壁分为九个“S”形区间,内饰鸟兽花草纹样。

内底以麦穗纹环绕双狮,形成波斯萨珊“徽章式纹样”,器型稳重而不失灵动,华丽而富有生机,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

明朝的皇家珍宝与文物

明朝的皇家珍宝与文物

明朝的皇家珍宝与文物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皇家珍宝与文物的丰富与美丽令世人称羡。

这些珍宝与文物不仅展示了明朝的繁荣和文化底蕴,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本文将着重介绍明朝的皇家珍宝与文物,展示它们的独特之处,以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一、皇家珍宝明朝的皇家珍宝包含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宝贝,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明十三陵”的陪葬品。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群,分布于北京西北的天寿山。

每座陵墓都有着独特的陪葬品,包括黄金、玉器、瓷器等珍贵物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定陵的明成祖陵,陪葬品包括了大量的黄金和玉器,展现了明代皇帝的权威与财富。

另外,明朝的皇家珍宝还包括了御寝设施和御用器皿。

明代皇帝的寝宫内部装饰豪华,同时摆放有精美的家具和器皿。

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位于北京故宫的紫禁城,这是明代皇帝的居住地,内部珍藏了许多明朝的珍宝和文物。

例如,明代皇帝使用的御器就是许多收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人雅士的文物除了皇家珍宝外,明朝还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明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文人雅士的风采。

明朝时期,诗歌、书法、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得到了重视,许多文士也纷纷涌现。

在文人雅士的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们创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

明代有许多优秀的文人雅士,他们的诗词表达了对自然、爱情和人生的感悟,其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同时,明代的书法艺术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很多文人雅士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经典。

此外,明代的绘画艺术也是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画家擅长山水画、花鸟画等艺术形式,他们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著称。

明代画家沈周、文徵明等人被尊为“四家”,他们的作品成为后人学习和欣赏的对象。

三、影响与传承明朝的皇家珍宝与文物不仅令人叹为观止,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珍宝与文物展示了明朝的繁荣和财富,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代金银首饰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代金银首饰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代金银首饰从元人手中接过封建社会接力棒的大明帝国,金银首饰的风格,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改宋元金银首饰的草根本色,雍容华贵,宫廷气十足,明代金银首饰有趣的事儿,还远不止这些。

明代金银珠宝的名称已被仔细区分。

大小发夹和发夹都有自己的名字。

此外,由于迪吉(golden hair mask)的出现,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组合关系。

首饰的充分嵌入是明代女性化妆的特点。

累丝工艺,是明代的绝活,它把明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定型为技术化的风格。

丝绸工艺使珠宝的三维造型,或复杂的组成,在材料上非常经济,也使黄金和白银本身柔软、轻盈、抛光和克制。

更适合在镶嵌过程中衬托玉石的魅力,同时丰富首饰图案的表现手法。

镶玉嵌宝,虽在明代大为兴盛,但宝石加工不太发达,还没有现代的切割工艺,多是依照宝石的自然形状填嵌,托座与宝石的扣合,多半不很紧密,易脱落,这个可从明定陵出土的首饰文物上看到,和现代的镶嵌水平还有差距。

金包子“狄髻”金发罩头饰组合明代珠宝的名称仍与唐宋时期相似,即一般名称多,特殊名称少。

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首饰显示出的一个最大变化,是类型与样式的增多,在名称上,有了细致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都按照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纹饰、式样、长短的不同,而各有名称。

例如,明代文献中提到的几件物品:地记、金丝记、摘心、盖住太阳穴、压发、围发、耳环、吊坠领、纽扣等。

虽然有时不提及纹理,但可以看出,与现有物体相比,主要使用黄金和白银。

明代金银首饰中出现了“狄髻”。

明代女性的笛子狄髻是俗称,金丝编就的狄髻,明代也称“金丝髻”或“金丝梁冠”,即女子戴在发髻上面的发罩。

由于地籍的出现,金银首饰以一对人头为单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组合关系。

额角,鬓边,称作“四鬓”。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七回,形容夏日里潘金莲、李瓶儿的一身家常妆束,“惟金莲不戴冠儿,拖着一窝丝杭州攒,翠云丝网儿,露着四鬓,上黏着飞金,粉面额上贴着三个翠面花儿”,论修饬严整,四鬓都要装点得一丝不苟才算是好,不少簪钗便是为此而设计。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

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

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石器时代墓葬文化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后者可能是由于凶死。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

仰韶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东。

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着不同的葬俗。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

商周时代墓葬文化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

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

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

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

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

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

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

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

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

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

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

明代金银器的工艺美术

明代金银器的工艺美术

明代金银器的工艺美术长期以来,艺术史家在构筑历史时,总是希望从艺术自身的特点来解说其发展与变化。

事实上,艺术创作者无法摆脱时代的约束与制度的影响,尤其是关乎实用的工艺美术,政治经济、生产制度、技术水平、地理特征、民俗文化等非艺术的因素往往是艺术风貌改变的因素。

