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正华诊疗汗证经验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正华诊疗汗证经验探析
标签:名医经验;颜正华;汗证
颜正华教授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和中医药教育家。他治验甚众,尤擅长心脑血管和呼吸、消化等系统病证的诊治。笔者跟随颜教授应诊多年,现将其诊疗汗证之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希冀为继承、发扬颜教授学术思想提供参考。
1 辨证
颜教授认为,汗证的基本病机包括:热邪郁蒸,津液外泄;阴阳失衡,津液被扰;营卫不和,卫外失司。汗证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1 辨虚实
一般而言,汗证以虚者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1.2 辨寒热
阳气盛则热,阳气衰则寒。汗证属热者,为热邪迫津外泄或阴虚火旺,心液被扰而失常所致;但阳气虚衰,津液不固亦可外泄为汗,则属寒证。颜教授认为,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应虚实兼顾。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病变特点,故颜教授在辨治汗证时,强调调和阴阳、调和营卫。在治本的同时,善于使用固涩敛汗之品如麻黄根、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等治标,使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以收本固标治之效。
2 分型论治
2.1 肺卫不固型
本型以汗出恶风,稍动即汗出,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为主。治以益气固表。颜教授常用玉屏风散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等,气虚明显者加党参。
2.2 营卫不和型
本型以汗出恶风,微发热,头疼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为主。治以调和营卫。颜教授喜用桂枝汤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益气固表;汗出多,加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汗出伴失眠,加炒酸枣仁、夜交藤。
2.3 阴虚火旺型
本型以盗汗,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腰膝酸软,干咳、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治以滋阴降火。颜教授喜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汗出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耳鸣多用白蒺藜、菊花、枸杞子等。
2.4 热毒郁蒸型
本型以蒸蒸汗出,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为主。治以清热散邪。颜教授喜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热势明显者加石膏,便秘者加全瓜蒌、决明子等。
3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男,58岁,退休工人,2008年4月19日初诊。主诉:盗汗15年。现病史:现盗汗,牙龈萎缩、疼痛、牙齿松动,指甲易断,动则气喘,偶自汗,纳可,失眠,便稀,二三日一行,舌质淡,苔薄白、中有裂纹,脉弦缓。辨证:心肾不交,气阴两虚。治法:养心安神、补肾敛汗。处方:黄芪30 g,炒酸枣仁(打碎)30 g,柏子仁15 g,炒白术12 g,茯苓30 g,焦三仙各12 g,炒枳壳10 g,煅龙骨、煅牡蛎(打碎、先煎)各30 g,五味子10 g,麻黄根10 g,牛膝12 g,桑枝15 g,桑寄生3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8年4月26日二诊:盗汗止,牙龈萎缩、疼痛、牙齿松动症状好转。现口干,便成形、日一行,尿频,眠可,纳佳,舌红,苔薄白微黄、有齿痕。守方继服7剂后,患者诸症均释,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汗证病因不外内、外两种。外因以风、热、湿邪为患较多,以致营卫不和而汗出异常;内伤多由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而致气血阴阳失调引起。本案患者年近耳顺之年,体虚之征明显。心气虚则失眠;脾气虚,运化无力,则便溏;齿为骨之余,肾气虚则会出现牙龈萎缩、疼痛、牙齿松动等症状。故以养心安神、补肾健脾、敛汗为基本原则。方中黄芪、炒白术、茯苓、焦三仙为健脾药;炒酸枣仁、柏子仁为养心安神药;牛膝、桑寄生为补肾强筋骨药;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麻黄根为敛汗药。诸药合用,证症结合,药到病除。
案例2:患者,男,41岁,企业职工,2008年5月31日初诊。主诉:汗出恶风1年余。现病史:汗出恶风,恶寒,头重如裹,鼻衄,胃胀痛、食凉后加重,纳呆,口干苦,眠安,二便调,舌质黯,苔黄腻,脉濡细。辨证:湿浊内阻、营卫失和。治法:化湿和胃、兼和营卫。处方:藿香10 g,佩兰10 g,清半夏10 g,猪苓10 g,茯苓30 g,杏仁(后下)10 g,薏苡仁(打碎)30 g,滑石(包)15 g,炒神曲12 g,炒枳壳10 g,佛手6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忌油腻辛辣生冷食物。
2008年6月16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后症状改善,仍汗出,恶风,恶寒,口
干苦,头重如裹,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偏黯,苔黄腻,脉濡细。改方:桂枝5 g,白芍15 g,藿香10 g,清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30 g,豆蔻(打碎、后下)5 g,炒神曲12 g,滑石(包)15 g,通草6 g,佛手6 g,黄芩6 g。继服7剂。
2008年6月23日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受凉后复发。现汗出,恶风,恶寒,双膝盖屈伸不利,晨起口干,纳可,眠安,二便调,舌黯,苔黄腻,脉濡细。拟方:桂枝5 g,白芍15 g,藿香10 g,清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30 g,豆蔻(打碎、后下)5 g,炒神曲12 g,滑石(包)15 g,通草6 g,佛手6 g,黄芩10 g,黄芪15 g,防风3 g。继服7剂。
2008年6月30日四诊: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现偶汗出,恶风恶寒,晨起口干,纳可,眠安,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滑。处方:桂枝5 g,白芍15 g,藿香10 g,陈皮10 g,茯苓30 g,豆蔻(打碎、后下)5 g,炒神曲12 g,滑石(包)15 g,通草6 g,佛手6 g,黄芩10 g,黄芪15 g,防风3 g。继服14剂后,自汗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案属营卫失和之自汗证。治疗过程中,颜教授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调理脾胃为主,第二阶段以调和营卫为主。初诊伊始,患者虽有明显的汗出恶风,但不可忽视的是患者有苔黄腻、鼻衄等湿热之象,故先清脾胃。脾胃湿热之浊去,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治疗。故在初诊时以化湿和胃为主,方中藿香、佩兰化湿,清半夏、杏仁化痰,猪苓、茯苓、薏苡仁、滑石利湿,炒神曲健脾开胃,炒枳壳、佛手行气。诸药合用,以求湿浊去,脾胃健。二诊时,患者已无胃胀痛,但仍有汗出、恶风、恶寒等临床表现,故调整治疗思路,以调和营卫为主,清化湿浊为辅。方中加入调和营卫之品,如桂枝、白芍;也减少了清化湿浊的药,如佩兰、猪苓、杏仁、薏苡仁等。继服14剂后,症状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