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创作》课程考试试题

1、简答:列举五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影响的纪录片的导演及其代表作品。

2、简答:以结构为依据,简述纪录片叙事的三个类型。

3、论述:在纪录片创作时,进行主要人物采访前的准备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答: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影响的纪录片的导演及其代表作品如下:

(1)贾樟柯作品《小武》

(2)田壮壮作品《茶马古道-德拉姆》

(3)郝跃骏作品《最后的马帮》

(4)魏星作品《学生村》

(5)张以庆作品《幼儿园》

2、答:以结构为依据,纪录片叙事的三个类型如下:

(1)、画面配合解说式。这种叙事方式曾被我国大部分纪录片所采用,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这种叙事方式深受创作主体的青睐。这种叙事方式在实际运用时,一般要先确定

主题,进而根据确定下来的主题写出文稿,待通过审查之后便可以进行拍摄。后期编制作时,也是首

先依据文字稿进行配音,然后以配音为依据来编排画面。所以,在这种叙事方式,核心问题就是如何

创作出好的解说词,通过解说词的叙事表达作用,来展现纪录片的内容与发展。但是,正式由于这一

方式的过度发展,慢慢出现了无内涵中心的解说加音乐的现象,结果造成了其他声音成分和画面对作

品整体效果塑造力度的不足,这让纪录片的画面似乎只是作为一种图片结构的工具,纪录片整体上特

别是形式上来看更像一篇文章。而且,从创作的观念上来看,这种叙事方式的重点一般是更在乎共性

而不是个性,重点是突出主题及结论而不是那些丰满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很容易忘记是作为一个艺

术工作者去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却把自己当成一个政府工作者,来表达纪录片的主题。这样的作品

太过于注重作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结果使得纪录片抽象不具体,空洞没有细节,渐渐地离电视

的本性越来越远,丧失了纪录片的可观性。

(2)、访谈配合解说式。画面配合解说这种形式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由于观众对影视的欣赏水平大幅度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不足之处慢慢显露了出来,而且越来

越明显。正因为如此,纪录片的创作主体不得不去寻找探究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访谈

配合解说的这种叙事方式产生了。因为加入了访谈,解说的比例再慢慢的降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作者主观感受对纪录片主题的影响。另一方面,采访的部分,可以更加直观的将过去和将来的时空转换展现给观众,使得整个片子的表现力和张力大幅增加。同时,解说与访谈的配合使用,给片子在无形中带来了节奏感,因而与观众的视听需要更加的符合。同样作为叙事手段,采访有着与解说不同的表达方式。不过,采访在这里指的是狭义的采访,也就是说单纯的指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话语上的交流,然后将被采访者的语言思想在片子中表现出来。有些纪录片让采访成为贯穿纪录片始终的主线,这时候,整个纪录片的叙事作用就由采访来承担,当纪录片中要表现的内容大多都成为过去,同时也没有的音像资料可以运用的时候,采访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唯一一种可以使用的叙事手段。有些纪录片为了克服画面配合解说这种模式的不利因素,刻意把背景因素和动态过程相融合,用采访的方式来表述事件的进程,二者共同实现了纪录片的叙事功能。

(3)、客观记录式。纪实的创作风格开始被人们所大量运用是在90年代,纪录片的客观纪录的方式的创作也慢慢开始出现。这种方式着重要求保持生活的原生态,非常注重取材的客观性。过多的解说词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决不会在这里被运用。这一叙事方式的最初灵感来源于于故事片的创作,它要求创作主体深入的体验生活,甚至深入被拍摄者的生活中区去体验和感受,从切实感受中去提炼细节、情节甚至故事。这种方式与故事片的不同在于:纪录片讲究的是同步取材,取得是生活的真实事件。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充分的了解和体验,也就很难有深入到位的采访,就很难呈现给观众好的作品。而在这里的采访就不再是狭义的采访了,这里的采访指的是采访者了取得好的采访效果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调查体验等活动。客观记录并不单纯的指的是纯客观主义,还要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所表现的内容融入进去,不然纪录片就会成为单纯记录见闻的流水帐。所以,可以说,这种客观记录的叙事方式其实完美的将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通常会在与被采访者交流相处甚至是实地采访上面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而形成一种轻松和协的采访氛围。当被采访者愿意表达其真情实感的时候,拍摄的最佳时期也就到了。无疑,这种方式要求创作者的有折充足的采访经验和熟练的采访技巧。而在正式拍摄时,往往创作者是隐藏的,创作者的形象和声音是不会进入画面的。在后期制作编辑时,结构和叙述一般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表述,同期声的大量使用,则代替了解说词。从创作观念上讲,客观记录的叙事方式主题的确定一般从细节出发,以小见大,看重的是具有个性化的丰满的事件和人物,将叙事更加情节化,创作者总是会把节目是否好看,是否吸引受众作为创作的重要标准,这样的纪录片当然对受众也就更有吸引力。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纪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

3、答:在纪录片创作时,进行主要人物采访前的准备包括如下内容: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

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