本文以明代金银器制作机构为中心,通过梳理明代金银器的机构设置、制度更定和人员排布,观察当时金银器生产的具体状况。

一、内府金银器制作机构元代制作金银器的主要官方作坊有:工部的“银局”,将作院的“金银器盒提举司”“上都金银器盒局”,大都留守司的“银局”。

此外,隶属将作院的“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也承制金银器皿、后宫首饰。

[1]从机构设置情况看,元代的中央性金银器作坊比较分散而且功能重叠。

明代官府金银器制作机构的设置与前代大不相同。

金银器制作机构几乎皆设于内府。

工部下设四清吏司,其中营缮清吏司掌宫府、器仗、城垣、坛庙经营兴造之事。

[2]营缮清吏司虽为皇帝、太子和亲王制作卤簿车驾等仪仗,但仪仗中的金银器却由内府制造。

[3]对比元代,明代的工部不再设有专门的金银器生产机构,相关制作几乎全部转入内府监局,生产变得集中,职能也很专一,分工更趋明确。

为内府监局提供原料的主要是内承运库,它掌管大内库藏,政府于各处收上来的金银、缨玉、象牙等物,具收存于此,凡金银及诸宝总隶之。

[4]若按照设置先后,内府金银器重要的制作机构有:御用监、内官监和银作局。

若论职能专博,则内官监所辖最广,银作局职能最专。

为论述方便,下文依时间顺序展开。

(一)御用监朱元璋早在吴元年(1367)九月便设立了御用监,秩三品。

[5]洪武二年(1369)八月,朱元璋令吏部定内侍诸司官职,定“御马、御用二司,司设正一人、副二人”[6]。

此处“御用司”可能是之前所设的“御用监”。

洪武为明立国之初,机构更定尤其频繁。

洪武六年(1373)六月,“御用监改为供奉司,秩从七品”[7]。

是年九月,“复置御用局,秩正七品”[8]。

海昏侯墓十大文物

海昏侯墓十大文物

海昏侯墓十大文物2017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出土了一座明代海昏侯墓,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共达5000余件。

在这些文物中,有几件特别珍贵,成为了海昏侯墓十大文物。

第一件就是用玉质制作的“海昏侯玉印”,印面刻着“海昏侯之印”。

其实海昏侯并不是这位侯爵的真实称号,而是后人根据墓主人所葬的地方而起的外号。

这件玉印精美细致,和中央玉器中的同类物品相当,并且流传至今。

第二件是一件黄金“海昏侯花簇”,分为天花、地花、人花三部分,花朵由黄金和珠子制成。

这个花簇现在人们看到的只是残留下来的一部分,但从残留下来的部分可以看出它的华丽程度。

第三件是一对铜鸟,鸟身上有精美的纹饰,栩栩如生。

据专家研究,这对铜鸟可以被看作是当时农耕文明的象征。

第四件是用玉制作的“海昏侯玉凤冠”,据说是海昏侯生前佩戴的玉冠。

这件文物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凤尾,展示了明代时期中国独特的玉雕技术。

第五件是一枚铜镜,将镜面和镜座合而为一。

这件铜镜特别珍贵的原因在于正面的花纹,它展示了当地明代时期的手工艺技术。

第六件是一座骆驼铃,铃身有引人入胜的花纹,镶嵌的玻璃与铜颜色相得益彰。

这座铃的发现证明了海昏侯当年经济站在了当时的前列,拥有良好的贸易往来。

第七件是一枚花卉纹铜镜,这个铜镜的边缘卷曲,展示了时代的流行风格及当地的文化特色。

第八件是一座铜小匣,匣身上和底部都镶嵌精美的花纹。

匣子里面保存着三对金银铃,提醒人们当时普及的风俗。

第九件是一对鸟和猴玉佩,鸟和猴的形态展示了中国古代动物造型的经典特征。

鸟和猴纹路精细,逼真的描绘了动物的样貌。

第十件是一只青花瓷盘,盘面上绘制精美的纹饰和花卉图案,色泽清新明亮。

这只瓷盘展示了明代时期的瓷器工艺,极具收藏价值。

这十件文物都展示出了海昏侯时期的风貌,是海昏侯墓珍贵的物证和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珍品。

玉叶金枝——江西省博物馆藏明代藩王墓出土金玉器

玉叶金枝——江西省博物馆藏明代藩王墓出土金玉器

玉叶金枝——江西省博物馆藏明代藩王墓出土金玉器“金枝玉叶”在封建时代特指皇家后裔。

展览之所以起名叫“玉叶金枝”,缘于此次展览所展物品均来自明代江西宁、益两大藩王及其家族成员墓中。

在明朝,“金镶玉”、“金镶宝”等金玉合器最流行、最时髦。

被称为“宝中之宝”的江西藩王金玉合器也在此次展出之列,这些古物,再现了明代诸藩王绚丽多彩、富贵奢华的生活场景。

其中最名贵的有:镶宝石白玉坠金耳环。

那颗白玉呈长茄形,上端有圆鼻,用金丝缀以金叶四瓣,每瓣上又镶上宝石一颗。

传说属于明代江西益藩王佩玉的具体有:发髻上系的七梁琥珀发冠,插发髻的竹节形青玉簪,佩戴在颈处的水晶项链,手里握捻的琥珀念珠,绶带缝缀的镂雕花纹玉饰,手指套戴的白玉戒指,衣服上还有各式玉扣。

据史料记载:在明朝皇帝分封的众多朱姓藩王中,分封于江西的藩王世系有三支:他们是,南昌府的宁王、饶州府(治今鄱阳县)的淮王和建昌府(治今南城县)的益王三府。

三大王府宗支蔓延,人口众多,他们所享有的封建特权,给明代江西地方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他们利用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严重干扰地方政治,对当时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以宁王府的危害最烈。

一、宁(藩)王系:第一代是宁献王朱权,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王。

二十六年就藩大宁卫(封地最初在长城喜峰口外,今内蒙宁城西边)。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改封南昌府。

