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摘要:新课程倡导语文教学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好课文,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多年的教学也知道课文读得好,那语文就一定学的好。只有有感情地朗读,才能和作者的心灵沟通,能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也就是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抓好朗读尤为重要。

关键词:感情朗读新课程

我们常听到学生读书一个调、一个味,枯燥呆板、没有感情,甚至最后一个字拉长声音,每个班读书的味也不一样,各有各的呆板调,没有语气,没有轻重,速度都一样。这样读书,多好的文章也变得无滋味、无兴趣,有的同学念得熟,就一口气念好多,直到喘不过气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如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新课标明确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比如”天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一句中的”星”字读成”sing”.再比如”英雄”的”英”读成”yeng”.”阴天”的”阴”读成”yeng”都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这样读习惯了到高年级就改不过来了。有感情的朗读也是从低年级培养的。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没有尾巴多难看哪!”这句读出感情要把重音放在”多”上,脸上现出没有尾巴难看的神情。对学生的要求一年比一年高,所谓有感情,深浅程度上、复杂程度上也有差别,低年级学生会有感情的读《美丽的大公鸡》,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更读不出《丰碑》的深沉与怀念之情。

读书要眼、口、耳、脑并用,缺一不可。眼看书,嘴里读。读错了,耳朵听到了,马上改过来,读的时候,脑子不能闲着,哪一句写的什么,哪一段什么内容要用脑子去想。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促进各个器官与大脑协同合作。把注意力、情感、想象全方面调动起来。比如《趵突泉》一课中”池边有数不清的小泉眼,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有的……”读这一段是边读边想,想气泡往上冒的样子,结合实际生活的体验,我们见到开锅沸水翻滚的样子,再想课本描述的绿色的水面上漂着又白又轻的热气,你肯定会喜欢上这个地方,与作者产生共鸣,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刚接触一篇新课文的读法和已读过的课文读法是不大相同的,初读课文时认知性地读,读得字字清晰,不可多一字,也不可少一字,由于学生对新课文比较生疏,可能会出现破词语破句子现象,教师要耐心的给与指导,不可求全责备,在这一层次,学生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常见的正音、辨字、释词、文脉梳理等训练是必要的,接下去是感悟性地读,这是在认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好的课文大都有情有味,情是思想感情,味是审美趣味,这种情感和趣味不是显而易见的,大都是隐含和暗示或运用修辞,借助语气或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讨论、研究的空间。比如《海上日出》一课最后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利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作者对日出这一奇观的赞叹和向

往光明、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在读这一句时要带着强烈的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感知、领悟、想象等活动中进入课文境界,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不知不觉中内容和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设身处地的读,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神。

完成了认知、感悟这两个层次的读练,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对课文”读”的任务,而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道课文写什么,还要品味性的读,边读边冷静思考,对课文一个方面发表独特见解,这种有自己见解性的读书从小就要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展开讨论,这样能让学生炼成一双”火眼金睛”能正确区别事物的真假虚实,美丑善恶。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往往只求短时间突击,死记硬背,把课文内容变成了生硬的文字,把蕴藏在文中的情味抛在一边,要知道,必须是让学生想象得出、感受得到的内容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供他们自由地驱遣、运用,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组织背诵,以丰富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的学生读书时东张西望,总想和别人说话,显然是踏不下心来。有的表面上看着书,嘴不停地动,心里却不知在想什么。读书必须把心静下来,专心地去读、去思考,要把眼看到的、嘴里读到的,潜心地去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胜过十遍,而且不至于太劳累。

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去读,不亲自读来听听,学生是难学好

读书的,学生读书的水平与教师的水平密切相关,教师的范读极为

重要,但范读也只是启发、引路,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必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老师的范读中获得感受,结合自己的理解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读。教师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读得好坏,不过每次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另外,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读的要求应有所区别,对一般现代文,主要

能熟悉内容大意、记住关键词语和段落,对优美的诗歌、散文要熟读成诵记牢。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读书贵在”精”,哪些文章选哪些段落来指导,得精心考虑。,二是学生读书不能每次都要求十全十美,那样既不现实,也会影响学生的读书兴趣,应当每次都有侧重点。比如:有时侧重清楚明白,有时侧重长句中的停顿,有时侧重语气,有时侧重感情等。三是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比如:有个人读、对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读的方式尽量不要齐读,齐读会养成学生依赖、没有语气、拉长音等别人,有的会滥芋充数,多用自由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的创造力。

读书能力就标志着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读好文章才能学好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