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苏教版高三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全册完整课件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选修《五猖会》ppt课件4
【作者介绍】
不久,随部迁到北京。1918年初即鲁迅37岁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 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陆续 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杰作,同时,写了许多杂文和论 文。1919年11月,鲁迅在北京西直门买了一套房子,全家团聚。但鲁迅的心 依然孤独痛苦,他不吃朱安做的饭菜,不穿朱安缝的衣服,最好两人还是分居。 不过,但当朱安身体不适,他还是雇上人力车,陪同她去看医生。1923年, 鲁迅在任职教育部的同时,又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任国文系讲师,讲授中国 小说史,与他的学生许广平相认识。1925年3月,女师大发生了学潮,作为学 潮中骨干的许广平为了解除时代苦闷,探讨中国女子教育前途,主动给鲁迅写 了第一封信,他们开始交往。从此,鲁迅开始了新的生活。此时,鲁迅45岁, 许广平27岁,朱安48岁。鲁迅由于支持群众斗争,受到北洋政府通缉,1926 年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任教。
【内容解析】
1、通读课文,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五个字各为它们 拟个标题,并指出其详略。同时比较几次赛会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全文共写了四次迎神赛会。第l、2自然段,写“童年看赛会”, 略写。第3自然段,写“明代的赛会”,略写。第4自然段,写“亲见 的赛会”,略写。第5—22自然段,写“东关五猖会”,详写。
第4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可分为几层?
明确: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第五段,介绍五猖会的来 由。第二层,第6—20段,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 的经历。第三层,第21—22段,写“我”的感受和疑惑。
明确:经历了四个阶段:高兴 失望 梦幻 没多大意思
第一,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听说要看迎神赛 会,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东西。第二,“忐忑”、“担心”地强记。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从高兴到沮丧的极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对父亲 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第三,梦幻“铁钳”的帮助。在母亲、工人、长妈妈 默默的静候中,作者急急诵读的声音发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呜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 现幻想,这幻想是“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终于,作者梦似的背完了。第 四,热闹,但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4、为什么如此盼望如此向往的赛会,我眼里却变得似乎没有什么大意思了?反映出什么问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示众_课件
• 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 记》。
• 鲁迅在北京期间,先后在北大、北师大和 女师大兼课,讲授“中国小说史”和“文 艺学”。1925和1926年,在“女师大风潮” 和“三一八惨案”中声援学生,支持群众 斗争。“三一八”后,受北洋政府通缉的 威胁。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 学担任文科教授。1927年1月抵达广州,任 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9月离开广州, 10月定居上海。1936年10月病逝于上海。
不同时期的鲁迅
二、总 论
•
在鲁迅小说中,“看”和“被看”的二元
对立和“被围观”的意象是鲁迅最痛苦的人生
记忆和体验,这是鲁迅创作《示众》的心理基
础。鲁迅对“示众”的形态与文化意义做了深
刻的思考和表现,使《示众》内涵着高度的象
征意义。对看客的深刻表现显示了鲁迅对中国
文化的敏锐洞察力。
三、作品解读
如果显得觳彀,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
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
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
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
性的战斗。”——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四、艺术特色
• 1、对中国人“看/被看”心理的深刻揭示。通过看 客的“看”与“被看”,揭示了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 中的麻木乃至残忍。
三、作品解读
• (三)“展示”观看的方式 • 中国小说传统的话语方式以讲述为主(我讲
你听的说书方式),但从晚清开始在作品中出 现了“展示”这种话语方式的运用。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在作品中首先成 功而娴熟地运用“展示”这种话语方式的,无 疑是鲁迅,《示众》是这种方式最为突出的作 品之一。
• 鲁迅在北京期间,先后在北大、北师大和 女师大兼课,讲授“中国小说史”和“文 艺学”。1925和1926年,在“女师大风潮” 和“三一八惨案”中声援学生,支持群众 斗争。“三一八”后,受北洋政府通缉的 威胁。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 学担任文科教授。1927年1月抵达广州,任 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9月离开广州, 10月定居上海。1936年10月病逝于上海。
不同时期的鲁迅
二、总 论
•
在鲁迅小说中,“看”和“被看”的二元
对立和“被围观”的意象是鲁迅最痛苦的人生
记忆和体验,这是鲁迅创作《示众》的心理基
础。鲁迅对“示众”的形态与文化意义做了深
刻的思考和表现,使《示众》内涵着高度的象
征意义。对看客的深刻表现显示了鲁迅对中国
文化的敏锐洞察力。
三、作品解读
如果显得觳彀,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
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
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
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
性的战斗。”——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四、艺术特色
• 1、对中国人“看/被看”心理的深刻揭示。通过看 客的“看”与“被看”,揭示了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 中的麻木乃至残忍。
三、作品解读
• (三)“展示”观看的方式 • 中国小说传统的话语方式以讲述为主(我讲
你听的说书方式),但从晚清开始在作品中出 现了“展示”这种话语方式的运用。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在作品中首先成 功而娴熟地运用“展示”这种话语方式的,无 疑是鲁迅,《示众》是这种方式最为突出的作 品之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铸剑_课件
学习目标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特征。 2.掌握结合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 3.体会作者在小说中传达的复仇思想。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 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 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 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 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 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 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 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 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 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1909年 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及至君觉,杀干将。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 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 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 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 冢。
仇的激动。