以江西布政司官署为历代宁王官邸。

正统十三年薨。

朱权嫡长子朱磐烒,永乐二年封世子。

正统二年薨。

以子朱奠培袭封,追封王,谥曰惠。

第二代宁王是朱权的孙子宁靖王朱奠培,朱磐烒嫡子,正统十四年袭封。

弘治四年薨。

第三代宁王是宁康王朱觐钧,朱奠培嫡子,初封上高王。

弘治五年袭封。

十年薨。

第四代宁王是朱宸濠。

是宁康王朱觐钧的庶子。

初封上高王。

因宁康王没有嫡子,他于弘治十二年(1494年)袭封宁王。

正德十四年(1519年)因举兵谋反,兵败被杀。

自此,宁藩被废除。

明末清初著名的大画家朱耷(约1626—1705年),号八大山人,即是宁献王朱权九世孙。

浙江出土明代金银首饰,再现低调的奢华

浙江出土明代金银首饰,再现低调的奢华

浙江出土明代金银首饰,再现低调的奢华文/图:陶治强(淮南博物馆)浙江明代金银首饰在临海、杭州、安吉县、义乌、金华市、兰溪市、海宁市、宁波市、嘉兴市、淳安县、新昌县、长兴县、江山市、余姚等地皆有发现,其中杭州桃源岭明墓、余杭塘栖镇超山明墓、安吉县吴麟夫妇墓、临海城西张家渡王庄山王士琦墓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银器,尤其是临海王士琦墓,合计出土107件金银随葬品,多为女子首饰。

浙江发现的明代金银首饰,以金器数量较多,有五梁冠、金丝发罩、金丝鬏髻、金头面、金分心、掩鬓、金钿、簪、钗、金耳、耳坠、耳环、挂件、纽扣、梳背、金饰、霞帔坠、戒指等二十一种。

银器有簪、钗、挑心、饰件、银帽饰品、耳环、带板、带銙、禁步、银坠件等十一种。

银器种类和数量明显少于金器,反映了明代喜用金器,银器较少的文化现象。

明代金银首饰品类规格丰富金冠是官员退职燕居时所用的束发器物,用金簪贯穿中孔,固定于发髻之中。

冠上有梁,因此称为“梁明代金银制作空前发展,明朝在内廷设银作局,专门为宫廷制作金银器,以供皇族享用。

金银器技艺集前朝之大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美、娴熟程度。

当中,金银首饰的式样和制作堪称典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浙江各地考古出土了许多明代金银首饰,种类有冠、罩、鬏髻、金头面、金分心、掩鬓、金钿、簪、钗等二十余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十分可观,这为窥探明代金银首饰的时代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珍贵资料。

明福寿云纹金丝五梁冠临海王士琦墓出土058冠”,按照梁冠识别戴者的等级,梁数越多,官阶越高。

《明史·舆服志》记载:“一品冠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七品二梁,八九品一梁。

金梁冠需四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

”《明会典》卷六十一载:“三品,冠五梁,革带用金。

”1956年,临海王士琦墓出土一件福寿云纹金丝五梁冠,长9.2厘米,宽7.6厘米,高5.8厘米。

冠以两圈粗金丝做骨架,顶部用粗金丝做成五梁,用细金丝掐编制成。

落日熔金——宋元明时期金银艺术

落日熔金——宋元明时期金银艺术

落日熔金——宋元明时期金银艺术作者:钱钟书来源:《收藏/拍卖》 2015年第10期文:钱钟书中国古代的金银器艺术辉煌而丰富多彩。

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一直至唐代,中国的金银器制作艺术漫长的发展逐渐达到了中国金银器制作艺术第一个顶峰。

而本文着重讲述的则是继唐代之后中国的第二个金银器制作高峰,宋元明三代的金银器制作艺术的发展历程。

如果说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唐代如同一位伟岸雄壮的男子,那宋代更像是一位江南女子,温婉内敛,精致细腻。

宋代经过晚唐五代十国的战乱和中国疆域版图的改变,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慢慢堵塞,西域文化对宋代金银器制作的影响也日渐减少,宋代的金银器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对传统中原汉文化的一种回归和重新确立,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文化的繁盛和儒家道教对社会的广泛影响,也一样改变着宋代金银器文化的走向。

由于宋代统治者对于金银器制品使用权限的放开,也使宋代的金银器和之前各个朝代相比,数量相对明显增多。

不过,由于在宋代金银制品已经不再是专属于统治阶级的奢侈品,所以宋代开始,金银制品从体量上变得相对轻薄,灵巧。

宋代的匠人们已经不再只是单单满足于前朝相对机械的以模压浇铸为主的传统工艺,而是增强了手工的锤揲,錾花,剔地,镂空等技艺,充分利用金银的延展性,以轻薄的金银材料直接捶打出极其立体的浮雕效果。

其实,锤鍱和錾花工艺自唐代以来中原的工匠就已能够熟练的运用在金银制品上,而到了宋代,这两种工艺在工匠的手里再次得到提高,宋代的匠人能在更加轻薄小巧的材料上完成更加精致细腻的创作,让人叹为观止。

宋元金银器的基本构成为首饰类和器皿类:首饰类主要为冠,梳、钗、簪、耳环、钏、镯、戒指、帔坠、项链,题材广泛,器皿类主要为瓶、盏、盏托、碟、炉、奁、杯、盘、壶等等。

此外,佛教题材的金银制品也占据了其中一部分,如舍利宝函、金棺银椁、净瓶等等。

两宋时期不仅塔基中出土的金银棺椁较多,还出现了银制的塔、佛、僧人及寺院建筑模型、舍利瓶、葫芦瓶、净瓶等,如浙江宁波天封塔南宋地宫中曾土的浑银地宫殿模型和各种造型的银牌。

明定陵黄琉璃五供长明灯名词解释

明定陵黄琉璃五供长明灯名词解释

一、明定陵黄琉璃五供长明灯是指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代宫廷建筑明定陵中所发现的一组珍贵文物。

这组文物由五个黄琉璃制成的长明灯组成,是明代宫廷祭祀文化的珍贵遗物。

二、明定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合葬陵墓,位于我国北京市昌平区金沙岭。

明定陵黄琉璃五供长明灯的发现,为了解明代宫廷祭祀制度和宗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三、黄琉璃是一种古代珍贵的宝石制品,具有半透明且呈黄色的特点,质地坚硬而均匀。

