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特征的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特征的比较研究
摘要: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的城乡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社会老龄化时期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的特征做比较研究,分析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特征的共性和特性,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提高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水平的建议,以促进城乡老年人的共同发展和积极老龄化的实现。实证研究表明,城乡老年人在社会互动对象、互动场所、互动方式等三个方面共性与特性并存,
关键词:社会互动;老年人;城市;农村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34-03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目前,国内学者对老年人社会互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动对象和频率、互动形式、社会交往模式等三个方面。在互动对象和频率上,孙彦峰、丛梅等指出绝大多数城市老年人与子女的社会交往频率大大超过其与邻居、朋友和熟人的社会交往频率,且相当多的老年人离退后大部分时间为子女照料孩子。互动形式上,胡荣指出各种社会单位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竞争、冲突都是同时进行的,他们既进行合作,又开展竞争,有时会爆发冲突,必要时则进行互助。在社会交往模式上,王来华发现老年人的一般性交往水平并不高,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不仅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地缘关系,而且仍然以地缘关系为主,社会交往范围较狭小,对社会交往的需求不高,对家
庭生活的依赖性较强。李德明等发现老年人最主要的日常活动以家务劳动或照看孩子最多。由此可知,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对象仍以家庭为主,社会交往模式是一种以地缘为中心的交往模式。综上所述,新时期国内学者对于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
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扩大和加深,本文着重就社会老龄化时代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方式进行比较。
笔者主要从老年人的互动对象、互动场所、互动方式对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的特征做比较研究,了解社会老龄化时代城乡统筹背景下老年人社会互动特征的共性和特性,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水平的建议,以促进城乡老年人的共同发展和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本研究的调查地点是长沙市,采用的是有选择性的随机抽样方法来选取60~80岁之间的城乡老人进行调查。由于老年人自身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问卷都是由笔者亲自询问老年人然后代为填答,即代填式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问卷有效率达96.3%。
一、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对象的比较
笔者将城乡老年人的互动对象操作化为子女、亲属、邻居、朋友、老同事、社区工作人员、其他等7个指标,并从老年人与亲戚的来往密度角度,研究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联系最频繁的互动对象。
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知,日常生活中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对象的第一位都是子女。城市老年人社会互动对象居第二位的是老同
事,邻居和朋友紧跟老同事之后,分别居第三位和第四位,亲属则是最后一位;而农村老年人中社会互动对象处于第二位的是邻居,第三位、第四位分别是亲属、朋友,最末两位是老同事、社区工作人员。由此可知,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对象既有其共同点,又有其差异性。探究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对象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家庭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群体,是最具稳定性的初级群体,家庭成员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了最为亲密的感情,这就决定了城乡老年人无论通过哪种媒介,如电话联系、互相探望等,其社会互动的主要对象始终是子女。
第二,城乡老年人的宗族观念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老年人的宗族观念要弱于农村老年人的宗族观念,因此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互动的对象是亲戚的比例要高于城市老年人。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多数的城市老年人有工作单位和老同事,退休后的生活自然而然的也会和老同事交往的较多,日常生活中,除了与子女互动以外,与老同事的互动居首位,比与邻居、朋友的互动要多;而绝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则是农民出身,每天除了与子女互动以外,互动的主体就是邻居和亲属为主了。
二、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场所的比较
笔者将老年人的互动场所操作化为家里、邻里社区、亲属家、朋友家、老同事家、单位活动区、其他等7个指标,对老年人的社会
互动场所展开研究。
如表2所示,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场所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差异性。邻里社区是城乡老年人共同的主要社会互动场所。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场所排在第二位的都是家里,但城市老年人在家里进行互动的比例要低于农村老年人。除开邻里社区和家里外,城市老年人的主要社会互动场所为单位活动区,而农村老年人的主要互动场所则为亲属家。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其社会互动场所都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家庭转向了社区和社会。探究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场所分布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城乡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虽然大部分都能完全自理,但体力以及精力等都会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这也就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半径和范围。因此,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场所主要都集中在邻里社区和家里。
第二,由于国家对于城乡的不同计划生育政策、城乡的子女抚养成本差异以及城市老年人较为开放的生育观念等原因,城市老年人的家庭结构与农村老年人相比,更趋向于核心化。调查资料也证实,城市老年人的子女数量少于农村老年人的子女数量,因而其家庭规模也小于农村老年人,从而其亲属的数量规模也会小于农村老年人。因此,城市老年人在家里进行互动的比例要低于农村老年人,在亲属家进行互动的比例也要低于农村老年人。
第三,城乡老年人进入老年人生命周期前所处社会体制的差异。城市老年人大多数处在单位集体体制下,而农村老年人则都是处在
农业生产单位中,他们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也就决定了他们进入老年生命周期后社会互动结构的不同,从而就导致了其退休或退出农业生产后,社会互动场所的区别。
三、城乡老年人社会互动方式的比较
笔者从与子女、亲属的主要联系方式、是否参与群体活动等3个方面来研究老年人的社会互动方式。
表3是城乡老年人与子女、亲属互动方式的分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城乡老年人与子女、亲属的社会互动方式都是以电话联系为主,互相探望为辅,不存在显著差异;存在极少部分的城市老年人与子女会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农村老年人与亲属之间面对面的联系要比城市老年人密切;城乡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面对面互动也很密切,互相探望的比例超过四成。
通过分析研究,笔者发现城乡老年人与子女、亲属的社会互动方式分布特征的原因如下:
第一,农村老年人处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循差序格局理论。农村老年人主要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也就决定了他们与亲属之间的面对面往来会比较多。
第二,城市老年人大多数都与亲属的社会空间距离较远,再加上老年人身体健康条件、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城市宗族文化观念等的淡化等限制因素,城市老年人在与亲属进行互动时更多的是借助电话。
第三,城乡老年人的居住方式,调查资料显示,分别有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