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苯砜综合征

合集下载

北京乐考网-2020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测试题

北京乐考网-2020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测试题

北京乐考网-2020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测试题一、最佳选择题1、大环内酯类对下列哪类无效A、军团菌B、百日咳C、支原体D、衣原体E、念珠菌【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念珠菌属于真菌,大环内酯没有抗真菌的作用,所以此题选E。

2、红霉素在下列哪种组织中浓度较低A、脑B、肝C、肺D、胆汁E、肾【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大环内酯类药广泛分布于除脑组织和脑脊液外的各种组织和体液中,在肝、肾、肺、胆汁中的药物浓度高于同期血浆药物浓度。

3、抗菌谱和药理作用特点均类似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药物是A、头孢孟多B、头孢氨苄C、氨曲南D、拉氧头孢E、头孢吡肟【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抗菌谱和药理作用特点与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噻相似,对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

4、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的药物是A、第一代头孢菌素B、第二代头孢菌素C、第三代头孢菌素D、第四代头孢菌素E、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抗菌谱最广的β-内酰胺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需氧菌、厌氧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本类药物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细菌对本类药物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间一般无交叉耐药性。

5、与丙戊酸钠合用可能引发癫痫的β-内酰胺类药物是A、拉氧头孢B、氨曲南C、头孢西丁D、亚胺培南E、青霉素【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碳青霉烯类药与丙戊酸钠合用时,可促进丙戊酸代谢,导致其血浆药物浓度降低至有效浓度以下,甚至引发癫痫。

6、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似的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是A、亚胺培南B、氨曲南C、氟氧头孢D、拉氧头孢E、头孢西丁【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头霉素类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类相似,其作用特点为:对大多数超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且抗厌氧菌作用强。

代表药物有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米诺,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腹腔和盆腔感染及妇科感染等。

2015年5月氨苯砜综合症发病情况病例二

2015年5月氨苯砜综合症发病情况病例二
❖ 截止2014年底,全省累计发现麻风病人 56481例,除去外迁、死亡、自愈、其它
2015年1-5月病例发现情况
❖ 2015年1月-5月15日:
共报告发现麻风病人82例,其中新发80例,复发2例 新病例中多菌型51例,少菌型29例,MB:PB=1.76:1 发现病人数居前5位州(市)分别为:文山州(17
人口:4600多万人,少数民族25种, 人口占1/3。
行政区划:16个州(市)、129个县 (市、区),1572个乡(镇)。
有国家级贫困县73个,省级贫困县7个。 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山区占94%。
基本情况
❖ 云南省历史上,麻风病流行较为严重,全 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均 曾有麻风病流行,患病率最高的1966年达 到8/万
2015年1-5月氨苯砜综合症发病情况
❖ 病例二:
赵子宣,男,1976年生,2015年3月13日确诊为TT型麻 风
服药1月左右全省出现栗粒大小的皮疹,反复发热,打 电话咨询治疗医生,医生告知马上停药,并到综合性 医院就诊
4月22日该患者到杭州市西溪医院就诊,4月28日回到临 沧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30日出院回到云县人民医院 治疗
例)、红河州(14例)、西双版纳州(8例)、昆明 市(6例)、普洱市(6例)
2010-2014年氨苯砜综合症发病情况
❖ 发病率:
全省共发现麻风病人1313例,报告发生氨苯砜综合征 临床病例42例,发病率为3.2%
❖ 病死率:
报告发生的42例氨苯砜综合征临床病例中,死亡5例, 病死率为11.9%
2015年1-5月氨苯砜综合症发病情 况
❖ 检查结果:
血常规:白细胞11.3G/L↑、中性粒细胞8.11G/L↑、 血小板计数91g/L ↓

麻风药物反应1例

麻风药物反应1例

麻风药物反应1例刘亿军;段舒馨【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3(029)003【摘要】氨苯砜(DDS)主要用于麻风和多种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也可用于某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如慢性炎症性疾病等。

氨苯砜过敏反应是由DDS所致的一种少见的药物超敏反应,可有严重的多系统损害,典型表现有发热、皮疹、肝脾肿大、肝损害和溶血l生贫血等,临床表现复杂。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我科收治的1例DDS过敏反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农民。

原籍荣县古文镇,为麻风患者。

在广州佛山打工,并在佛山疾控中心服用抗麻风药物(氨苯砜)及利福平等共30天。

后致全身皮肤潮红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红斑、丘疹、水疱及皮肤瘙痒等症状,不伴发热、咳嗽。