在我国古代,黄琉璃被视为珍贵的贡品,常被用于制作宫廷器物和祭祀用品。

四、明定陵黄琉璃五供长明灯的设计精美,工艺精湛,充分展现了明代宫廷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每一盏长明灯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反映了明代宫廷祭祀文化的独特风貌。

五、明定陵黄琉璃五供长明灯的发现,对于研究明代宫廷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它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明代宫廷祭祀制度的认识,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六、通过对明定陵黄琉璃五供长明灯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明代宫廷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探讨明代社会的宗教政策和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七、明代宫廷祭祀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明定陵黄琉璃五供长明灯,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面貌,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增添新的光彩。

八、明定陵黄琉璃五供长明灯作为明代宫廷祭祀文化的珍贵遗物,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发现和研究将为我们解开明代宫廷祭祀文化的神秘面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它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在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着光辉的表现。

而明定陵黄琉璃五供长明灯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明代宫廷祭祀文化的瑰丽和独特之处。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明代宫廷祭祀文化以及这组珍贵文物所代表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明代宫廷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令人神往。

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楼阁金簪赏

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楼阁金簪赏

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楼阁金簪赏江西藩王墓出土的金银器首饰,品类丰富,风格趋向华丽、浓艳,宫廷气息非常浓厚。

器形和花纹装饰图案等都呈现出雍容华贵的面貌,或镶嵌宝石,或珍珠点翠,色彩斑斓,或精雕细琢,或累丝制成,纤细秀丽,巧夺天工。

1958 年南城明益庄王朱厚烨墓出土的 9 件楼阁人物金簪,有顶簪、挑心、掩鬓等,精美绝伦。

这些金簪上的金缕楼阁式宫殿,有单层的,也有两层或三层的,或一栋、二栋或三栋连排,在一二寸见方的范围内以金片、金丝制成层楼高阁,外绕树木,内设神殿,殿内有仙鹿白鹤,一些不及米粒大的男女人物也都是神态栩栩,真是巧夺天工。

(三联)楼阁金簪之一•(三联)楼阁金簪之一通高 11.7、楼高楼宽各 9、厚 2、簪脚长 9 厘米1958 年江西省南城县明万历十八年(1590)益庄王夫妇墓万妃棺内出土楼阁金簪,簪头为三座楼阁并列而呈弧弯排列式,花丝背底。

楼阁有上下两层,重檐九脊顶,下层正面阔三间,两侧各一间,正中间有一踏步,两边围绕勾栏。

各间内均有一尊女造像,居中的手捧圭状物,左右两边一尊掩袖拱手,一尊双手抱物,物体轮廓不清。

上层一间,前边有勾栏。

这种楼阁式金簪,造型奇特,实属罕见。

楼阁金簪之二•楼阁金簪之二通高 8.5、通长 15、楼高 5.5、底面长 9、底宽 4.8、簪脚长 12.5 厘米1958 年江西省南城县明万历十八年(1590)益庄王夫妇墓万妃棺内出土金簪造型为一阁一亭前后并立相连。

周围饰以勾栏、仙草围绕,花丝底座。

前为一阁,采用攒尖、庑殿、歇山组合而成的重檐九脊宝珠顶,阁中有一造像卓然中立,衣带飘扬,左右各一人持扇侍立;阁周有白鹤二只,展翅欲飞,瑞鹿一只,昂首而立,侍者1 人,两手内让。

阁后为重檐方攒尖六角亭,六面为花窗栏,亭中设椅,一人向右侧卧其上。

亭四门外各有侍者造像一尊,或持物守候,或垂手而立。

底为祥云、瑞凤,巧妙地与簪脚连为一体,造型优美,刻画生动。

此簪玲珑剔透。

采用了锤、刻、花丝等工艺,以金丝编垒的金簪,竟然在方寸天地内,营造出多栋楼阁,不仅飞檐、廊柱历历在目,更可见仙人于其中奏乐起舞,周围环绕着,其构思之奇,做工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历史趣谈“土豪”海昏侯当年为什么陪葬那么多金子?

历史趣谈“土豪”海昏侯当年为什么陪葬那么多金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土豪”海昏侯当年为什么陪葬那么多金子?导语: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正在首博展出,众多展品中,最吸引普通观众、最夺人眼球的,无疑是琳琅满目的金器。

据专家介绍,海昏侯墓已经出土金饼285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正在首博展出,众多展品中,最吸引普通观众、最夺人眼球的,无疑是琳琅满目的金器。

据专家介绍,海昏侯墓已经出土金饼2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

另外,在棺椁里还发现了20块金板,总共378件,总重量超过80公斤,这是迄今我国汉墓考古发现金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

专家表示,经检测,这些金器纯度在99%左右。

这也意味着,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成色十足,绝对都是足金。

其中,麟趾金重量在76.12克到83.36克,马蹄金重量则在237.66克到246.29克之间。

有艺术品市场专家估计,如果这些金器上拍,其价格可能在10亿元之上。

黄金自古即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但这些金器包括金饼和金板,却并非流通货币。

根据史料和以往考古发现可以确认,这些金器都有特殊用途,是酎(音同咒,编者注)金,是每年八月太庙祭祀高祖时,分封各地的诸侯王、列侯助祭所供奉的黄金。

为何海昏侯刘贺会拥有如此多的金器?为何这些金器纯度如此之高?这一切,都源于汉文帝时代的酎金制度。

高祖刘邦平定天下,论功行赏,分封天下。

到汉文帝时,分封各地的王侯,有的疆域辽阔,占地千里,财力雄厚,有的还有自己的军队,完全是独立王国。

这些王侯大都心怀不轨,对帝位虎视眈眈。

怎么控制地方王侯,始终是汉文帝的一块心病。

汉代重视祖先祭祀,所以汉文帝规定每年八月祭高祖庙时,要献酎饮酎,诸侯王和列侯都必须参与献酎饮酎。

但是,参与祭祀和献酎饮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金银器发展历程及各朝代特点

中国金银器发展历程及各朝代特点

中国金银器发展历程及各朝代特点中国古代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每一时期的金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让我们追溯那古老的岁月,去大致了解一下它的发展轨迹吧。