②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 抽取青色的剑,顺手 从后项窝向前一削,
头颅坠在地面的 青苔上,一面将剑
交给黑色人。
动作描写。表现眉
间尺行为果敢、壮 烈,完全摆脱了优
柔寡断的性格
③“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 一个黑色的人来,
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 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 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 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
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 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 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作品中多次 出现的主题,就是改造“国民性”的 问题,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改造 国民性的必要与艰巨。
主题小结
链接一:《铸剑》表达了作者强烈 的“复仇”精神。从《铸剑》的写作背 景角度立论。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特征。 2.掌握结合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 3.体会作者在小说中传达的复仇思想。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 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 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 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 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 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 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 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 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 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1909年 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及至君觉,杀干将。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 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 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 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 冢。
仇的激动。
②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 抽取青色的剑,顺手 从后项窝向前一削,
头颅坠在地面的 青苔上,一面将剑
交给黑色人。
动作描写。表现眉
间尺行为果敢、壮 烈,完全摆脱了优
柔寡断的性格
③“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 一个黑色的人来,
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 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 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 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
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 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 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作品中多次 出现的主题,就是改造“国民性”的 问题,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改造 国民性的必要与艰巨。
主题小结
链接一:《铸剑》表达了作者强烈 的“复仇”精神。从《铸剑》的写作背 景角度立论。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习惯与改革_课件
最耗时的新人礼服:新人穿着的几 套礼服更是焦点,无比喜气又古韵十足 的中式礼服,则出自搞定设计师郭培之 手。一对橘色暖金嫁衣,耗工8000个工 时,光刺绣就长达数月之久。
在内场仪式告一段落之 后,两位新人来到采访区与 在场的媒体互动。当有记者 好奇问起这场婚礼的花费时, 黄晓明并没有正面回答。据 工作人员透露,虽然婚礼的 不少花费由品牌商赞助,但 光算人工和场租,也得500万 元以上。如果全部加起来, 估计总价在2亿元人民币左右。 明星的一场奢华婚礼令不少 普通市民惊愕不已。
习惯与改革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 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 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 上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 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 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 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 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在他光辉的战十一生中,始终坚 持革新,反对守旧;坚持前进,反对倒退。 在那“‘反改革’的空气浓厚适顶”的年 代,他密切结合现实的阶级斗争,对于阻 碍革命深入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进 行了深刻的批判。
旧习惯势力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 历代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的反动统治,不但对 劳动人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 且利用他们腐朽的私有观念,腐蚀人民群众。 千百年来,对其祖师爷孔老二那套“克己复礼” 的反动说教,经过历代反动阶级的加工,形成了 一条反动的思想体系,至今还在人们中间散发 着臭气,这臭气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种渠道里。 漫长的阶级社会给人们的头脑打上了深刻的阶 级烙印。掺杂着旧意识的习惯势力,紧紧地束 缚着人们的思想,使一些人因循守旧, 百年历史Chaumet钻石皇冠:来自 法国珠宝品牌尚美巴Chaumet:它被收 藏在巴黎总部,是非卖品,由Chaumet 第四代传人Joseph Chaumet1907年创制, 据今已有108年历史。
在内场仪式告一段落之 后,两位新人来到采访区与 在场的媒体互动。当有记者 好奇问起这场婚礼的花费时, 黄晓明并没有正面回答。据 工作人员透露,虽然婚礼的 不少花费由品牌商赞助,但 光算人工和场租,也得500万 元以上。如果全部加起来, 估计总价在2亿元人民币左右。 明星的一场奢华婚礼令不少 普通市民惊愕不已。
习惯与改革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 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 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 上海。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 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 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 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 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在他光辉的战十一生中,始终坚 持革新,反对守旧;坚持前进,反对倒退。 在那“‘反改革’的空气浓厚适顶”的年 代,他密切结合现实的阶级斗争,对于阻 碍革命深入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进 行了深刻的批判。
旧习惯势力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 历代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的反动统治,不但对 劳动人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 且利用他们腐朽的私有观念,腐蚀人民群众。 千百年来,对其祖师爷孔老二那套“克己复礼” 的反动说教,经过历代反动阶级的加工,形成了 一条反动的思想体系,至今还在人们中间散发 着臭气,这臭气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种渠道里。 漫长的阶级社会给人们的头脑打上了深刻的阶 级烙印。掺杂着旧意识的习惯势力,紧紧地束 缚着人们的思想,使一些人因循守旧, 百年历史Chaumet钻石皇冠:来自 法国珠宝品牌尚美巴Chaumet:它被收 藏在巴黎总部,是非卖品,由Chaumet 第四代传人Joseph Chaumet1907年创制, 据今已有108年历史。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 雪课件
②借景抒情
