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理论的价值观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特点、路径与模式研究

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特点、路径与模式研究

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特点、路径与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4)(四)论文创新点与结构安排 (5)二、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理论基础 (7)(一)全球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8)(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进程回顾 (9)(三)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动因分析 (11)(四)本章小结 (12)三、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特点 (12)(一)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13)(二)参与领域的广泛性 (15)(三)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16)(四)参与动机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17)(五)本章小结 (18)四、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 (19)(一)加强内部建设与国际接轨 (21)(二)构建国际合作网络平台 (22)(三)积极参与全球议题设置与规则制定 (23)(四)强化民间外交与公共舆论引导 (25)(五)本章小结 (26)五、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模式 (27)(一)政策倡导型参与模式 (28)(二)项目合作型参与模式 (30)(三)社会动员型参与模式 (31)(四)国际合作型参与模式 (33)(五)本章小结 (34)六、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成效与挑战 (35)(一)取得的显著成效 (36)(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37)(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8)(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40)(五)本章小结 (41)七、结论与展望 (42)(一)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43)(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45)一、内容简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日益紧密,全球治理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关键途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社会组织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中。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特点、路径与模式,以期为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理想、理念、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进逻辑

理想、理念、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进逻辑

理想、理念、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进逻辑作者:高金萍来源:《当代世界》2021年第06期【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价值逻辑【DOI】10.19422/ki.ddsj.2021.06.004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也是有别于以雅尔塔体系为核心治理体系的一种全新的全球治理价值观。

这一全球治理方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公众接受、认同,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它焕发出无与伦比的光彩,照耀着人类前行的道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东西方轴心时代孔子和柏拉图关于“理想社会”构想的现代化,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的共同体”的具象化。

从2011年中国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到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近10年来中国先后提出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人类发展共同体、人类人文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阐释,形成了从整体到局部的理论架构,从而实现了“社会理想—治理理念—科学理论”的三段式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为全球治理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引和顶层设计。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以共同体的存续为内在前提的,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在多样化社会制度中和平并存;在各国之间仍然存在利益竞争和观念冲突的现代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其核心理念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1]这是基于增进世界人民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安排。

东西方轴心时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和柏拉图曾分别提出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构想或愿景。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社会至善境界,这一思想后来在《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中得到进一步论证:其一,“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天下利益为天下人之利益;其二,“大同社会”是拥有社会保障的社会,男女老幼鳏寡孤独皆有“所用”“所终”“所长”“所养”,既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又拥有社会保障权利;其三,大同社会是“讲信修睦”的社会,诚信道德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论当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

论当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

论当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作者:师学伟沈霜霜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09期摘要:近年来,面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面对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开辟全球治理的新路径,开创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新篇章和新历史,从而构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

依托于对外交战略的谋划、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和对大国关系的重构,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得以落地。

在推进全球治理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全球治理观的价值理念,即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向制度化方向迈进,逐步明晰全球治理竞争的实质是国际制度竞争,逐步形成了既顺应世界大势发展需求又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全球治理观。

关键词:中国;全球治理观;话语权建构;价值理念中图分类号:D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9-0031-04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研究”(编号:18AKS01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全球正义问题研究”(编号:21YJA720004)的阶段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发展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和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不仅要成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更要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推动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一、中国全球治理观的话语权构建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逐步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和对自身全球定位的积极变化,中国对全球治理给予了更多关注,努力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面对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构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逐步形成了对相关问题的新观点、新看法和新主张。

从中国视角来看,全球治理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新的原则、机制、方法和活动,其核心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类的共同利益的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价值 -回复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价值 -回复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价值-回复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新的理念和观念,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以下是一些研究价值:
1. 推动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全球化的思想和共同利益而提出的,它有助于解决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实践,可以发现国际社会需要一种新的治理方式,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2.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研究这个概念和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命运的共同性和互依性,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歧视。

3. 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 推动全球普惠性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帮助全球各国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为各国提供重要的理念和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全球事务,促进全球普惠性发展。

5. 促进全球价值观的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帮助促进全球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之间的理解和共识。