商周金银器:小巧简约中国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形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

金箔虎形饰这个时期所发现的金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批金器。

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别具一格。

金面罩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银工艺的发展,并使金银器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以更多样的形式发挥其审美功能。

铜人首鸟身像春秋战国金银器:清新活泼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

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

曾侯乙云纹金盏从出土地点看,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分布区域明显扩大,在南北方都有发现,金银器的形制种类增多。

其中金银器皿的出现,及相当一部分银器的出现,十分引人注目。

战国时期猿形银饰从金银器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看,南北方差异较大,风格迥异。

北方匈奴墓出土的大量金银器及其金细工艺的高度发展,尤令人瞠目。

战国时期金虎纹条形饰秦汉金银器:繁荣发展秦代金银器迄今为止极为少见。

曾在山东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陪葬器物中,发现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金刻花银盘,制作精细,装饰讲究。

鎏金刻花银盘根据对这些金银配件的研究已能证明,秦朝的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

东汉金镶嵌兽形铜盒砚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银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亦或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

汉代金钿工艺已趋成熟,使金银的形制、纹饰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珑,富丽多姿,并为以后金银器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朝的十大文物

明朝的十大文物

明朝的十大文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下面将介绍明朝的十大文物。

1.洪武大定铜钟:明太祖朱元璋命人铸造的洪武大定铜钟,是明代最著名的钟之一。

钟体高4.4米,重12.8吨,巍峨庄重。

钟面精美绝伦,上面刻有仙鹤、祥云等纹饰,象征着吉祥祥瑞。

这座巨钟不仅是一件钟乐器,更是明朝对富足繁荣的象征。

2.明瓷青花:明代的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中以青花瓷最为著名。

明代青花瓷器釉色浓艳,纹饰细腻,独特的青花配以白瓷底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明瓷青花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还远销海外,成为明朝对外交流的重要文物之一。

3.御笔四大部:明代皇帝崇尚文化,文学作品和书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朝有四大部的书法作品,都是皇帝亲笔书写的经典之作,包括《明皇宝笈碑》、《明皇让位碑》、《明皇书》、《明皇尺》。

这些书法作品不仅展现出明代皇帝的文化造诣,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4.明代御窑瓷器:明代御窑瓷器是明朝皇帝专门用于宫廷使用的瓷器。

这些瓷器釉色纯正,色彩鲜艳,品相高雅,制作精湛。

明代御窑瓷器的烧制工艺独特,传承了唐宋时期的瓷器制作技术,并融入了新的元素,成为明代瓷器制作的代表。

5.明宣德青花纹铜印:明代宣德时期的铜印被认为是中国印章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些铜印造型考究,雕刻细腻,纹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明宣德青花纹铜印不仅是文化艺术的瑰宝,还体现了明代对印章文化的重视。

6.衡山七修古琴:衡山七修古琴是明代琴家杨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些琴制作精良,音色浑厚悠扬,琴面刻有各种山水图案,富有山水画风格。

衡山七修古琴在明代被视为高雅音乐的代表,是古琴艺术的珍品。

7.苏州园林:明代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而苏州园林则是明代园林艺术的代表。

苏州园林以小巧精致、风格多样而著称,包括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构思和精湛的园林技艺,成为了中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流金溢彩 相映成趣

流金溢彩 相映成趣

流金溢彩相映成趣作者:李文瑾罗永顺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镶嵌首饰近距离地赏析,使我们了解明代镶嵌首饰的时代特征、首饰上镶嵌宝石的获取方式。

以及这背后所呈现出明代藩王奢华生活方式、古代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

关键词:明代藩王墓;镶嵌首饰;彩色宝石;郑和中图分类号:J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6-0081-02明代建立之后,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在江西有三藩:宁藩王系、淮藩王系、益藩王系。

子孙繁衍,宗支蔓延,发展为异常庞大的藩王世家。

自上世纪50年代历来,在江西省境内共发现了近50座明代墓葬①。

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金银器占了很大一部分,这里面最精美绝伦的要数明代的镶嵌首饰。

在明代首饰作为一种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皇室专用,因此往往在制作过程中不计成本,力求精美绝伦。

江西省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首饰,品种繁多,造型丰富,集历代之大成,各个等级的明代墓葬都有出土。

这个时期的首饰,宝石被大量的应用到首饰设计中。

在中国传统首饰设计中,明代以前基本都是素金首饰,偶见有宝石也是采用包镶粘接的方式,而明代是中国传统首饰设计运用彩色宝石的顶峰。

彩色宝石因其自身绚烂的色彩、不菲的价值,成为明代社会各个阶层相互追捧的对象,于是我们看到了明代首饰与前代完全不同的设计样式。

中国传统首饰第一次开始以宝石为主体进行设计制作②。

这些出土的镶嵌首饰制作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据文献记载明代女子盛装,是用各种首饰把满头装饰的几乎不漏发。