借描写南方的雪表达对故乡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 借描写北方的雪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
③托物言志
这篇散文诗,通过对江南和北国的雪的细致描绘 ,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对北方雪的赞美,表现作者直 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主题)
名篇欣赏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 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山舞 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引起下文对朔 方雪的描写和赞美
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 下”“奋飞”“升腾”。 这些描写赞美了北方雪在孤独中英勇不屈的赞美之 情。 蕴含了作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鲁迅的作品
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故乡》《社戏》
《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散文诗集《野草》
《雪》《风筝》
杂文集《热风》《坟》等16种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 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 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 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 月在北京所作.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 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 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高中语文五猖会课件苏教选修鲁迅作品选读
2、第二部分写明人的赛会(3段)(略), 作者极力描写了明时赛会的豪奢铺张,有 什么作用? 提示:用明时赛会的豪奢、热闹,来对比 现在的简单,写出了自己对赛会的向往。
3、第三部分写亲见的赛会(4段)(略)。 如何理解“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 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 人”的心愿呢。 提示:渴望看赛会,希望参与到赛会中去。 看8年到南京 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于医治 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 行提倡文艺运动。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 兴任中学教员。1912年到北京,在教育部任 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 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 《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 《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 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倡导者之一。
研讨课文
(一)默读课文,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 会,分别用五个字为它们各写个标题。并 指出其详略。 1、童年看赛会(1-2段) (略) 2、明人的赛会 (3段)(略) 3、亲见的赛会(4段)(略) 4、东关五猖会(5-22段)(详).
(二)细读课文,一一研讨前三次赛会。 1、研讨第一部分内容:童年看赛会(1-2 段)(略写) 童年看的赛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表现 了我怎样的心情?这部分对全文有何作 用? 提示:简单。“于是,完了”表现了赛会 的简单使充满期望的孩子失望的心情。为 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作铺垫。
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 版。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 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 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 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 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 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 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本书中的《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 经)》、 《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先 后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
优质课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鲁迅作品选读》选读(白莽作《孩儿塔》序)课件42张ppt)(共42张PPT)
1931年1月17日,跟其他23位革命同 志(包括其他 4 位革命作家在内)一同 被捕,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龙华,时年 仅22岁。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 《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 浪》、《一百零七个》等。他是我国早 期无产阶级诗人。其诗多取材革命斗争, 格调新颖,境界开阔,气魄雄浑,声调 激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气息。
关于“且介亭”
“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 一半,是“半租界”之意。鲁迅 当时住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 国主义者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 马路的区域,当时被称为“半租 界”。“且介亭杂文”,是说这 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 间”。
解题
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一般写
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者自己写 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 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 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 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 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 真理和忿怒使他强硬, 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 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 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
学习目标
1. 引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热爱 和重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心 理。 2. 学会借助资料,理解课文, 品味语言的方法。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 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 情。
沉
思 与 傲 岸
简介一——左联五烈士
1931年1月17日,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简称左联)的青年作家白莽、柔石、 李伟森、胡也频、冯铿,被英帝国主义 的工部局逮捕,囚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 部。同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 枪杀。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补白(节选)_课件
鲁迅先生首先问道:保护国家的责任 在谁?在成年男子,但中国却把责任推给 妇女儿童。一旦有了国难,这些人就编出 些“木兰从军,缇萦救父”的故事津津乐 道,这回就把运动的失败归之于青年学生 的五分钟热度。在鲁迅先生看来,这些成 年男子既不敢承担救国责任,又动辄怪罪 青年学生,正足以显示他们自己是一个死 不争气的瘟虫,该比喻道尽了鲁迅先生憎 恶和蔑视。
鲁迅反对“民气论”而主张“民力论”: “可惜中国历来就独多民气论者,到现在还 如此。如果长此不改,‘再而衰,三而竭’, 将来会连辩诬的精力也没有了。所以在不得 已而空手鼓舞民气时,尤必须同时设法增长 国民的实力,还要永远这样的干下去。”
“什么木兰从军,缇萦救父, 更其津津乐道,以显示自己倒是一 个死不挣气的瘟虫” 这一句的瘟虫 是哪一类人,表明了鲁迅怎样的感 情色彩?