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加强全球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共同价值观的共议和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体系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体系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全 球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利益。
研究意义
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体系,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理念 的内涵和价值,为构建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的世界提供理论支 持。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内在的价值观 念、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为构建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的世界提供理论支 持。
促进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为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保障。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推动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
1 2
坚持多边主义
全球治理应该坚持多边主义,通过国际合作与 协调来解决全球性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 体系,并致力于将其应用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推动国际 合作。具体而言,我们计划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如 何将尊重生命这一理念贯彻到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领 域;如何将推崇公正这一理念体现在经济、政治、法律 等制度建设上;如何将倡导合作这一理念融入到国际关 系和区域治理中;以及如何将追求幸福这一理念转化为 具体的社会政策和行动计划。
适应了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发展 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全球治理
体系改革。
为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 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强调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责 任,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和可持续发展。
03
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价值体系的定义与分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与全球治理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与全球治理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与全球治理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套科学且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对于指导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全球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应用与解读。

一、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基本原理之一。

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全球治理的视野下,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全球治理的根本任务是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制度与规则,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

二、阶级斗争与国际关系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矛盾之一。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利益分配格局。

因此,国际关系中的阶级斗争仍然是主要矛盾之一。

全球治理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化解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剩余价值与全球经济发展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必要生活费用而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全球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公平的国际贸易与劳动关系,消除剥削与不平等现象,实现国际间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四、社会主义与全球治理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社会主义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共同努力。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合作、共享,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机制中,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民主的方向发展。

五、人的全面发展与全球治理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标。

在全球治理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关注和促进全人类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与协调解决全球性问题,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六、生态文明与全球治理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题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全球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种全球化的理念和共同价值观。

作为新时代全球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动国际社会合作、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内涵和实践路径,以及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
2.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由来和发展
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观
2.3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关系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3.1 推动国际社会合作的机制和途径
3.2 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实践措施
3.3 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4.1 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与冲突
4.2 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不安定因素
4.3 倡导公平、正义和包容的合作模式和机制
5. 结论
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前景
5.2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和策略
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本论文旨在为新时代全球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一个和谐、繁荣、可持续的世界。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基础价值与实践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基础价值与实践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基础价值与实践1. 引言1.1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基础价值与实践现代国家治理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协调和管理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提法,更是严肃认真的实践问题。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积累为基础,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国家治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理论基础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使得国家治理现代化有了更为牢固的理论支撑,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持。

价值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日益清晰。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包括改革创新、制度建设、政府效能提升等多方面的努力。

从提高治理效能、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入手,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家治理现代化也面临着各种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

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努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2. 正文2.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及背景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国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国际格局下,通过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其治理水平和效果,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变。

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西方政治学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的传播,并在我国得到不断强调和推动。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是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传统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国家治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全球化带来的交流与合作需求、信息化时代的信息传播与管理、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等,都要求国家治理不断更新和升级。

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扬弃和超越,更是对国家治理理念、机制、能力的全面提升和改进。

共商共建共享:中国的全球治理观

共商共建共享:中国的全球治理观

共商共建共享: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作者:蒋娅娣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9期【摘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全球治理面临困境时我国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方案,核心体现在“共”、“商”、“建”、“享”四字中。

“共”是价值理念的选择,贯彻整个治理体系;“商”、“建”是治理步骤;“享”是治理的归属点和落脚点。

这一全球治理理念的提出与实施,传播了中国政治价值观,展现勇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形象;贡献中国治理智慧,提升了参与全球治理话语权。

【关键词】共商建享中国全球治理观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在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之余,也在担心全球化带来问题的严重性。

全球治理失灵,加深世界的不稳定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力增强,如何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形象,参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也是我国领导人的思考。

本文主要从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提出为切入点,着重阐释在共商共建共享中体现的中国治理观,从而彰显出中国外交的胜利。

一、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提出(一)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随之而来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为:经济上,南北差距过大,债务危机等;政治上,人权问题,种族问题等;安全上,核武器威胁、国家间或地区间的冲突、恐怖组织、难民问题等;环境上:气候问题、水资源争夺、自然灾害等等。

