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月15日召开的全市教学工作专题会议上,传达了《黄骅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黄教通〈2012〉8号文)》,要求各单位强化对教研组的指导和管理力度。

官庄乡中心学校白桂锡副校长结合本乡的具体情况,撰写了《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关于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官庄乡中心学校白桂锡
我们知道,一所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着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反过来说,学校的发展、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同时又制约着教研组的建设。

有些先进学校,因为教研组建设的出色,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同时,因为有优秀的教师引领,也使教研组更加出色。

但我们作为农村薄弱学校,师资编配不足,课务繁重,没有优秀骨干教师支撑。

不免产生这样的困惑:作为我们这样的学校,我们又该怎样来加强教研组建设呢?
一、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如何?
1、形式单一,缺少创新
教研组活动往往流于一种固定模式。

学期初制定教研组计划,主要内容无外乎本学期教研课的安排,然后一学期中就始终围绕着这份计划开展工作;教研无活动主题和方案,更少具体评价考核措施。

从教研组成员角度来看,平时是没有什么事的,轮到上教研课了,就随便抽一节课,应付一下了事。

因为活动的单一,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孤军作战,几乎感觉不到教研组存在的意义。

如此的活动模式,自然难以让老师全身心地投入,教研组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作用了。

即使是一位十分出色的青年教师,如果长期身处在这样一个教研氛围中,也会慢慢变得懒惰起来,日复一日,最后又成了一位慵慵无为的“老”师。

2、流于形式,缺少实质
许多教研组开展活动,表面上看都搞得热热闹闹,一星期内排满了教研课,让组员走马灯似地追着听课,但静下心来看看,这些活动其实都流于形式,缺少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工作与计划打折扣,纸上写得漂亮,实际做得少。

比如教研课,上教研课是教研组内一项常规的活动,任何一个教研组都会让组员上一些教研课,通过上课,暴露一些平时个人不容易发现或难以改正的、有争议的问题,然后通过评课、讨论,来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并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很多时候,在我们的课上完之后,我们的任务也就结束了。

活动虎头蛇尾,缺少小结,更缺评价。

即便评课时,全场多半唱“赞歌”。

即便偶尔有一句两句,也因为教研课已经“结束”,要改?等到下学期的教研课吧。

因为在我们农村学校,除了上教研课,其它上公开课的机会很少。

评课时,基本上是能推则推,能不说尽量不说,实在没办法非得说了,也尽拣好听的说,生怕说重了,上课的人会误会。

这样的教研氛围,又怎能帮助教师尽快成长呢?
3、靠上级强势干预,教研“集体无意识”
不少教研组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思想;完成教研任务都是靠上级“推一推,动一下”;教研计划和实际工作都是“两张皮”,缺少务实的教学行动研究。

甭管是制定各种计划,抑或担当活动主持人,参加征文、承担校内外公开课、辅导学生参赛、课题研究等,几乎都是组长“包办代替”,要不就是靠少得可怜的几个骨干轮流“唱戏”,一般教师以站在门外“看戏”偏多。

4、资料的收集整理不够及时、完整。

资料的收集整理非常重要,平时积累教研资料,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也能不时地翻阅、查找。

但是,许多学校对此都是忽略了。

有的学校工作开展得不少,活动也搞得十分丰富,但资料保存却少得可怜。

偶有学校检查时被查材料“堆积如山”,但
多半“渗了水”,或者是网上下载的“组装件”,缺少过程管理的“痕迹”。

这也是亟需改进的地方。

二、教研组建设不能及时跟进的原因何在?
教研组建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到底原因在哪里?
1、客观原因
(1)因为种种原因,每个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缺编的现象。

因为缺编,就有一部分的临代教师;因为缺编,教师的课务普遍较为繁重;因为缺编,许多接近退休的、观念早已老化的教师仍处在教学第一线;因为缺编,专职教师的人数就相对较少,许多老师几乎包班,身兼数职,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数学教师,同时担任其他多门课程,一天根本没有空闲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去研究教学。

同时,各学校几乎处于包班状态,人员少,每个人因为身兼数职,一个人又要参加多个教研组活动,有点分身乏术、力不从心的感觉。

(2)学校布点分散,基础参差不齐,磨合性差,且集中一起搞教研,不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主观原因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是干部惰性十足,认识上不去,认为教研活动就那么回事,劳民伤财。