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
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探究思考
“现在的强弱之分固然在有无枪炮, 但尤其是在拿枪炮的人。假使这国民是卑 怯的,即纵有枪炮,也只能杀戮无枪炮者, 倘敌手也有,胜败便在不可知之数了。这 时候才见真强弱。” 这句话如何理解?
鲁迅非常强调思想革命的重要性。这句 话鲁迅强调了“立人”在当时的重要性。在 “救亡”的形势面前,鲁迅没有去激发民众 对英日帝国主义者的愤恨,却津津于自己的 “立人”工作,他是要提醒学生从五卅运动 中汲取教训,多点理性。
俯横 首眉 甘冷 为对 孺千 子夫 牛指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 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 《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
《父亲的病》(苏教版选修《鲁迅作品选读》)(课堂PPT)
(通过对文章两个生活场景中与父亲相关的人和事的 分析来理解。)
①名医出诊尽职的冷漠; ②陈莲河的不知病人痛苦和病人家属苦难的表现; ③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职
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 ④儿辈们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的声声呼喊。
10
这四个方面反映了人道的衰落和人心的死寂。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这里揭
8
④结合《五猖会》中父子间的隔阂来理解鲁迅 这儿的内疚表现了怎样的父子关系?
讨论后明确:尽管父子之间有隔阂,但两者的 生命是永远纠缠在一起——“纠缠”,因为血 缘关系把父亲的生命和儿子的生命纠缠在一起, 是天性的爱,这种纠缠是永远割不断的。
9
2、本文作者追忆了父亲病中与临终时的痛苦:肉体 的、精神的,以及由此给家庭带来的变故和给家人带 来的不幸。鲁迅着力于追述这一切给自己少年生活中 留下的伤痛,揭露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
《父亲的病》
1
教学目标: 学生了解作为“人之子”与“人之父”的鲁
迅,了解鲁迅关于父子关系的论述,思考“我 和父亲”的命题。
2
导入《父亲的病》 我们在《五猖会》中已经看到了一个望子成
龙而又不注意儿童心理会乱发父辈权威的家长, 鲁迅在童年时期心灵受到了伤害。那么,面对 常年生病的父亲,鲁迅又是怎么对待的呢?我 们看他写的《父亲的病》。
露出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各人都在守着自己的 那片狭小的天地,似乎都在承担自己的责任, 但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别人。由此揭出 “病态社会”中病态人性的可怕。“人类的悲 欢并不相通”,“各人各扫门前雪”,心与心 之间,人与人之间隔膜得令人心寒。
11
作业 1、完成《学案与测评》第4页3、4题。 2、预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通读全文,
①名医出诊尽职的冷漠; ②陈莲河的不知病人痛苦和病人家属苦难的表现; ③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职
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 ④儿辈们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的声声呼喊。
10
这四个方面反映了人道的衰落和人心的死寂。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这里揭
8
④结合《五猖会》中父子间的隔阂来理解鲁迅 这儿的内疚表现了怎样的父子关系?