通常一副“头面”有数十件,稍繁者更有二十余件。

一整套形态各异的簪用以插戴鬓发之上,因为插戴部位的不同,簪的样式亦然有别。

明代出土的首饰品种繁多,它的体量小而在工艺上更要求制作精细。

江西省博物馆馆藏的明代藩王墓中出土的首饰不乏当时的代表之作,其中涵盖了掩鬓、耳环、分心、挑心、金簪、耳环、钗等各方面。

楼阁人物金簪

楼阁人物金簪

楼阁人物金簪
作者:
来源:《大学·思政教研》2021年第06期
此簪出土于1958年江西南城县益庄王朱厚烨墓,是益庄王继妃万氏的随葬品。

簪由三栋并排的楼阁组成。

左右最外翼有对称的累丝云朵,上嵌金花。

正面楼阁为上下两层,下层分立三人,中间一人双手执笏,左右两侧各一人执扇。

左右两栋楼阁也是三开间,其中均有一尊人像,姿态各异。

每座楼阁的中间都有踏阶,两侧有护栏。

这种三联楼阁式金簪,造型奇特,实属罕见。

/文化视点/
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分封制,益庄王朱厚烨便是分封在南城的明宪宗第六子益端王朱佑槟的后代。

发簪之上的建筑,都是仿照益王王府的建筑造型制造的。

发簪运用多种工艺,在一二方寸的范围内以金片、金丝制成立体的层楼高阁,一些不及米粒大的男女人物也都神态栩然。

此类金簪造型不仅是明代藩王奢华生活的真实缩影,也是明代工艺美术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表明了明代中晚期金銀细工制作技艺几近登峰造极。

定陵博物馆中,有件孝端皇后御用金器,专家说:它和霞披有关

定陵博物馆中,有件孝端皇后御用金器,专家说:它和霞披有关

万历皇帝是明朝的一位神奇皇帝,他的定陵被打开后,专家们在孝端皇后的棺木中发现了一个神秘金器。

然而,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这件金器究竟长什么样子?专家们又能否揭开其中的奥秘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1956年底,经过上级批示,考古专家组决定对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的定陵进行发掘,此次发掘工作由郭专家全盘主持。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清理后,专家们打开了定陵的地宫,将万历皇帝棺内的珍宝一一取出,做了详细的记录,并送至博物馆保护起来。

定陵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墓中珍宝包括皇帝冠冕、龙袍、金脸盆、玉带以及大量的高等丝绸等等,可以说填补了我国考古事业的诸多空白。

万历皇帝的陵寝中,摆放着孝端和孝靖皇后的棺椁,而对于皇后棺中的珍宝,考古专家也充满了期待。

当专家们小心翼翼的打开孝端皇后的棺盖后,令他们震惊的一幕发生了,皇后棺中也称得上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

除了一些必备的珍贵陪葬品外,专家们还在皇后尸骨的腰部发现了一个神秘的金器。

该金器虽历经几百年,却依然光亮如新,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辉煌的过去。

专家们对金器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它呈树叶状,周身通长17.4厘米,顶长2.5、宽4.5厘米,重24.8克。

金器叶顶有金挂钩,叶面有雕刻的动物图案,它是一只凤凰,呈展翅飞翔状,器物整体图案形态逼真,雍容华贵的本色也尽显皇后之国母丰仪。

这个神秘金器究竟是什么?这还真的难倒了在场的专家,专家们都是考古界的高手,可对于该器物的名称与用途却回答不上来,于是一场激烈的讨论就此展开。

有专家认为,该器物应该是皇后的耳环,但此话刚说完便被反驳,毕竟皇后的耳环不可能这么重。

还有的专家认为是吊坠,是皇后挂在脖子上显示地位尊崇的象征,然而此观点仍然难以服众,毕竟专家们未能发现用于连接吊坠的项链。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该器物是在尸骨腰部发现的,而并非皇后尸骨脖子处,即使棺材再剧烈震荡,也不会造成如此大的偏差。

探寻南京大学校园里的“帝陵迷踪”

探寻南京大学校园里的“帝陵迷踪”

探寻南京大学校园里的“帝陵迷踪”作者:吴宇来源:《科学大众(中学)》2024年第02期展厅一角北大楼是百年名校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鲜为人知的是,1972年4月,在一次防空洞设施建设中,工人们发现北大楼附近地下埋藏着一个重达5吨的明代石柱础和一些琉璃瓦残片。

闻讯赶来的著名六朝考古专家、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创始人蒋赞初教授迅速带领师生开展抢救性发掘,发现了沉寂于地下1 600多年的东晋大墓。

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考古界发表过多篇关于南大北园东晋墓的考古简报和考证文章,但墓中的出土文物一直深藏在南京大学博物馆,没有进行公开展览。

本次展览的展品共180多件组,分成了3个单元。

其中的“中兴正统”单元,通过出土文物,全面还原了南大北园东晋墓墓主人生前的奢华生活。

据介绍,南大北园东晋墓全墓南、北总长8.04米,东、西总长9.9米,由墓门、甬道、主室、侧室甬道、侧室等部分组成。

从建筑特点看,墓甬道内设置两道门,主室采用穹隆顶,侧室面积较大,是六朝帝陵常见的做法。

此墓虽遭盗掘,但依然出土了陶、瓷、金、银、铜、铁、玻璃、玛瑙、水晶等各类文物百余件,其中卧龙陶座、卧虎陶座、金银器、玻璃器等暗示墓主身份尊贵。

蒋赞初结合种种线索,判断该墓是一座帝陵。

“南京作为正统王朝的首都,始自东晋,定都建康。

这座发掘自南大校园内的东晋帝王陵墓,在六朝考古界颇为知名,因其规模等级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我国南方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陵墓。

同时,在大学校园中发掘出帝王陵,也是非常罕见的考古成就。

”南京大学博物馆馆长史梅说,这次展览的意义一是揭示尘封半个世纪的一段历史;二是展示南大人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因为这是由南京大学的教职工抢救性发掘的文物;三是想唤起公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所以这个展览的名称叫“帝陵迷踪”,希望大家都过来看看这到底是东晋哪一个皇帝的陵,查找历史,查找文献,仔细观察这些文物,找出它的一些线索或者蛛丝马迹,形成自己的观点。