有麻风患者接触史。

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发育正常,营养差,体形偏瘦,急性病容;【总页数】1页(P195)【作者】刘亿军;段舒馨【作者单位】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四川自贡,643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现阶段广东顺德区麻风治愈者家属及麻风村附近居民对麻风病认知及歧视状况调查 [J], 陈集敏;周美凤;周世安;汪志聪;马焕玲2.冲绳麻风的流行免疫学研究Ⅲ.本土及冲绳的麻风病人对标准的和稀释的麻风菌素的反应 [J], 赵西丁3.麻风联合化疗中发生麻风反应43例临床分析 [J], 甘言玲;初同胜;刘殿昌4.低流行状态下麻风防治策略研究——基于山东省皮肤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的麻风症状监测 [J], 吴晓晓;张福仁;槐鹏程;叶星;朱佳明;刘艺君;赵伟;初同胜;刘殿昌;刘健5.瘤型麻风伴混合型麻风反应一例 [J], 程家国;龙恒;张露平;苏友凤;张春雨;谭福跃;陆绍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学习
编辑ppt
1
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DIHS)
编辑ppt
2
HISTORY
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DIHS), was first recognized in 1950 by Chaiken, in a patient using anticonvulsant.
Rash:Maculopapular rash developing> 3 weeks after starting therapy with a limited number of drugs.The cutaneous eruption consists of a morbilliform rash, which is also common in other less severe drug reactions and both presentations are indistinguishable The face, upper trunk and upper extremities are initially affected, with subsequent progression to the lower extremities.
Lymphadenopathy (>2mm)
编辑ppt
8
The maculopapular eruption later becomes infiltrated with edematous follicular accentuat-ion.Swelling of the face, with marked periorbital involvement. Vesicles may arise and fine vesicles by edema of the dermis can be present.No necrosis of the epidermis like TEN occurs,except in rare cases of overlapping DRESS/DIHS andTEN. Small sterile perifollicular pustules and nonfollicular pustules may appear,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and does not predominate on the main folds of the skin.. Over time the rash becomes purplish, sharply lower limbs andthe resolution is scaling. Another form of presentation is a picture of exfoliative dermatitis, 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mucosal involvement, such as cheilitis, erosions, pharygitis and enanthematous enlarged

抗TB药

抗TB药
31
疗效差
链霉素与PAS合用,降低耐药发生率
耐 药 发 生 率% 1 月后 2 月后 3 月后 4 月后 7 0 28 3 57 6 70 6
药物 链霉素
链霉素+PAS
32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特点:1、抗结核作用中等(酸性环境杀菌,在pH=7 时无活性) 2、口服易吸收,通透性好(细胞内、脑脊液 可达高浓度) 3、无交叉耐药 4、毒性较大 (1)肝损害:转氨酶、黄疸
– – – – 这类细菌生长繁殖十分缓慢,不易感受药物。 大部分杆菌存在于细胞内 感染病灶复杂 菌体组成与其他细菌有很大不同,脂质成分高。
4
5
怎样发现肺结核病: 胸部X线检查
常见症状
接种卡介苗 预防结核病
结核病的传染途径
6
常用药
第一线药: (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价廉,适 用于初治首选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 醇、链霉素、吡嗪酰胺
(2)其他:偶有过敏反应,肝损,高尿酸血症
30
链霉素(streptomycin)
1944
为治疗TB的第一个药物
特点:1、对浸润性、粟粒性结核疗效好(接近异烟肼)
2、穿透力差(Vd=0.25 l/kg):难进入细胞 对纤维化、干酪化厚壁空洞 骨结核 结脑 3、易产生耐药性,必联合用药 4、毒性大,1g/d为宜,或2-3次/w,疗程2~3月
43
砜 类
氨苯砜 常用
苯丙砜
醋氨苯砜
为前药,需在体内转化为氨
苯砜或乙酰氨苯砜发挥作用
44
氨苯砜—为首选药
特点 1、机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同磺胺) 2、皮肤病变部位浓度远高于正常部位 3、消除缓慢蓄积抑菌 4、疗程长,一般长于2年 5、需联合用药 6、“砜综合征” (用氨苯砜后菌体破裂 后 的磷脂颗粒释放的免疫反应):用药后发热、 不适、剥脱性皮炎、黄疸、肝坏死、淋巴结肿 45

氨苯砜

氨苯砜
2、治疗疱疹样皮炎口服,成人起始每日50mg,如症状未完全抑制,每日剂量可增加至300mg,成人最高剂量 每日500mg,待病情控制后减至最低有效维持量。小儿开始按体重一次2mg/kg,一日一次,如症状未完全抑制, 可逐渐增加剂量,待病情控制后减至最小有效量。
3、预防疟疾,本品100mg与乙胺嘧啶12.5mg联合,1次顿服,每7日服药1次。
药代动力学
03
适应症
04
用法用量
06
儿童用药
05
孕妇及哺乳 期妇女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 给药说明
不良反应 禁忌症
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事项
药物过量
本品为砜类抑菌剂,对麻风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大剂量时显示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磺胺类药物相似, 作用于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干扰叶酸的合成。两者的抗菌谱相似,均可为氨基苯甲酸所拮抗。本品亦可作为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此外,本品尚具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疱疹样皮炎的作用有关。如长期单用,麻风 杆菌易对本品产生耐药。
本品与其他抑制麻风药联合用于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各种类型麻风和疱疹样皮炎的治疗,也用于脓疱性皮 肤病、类天疱疮、坏死性脓皮病、复发性多软骨炎、环形肉芽肿、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某些皮肤病变、放线菌性足 分支菌病、聚会性痤疮、银屑病、带状疱疹的治疗。可与甲氧苄啶联合治疗肺孢三者联合用于预防间日疟。
1、抑制麻风口服,与一种或多种其他抗麻风药合用。成人一次50~100mg,一日一次;或按体重一次0.9~ 1.4mg/kg,一日一次,最高剂量每日200mg。可与开始每日口服12.5~25mg,以后逐渐加量到每日100mg。小儿 按体重一次0.9~1.4mg/kg,一日一次。由于本品有蓄积作用,故每服药6日停药1日,每服药10周停药2周。