讨论后明确:尽管父子之间有隔阂,但两者的 生命是永远纠缠在一起——“纠缠”,因为血 缘关系把父亲的生命和儿子的生命纠缠在一起, 是天性的爱,这种纠缠是永远割不断的。
9
2、本文作者追忆了父亲病中与临终时的痛苦:肉体 的、精神的,以及由此给家庭带来的变故和给家人带 来的不幸。鲁迅着力于追述这一切给自己少年生活中 留下的伤痛,揭露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
《父亲的病》
1
教学目标: 学生了解作为“人之子”与“人之父”的鲁
迅,了解鲁迅关于父子关系的论述,思考“我 和父亲”的命题。
2
导入《父亲的病》 我们在《五猖会》中已经看到了一个望子成
龙而又不注意儿童心理会乱发父辈权威的家长, 鲁迅在童年时期心灵受到了伤害。那么,面对 常年生病的父亲,鲁迅又是怎么对待的呢?我 们看他写的《父亲的病》。
露出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各人都在守着自己的 那片狭小的天地,似乎都在承担自己的责任, 但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别人。由此揭出 “病态社会”中病态人性的可怕。“人类的悲 欢并不相通”,“各人各扫门前雪”,心与心 之间,人与人之间隔膜得令人心寒。
11
作业 1、完成《学案与测评》第4页3、4题。 2、预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通读全文,
选修《鲁迅》课件
对鲁迅地位的评价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
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摘自
《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 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 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 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
对先生充满爱怜、心疼的情感。
③P33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 一样。
对先生充满喜爱之情。
④P34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 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 样黑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 那里。
⑤人之主的鲁迅
⑥生活之主的鲁迅
理解下面语句含义
①(P28)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 字里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 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对先生充满无限的崇敬之情
②(P31)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 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 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先
1909年冬,“木瓜之役”胜利后与浙江两级师范教员合 影 ,摄于杭州"湖州会馆",前排右起第三人为鲁迅。
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 府中学堂任教。 1912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 邀,到南京教育部工作。后随 政府迁北京。 1912-1917年,二次革命失败、 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事件, 对辛亥革命后的政局深感失望。 加之婚姻生活不幸,在沉重失 望中校古书,古碑,校订《后 汉书》(谢承著)、《嵇康集》 等古籍,生活清苦、枯燥。在 进化论思想中加入个人主义和 尼采的超人哲学。
高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课件苏教选修鲁迅作品选读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笔名 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 地主家庭。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 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 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 路,两人一同完成小说、散文集《跋 涉》。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 年完成长篇《生死场》,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 是胡涂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 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 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 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 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 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 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 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 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像挂在靠北墙的五斗橱的上端。 南窗糊着彩色玻璃纸,窗下是书 桌,桌上放着文具、烟具和花具。 窗边壁上的日历维持着原状:民 国25年10月19日,镜台上的闹钟 指针停在凌晨5时25分,显示着鲁 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后间是贮 藏室,有1只瞿秋白留下的红色破 皮板箱,两边的木箱盛放着鲁迅 举办版画展览时的镜框,1只多层 用品橱,内有鲁迅的修书工具、 药品和医疗器皿等各种什物。三 楼前间有阳台,是海婴与褓姆的 卧室,除一张大床外,室内陈设 简单。后间是客房、放着简单的 卧具、桌椅和书橱,在这里鲁迅 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 人。
关于鲁迅故居 鲁迅先生1927年10月从 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 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 活了9年。先后住在虬江路景 云里和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 大陆新村9号,是鲁迅在上海 最后的寓所。鲁迅在民国22 年4月11日以内山书店职员的 名义迁入,在这里,鲁迅从 事了大量创作,翻译、编辑 工作、还组织了“中国自由 运动大同盟”和“左联”活 动,直至1936年10月19日在 这里逝世。现屋内陈列着主 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 作用具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狗·猫·鼠_课件
再度深思
1.狗、猫、鼠分别代指哪些人? 2.主旨思想是什么?
1.狗、猫、鼠分别代指哪些人?
猫,象征的是尽情折磨“弱者”,“到 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的暴虐者。鲁 迅一向对“奴性十足”的奴才深恶痛绝,用 辛辣的笔调讽刺了“现代评论派”文人这些 所谓正人君子的“媚态的猫”式的嘴脸。
鼠,自然是遭到压迫的生活于社会最低 层的劳苦大众……
小结
与其说鲁迅先生讨厌猫,不如说是借 “猫”来表达他对反动文人和政客残忍无耻 的行径的痛恨与鄙视! 鲁迅先生一身正气, 但他所处的年代黑暗、腐朽、不平等,他用 笔作为标枪,用力投中一切黑暗腐朽、麻木 不仁的现实。《狗·猫·鼠》这篇文章生动 有趣,却饱含深意。
课外作业
阅读: 杨曾宪 《鲁迅不应离我们 远去》
——摘自某中学生读后感
初读探究
作者对猫讨厌和仇恨的原因有哪些?