孝端皇后凤冠,一座矿物“宝库”

孝端皇后凤冠,一座矿物“宝库”

孝端皇后凤冠,一座矿物“宝库”作者:北海潜深寒来源:《科学大众(中学)》2017年第04期最近,很多明星所谓的“大婚”开始回归中式传统婚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娘常常以凤冠霞帔的造型现身,让人眼前一亮。

其实,现代仿制的凤冠比起古代皇后所戴的真正凤冠实在是有天壤之别。

尤其是明代皇后凤冠,选料之华贵、工艺之精湛、造型之巧妙让人赞叹不已。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地宫中出土的孝端皇后凤冠,当时的工匠以金、银等金属矿物以及红宝石、蓝宝石、珍珠、翡翠等宝石矿物为原料,加以高超的加工技术,打造出了一座矿物的“宝库”。

凤冠材料的来源孝端皇后这顶凤冠,整体以竹为原料形成帽胎。

什么,母仪天下的皇后戴的凤冠竟是竹子扎的?其实,选择竹子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因为在物理性质上,竹亚科植物质量较轻,形变量小,韧性却很高,抗拉抗压,且不易发霉和滋生细菌,因此十分适合作为制作帽胎的原材料。

凤冠的前端是含有珠滴的9条金龙,下端8只金凤,后端则是一条仪态万千的金凤,金凤也是口含珠滴。

这就是凤冠所使用的第一种矿物——金属金。

中国幅员辽阔,自古金矿资源就十分丰富,但黄金产量在地理分布上十分不均,东部地区已知的金矿床占总数的89%,这是因为东部地区处于大陆边缘的环太平洋成矿带部位,对金矿成矿很有利。

宋代以后,山东胶东金矿崛起,据统计,仅登州、莱州两地开采的金矿就占了当时全国黄金产量的一半。

因此,凤冠上的“金”是咱们的“自家产品”。

在凤冠的9只金凤之下,各有3排以红、蓝宝石为中心的宝钿,不仅如此,据考古专家统计,该凤冠上镶嵌的红、蓝宝石竟多达百余颗。

这就是凤冠所使用的另外两种珍贵的矿物,它们是一对刚玉姐妹花,成矿原因相近,因此经常共同生长。

红宝石的矿床主要集中于亚洲,中国也是红宝石的重要产区,以云南、山东、安徽等地为主;蓝宝石矿床集中于亚洲和非洲,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产量最高。

红、蓝宝石的成矿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形成于地幔的高温高压条件,而后随岩浆喷出地表;另一种是形成于接触变质作用。

美不胜收丨江南地区出土的明代折扇

美不胜收丨江南地区出土的明代折扇

美不胜收丨江南地区出土的明代折扇▲上海朱守城夫妇墓漆骨洒金人物花卉扇近日,《国家宝藏》第三季走进苏州博物馆,为观众展示了真珠舍利宝幢、微缩明式家具、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的前世今生。

其中,微缩明式家具出土于明代内阁首辅王锡爵夫妻合葬墓。

而该墓中出土的九寸圆头雨金乌漆竹骨洒金扇,更是明代江南墓葬出土折扇的代表,反映了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士绅们艺术化生活的风尚。

▲苏州王锡爵夫妇墓雨金乌漆竹骨洒金扇从出土的实物来看,目前出土折扇的明代墓葬主要位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江西等江南地区,年代大都在明嘉靖万历年间或者更晚。

江南明墓出土折扇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均为双面贴纸,扇骨多为竹骨,也有紫檀、乌木或桃木骨。

二是扇柄端部形态各异,多见圆头,少量为“直根”,圆头的中间穿金或银钉铰,整体看起来近似球状或扁圆柱状。

三是多为洒金、泥金扇面,以贴金或泥金菱形图案装饰为基本特点,此外还有少量书画扇。

▲太仓黄元会夫妇墓泥金折扇具体而言,江苏南部的吴县许裕甫墓、苏州城西王锡爵夫妇墓、太仓黄元会夫妇墓、无锡华复诚夫妇墓和华师伊夫妇墓均有折扇出土。

其中,王锡爵夫妇墓男棺出土竹骨纸面书画折扇1柄,16股扇骨,9寸圆头;女棺出土雨金乌漆竹骨洒金折扇2柄,扇面为黑底洒金加大小菱形块金图案。

黄元会夫妇墓出土折扇在泥金上辅以墨绘的极端化表现,用23根弧形墨线将泥金扇面分割为近百个菱形、三角形或其他不规则形。

华师伊夫妇墓所出土折扇还系有木扇坠和玉扇坠,木扇坠上刻豆荚和蚱蜢,玉扇坠上则线刻虎纹,栩栩如生,制作十分精致。

▲无锡华师伊墓出土折扇及所附扇坠▲无锡华师伊夫妇墓出土玉扇坠上海陆家嘴陆深家族墓(陆深夫妇及子陆辑夫妇墓)、宝山朱守城夫妇墓、松江诸纯臣夫妇墓所出土折扇具有一定代表性。

陆深家族墓出土折扇8柄,皆为圆头水磨竹骨,扇面装饰有黑底龙纹洒金和洒金加大小菱形块图案。

朱守城夫妇墓出土折扇23柄,扇骨有紫檀木、鸡翅木、棕竹、玉竹等质地。

其中泥金扇面4柄正面绘画,反面题诗;4柄以墨笔勾勒几何图形;漆骨洒金扇面15柄,扇面均以菱形、三角形组成图案,并绘有山水、人物、花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亮瞎人眼的明代帝陵和贵族墓中出土的金银器
首博《北京文物精品展》中展出的明代金银器,以北京昌平区明定陵出土的制品最为重要,该陵共处金银器30余类500多件,均为精品之作,代表了明代金银工艺制作的最高水平。