氨苯砜不良反应1例

氨苯砜不良反应1例

氨苯砜不良反应1例崔登峰;田耀文【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2页(P761-761,762)【作者】崔登峰;田耀文【作者单位】庆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庆阳,745000;甘肃省两当疗养院,甘肃天水,742401【正文语种】中文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

于2012年2月25日前来我中心就诊,被诊断为瘤型麻风(LL),病期长达15年之久,皮肤查菌阳性(5+),期间未经任何治疗。

我们即刻实施WHO多菌型联合化疗方案,RFP 600 mg每月1次,监服;B-663 300 mg每月1次,监服和50 mg/d,自服;DDS 100 mg/d,自服。

1经治5个月后,于2012年7月10日突然感觉头顶、额部及眼眶周围发生持续性的剧烈疼痛。

患者自诉口服安乃近等止痛药物,均无效果。

遂咨询麻风防治专业技术人员,经专职医师初步判断与氨苯砜不良反应有关。

特进行停药试验性诊断:经停服氨苯砜治疗后,头痛逐渐缓解,于第3天疼痛消失。

观察1周,继续服氨苯砜,再次发生疼痛。

连试3次,结果相同。

因此,诊断为氨苯砜不良反应。

讨论该患者的剧烈头痛是因服用氨苯砜后不良反应所致。

我们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而服用常规剂量引起不良反应者很少报道。

本例患者服用5个月后发生剧烈头痛,我们认为:一是由于该药在体内排泄缓慢,半衰期为10~50 h,平均为28 h,2在体内长期蓄积,造成慢性中毒反应;二是砜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用法、剂量,以及个体差异有关。

一般发生于用药2个月后,出现不良反应;三是不良反应中急性中毒(变性血红蛋白症):系严重的毒性反应,虽不多见,但病势严重,不及早诊治往往危及生命。

原因是血红蛋白受过量的氨苯砜作用,形成的不能与氧结合的正铁血红蛋白而造成组织缺氧。

当长期服用氨苯砜时,会引起氨苯砜不良反应,该患者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出现头昏、头剧烈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者可给予1%美蓝注射液静脉注射等处理,使正铁血红蛋白还原成正常二价铁的血红蛋白以修正组织缺氧,使头痛逐渐缓解或消失。

一例氨苯砜综合症的护理体会

一例氨苯砜综合症的护理体会

一例氨苯砜综合症的护理体会标签:氨苯砜;护理氨苯砜是治疗麻风病的一线药物之一,其不良反应多种多样。

氨苯砜综合症是在服用氨苯砜后出现的一组以发热、皮损、肝损害、黄疸、淋巴结病及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是氨苯砜治疗引起的一种少见、严重的不良反应。

该综合症一般历时10-14天左右。

为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其治療护理尤为重要,我所于2009年7月8日收治1例氨苯砜综合症患者,现将有关护理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患者,男,74岁,2009年2月被确诊为“麻风病”并给予联合化疗,2009年5月初全身皮肤出现较多红斑伴痒,到我所门诊就诊,诊断为“药物性皮炎”,于6月3日至6月8日收住院治疗,给予“甲强龙每日80毫克”静滴,5天治愈。

出院后继续联合化疗,2009年7月3日出现全身皮肤片状脱屑,伴痒、发热、全身乏力、巩膜明显发黄、局部皮肤干燥,双手皮肤皲裂。

门诊以“氨苯砜综合症”收入院,患者自入院以来一般情况差,急性病容,巩膜明显黄染、双肺呼吸音粗糙,肝脏在右肋下二指处可触及,压痛明显,无血尿、黑便、呼吸困难、大小便尚正常。

T38.8摄氏度,P80次/分,R20次/分,血压100/70mmHg,查肝功化验结果为ACT69IU/C↑,白细胞16.9×109/c↑AGB11.5/L↓尿分析胆红素3+,抗酸杆菌各部位阴性(—),脱落细胞查到炎性C,给予非特异性抗炎治疗,维生素C静滴1次/日,强的松口服10mg1次/日,促肝细胞生长素80mg,阿托莫兰1.2g静滴1次/日作保肝降酶、外用中药全身熏洗、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48天后治愈出院。

2护理2.1病情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哮喘发作二次,遵医嘱给抗生素、激素对症处理、低流量间断吸氧,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巩膜黄染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强调患者卧床休息,因安静卧床可减少体力消耗,同时可增加肝脏血流量,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2.2皮肤护理⑴面部、手部有少量渗出给予0.1℅雷佛奴尔溶液湿敷,中药全身熏洗1次/日。