其次是有些干部根本不懂教研,指导教研自然没有底气,干脆就不组织。

(2)、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有抵触情绪。

本身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考试任务,再搞一些形式化的教研,对教学考试势必干扰冲击。

三、切实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有无对策?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

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

规模较小的学校,以关联性较强学科合
并设立教研组。

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

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或专业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狠抓队伍建设,确保教研“轮子”顺利运转。

在重视物色组长人选基础上,重点抓培养和培训。

帮助组长熟悉业务,进入角色,提高领导水平,提升教研品位。

要给教研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职称评聘、评优评模等方面,享受与班主任相同待遇,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学校重要工作,如组织年度考核、聘任教师、分配绩效工资等,要让教研组长参加。

学校在制定财务预算时要充分考虑教研需要,要给予教研组一定的活动经费,保证各项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校际合作,架构教研联合体。

对小学科和薄弱学科教研组来说,因客观条件制约,教研工作难以开展,长此以往,教师会进入校本教研“集体无意识”的怪圈。

面对这个问题,学校尤其是教研组长要主动出击,及时收集教研资料和各种有用信息,积极做好教学教研参谋,运用“借鸡生蛋”的办法,通过和兄弟学校结对子,寻找教研合作伙伴,架构教研联合体,实行“捆绑”式发展;通过不同形式的借势造力,在“输血”的同时,逐渐提升教研组的自我“造血功能”。

基于这一点,乡中心学校可考虑在全乡范围统一组织活动。

4、开发差异资源,促进组内教师整体优化。

组内教师因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年龄层次和实际执教能力不同,客观上存在着素质差异。

面对现实,要积极开发教师差异资源,利用骨干帮扶弱势教师、国办教师帮扶代课教师、中老年教师帮扶新上岗教师,开展多元化帮扶活动。

组织教学示范和结对帮扶。

让普通教师去骨干教师的课堂里定期跟踪听课,通过品课、赏课,拓宽思路、开阔眼界。

让骨干教师去普通教师课堂“捉虫”,通过听课评课、教学会诊、咨询质疑、互动对话、探讨交流等,帮助他们改进行为。

提倡平民教研。

克服组长唱“独脚戏”、骨干教师“挑大梁”而普通教师做“看客”现象,努力做到每次活动有明确主题,并细化活动内容,要落实责任人和主讲人,轮流做东,
让每个教师都有“表演”机会,给予他们“话语权”。

活动主题和内容要瞄准课堂,抓住课堂“主阵地”。

同时要优化考评机制,建章立制。

重视教研过程管理,确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思想,通过教学检查与考核,把检查结果与评先、评优以及绩效工资等挂起钩来,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并激励教师。

5、加强氛围建设,努力提升教研文化。

强化氛围先从规范活动抓起,并抓好落实;构建目标机制,既制定好近期计划,有明确主题和具体活动方案,又有考核评价措施,更有教研长远目标,促使全体教师在原来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尤其注重隐性教研,提倡业余时间、办公时间不拘形式的个别探讨,引导教师随时随地切磋交流,在团队力量的引领下,促使教师增长教学智慧,提高个体教学能力。

6、让小课题研究成为教研的重要载体。

探讨问题来自实践,这既是教师力所能及的事情,又能直接服务于教学。

这样,教师参与教研积极性才会高涨。

基于此,我们要引领教师做有心人,在实践中积极挖掘并梳理具体、真实、棘手和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教学需要和能力实际,确定小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教育观察等行动研究,在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课例分析等多种成果表达形式中,选定最拿手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把研究成果表达出来,应用于教学,分享于同行,还能申报立项,获得荣誉。

7、重视资源库建设,放大共享功能。

引领教师树立档案意识,确立教研资源管理原生态思想,留下教研“痕迹”。

资源库建设是提升教研组品位的重要工作,必须从资源共享的基础工程抓起。

可先抓好以下几点:典型课例、教例集;学生个案研究材料;教学重难点突破思路;典型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有一定梯度的各种典型习题;学生典型错题集;教学日志、随笔和反思笔记以及其它教学素材。

在共享静态资源同时,骨干教师还应当经常为组内普通教师搞一些基本培训,随时解疑答难。

各教研组若能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建设有共享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