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文保密方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公文保密方式分析
古代职场,以官府为主体,办公文件,官府公文居多,内容多涉及国家机密,因而公文保密,历来严密。这里就历朝历代地聊聊古代公文是如何保密的。
夏:公文保密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宫藏,说明史官已开始收藏保管公文。(注: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
商:专门设立守藏史一职,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收贮甲骨公文于王室的宗庙、社稷,专人严加守护,一般臣民无法进入。
周:诞生最早的中央档案馆——天府,创制金属封缄的匮子,用来收藏最重要、最机密档案,创立公文的封泥和用印制度,来保护公文并鉴别真伪。
封泥——世界上最早的防伪包装技术,周王、国君及卿大夫在发出的公文上用印以证实其真实,在捆扣公文竹简的绳子打结处粘上泥块,以防伪造或泄密。
秦,广泛采用“封泥”方法,建立专门公文传输组织,专人传递重要机密,各县不得查问阻拦。
秦始皇批阅奏章--秦始皇时期,官员上奏要仔细将竹简捆好,并在上面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让泥变得干硬。随后,奏章被送到章台,由身边侍卫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如果看见封泥完好,没有被奸人私自偷拆阅览,才可敲掉泥封壳御览。
汉:出现公文密级。机密文书,专人封送,机要人员有规定,身份必须是士子,发明“斗检封”“皂囊重封”,封装新技术,实现双重加密。
斗检封——封泥技术的改良
西汉时期出现了改良的“斗检封”,“检”就是一块竹、木板,在其中间挖出上小下大的覆斗状空间以容纳封泥,两边穿孔打通以穿过系绳,封装时将封检和文牍按照一定的规则捆绑在一起,系扣结在封斗处,封泥厚度与封检齐平,再钤以印戳。覆斗状保证了封泥不会脱落,封检保证了封泥不会意外损坏,提高了秘密文书封装的稳定性。
皂囊重封——最早的双重加密技术
“皂囊重封”是指皇帝先对书简进行玺封,放入黑色布袋后,由尚书令或是御史中丞在布袋外再用自己的印在外面加封,实现了双重加密。不光是皇帝下的诏令,汉代臣民给君主上书也有重封。
唐:形成完善公文保密制度,签押、校对、用印,都有明确规定,一文一印,出现骑缝印,建立细密的刑法条律,盗窃私拆公文,处罚严厉。
宋:严惩泄密,奖励告发,文书不得带回家过夜,实行印行制度,禁标榜,严雕印,建立“实封”制,至今沿用。
实封制——沿用至今的保密方案
宋代建立了“实封”制,即官员呈奏的秘密文书,皆须将其封皮折角重封,两端盖印,无印
者书官名,封面不准粘贴摘要。官员在外地呈奏的秘密公文,只贴“系机密”或“急速”字样,并规定,若发现依例应该实封而未实封的公文,其主管官员将被严惩。
明:出现直达的机密文书——揭帖,加盖皇帝特赐银印,不落姓名,密奏人信息,皇帝一人掌握,公文保密性显著加强。
清:集历代之大成,建立了军机处,章京不用高干子,听差一律选文盲,无关人员不准近,监察御史严看守,建立密折制度,引入“技术加密”。翼火蛇提示所谓密折制度是一种技术加密的新思维,具体内容是,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呈递密折。雍正年间,每一个封疆大吏在上任前,皇帝都会把他叫他跟前,除了亲自训勉以外,还会给到他一个密匣,上面有两道锁,而钥匙则只有皇帝和拿匣子的大臣才会有。大臣在向皇帝呈递密折时,就会将折子放入匣子中,直接交于皇帝亲自开锁御览,批示之后再锁上密封还给上奏人,所有内容只有君臣两人知道。
从制作、封装、传递到保管,从组织、人员、思想到刑罚,从技术到制度,从原始到精密,对公文保密,古人也是殚精竭虑,持续改进,日臻完善。那么问题来了翼火蛇想了解一些如今你是如何加密重要文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