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师生交互,开展探究性学习。这需要我们对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去探索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加合理。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学习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指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师一定程度的引导下,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自主学(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组织与培养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一)、提供参与机会,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要确定好合作交流的规模,合作小组人数不宜太多,人数太多,不容易组织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些学生常常占有支配地位,而多数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旁听者,能真正得到发言机会的毕竟是少数。扩大参与面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由4至6名学生组成的小组进行讨论。参加讨论的人围坐成圆圈或方阵,以便使每个人都能看到其他每一个人,那么就能加强课堂讨论。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组是“看图
说话”,学生先自已观察文中插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小组成员一起讲讲这个故事;第二组是“随文识字,通篇朗读”,学生先朗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已拼拼音也可以请同学帮忙,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全篇朗读;第三组边看图边读课文,碰到困难可以寻求帮助。接下来,我请三组的同学两两配对,组成一个六人合作的学习小组,交流各自学到的、想到的。最后,由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并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结果,他们做得很不错。因此,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也就是说,教学要以人为本,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学会学习。
(二)、创设参与氛围,促使学生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虚心地倾听同学的发言,特别要认真地去思考和自已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其正确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在发表意见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地深入。教师还要及时纠正发言不普遍的现象,进行课堂调控。当个别学生胆小或有自卑心理,羞于启齿时则要教育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错误则有利于进步。只有突破羞于发言的心理障碍,才能获得与他人平等地参与合作的机会。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以至于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只有作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争论中求得智能的发展。如学了《冬天是个魔术师》一课后,我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或带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孩子们一下子热闹开了,有的找来了好朋友一起读,有的带上了夸张的动作,还有的干脆走到讲台前,请同学们听他读。那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小魔术师”的得意和自信。我不禁也激动了,拿来了录音机录下了这些可爱而富有生气的声音。当他们读得神采飞扬时,我微笑地问道:“孩子们,你们能不能再给冬天这个魔术师变一变?”孩子们那想象的翅膀一下子打开了,五彩缤纷的想象都出来了:“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给我们吹来了小冰鞋。”“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吹红了我的小鼻子。”“他‘呼’地一吹,围巾呀、手套呀、棉衣呀,都跑到我的身上来了。”……神奇的想象,无拘无束的氛围,激
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注重师生沟通,共享交往乐趣。“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失去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借班上课”——教师其授业技巧的展示;“课堂法庭”——运用“法制化”手段进行氛围惩治;教学执行着单向的“培养”活动——先教后学,学生跟着教师走,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例如某一年级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动物、植物的初级概念的教学过程。师:为什么说鸡、鸭、猪是动物?生:因为它们都会叫唤。师:蚯蚓不会叫唤,可是它也是动物呀!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生物都叫动物。师:鱼不会爬,也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鸟会飞,它们不是动物吗?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师:对了,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会飞,是不是动物?生:飞机自已不会飞,是人开动的,它没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动物。师: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叫动物。其实教学如同社会交往过程一样,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集结在客观条件与主观要素的网络关系中,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其间主动获取体验,享受快乐。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能舍得“耗费”师生交往的时间,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四)、友伴合作,形成彰显个性的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较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较之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中去。但是: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有可能与别人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更是完全自然的现象,这也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有的学生发展较快,有的学生发展较慢,教师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势必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为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