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存在使得国际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新的全球问题又在不断出现。

但是在全球治理过程中产生了治理失灵和治理赤字。

主要原因是全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治理理念和治理规则不能与时俱进,导致规则的实施没有得到有效展开或展开效果不大。

(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提出2015年12月习近平主持第18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27次时指出:随着全球问题的增多,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势不可挡;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推动全球治理理念的变革;积极挖掘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当今全球治理的契合点,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全球治理的价值基础及其法治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度

全球治理的价值基础及其法治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度

【法学与法制建设】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1年11月(第11期,总第295期)Nov.,2021(No.11,General No.295)收稿日期:2021-09-20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BZX019)作者简介:韩功华(1975-),安徽定远人,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文化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法治理论;李德进(1970-),河南濮阳人,法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法学。

全球治理的价值基础及其法治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度韩功华1,李德进2(1.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49;2.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推进全球治理法治化的价值基础,蕴含着众多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价值,既包括自然人的价值,也包括由自然人组成的共同体以及国家等政治主体的价值,还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价值。

但由于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推进全球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强行法和任意法之间的矛盾、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冲突、政党及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协同等一系列难题。

鉴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价值,有必要结合全球法治实践对这些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从理念意识、法律规范以及法治文化等多维度寻求解决难题的路径。

以上这些难题的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全球治理价值基础本质的认识,有助于界定全球治理的法治责任主体,有助于明确全球治理的价值目标,更有助于推进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与发展,对实现全球治理法治化的目标,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国际法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价值基础;治理难题;法治化中图分类号:D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1)11-0123-06一、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公共管理中的全球治理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全球治理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全球治理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全球治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在公共管理学中,全球治理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旨在探讨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如何协作,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

在全球治理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跨国合作。

在现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难以独自解决复杂的全球问题。

跨国合作通过促进不同国家间的合作和协商,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途径。

例如,跨国合作机构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在国际间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各国能够共同商讨并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如气候变化、贸易纠纷和疾病爆发等。

此外,在全球治理研究中,公共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是国家和组织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选择和实施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许多社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跨国化,无法由单个国家独立解决。

公共管理学研究全球治理中的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合作和协调,制定出有效的全球政策来解决这些复杂问题。

在全球治理研究的发展中,参与民众也成为了一个关键因素。

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民主参与和民众的合作。

民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全球治理中,如通过公民社会组织、互联网平台和全球会议等,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这种民主参与的机制能够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元化的视角和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性问题。

全球治理研究也强调了全球价值观和伦理的重要性。

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各国政府和组织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存在。

全球治理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和伦理价值的研究,试图为全球治理提供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框架。

这一框架可以帮助各国政府和组织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利益和信仰,从而减少全球治理中的冲突和摩擦。

在全球治理研究中,技术创新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为全球治理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

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

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

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构建共同利益社会近年来,全球化与多边主义的背景下,全球治理以及多边合作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协调国家行为、实现共同利益方面的重要机制,而多边合作则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的主题。

首先,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面对全球性问题,单一国家往往难以解决,而需要各国共同行动。

例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非传统安全威胁等,都需要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合作,共同制定全球治理机制和解决方案。

同时,多边合作也有助于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和共同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间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深,只有通过多边合作,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

其次,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的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

以联合国为例,作为全球治理的中流砥柱,它通过多边合作机制,成为各国平等参与全球议程制定和决策的重要平台。

同时,各种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也通过多边合作,推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难民潮、自然灾害等方面,多边合作的力量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些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多边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挑战,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在现实中面临的挑战。

首先,国际社会在全球治理中存在着利益分歧和地缘政治纷争。

各国在资源分配、贸易壁垒、政治决策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往往使得全球治理难以达成一致。

此外,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也对多边合作构成了一定的困扰。

面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需要继续推动平等对话、尊重多样性、寻求共同利益,以促进全球治理和多边合作的发展。

