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学德育创意方法与途径研究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学德育创意方法与途径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各学校都注意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把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

坚持以德立校,与时俱进。

在当今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洛时代。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二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3.38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3.2亿人。

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达到了1.55亿。

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带有手机,其中90%有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

学校德育正面临着重大变革。

网络已成为一个吸纳、承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大平台,成为青少年赖以生存的一个社区。

因此,我们必须以现实的立场,前瞻的视角,科学的态度,创意的方法来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学德育的途径。

有几个现实的问题:信息技术将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何种影响?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和家庭、社区的沟通和交流,形成教育合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研究中得到解决。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于2008年9月申请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创意法教育》的子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学德育创意方法与途径研究》。

经过一年的研究和探索,形成结题报告。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本课题研究强调创新,贯穿创意法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以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素质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以及以近代陶行知先生为代表的教育家一系列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重点强调:
1.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传统教育的变革,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要素的转变上:①.教师不再是口头上生硬的说教者,而是教育的引导(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育人的设计师;②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的自主构建者,成为良好品德养成的主体;③.德育内容由教师强迫命令转变为学生自主行动的对象。

2、人本主义心理学。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

它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的理论、弘扬情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

课题研究的方法
1 、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根据具体情况,边实践边修改。

2 、理论研究法: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总结。

数据统计法和理论研究法检测实验结果。

3、问题讨论研究法:以互联网为园地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相关道德问题,提高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

4、文献学习研究法:利用互联网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思想道德法规,并观看相关音像资料,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

5、榜样示范研究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资源介绍青少年先进事迹、学生中的好人好事,让积极的精神力量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榜样示范作用最大化。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主要指在六室(普通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微型电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和三系统(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条件。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从心理形式上讲,德育完整内容中的每一种品质都包含了知情意行几种心理因素,即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等四个方面。

什么是德育创意方法与途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创意法。

创意法为“创立新意之法”、“个人不被社会淘汰之法”。

德育创意方法与途径就是在德育领域有创立新意之法,以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

这既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方法论。

2、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课题的研究,实现两个创新:(1)创新工作方法:探究在信息技术全面介入学校整体工作的情况下,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建立信息时代如何有效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机制。

探索如何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优势,丰富信息时代中学德育工作实施的方法,扩大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领域,优化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手段,加大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力度,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实效。

(2)创新学习方法:运用创意法教育,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自我教育。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促进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开辟网络德育新阵地,引入校园德育新源头。

使口头说教转化为精神沟通,增强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进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课题研究的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德育活动研究:信息技术介入为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研究、班级网络日志研究、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班会研究、创设网上德育交流平台研究:(一)利用好六室(普通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微型电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三系统(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开辟新的德育课堂、创设浓厚德育文化氛围,调动德育资源和时空
①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熏陶,知情意同步发展。

利用好校园广播,我校每天下午放学之后、晚自习之前,都进行校园广播,每天的栏目都有不同的安排。

有时是一段新闻,有时是选播同学们的稿件,有时是播放同学们喜欢的歌曲。

因为是学生们“自己”的广播,能够反映同学的心声,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

在每个教室内都安装有电视,学校定时组织同学收看。

比如,收看《今日说法》《法律讲堂》之后,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收看《道德观察》之后,开展事件讨论。

这些活动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寓深刻的道德教育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

在校园网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德育网站,调度教育资源,把与德育资源相关的
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

②共写班级日志,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参与意识
在校园网上学生共写班级日志,通过发挥集体协作的精神,集中集体的智慧来增强集体意识。

③通过书写QQ日志,创建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
每个学生都有QQ号,我们提倡学生书写日志,记录自己的成长,书写自己的感悟,装扮、美化个人的空间。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应该就学习的结果和过程将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注意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形成新的学习评价方式。

而电子成长记录袋就是一种体现过程、关注学生努力程度和发展进程的定性评价。

这种评价的特点和优势在于:第一,关注了学生发展的过程,注重过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德育的主动性和情境性。

第二,实现了从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来自学生的自评、同学的互评、家长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学生不仅能更客观和全面进认识自已,也乐于接受和反思。

第三,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这种德育工作形式,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材料,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精彩的画面,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接受教育,并对教育内容做出反应。

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

他们在研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德育工作的快乐。

他们在创造中学习,使自己不断成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感到德育是一种享受,从而增强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建立学校、家庭经常性联系互动平台模式的研究:
(二)创设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心灵的沟通
①用好网上论坛板块,搭建起沟通平台
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论坛”上互相讨论学习;可以就学生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达到求同存异之效;可以对学校或班级工作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

网上讨论有其特有的优势: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也就摆脱了“随大流”的状态,有利于敞开思想、讲真话,因此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和学校问题。

②利用E-mail作学生的思想工作。

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l进行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能够谈心理话,容易沟通。

学生有些心理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然后用E-mail直接寄给这个学生。

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

如果学生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老师可以在网上解答或发表公开信。

设立校长信箱,学生可以通过E-mail的方式直接与校长交谈,这样既缩短了校长与学生间的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还有助于尽快地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新的德育空间,对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等方面,都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同时也克服了知德分离、智德分离的弊端。

③用好校讯通,家校互联,提高德育实效
心理学指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方面的紧密配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特殊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要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无论是心理学,还是教育学都把家庭的德育活动列为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网络作为一个纽带把教师、家长、学生紧紧地连在一起。

“家校通”的开展,极大地方便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活动
在各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力求渗透品德教育。

如,教学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时政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

教学过程中这些方面的教育能否利用网络的优势(如,网上搜索、信息下载等)来开展,在教学过程这些教育内容是否能对学生的品德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学科德育渗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目标,也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我校分别在2008-2009学年开展了德育渗透的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教案检查和论文评比。

增强了老师们的课程整合意识,提高了德育渗透的效果。

四、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筑富有实效的学校德育活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构建了校园网,使之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新途径。

学校、师生在网络德育的实践中都有较大的成果:在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课比赛中有多名教师获奖,在河北省职教处举办的“中职生风采大赛”上,有多名学生获奖。

(二)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建学校德育建设、德育管理的新理论。

在网络环境下,大家共同进步。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终生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在实施网络德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以及广大家长,都在整个过程中受益,达到多赢的效果。

(三)利用信息化环境资源,进行家、校互动,构筑和谐的德育环境。

“家校通”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教育服务产品,在课题刚刚开始时使用还不是很普遍,到现在为止,几乎每个中小学都把它作为家校沟通互动的得力助手广泛使用了,也把它当作学校网络德育的重要途径。

(四)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己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三个观点是先进的教育思想,也是中学德育的工作目标。

网络教育,因建立在充分的自主、协作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的管理、督促的模式,为真正实现“三个学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

德育需要网络,网络成为德育活动创新的重要途径,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我们用更少的
成本,取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但是,通过课题研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网络更需要德育!
网络交往互动虽然具有平等和主动性,但这种交往也是间接性的;网络虽然拓展了学校德育的时空,但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良莠不分的信息,对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也会对学校德育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行为的体验是虚拟的,网络行为的直接对象是机器而不是人,所有这些决定了网络环境下德育活动的局限性。

因此,应该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手段和方法,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判明是非,才是对学校德育的正确认识。

五、课题组织
主持人:单丽琴,女。

安国市职业教术教育中心政治课教师。

参加人员:徐淑英,女,安国市职业教术教育中心政治课教师。

单丽更,女,安国市外国语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