与磺胺类抗菌药过敏有关的交叉过敏

与磺胺类抗菌药过敏有关的交叉过敏

与磺胺类抗菌药过敏有关的交叉过敏郝建阳;陈瑞玲【摘要】磺胺类抗菌药是指结构中含磺酰芳胺基团的药物,与本类药物有交叉过敏反应的药物一般结构中含磺酰氨基.本文参考药品说明书和相关文献汇总与磺胺类抗菌药有交叉过敏反应的药物,简述了交叉过敏反应的药学监护点和处理措施.临床应谨慎使用此类药物,避免交叉过敏反应的发生.【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2(009)005【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磺胺类抗菌药;交叉过敏反应【作者】郝建阳;陈瑞玲【作者单位】北京市仁和医院药剂科.北京1026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3磺胺类抗菌药为比较常用的一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可以口服、吸收较迅速,有的能通过血脑屏障渗入脑脊液,较为稳定、不易变质等优点[1],但副作用较多,其中以过敏反应和肾损害最常见。

以后随着各类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的问世,磺胺类抗菌药的治疗地位逐渐被取代,医师对这类药物处方逐渐减少,因此许多医师常忽略询问患者的磺胺药过敏史,但需要注意的是,多种药物与磺胺类抗菌药结构相似,可能与之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因此,忽视患者磺胺类抗菌药过敏史可能不利于多种药物的安全使用。

1 磺胺类过敏反应我们常说的磺胺过敏主要是指对磺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其结构属磺酰芳胺类(sulfonylarylamines),即磺酰氨基与带有N4伯胺基的苯环相连。

其实任何含有磺酰氨基(-SO2NH2)的化合物都可以称之为磺胺药物[2],其特征是都有一个直接与苯环连接的二氧化硫和含氮结构基团,含有此类基团的药物和磺胺类抗菌药之间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磺胺类过敏反应主要有两型:一种是由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一般是在接触药物后的1~3d内发病,表现为皮肤、黏膜过敏反应,红斑、荨麻疹、疱疹、紫癜甚至剥脱性皮炎,光敏性皮炎、湿疹等,尤其是再次接触致敏药物时也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反应如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麻风知识考题一精选全文完整版

麻风知识考题一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麻风知识题库一一、填空题1、从2012年起,新发现麻风病人2级残疾比控制在 20 %以内。

2、专业人员在检查、诊断麻风病时必须作左眉弓、右眉弓、左耳垂、右耳垂、下额、皮损部位的抗酸染色查杆菌检测。

3、中央资金管理治疗病人的要求有:每年要对治疗病人进行 2 次皮肤细菌查菌,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检查 2 次;如果病人发生神经炎,医生对病人的随访频率为 1 次/月,一般共随访 6 月,并将随访检查的神经功能结果记录在神经功能检查记录表上,抗神经炎药物一个疗程治疗费用为 2500 元/例4、中央资金将麻风畸残康复工作纳入到今年的工作任务,①发放和培训使用自我护理防护用具包:发放对象为 1、2级眼手足畸残病人,每年发放2次,②发放溃疡换药敷料包:发放对象为手足有伤口和溃疡的病人,每年发放 15 次。

③发放防护鞋:发放对象为足底麻木和足底溃疡的病人,每年发放 2 双。

5、报告的麻风可疑线索一旦被县级机构确诊,报告人可获现金600 元。

6、麻风足底溃疡的分泌物会传染麻风病吗?会不会√7、I型麻风反应的首选药是强的松;II型麻风反应的首选药是反应停,当病人同时出现虹膜睫状体炎时,首选散瞳药物为阿托品。

8、麻风病会遗传吗?会不会√9、麻风病人密切接触者预防治疗性服药率达到 90 %以上。

10、麻风细菌密度指数= 各涂膜细菌密度值之和/涂膜数。

11、麻风病人密切接触者年检查率达到 95%以上。

12、反映麻风病流行状况的指标:发现率= *100000/100000 患病率=*100000/10000013、麻风病的治疗分为MB和PB两类,其主要的药物有:多菌型(1年):①利福平600mg/月②氨苯砜100mg/日③B663 300mg/月,监服,氨苯砜50 mg /日;少菌型(半年):①利福平600mg/月②氨苯砜100mg/日。