为了加强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我们需要建立稳定而有力的合作机制。

首先,各国应加强协商与对话,确保每个国家都能在全球治理中发言和参与,并听取各方意见,推动合作取得更加全面平衡的结果。

其次,国际社会应持续深化多边合作,通过加强多边法律、规则和机构,弥补全球治理的不足,提高合作效果。

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200102030)。

作者简介:柳谦(1981—),男,博士,衡水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张晓颖(1980—),女,硕士,衡水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李洪良(1980—),男,博士,衡水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传播学。

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柳谦,张晓颖,李洪良(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我国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价值体现。

本研究意在以高校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内涵与价值上的契合点,明确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相关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3-0047-0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

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两者之间存在内涵、价值、目标等多方面的契合点。

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充分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宏观背景。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点分析(一)目标的共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相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国家的富强、人民的民主、社会的文明和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亦然,二者都是为国家的发展建设、人民的富强民主以及更好地适应新的世界发展变化与格局特征而服务的[1]。

中国近代史表明,国家的独立与富强是进一步获得人民民主、国家安定的重要条件。

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已经实现,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民主、社会的和谐仍然是现代国家发展的目标。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话题,它不仅涉及到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而且也要求世界各国加强治理体系的变革。

众所周知,长期保持着全球一体化发展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一直是国际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被广泛认定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要实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目标,国际社会应当在每个层面都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首先,国家应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侧重发展贫穷、落后地区,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并加强国际社会对南南合作的支持。

其次,国家应坚持多边主义原则,实行包容开放态度,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和多边交流,充分尊重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促进文化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友好关系的发展。

此外,国家还应当加强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完善国际社会的共同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球就各种国际性问题所采取的集体行动,从而实现全球一致合作、达成共识、共同发展的目标。

以上是国际社会采取措施实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措施,而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团结战斗、实现共同发展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完全体现“人人有份,不一样的发展”的理念和真正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昌盛。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国家和每个人都发挥自身的作用,全面实现弘
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宏伟目标。

儒家思想对于全球治理的时代价值

儒家思想对于全球治理的时代价值

探求2022年第3期(新212期·总275期)·社会治理·□陈侨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1]今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整个世界迎来范式级的剧变,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现代文明冲突与交汇的十字路口前。

现代文明蕴含着古代文明的历史基因传承,演化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的碰撞,形成了当前复杂多变的认识世界。

可以说,当前世界格局的形成,与古典文明的精神源头息息相关且一脉相承。

现代欧美文明融合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和工业文明的精髓为一体,事实上,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来源[2]。

而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中国古代国家初始形态与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大量哲学、政治、道德观念的融合积淀为基础的。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3],全球治[收稿日期]2022—03—29[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自信视角下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GD16XDS01)。

[作者简介]陈侨予,女,博士,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港澳制度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广州,510070)。

儒家思想对于全球治理的时代价值[摘要]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大量哲学、政治、道德观念融合积淀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基础。

本研究从先秦儒家与古希腊治国理政思想出发,以早期中西方文明起源的地理形态、治理版图、人口规模等限制性因素做对比,从文明根源性不同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与当代文明冲突的关系。

全球治理 二级学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全球治理 二级学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全球治理二级学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国际组织、协议和机制来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挑战的一种管理方式。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往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议题不再局限于国家内部,而是跨越国界,涉及全球的利益和责任。

因此,全球治理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

全球治理的意义在于建立和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它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贸易与投资、安全与和平等。

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下,各国可以通过合作与协商,共同制定规则和标准,以解决全球性问题,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全球治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首先,全球治理涉及众多国家和利益相关方,各方的利益和态度不一,制定共识和采取行动常常存在困难。

其次,全球治理的规则和机制需要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

此外,全球治理也需要克服国家主权和领导权之间的平衡问题,确保各国在治理过程中能够均衡参与和受益。

总之,全球治理作为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旨在研究和探讨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各方利益,解决全球性问题,并推动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

通过对全球治理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全球治理这一二级学科展开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全球治理进行概述,介绍其定义和意义,同时明确文章的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对全球治理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探讨全球治理的定义和意义,包括其作为一个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目标。

我们将讨论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它是如何帮助各国和全球社会应对共同挑战的。

其次,我们将剖析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对全球治理构成的挑战。

最后,在结论部分,笔者将对全球治理进行展望,讨论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同时,我们将强调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和影响,探讨它对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的影响。