金翼善冠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藏金冠是皇帝的常服冠戴,翼善冠出土时放置在万历帝棺内头部北侧一个圆形木盒内。

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冠口径20.5厘米,重826克。

其形制由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部分组成,前屋部分是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空档均匀,疏密一致,无接头,无断丝。

后山部分是采用纍丝錾金工艺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龙的造型雄猛威严,具有强烈的艺术装饰效果。

翼善冠用极其纤细金丝编结,采用传统的掐丝、纍丝、码丝、焊接等方法,工艺技巧登峰造极,充分反映了明代金细工艺的高超水平。

錾云龙纹金盏、金托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藏一套2件,通高6.7厘米,盏口径6.7厘米,托盘底径11.7厘米,重160克。

托盘中央立一绣墩形承盏座,錾刻云龙、八宝等纹饰,座口下折成二层,饰如意云头纹,其下为十六个覆莲纹,造型精巧别致、典雅大方,是明代宫廷金银细作
中的精品。

嵌珠宝龙纹金托金爵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藏一套2件,爵通高10.3厘米,托高1.2厘米,口径15.9厘米,总重531.5克,该器为万历帝生前的御用酒器。

爵腹壁刻浅浮雕二龙戏珠及海水江崖流云纹,平錾线条流畅潇洒、自然优美。

内壁镶了一层极薄的金箔,光亮平滑,便于使用。

中心立柱满饰如意云头,插入阳錾宝瓶中的牡丹花枝上除嵌有红、蓝宝石外,还饰以金银锭、珊瑚、犀角等八宝装饰。

爵底外壁刻铭文一周:“万历年造足色金重五两一钱七分。

”金爵与金托设计构思十分巧妙,造型优美,装饰华丽,有强烈的稳定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云龙纹金酒注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藏一套2件,注通高21.8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13.1,托高1.9厘米,直径8.3厘米,重39.5克,通体沙地,盖、颈、腹、把、流、高圈足上满錾如意云纹、赶珠龙纹、海水江崖纹等,盖上嵌玉镶宝,以金链与把相系,腹部两侧嵌白玉镂雕盘龙,把内外錾刻灵芝牡丹花纹。

该器出自万历棺内,造型端庄华贵,堪称明代金镶玉代表作。

累丝龙纹金盖、金托盘、玉碗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藏一套3件,通高15厘米,金盖直径15.7厘米,托底径16.7,重148
克,弧面形金盖,与白玉碗子母扣合,顶部为嵌红宝石莲花形钮,盖面为三层阶梯状,以镂空云纹为地,饰赶珠龙纹,托盘亦饰云纹与赶珠龙纹。

整器构思巧妙,造型规整,纹饰繁复,尽显帝王用器之豪华。

镶珠宝三棱形金带饰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昌平区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昌平区明定陵博物馆藏长10.5厘米,宽6.3厘米,重114.5克,采用多种工艺技法精工细作而成,底部为三菱形和卮杯形组成的花丝金托,灵芝形圆钮。

正中镶嵌猫眼石,四周装饰红、绿宝石及珍珠。

此猫眼石晶莹灵动,为世间罕见之奇珍。

錾花太白人物八角杯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丰台区右安门外东庄万贵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全器以范铸、焊接、錾花等手法制作,高2.9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4.8厘米,重106克。

盏八方形,敞口折沿,平底。

盏心为圆雕太白醉酒。

盏外壁錾刻八仙人物,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吕洞宾、汉钟离、铁拐李、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同出一墓的还有盏托,盏可置于托上,为一套器具。

凸花海水江牙鱼龙献寿金盘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丰台区右安门外东庄万贵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盘圆形,唇边,高0.8厘米,口径17.6厘米,重252克。

以范铸、錾花与捶打工艺制成,盘沿为二方连续回纹一周,盘心为一双钩篆书“寿”字。

盘心与盘沿间为半浮雕式海水江崖瑞兽纹,水中有若
隐若现的马、龙、狮、象、鱼等瑞兽。

该盘在制作上突出整体的效果,不拘泥于细部的刻画,呈现出浑厚、粗朴的风格。

錾花金什件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丰台区右安门外东庄万贵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什件由荷叶形牌饰与下缀七物组成,通长65.5厘米,上宽5.6厘米,重272克。

牌饰上部为相对的二只鸳鸯立于荷叶上,荷叶下有七环,连缀七条金链,每链下各缀一物,均是文人常用之物:剪、袋、剑、罐、盒、瓶、觿。

每件小缀物都极精巧,尤其是罐、瓶、袋、盒通体錾刻精美纹饰,极富装饰性。

嵌宝石龙纹金执壶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丰台区永定门外南苑万通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撇口,束颈,鼓腹,圈足,盖以链与柄相系,通高19.4厘米,径4.4厘米,重365.3克。

壶盖、壶颈及近底部錾刻蕉叶纹、卷草纹、如意云头纹、莲瓣纹;腹部两侧火焰形开光内刻四爪翼龙两条。

盖顶、流、柄上镶嵌红蓝宝石共27颗。

万通为万贵之子、宪宗万贵妃之弟。

嵌宝石桃形金杯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丰台区永定门外南苑万通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此杯集范铸、焊接、镶嵌等工艺于一体,高2.3厘米,径5.1×6.7厘米,长6.8厘米,宽5.2厘米,重82.3克。

杯体为桃形,构思巧妙,杯柄为桃枝与桃叶,杯中与柄部镶嵌红、蓝宝石,制作考究,富丽华美。

注:1,本文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2,文字参考展览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