14、加用反应停时(是否√)停止MDT治疗和激素治疗。

反应停治疗的时间一般不低于 3 个月。

氨苯砜综合症

氨苯砜综合症
2021/7/14
2021/7/14
定义
• 是由服用氨苯砜引起的一种药物超敏反应 ,临床表现为发热、皮损和肝功损害为主 要特征,通常发生于服药后2-12周。
2021/7/14
• Lowe 和Smith(1949)在尼日利亚首次报告麻 风病人中用DDS治疗2~3周后出现发热、肝炎 、淋巴结肿大和周围血中单核细胞增高,临床上 类似单核细胞增多症,称为腺热(glandular fever).
2021/7/14
治疗原则 • 住院;
• 停止所有治疗药物,包括DDS、RFP等
2021/7/14
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如氢考200mg/d,氟美松10mg/d, 甲泼尼龙40~60mg/d,泼尼松40 ~60mg/d ;视病情 好转而逐渐减量.一般皮损在2-8周左右消退,各种参 数在1 ~2个月恢复.少数因肝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心血管疾患者;还原酶缺 陷者
1/240-425
全血检查:4-10ws,
特异性,非剂量依赖性 如WBC<4000,停药
氨苯砜综合症 非剂量依赖性,4-12W 密切观察
周围神经病/精 神病
<100mg/d, 很少
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停 药,转诊
2021/7/14
2021/7/14
低白蛋白血症
9
34.6
高血胆红素
22
84.6
高谷草转氨酶
26
100
高谷丙转氨酶
26
100
高碱性磷酸酶
22
84.6
高血尿素血症
5
19.2
2021/7/14
诊断标准
• 症状发生于服用氨苯砜2-8周; • 临床有下列症状:发热,皮损,肝功损害(

急诊一线医务工作者的皮肤护理方法

急诊一线医务工作者的皮肤护理方法

300mg,1次顿服,每月1次,氯苯吩嗪50mg+氨苯砜100mg,1次/d,疗程12个月)。

疗程开始前作HLA-B*13:01等位基因检测,结果呈阳性。

为防止氨苯砜综合征发生,去除氨苯砜改用米诺环素出现腹泻、恶心、呕吐,改用氧氟沙星胶囊,全身瘙痒,改用罗红霉素胶囊服药3天出现胃痛、头痛、头晕等不适。

仅使用利福平、氯苯吩嗪联合化疗12个月,组织液查抗酸杆菌:左眉弓、左耳垂、颔下均为(4+),皮损未减退,治疗失败。

为解决患者治疗失败的问题,科内讨论在征得患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做好充分急救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氨苯砜斑贴试验和药物激发试验[1、2]。

患者经斑贴试验和药物激发试验均无氨苯砜过敏反应后,谨慎使用氨苯砜与利福平、氯苯吩嗪联合化疗12个月,组织液查抗酸杆菌:左眉弓、左耳垂、颔下均为(-),皮损消失,临床治愈。

2 讨论氨苯砜综合征近年来时有报告,有研究发现,如果某人具有一个HLA-B*13:01风险等位基因,则其使用氨苯砜后发生重症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是不具有这基因人的37.5倍;具有两个HLA-B*13:01风险等位基因,其使用氨苯砜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增长到110.8倍,氨苯砜综合征是氨苯砜引起的最严重的副作用,是服用氨苯砜后导致的罕见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通常在服用氨苯砜(3~6)周后出现,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生的皮疹,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系统受累(包括肝脏、肾脏、血液系统等)。

本病的总发病率约1.4%,中国麻风患者发病率约1.5%,死亡率9.6%[3]。

氨苯砜综合征有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皮疹、重症多型性红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梅毒疹样、红斑丘疹等临床表现,氨苯砜综合征风险因子HLA-B*13:01的发现,实行化疗前HLA-B*13:01检测对预防氨苯砜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4]。

因此,患者确诊为麻风,化疗前须做HLA-B*13:01等位基因检测。

本例阳性患者联合化疗药中去除氨苯砜,防止超敏反应综合征[5]、重症氨苯砜综合征[6]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3年关于“氨苯砜”解析

2023年关于“氨苯砜”解析

药物相互作用
1、与丙磺舒合用可减少肾小管分泌砜类,使砜类药物血浓度高而持久,易发生毒性反应。因此在应用丙磺舒 的同时或以后需调整砜类的剂量。 2、利福平可刺激肝微粒体酶的活性,使本品血药浓度降低1/7-1/10,故服用利福平的同时或以后应用氨苯砜 时需调整后者的剂量。
3、本品不宜与骨髓抑制药物合用,因可加重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必须合用时应密切观察对骨髓的毒 性。 4、本品与其他溶血药物合用时可加剧溶血反应。 5、与甲氧苄啶合用时,两者的血药浓度均可增高,其机制可能为:
不良反应
醋氨苯砜注射液: 1、注射局部有疼痛感,时久还可发生局部硬块。 2、偶见过敏反应、皮疹、皮肤瘙痒、剥脱性皮炎;背、腿痛,胃痛,食欲减退;皮肤苍白、发热、溶血性贫血;异常乏力或 软弱、变性血红蛋白血症;精神紊乱、周围神经炎、咽痛、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砜类综合征或肝脏损害等。 3、下列症状如持续存在需引起注意:眩晕、头痛、恶心、呕吐。 氨苯砜片: 1、本品治疗初期,部分患者可产生轻度不适,如恶心、上腹不适、纳差、头痛、头晕、失眠、无力等,但不久均可自行消失。 2、贫血,可由于溶血、缺铁或营养不良所致,一般见于治疗初期,且能自行纠正。亦可有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 统反应。 3、药疹,严重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如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肾功能损害和单核细胞增多,称为“氨苯砜综合征”。 4、急性中毒,一次服用大剂量本品可使血红蛋白转为高铁血红蛋白,造成组织缺氧、紫绀、中毒性肝炎、肾炎和神经精神等 损害,如未及时治疗可致死亡。
醋氨苯砜注射液:
肌内注射。一次0.225g,隔60-75日注射1次,疗程长达数年。
氨苯砜片:
1、抑制麻风:口服,与一种或多种其他抗麻风药合用。成人一次50-100mg,一日一次;或按体重一次0.9-1.4mg/kg,一日一次,最高剂量 每日200mg。可与开始每日口服12.5-25mg,以后逐渐加量到每日100mg。小儿按体重一次0.9-1.4mg/kg,一日一次。由于本品有蓄积作用, 故每服药6日停药1日,每服药10周停药2周。