论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论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论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全球公共治理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

其主要任务是保障全球公共利益、促进全球公正与公平,同时尊重各国主权和文化多样性。

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问题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公共治理的原则和理念等。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中存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代表性和参与度不平衡,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纠错机制等问题。

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平衡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各国的作用和贡献。

在公共治理的原则和理念方面,全球公共治理需要彰显以人为本、公正、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加强国际合作,避免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

同时,摒弃过度的市场化、赢家通吃的零和竞争思维,建立以人类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全球治理范式。

二、全球公共治理的实践问题全球公共治理的实践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全球经济、全球环境等方面。

在全球安全方面,需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打击跨国犯罪,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共同的安全认知和应对手段。

在全球经济方面,需要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可持续性,建立公正合理的贸易体系,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国际税收合作,实现全球共同繁荣。

在全球环境方面,需要控制全球温度上升,推动各国共同实现低碳经济和碳中和,遏制环境污染,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这些都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有效推动跨国治理。

三、发展中国家与全球公共治理的问题在全球公共治理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言权不足、影响力不仅、既得利益受损等多种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更加平等、合理地反映各国利益。

同时,发展中国家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公共治理,争取更多代表权和发言权。

加强南南合作和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结论全球公共治理是国际社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所必须采取的治理模式。

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涌现,需要广泛凝聚国际社会共识,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论全球治理“中国角色”的构建

