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被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 控性离子通道结合,产生突触后电位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如兴奋性突触后 电位达到阈电位,将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囊泡
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 4.敏感性 5.高度选择性
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化学突触传递在突触后膜产生的突触反 应,表现为膜电位偏离静息电位的变化
神经化学与神经药理学基础
5.1 突触结构与传递
5.1.1 概述
突触(synapse)的概念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肌细胞、 腺细胞等)之间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它是神经元之 间的联系和进行生理活动的关键性结构。突触可分两类, 即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和电突触 (electrical synapsse)。
(5)各种神经递质在胞体内合成,形成小泡,通过轴突的快速顺向 运输到轴突末端。 神经递质共存
(二)突触间隙
是位于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细胞外间隙
(三)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在不同的突触不同,可以是神经元的树突、胞体或 轴突,也可以是效应器细胞如肌细胞(神经-肌肉接头), 腺体细胞等。
突触后膜:是突触后成分细胞质膜的延续,但在胞浆有比突 触前膜更明显的致密物质聚集,称突触后致密质,形成了“ 增厚膜”的形态。
5.1.4 突触传递
化学突触传递:即经典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产生 的兴奋性电信号(动作电位)诱发突触前膜释放神经 递质,跨过突触间隙而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改变突 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
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1.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激活Ca2+通道,引起Ca2+内流, 进入神经末梢
2.神经末梢内Ca2+浓度升高,诱发含有神经递质的突触囊 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出胞作用释放
引起突触后去极化的反应,称之为兴奋性突触后电 位(EPSP)
引起突触后超极化的反应,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
轴突末梢兴奋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升高,产生局部兴奋(EPSP) 始段产生峰电位而爆发扩布性兴奋 兴奋传至整个神经元
突触的分类
按突触连接的成分分类
胞体
树突 轴突
按突触的超微结构分类
不对称膜
对称膜
①Ⅰ型突触(不对称突触): 后膜胞质面致密物质比前膜厚, 突触小泡呈球形,突触间隙较 宽(20~50nm);一般认为Ⅰ 型突触是兴奋性突触,主要分 布在树突干上的轴-树突触。
②Ⅱ型突触(对称性突触):前、 后膜的致密物质较少,厚度近似 ,突触小泡呈扁平形,突触间隙 也较窄(10~20nm)。认为Ⅱ型 突触是一种抑制性突触,多分布在 胞体上的轴-体突触。
5.1.3 化学突触 突触的结构
突触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一)突触前膜
(1)突触前成分(presynaptic element)神经元轴突终末呈球 状膨大,轴膜增厚形成突触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约6~ 7nm。
(2)突触前膜:突触终扣在电镜下呈囊状结构,与突触后成分直接相对 的接触面部分,系由轴突膜延续而来的,已明显特化的单位膜。
线粒体
突触前终末
突触后细胞 囊泡
(3)突触前膜也含有微丝和微管、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等。
(4)含有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囊泡、synaptic vesicle)突触小 泡是突触前部的特征性结构,小泡内含有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突触囊泡是由单位膜包围而成,含有神 经递质的囊泡状结构,是递质合成、贮存和释放的基本单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
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质递质,其离子通道开放后以Cl-内流为主
5.1.5 突触整合 突触融合的简单形式 突触整合的关键部位
5.1.6 突触可塑性 化学性突触传递效能的改变,包括突触传递 增强和突触末梢受到一连串有效电刺激后,在短 时间内(数十毫秒到数十分钟)突触前或突触后 反应的增强或减弱。 2.长时程突触可塑性 长时程突触增强(LTP) 长时程突触抑制(LT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