氨笨砜综合征

氨笨砜综合征

18
4、抗菌素、抗过敏; 5、护肝等支持疗法; 6、对症疗法。
19
谢谢!
20
4
3、皮肤表现:变化差异很大,包括红皮病、 丘疹红斑性皮疹、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 中毒性表皮坏死和Stevens-Johnson综合 中毒性表皮坏死和Stevens-Johnson综合 征。红皮病的发生率占22.2~76.5%。由 征。红皮病的发生率占22.2~76.5%。由 于其潜伏期在5 于其潜伏期在5~6周,故又称为“5周 周,故又称为“ DDS皮炎” DDS皮炎”。
表1、临床特点 临床特点 年龄、性别 诊断 治疗 出现DHS前的疗期 出现DHS前的疗期 发热 黄疸 瘙痒 淋巴结病变 斑丘疹 肝肿大 脾肿大 红皮病 呼吸症状 病例 1 50岁、女 50岁、女 LL MB-MDT MB20(天 20(天) + + + + + + — + — 2 18岁、男 18岁、男 BT PB-MDT PB33 + + + + + + — + — 3 22岁、男 22岁、男 I PB-MDT PB15 + + + + + + — — 捻发音+ 捻发音+ 4 25岁、男 25岁、男
16
五、治疗原则
1、住院; 2、停止所有治疗药物,包括DDS、RFP等。 、停止所有治疗药物,包括DDS、RFP等。
17
3、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如氢考200mg/d,氟美松 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如氢考200mg/d,氟美松
10mg/d,甲泼尼龙40~60mg/d,泼尼松 10mg/d,甲泼尼龙40~60mg/d,泼尼松 40 ~60mg/d ;视病情好转而逐渐减量。一般 皮损在1 皮损在1~2周左右消退,各种参数在1 ~2个月 周左右消退,各种参数在1 恢复。少数因肝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药物毒理学复习资料

药物毒理学复习资料

首关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酶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非损害作用:不引起机体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损害作用:机体与药物接触过程中出现以下变化:①正常形态、生长发育发生不可逆变换,寿命缩短②机体功能容量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③机体维持稳态能力的降低是不可逆的。

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內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分泌入胆汁中,并随胆汁排入小肠后被水解,部分药物可被再吸收,称为肝肠循环。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程度和速率。

稳态血药浓度: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每隔一个t1/2等量给药一次,则经过5~7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即称稳态浓度。

毒理学:是研究毒性物质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结果以及危害因素的科学。

主要用于对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包括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给予小剂量时就会引起机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药物和毒物没有严格区别。

毒性:某种药物对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损害的能力。

中毒:机体与药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副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特异反应、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

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包括①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②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变态反应: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免疫反应)。

其特点:①不能预知②严重程度与使用剂量无关③药理拮抗剂解救无效④药物不同反应相同特异质反应:指由于遗传缺陷导致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严重度与剂量成正比。

其特点:①不能预知②严重程度与使用剂量成正比③药理拮抗剂解救可能有效。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研究进展马德敏(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泰安271000)摘要: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是由一些特殊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泛发性皮肤损害,伴发热、淋巴结肿大、血液学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多脏器受损,具有迟发性的特点,主要诱发超敏反应的药物为芳香族类的杭癫痈药和磺胺类药物,已报道的DIHS相关病毒包括人疱疹病毒-6、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 CMV) 、副黏病毒。

该病的死亡率达10%—20 %,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涉及敏感药物代谢途径异常、厄疹病毒感染与再激活、个体遗传易感性等众多因素。