论全球治理“中国角色”的构建

2022年第4期(总第321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4ꎬ20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21政治发展研究论全球治理 中国角色 的构建巴殿君1ꎬ范㊀令1ꎬ王胜男2(1.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ꎬ长春230012ꎻ2.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长春230021)摘㊀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ꎬ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中ꎬ在多边或联合国框架内就核安全㊁气候变化㊁海洋安全以及抗击传染性疾病等全球问题积极开展合作ꎬ并取得了重要成果ꎮ面对严重的全球治理危机ꎬ如何在国际社会中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声ꎬ如何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向公正平等㊁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ꎬ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课题ꎬ这将促使中国重新构建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ꎮ关键词:新全球化ꎻ全球治理ꎻ角色定位ꎻ角色冲突ꎻ中美关系ꎻ竞合关系中图分类号:D82ꎻD99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2)04-0036-08作者简介:巴殿君ꎬ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范令ꎬ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ꎻ王胜男ꎬ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ꎮ㊀㊀进入21世纪ꎬ人类面临新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困境ꎬ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的演变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ꎬ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中ꎬ在多边或联合国框架内就核安全㊁气候变化㊁海洋安全以及抗击传染性疾病等全球问题积极开展合作ꎬ并取得了重要成果ꎮ面对严重的全球治理危机ꎬ如何实现 角色再构建 ꎬ从而在国际社会中更充分地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声ꎬ更有力地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向公正平等㊁合作共赢方向发展ꎬ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课题ꎮ㊀㊀一㊁ 全球治理 的国际政治理论诠释目前ꎬ学界关于 全球治理 内涵的阐述是多方面多角度的ꎬ但是共同的指向都聚焦于 全球化 与 全球困境 这两个语境ꎮ换言之ꎬ 全球治理 是伴随新时期的 全球化 到来ꎬ引发了以往未曾见到或者是未曾严重威胁到人类的 全球困境 而产生的ꎮ因此ꎬ 全球治理 属于国际政治现象ꎮ但是ꎬ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相比ꎬ它能否完全独立于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ꎬ又能否构成新的理论阐释框架?回顾国际关系领域的几大流派可以发现:国家间关系取决于国际体系㊁国家行为体与人性之间的互动ꎬ权力与利益成为国际政治的追逐目标ꎬ战争与和平㊁冲突与合作成为密不可分的话语叙述ꎮ从历史来看ꎬ现实主义相对历史悠久ꎬ两次世界大战以后ꎬ自由主义理论在研究国家间预防战争与追求和平的基础上ꎬ延伸并扩大了有关国际体系与其他行为体的 角色 作用ꎬ个人㊁公民团体㊁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 行为体角色 纳入讨论范围ꎮ冷战结束后ꎬ建构主义扩大了国际关系本体论的研究视角ꎬ对权力㊁身份㊁观念与秩序进行了更广泛讨论ꎬ进一步将身份角色㊁观念角色等国际社会领域的概念纳入国际关系中来ꎬ其中 安全共同体 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国际关系话语权的垄断ꎬ但国家依然是国际政治的主导角色ꎬ国家安全作为 高级政治(highpolitics) 的叙事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ꎮ进入21世纪ꎬ随着新全球化的到来ꎬ 全球主义 路径日渐浮现出来ꎬ其方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图景ꎬ但这一新视角并不意味着国家主导角色的丧失ꎮ在新全球化背景下ꎬ全球治理作为国家关系研究的新理论范式ꎬ既继承了传统理论的精髓ꎬ又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国际关系的方法与视角ꎬ从而拓宽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63的广度和深度ꎮ同时ꎬ由于前所未有的 全球困境 的出现ꎬ以往被视为 低级政治 的非传统领域的事务逐步成为被优先考虑的 高级政治 事务ꎬ例如此次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ꎬ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ꎬ全球各国只有密切合作ꎬ充分发挥不同国际行为的积极作用ꎬ推动全球治理ꎬ才能摆脱危机ꎮ简而言之ꎬ全球化的全面推进ꎬ打破了国家封闭的 海洋孤岛 状态ꎬ全球体系形成了彼此联系㊁相互依赖的网络联结ꎬ任何国家脱离国际社会㊁只关注自己国家内部事务的做法既不可能ꎬ也不可行ꎮ近30年来ꎬ面对严峻的全球治理困境ꎬ大国在全球治理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ꎬ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ꎮ从全球治理动态发展来看ꎬ国家的 角色定位 具有多个维度ꎬ每个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确定不同角色ꎬ其中全球性大国在全球治理中的 角色定位 尤其引人关注ꎮ大国角色定位 对全球治理的实践㊁体系结构的稳定有着巨大影响ꎬ如果大国间的 角色冲突 较少ꎬ全球治理体系就会有一个持久性的稳定基础ꎮ在彼此联系㊁依赖与博弈的全球治理体系中ꎬ大国间的 角色冲突 ꎬ极有可能从 合作性竞争 向 对抗性竞争 偏移ꎬ并逐渐延伸到其他领域ꎬ因此ꎬ如何追求共同利益㊁规避对抗竞争㊁追求共同收益就成为合作的基本动机ꎮ当然ꎬ相互依赖性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竞争领导权的现实主义本质属性ꎬ但合作共赢的目标极大修正了对抗性竞争 零和博弈 的走向ꎮ因此ꎬ构建良性的 竞合关系 就成为全球治理的当务之急ꎮ在新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ꎬ世界面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ꎬ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治理困境ꎮ因此ꎬ如何构建大国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 合作性角色 ꎬ推动良性的 竞合关系 形成ꎬ对于国际社会的稳定㊁全球治理困境的解决㊁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ꎮ㊀㊀二㊁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 角色定位 所谓 角色定位 是指行为体在全球治理结构中自我身份认定的过程与结果ꎮ通常ꎬ行为体必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角色ꎬ通过自我的身份定位和与其他行为体的互动来实现ꎮ冷战结束之后ꎬ中国在参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经历了不同的角色认知㊁角色期望㊁角色需求和角色定位ꎬ面对新一轮全球化浪潮ꎬ中国需要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确立新的 角色定位 ꎮ(一)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 角色认知中国全球治理理念是以古今中外治理思想与实践为基础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㊁中国国家治理战略以及当代全球治理经验的继承与发展ꎬ为当代中国全球治理 角色认知 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基础ꎮ1. 