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 算猫的罪行有四条:
第一,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幸灾 乐祸,有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
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 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 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 鼠。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 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 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表示早 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意思是 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 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 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 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 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 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1.狗、猫、鼠分别代指哪些人?
而狗,就有两层含义,一是“多管闲事” 的或者说是不愿与猫作对的狗,另一个就是 与猫打了擂台,和猫争抢压迫群众权利的人。 在这种人失败时我们称其为落水狗,这也是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贬斥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雪_课件
1902年至1926年夏,他 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 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
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是蒋介 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 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 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 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 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 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 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 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 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课前预习
lǐn
tuì
lián
凛冽 褪尽 脂粉奁
qìng
hào shuò
磬口 陈淏子 朔方
• 博识:见识广博。 • 凛冽:刺骨的寒冷。 •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 精魂:精灵,魂灵。 • 消释:消释:消溶。 • 升腾: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整体感知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那两个地方的雪景?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分析:三个修饰语,从温度、硬度 和颜色三个不同角度写出了雪花“冷 ” 、 “硬”和“白”的特点,显示了 雪花不向严寒屈服的品格。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 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说明在春天没有到的 季节里,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极 健壮”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充 满着活力。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 瓣梅花,深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 绿的杂草。
粉他闪自 奁做地身
3.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那 句话可以看出来?这为什么是遗憾?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 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 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 也褪尽了。
江南的雪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 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 憾。
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是蒋介 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 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 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 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 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 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 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 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 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课前预习
lǐn
tuì
lián
凛冽 褪尽 脂粉奁
qìng
hào shuò
磬口 陈淏子 朔方
• 博识:见识广博。 • 凛冽:刺骨的寒冷。 •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 精魂:精灵,魂灵。 • 消释:消释:消溶。 • 升腾: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整体感知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那两个地方的雪景?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分析:三个修饰语,从温度、硬度 和颜色三个不同角度写出了雪花“冷 ” 、 “硬”和“白”的特点,显示了 雪花不向严寒屈服的品格。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 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说明在春天没有到的 季节里,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极 健壮”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充 满着活力。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 瓣梅花,深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 绿的杂草。
粉他闪自 奁做地身
3.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那 句话可以看出来?这为什么是遗憾?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 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 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 也褪尽了。
江南的雪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 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 憾。
《父亲的病》(苏教版选修《鲁迅作品选读》)
精选2021版课件
7
③结合刚才思考的两个问题,我们看文章最后 一节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
思考后明确:刻骨铭心的负罪感,一种永远的 内疚。
(守候父亲弥留这一场景是对传统的孝道的批 判。)
精选2021版课件
8
④结合《五猖会》中父子间的隔阂来理解鲁迅 这儿的内疚表现了怎样的父子关系?
讨论后明确:尽管父子之间有隔阂,但两者的 生命是永远纠缠在一起——“纠缠”,因为血 缘关系把父亲的生命和儿子的生命纠缠在一起, 是天性的爱,这种纠缠是永远割不断的。
(为医治父亲的病,鲁迅仍是四处问询)
明确:对请医找药持续奔走的平实叙述背后,透着鲁 迅对父亲的拳拳的爱。
(附:作者在此批判了中医的玄虚、不科学,它不敢 正视现实,不认真,还有封建迷信的成分。)
精选2021版课件
5
(2)生活场景之二:守候父亲弥留。
①看课本第19页,在“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 是犯了罪”这句中,“思想”是指什么?“犯 了罪”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③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职 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
④儿辈们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的声声这四个方面反映了人道的衰落和人心的死寂。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这里揭 露出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各人都在守着自己的 那片狭小的天地,似乎都在承担自己的责任, 但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别人。由此揭出 “病态社会”中病态人性的可怕。“人类的悲 欢并不相通”,“各人各扫门前雪”,心与心 之间,人与人之间隔膜得令人心寒。
思考后明确:“思想”是指希望父亲快点死去;
“犯了罪”是从中国的孝子们的思想说的,即 使无法医治,也“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这 才是孝。
精选2021版课件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