阐明DHS发生的可能机制将对揭示该病征的本质、提高疾病风险预侧以及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人疱疹病毒-6;疱疹病毒再活化Research Progress of 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Ma De-min(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Shandong Province Taian,271000,China) Absrtact: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 is caused by some specific drugs with its mortality rate of about 10% to 20%.DHS presents clinically as an extensive cutaneous rash,hematologic abnormalities with eosinophilia and atypical lymphocytes,and some organ damages.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ate onset.The sensitized drugs associated greatly with DHS are ranged to anti-nnnvnleante and enlfnnamidee.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pathogenesis oI DIHS is an immunologic reaction caused by drug and viral reactivation.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syndrome is still unclear,but these causes could be involved as the defioiency of metabolic pathway for some sensitized drugs,sequential reactivation of herpes virus family,diversity of genetic predisposition,ect.The exploration of DHS mechanism will provider a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revealling the nature of this syndrome and improving the disease risk prediction and choosing rationally medicines.Key words: 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HHV-6;Herpesvirus reactivation 药物反应又称为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泛指与用药目的无关、可造成机体不适或者功能性、乃至器质性损害的一类反应,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产生的危害各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基强的松龙80 mg / d 护肝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皮肤弥漫发红、脱屑8 d, 伴发热、黄疸5 d” 入院. 患者因患“ 麻风” 口服“ 氨苯砜、氯苯酚嗪、 利福平”1月零5 d 后, 全身皮肤弥漫发红, 3 d 后发热( T> 38 ℃) , 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 茶色尿, 食欲不振, 厌食 油腻. 在当地诊治无效, 全身出现形态大小不一 的水肿性红斑、丘疹, 融合后呈糠皮状脱屑、嗜 睡、不能进食、腹痛, 于2007 年10 月9 日到我 科急诊以“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收住.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治疗 糖皮质激素:80—160mg/d, GS冲击疗法:500mg or 1000mg/d, 3—5d. 环孢素A:对于急剧进展的重症DIHS、中毒性坏死 松解症以及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或重症感染而不宜采 用GS冲击疗法的病例可给予治疗, 治疗量为每天 3mg—5mg/kg, 用8—12d, 然后递次减量直至停药 。 静脉用免疫球蛋(IVIG):0.4-0.7g/kg,d 血浆置换
护肝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 酰胆碱 亚胺培兰抗感染 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支持 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 补钙,钾
保持创面干燥:烤灯治疗、氧化锌纱布覆盖创面 加强创面换药:涂甲紫溶液,万分之一PP溶液湿 敷 促进创面愈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喷后外覆盖 网眼纱布 口、眼、生殖器护理:4%碳酸氢钠溶液及生理盐 水漱口,生理盐水及氢化可的松眼液滴眼,用棉 棒分离睑、球结膜。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DIHS
Allday等于1951年首次报告氨苯砜综合征, 准确 描述了皮疹、全身症状及其迁延性。 原因药物不同, 诊断病名有异。诸如, 药疹伴嗜 酸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 磺胺吡啶所致血清病 样综合征, 抗惊厥药过敏综合征。 1994年, 共同特点: 发热、皮疹及内脏受累三联 症状。 急性、潜在致死性、特异性不良药物反应称之为 DIHS。
DDS代谢 肝脏 N-乙酰化(无毒性) N-羟基化(有毒性)
85%以葡萄糖醛酸由尿排泄,10%从胆汁排泄,单次 口服,24h排泄50%(丙磺舒降低排泄,利福平增加 排泄)
DDS 在体内的排泄缓慢。据测定, 一次性口服DDS 100 mg, 12 d 后尿中能测到微量的DDS,长期服 用DDS 者, 停药后35 d仍能在血液中测出
氨苯砜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其在我国的发生率2006-2009年度为2%,与世界水 平接近,死亡率为6.3%,并有逐年升高趋势。 临床上将具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DDS反应称 为完全性DDS综合征。缺乏淋巴结病或肝损害以及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称为不完全性DDS综合征 。 DDS综合征为Tc/s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型过敏反应。 N-羟化酶水平或活性的降低导致氨苯砜清除的降 低
氨苯砜
昆明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周晓鸿 教 授
1
氨苯砜历史
• 1945年DDS治疗麻风 • 1949年开始大规模抗菌临床研究 • 1950年葡萄牙人误认为疱疹性皮炎是 一种感染性疾病,应用砜类药物治疗 获得成功,并得到公认; 随后,由于青霉素和其他抗菌素的问世, 改变了DDS的临床应用。
2
氨苯砜药代动力学 几乎全部从消化道吸收 口服血浆浓度2-8h 达高峰 半衰期20-30h 连续服用100mg/d,血浆浓度稳定在26g/L 70%与血浆蛋白结合 分布全身各组织,肝、肾较高
1970年报告16例美军士兵服用25mg/d DDS预防疟疾,死
亡50%;
非洲应用maloprim (乙嘧啶+DDS) 预防疟疾;
1986年首例麻风病人服用DDS发生粒细胞缺乏症;
DDS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陆续报告;
疱疹样皮炎病人发生率较高,1/240-
425;
免疫状态,营养状况,种族有关; 治疗:造血生长因子

