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九十年代后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九十年代后小说
本章概述:
九十年代后,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在思想意识、道德理性和心理情感等方面留下了深入的印象。以表现社会人生为己任的作家,不论取何种题材,自然会将自身的现实感悟融合其间,从而构成了一种有着特殊时代印记的美学文本。
教学内容:
一、九十年代后的主要创作与潮流:
九十年代后,一些作家就开始把笔触伸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命运与心理,打破了以往小说的戏剧性结构形式,追求朴素而颇具深意的叙事风格和文体。继而,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潮流中,又出现了以刻画人物心理为主的通过“内视角”、“心理结构”来结构作品的表现社会生活的小说。小说的叙事、抒情,人物的行为与心理变化浑然一体,这种探索被评论家称之为“西方现代小说的东方化”。
这之后,小说界又先后出现了诸如“诗化小说”和“散文化小说”、“哲理小说”、“笔记体小说”,以及其他许多探索、实验文体。它们或追求空灵,或追求深沉,或讲究韵律章法,或追求叙述语调,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增添了新质。
作家观照、审视、表现生活的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文学的文体意识更加自觉了。及至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又先后出现了被人们称作“现实主义冲击波”和“晚生代小说探索”的小说创作,各自以其创作上对现实生活不同的美学原则而给文坛带来不同风格面貌的作品。
审视九十年代后小说创作的实绩,作家对文体风格多样化的选择与追求,确实给文学创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首先,作家文体意识的强化使作家形成了一种艺术自觉,作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小说的认识功能,而是进一步将其置于艺术哲学的审美高度,致力寻求挖掘作品艺术形式本身对内容的开掘力量,创造小说文体“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对艺术形式价值的确认和拓展,自有其特殊的新意。其次,诸多探索性质的文学创作对小说文本形式和人的个体生命奥秘的探寻不仅丰富了文学对生活的表现形式,而且在现代领域拓展了文学的表现天地,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现实人生。作家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将视角深入到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获得了新的审美体验。对想象中知觉经验的描述、富于审美形式意味的叙事模式、意象、意绪与氛围的精心构造,注重抒情的个性化语言,构成了小说文体的美感特征。作家对不同文体模式的选择,包涵着对世界认识方式和角度的变化,也包涵着对生活认识的深化。这种对生活认识的深化表明中国作家不仅懂得从社会、历史的现实关系中去认识世界,还学会从艺术的、文化的角度审视生活,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陕军东征”
1、贾平凹的《废都》
作品描写了“西京”文化圈中几大名人的形象:作家庄之蝶、画家汪希眠、书法家龚靖元、戏剧人阮知非。其中的主角是庄之蝶。作者以生动而拙朴的笔触,写他与唐宛儿、柳月等年轻女性的纠缠;与老伴牛月清的隔膜、怨恨;与编辑、官员、企业家、闲汉们的交往。隐约贯穿全篇的一场风月官司,将城市生活的某些层面铺展开来,构成一幅现代社会文人阶层的“浮世绘”。
贾平凹对这部作品颇为看重,他称,《废都》是“在生命的苦难中惟一能安妥我破碎了的灵魂的一本书”。《废都》之问世,在当时,确乎颇为“轰动”。褒之者,说它是于文化传统和时代风云的冲撞下,写文化心态的第一部。是作家多年来对民族文化心态探索、揭示的结果,将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站一席之地。贬之者,说《废都》太“废”。作品悖逆生活逻辑,格调不高。然而,无论如何,其40万册的发行量,和作者收集到的20余种盗版本,及众说纷纭的评论文章,都在表示着《废都》值得重视的存在。
2、陈忠实的《白鹿原》
有“小柳青”之称的陈忠实以一部《白鹿原》在中国文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精装本、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百年百种优秀图书系列等版本,人文社累计印数达74万多册的记录,再加上中国的香港、台湾版以及韩文版、日文版的先后面市,陈忠实的影响迅速从中原扩散到海内外。
《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
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也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标一帜的。
三、“晚生代”
1、概念:
陈晓明在描述80年代先锋小说思潮流变中,他首创“晚生代”一词,用以命名“八五”新潮之后的先锋小说家,如苏童、余华、格非等一批大致出现于1987年左右的小说家。后来,这一命名被用来指称在90年代出现的一批更年轻的作家,如韩东、朱文、鲁羊、张旻、述平、邱华栋、何顿、林白、陈染、海南、毕飞宇、刘继明、东西、刁斗等。晚生代与新生代、第三代、六十年代作家群等,虽然各自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所指对象,仍可视为基本可以相互替换的近义词。
2、主要创作特色:
1998年,朱文制作了一份名为《断裂:一份问卷》的调查,这可以看作他们对自身的一次阐释和定位:这是一群标榜为“断裂”的一代。断裂的对象是传统、古典,还有在二十世纪历经几代人建立起来的价值坐标和审美趣味。
无论新和旧,无论是革命性还是保守性的力量,无论是政治干预还是审美取向,晚生代一律不问青红皂白,凡是业已经典化并被纳入既有文学秩序的作家或作品、价值态度或者艺术旨趣,都被视为反动。
晚生代对传统和经典的反叛,除了影响的焦虑和浮躁之外,也是基于对二十世纪以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话语的解构和探索。二十世纪初期和八十年代的知识启蒙话语,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