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设计周」看新大栅栏,杨梅竹斜街就够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国际设计周」看新大栅栏,杨梅竹斜街就够了

作为本届设计周「设计之旅」的一部分,大栅栏新街景算是最有北京味道的展区。但是想想要在大大小小的胡同里奔波寻找各种小展馆,实在是劳心又费力。不过,如果你没有非要逛完大栅栏新街景全部 98 个展览及活动的强迫症的话,《好奇心日报()》负责任地推荐,杨梅竹斜街绝对是本届设计周的一块藏宝之地,在这条长度仅为 500 米的街道上,集结了艺术、文化、创意、媒体等多种力量,让整条小街都显得智趣盎然。

《好奇心日报()》将杨梅竹斜街上几个有趣的展览与你分享。Ubi 艺廊

配合着前几日雾霾严重的北京城,谈论大都市的污染话题再合适不过,本届设计周上,荷兰人 Machtelt Scheling 创立的 Ubi 艺廊推出的“有关尘埃”展览,探讨的即是灰尘和北京及其它大都市污染的主题。Ubi 艺廊在整条杨梅竹斜街上显得格外亮眼,极简却富有格调的室内陈列布置使得整个艺廊透着淡雅静谧的味道。

这是一个想法大胆前卫的当代首饰、陶瓷和日常用品的展览,展示来自中国和荷兰的13 位艺术家的作品。设计师 Hortense de la Jonquiere 用北京的灰尘制作成的橱子,用来展示灰尘是如何诠释记忆和对过去的提醒。著名的帽子设计师 Elisabeth Koch 运用环境清理使用的“地壳”材料来设计帽子试图将尘土转换成日常用品。中国艺术家梁鹂则将灰尘看做是人类失败的附属品,这种概念体现在作品中成为“差行为的奖项”。

当然,在Ubi 艺廊,你还会看到限量的藏家物品以及大量 Ubi 艺廊的长期展品。

TWELVE MOONS

TWELVE MOONS 的工作室在杨梅竹斜街 27 号。小小的展室内,三五个 20 多岁的姑娘围着设计师做的蕾丝书籍封套争相拍照,用设计师的画说他只是想让书籍变得更性感一些,选用磨毛棉布,外覆蕾丝,既可手洗,又可低温熨烫,专为爱书的人设计。而这个由设计师、插画师和自由画家组建的小团队,出产的最多作品还是绘有各式插画的铁环笔记本、收藏册与羽叶手记。此外,酷爱滑板的设计师还以滑板为灵感,设计出了可以挂在墙面上的手绘滑板墙面装饰物,设计师说:“我们用自己的绘画和插画作品设计产品, 并且在产品品质、使用功能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等方面不懈努力, 希望做得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TWELVE MOONS 鼓励即兴创作,他们欢迎朋友们带着自己的家人预约来到工作室亲自手绘一个属于自己的酒瓶,希望每个来到这里的顾客都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喜福派会

在杨梅竹斜街的深处,喜福派会糕饼馆算得上是这条街最不可错过的小展室。这家糕饼店仅在设计周期间营业,室内的整体设计皆由荷兰 Studio Henny van Nistelrooy 完成。

当然,吸引我的并不是糕点师傅制作的水果派和饮料,而是马扎。在我路过的时候,HvN 工作室的设计师正在给一个小马扎涂抹丙烯颜料,别出心裁的凳面部分则是由设计师挑选各色麻绳亲手编制出不同的图案,设计师认为马扎是老北京社区即兴式的社交生活中极其关键的元素,也是她本届设计周上最想展示给参观者的设计品。

书的设计店

要知道在 100 年前,杨梅竹斜街可是一条荣盛一时的出版商业街,汇集了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光华书局等出版社和书店。如今,书的设计店 ( Book Design Shop )作为大栅栏文创新街景里第一件围绕着阅读主题的设计店铺,也算是对这条街百年前历史的一种传承。该怎么定义书的设计店呢?书店?阅读空间?生活设计品店?展览空间?交流空间?老板给出的答案是:全部都是。

在这个带有院子的微型胡同空间,向喜爱设计和阅读的朋友们,推荐来自国内外的精彩版式设计和编辑创意。设计周期间,书的设计店将主要展出《 NOT TODAY 》《salt 盐巴》《 cacao 可口》与《 encouter 邂逅》4 本独立刊物。此外,这里还会不定期策划店铺内的出版主题展览,内容涵盖大栅栏出版历史、数字出版的最新发展与作品、国内外独立出版单位作品选集展,与国外独立书店单位进行的交流合作展等。 除了书籍和杂志的选介,书的设计店还陈列有许多生活设计经典设计品,包括文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1KM-HIGH 城乡聚落

用建筑追问城市问题,可能是“ 1KM-HIGH 城乡聚落”展览的基本诉求。事实上,“

1KM-HIGH 城乡聚落”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它既是一个超高层建筑,也是一个城市尺度的设想,还与居住、聚落有关系。中国城镇化进程仍在继续,全国每年只有部分土地用来开发,这显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开发需求。面对这一难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 3 位老师张轲、王硕、鲍威认为,城市与乡村向上发展成为必然,竖向聚落是否可以摆脱现在城乡对立的模式?竖向聚落是否可以具有城市尺度,从而成为可供居住的大型社区?这些都是设计者们希望通过“ 1KM-HIGH 城乡聚落”项目来传达的一些想法。

这次设计周,他们携手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将“ 1KM-HIGH 城乡聚落”项目带到了杨梅竹斜街 53 号。一个个两米高的单体模型吸引了很多人进来观看。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