皮疹
肝损伤
TEN
TEN
患者1
女,43岁,因确诊麻风35天前服抗麻药物治疗,1 周前全身皮肤逐渐出现发红,脱屑,伴发热达39 度。 浅表淋巴结肿大
RBC 2. 90 × 1012 / L, Hb 81 g/ L, WBC 11. 5×109 / L, 嗜酸细胞4. 5×108 / L。 尿常规示胆红素( + + ) 。 血生化示ALT 311 U/ L, AST 254 U / L, GGT 407 U/ L, T BILI 238. 2 ������ mol/ L, DBILI 140. 6 ������ mol/L, IBILI 97. 6 ������ mol/ L。 甲肝、丙肝、戊肝抗体和乙肝表面抗原均阴性。 胸片示双肺未见异常, 右侧胸腔少量积液。 B 超检查发现肝脾大小正常, 少量腹水
毒副作用
氨苯砜的不良反应多种多样,包括贫血 、药物性皮炎、胃肠反应、粒细胞减少 症、急性中毒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及精神 障碍等。 药理学(剂量依赖性) 过敏反应 特异性体质性副作用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00mg/d, 产生15%的高铁血红蛋白血 症, 20%以内,无临床意义; 30% 头晕,恶心,心动过速;
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极差, 生命体征尚可. 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 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 结, 肝脏于右肋下2 指触及,边缘光滑, 质中等, 有轻 微触痛, 脾脏可扪及.
血生化: 白蛋白20.6 g/L↓, 球蛋白19.79 g/L, ALT 1134U/L↑, AST 416U/L↑, 总胆红素593.5μmol/L↑,直接胆红素528 μmol/L ↑ , 间接胆红素65.4μmol/L↑, 尿素27.27mmol/L↑, 肌酐203 μmol/L↑, 尿酸 678 μmol/L↑.
病因及机制 遗传因素 大多数药物的乙酰化是由N-乙酰基转化酶来完成, 而乙酰化的表型(快、中等、慢)与基因型相关, 只有快乙酰化表型能保护机体免遭药物活性代谢 产物所引起的损害。慢乙酰基表达是DIHS的危险 因素 细胞色素P450亚型等药物代谢酶异构体及P糖蛋白 等药物转运体相关的基因一旦发生变异, 机体对 药物代谢产物的解毒力下降, 增强患者对药物代 谢产物的易感性
立即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针80 mg/d, 静脉营养、抑酸、保护胃粘膜, 支链氨基酸纠正肝昏迷, 三联药物保肝降酶, 血浆置换( 2 000 mL) 和血液净化等措施 后 肝酶学及胆红素等指标明显降低. 但患者于10 月12 日嗜睡症状加重, 于23:30 突然出现呼吸急 促, 意识不清. R37 次/min, HR155 次/min, BP 86/42 mmHg. 0:25 呼吸及心跳停止, 于凌晨 1:05 抢救无效死亡.
氨苯砜DIHS综合征的特点
与其他药物引起的DHS 相比,DDS 综合 征常伴有肝功能的损害和贫血。 这由于DDS主要在肝脏经N -乙酰化和 N-羟化两条不同的途径进行代谢, 有 肝肠循环, 故肝常受累及; 其代谢产物DDS羟胺和单乙酰DDS 羟胺能致溶血性贫血
氨苯砜DIHS的临床表现 ⑴有明确的服用氨苯砜史; ⑵潜伏期5-6周(2--12周);又称5周皮炎 ⑶急性发病; ⑷中度到高度热和/或皮疹; ⑸浅表淋巴结炎; ⑹转氨酶升高、黄疸,肝脾肿大; ⑺血象异常: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贫血 ,异形淋巴细胞; (8)部分患者有胸腔积液和肺部渗出性病变。
DIHS病因 药物: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拉莫三嗪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别嘌醇,硫唑嘌呤 氨苯砜, 非核昔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阿巴卡韦) 美西律 米诺环素
DIHS病因及机制 病毒感染: 早期存在以B细胞及免疫球蛋自尤其IgG是明显减 少为特征的免疫抑制, 抑制了药物特异性T细胞活化, 因而发病较一般药 疹更为迟后。延迟活化的药物特异性T细胞一旦激 活便引发T细胞免疫效应, 形成临床第一次高峰症 状。 嗣后, 尽管停用原因药物, 但由于HHV-6的再激活 ,二次引发免疫过敏反应, 临床出现第二次高峰症 状.


会:
认识到严重性,注意双峰特征 治疗及时:皮质激素用量要足,疗程要够。
防止并发症




DDS的代谢
氨苯砜 N-羟基化
细胞色素p450
乙酰化
N-乙酰基转化酶
羟胺 DDS
(毒性)
乙酰DDS
(无毒性)
结合物
尿排泄
氨苯砜主要临床用途
感染性疾病 麻风病 疟疾 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治疗和预防 非感染性疾病
作用机制
抗菌和抗原虫作用机理与磺胺药
一样,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
抗炎作用机里
抑制嗜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 稳定嗜中性粒细胞溶酶体,抗氧化; 抑制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 对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皮 病有较好的疗效;
55% 嗜睡,昏迷,意识丧失;
70% 致命
毒性是由于DDS的羟胺代谢产物所致 DDS羟胺与氧血红蛋白(Fe2+)反应形 成高铁血红蛋白(Fe3+)
在G6P脱氢酶或谷胱甘肽还原酶缺乏
症容易发生;
治疗: 静脉注射美蓝
粒细胞缺乏症
特异性体质性的,原因不清,非剂量依赖性;
1958年首例报告,疱疹样皮炎患者;
死亡患者2
患者,男,28岁 ,服用DDS2 0余天后出现红 斑,痒,在外院 治疗近30天, 逐渐高热。 次日死亡,死于 大肠杆菌败血症 。
死亡患者3
患者,男,29岁。服用DDS一月左右发 病,初期按药疹用泼尼松40mg/日治疗 ,一度好转。出院2周后再发,出现严 重肝损害,死于肝功能衰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