和平共处 的全球治理价值观和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ꎬ其以和谐为主要内涵ꎬ包括人内心的和谐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㊁国家治理的和谐以及国家间的和谐[1]ꎮ 和 文化由来已久ꎬ早在上古时期ꎬ 和 就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ꎮ新中国成立后ꎬ中国外交奉行的 睦邻友好 和平共处 以及 和谐发展 等理念也是根植于 和 文化ꎮ譬如ꎬ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㊁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和平与发展 时代主题㊁21世纪以来提出的 和谐世界 理念等ꎮ如今ꎬ 和 文化依旧是中国全球治理理念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2]ꎮ2. 天下大同 的全球治理体系观中国的 天下观 最早起源于周朝时期ꎬ周朝创造了天下体系ꎬ即世界制度ꎬ将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治单位进行治理[3]ꎮ虽然中国古代的 天下 并不是真正地理意义上的世界ꎬ但这种从整体性视角思考与解决人类问题的思维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 天下 视野和 世界 格局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ꎮ正是在这种 天下观 的引导下ꎬ中国一直以友好平等的善意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联系与交往ꎬ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维护者ꎮ3. 公平正义 的全球治理伦理观古往今来ꎬ 仁义 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高尚的道德价值ꎮ 仁 即 仁爱 之意ꎬ是指社会个体对其他个体的关切与帮助ꎬ其内73涵既包含克制自我的利益ꎬ也蕴含着促进他人的利益ꎮ 义 的本意为 应当 正当 ꎬ拓展含义为 公正 平等 ꎮ在古代社会ꎬ 义 可以理解为一个文明社会正常运行所需的并且 应当 为个体成员所遵循的一套政治㊁法律和伦理准则ꎮ随着时代背景的深刻变化ꎬ 义 的含义也不断演进ꎬ但其基本内涵依然是不论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信仰㊁宗族以及性别等条件是否相同ꎬ世界上每个个体均享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ꎬ权利平等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概念[4]ꎮ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继承与发展了 仁义 观ꎬ始终致力于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ꎬ是全球和平的维护者和公平正义的倡导者ꎮ4. 和而不同 的全球治理发展观全球治理的价值日益呈现出 和而不同 的面貌ꎮ从理论上说ꎬ全球治理的意义应当是超越国家㊁种族㊁宗教㊁意识形态㊁经济发展水平等之上的全人类的普遍价值ꎮ然而ꎬ由于各国历史与现实的不同ꎬ这些普遍价值在不同国家中有着极不相同的内涵和意义ꎮ尤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ꎬ中国不仅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㊁全球发展的贡献者㊁国际秩序的维护者ꎬ而且始终是发展中国家权益的积极维护者ꎮ5. 共同安全 的全球治理安全观新中国成立以来ꎬ中国坚决反对强权政治㊁霸权主义㊁单边主义㊁穷兵黩武以及所谓的 绝对安全 ꎬ反对零和博弈㊁冷战思维ꎬ主张建立全球治理 普遍安全 ꎮ2014年5月ꎬ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四次亚信会峰会上提出了亚洲新安全观以及 普遍安全世界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ꎬ强调对话解决争端㊁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思路ꎮ在国际合作方面ꎬ中国相继提出并践行 中非命运共同体 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中国 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 拉美命运共同体 亚洲命运共同体 以及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等倡议ꎬ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ꎬ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ꎮ(二)中国全球治理的 角色定位新中国成立以来ꎬ中国在全球治理事件中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定位发生了历史性改变ꎮ面对新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治理困境与挑战ꎬ中国的角色定位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综合实力ꎬ也取决于中国的 角色认知 ꎮ1.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双重角色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具有双重身份ꎬ不仅是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体ꎬ也是当今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ꎮ明确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身份和角色ꎬ是中国有效参与全球治理实践㊁克服全球治理困境的第一步ꎮ自改革开放至今ꎬ中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经济发展格局ꎬ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ꎮ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ꎬ在全球经济缺乏发展动能㊁复苏缓慢的严峻形势下ꎬ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逆流而上ꎬ2010年ꎬ中国GDP首次超越日本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ꎮ中国不仅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 火车头 ꎬ而且发挥着稳定全球经济发展的 压舱石 作用ꎮ首先ꎬ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ꎬ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ꎬ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ꎮ其次ꎬ中国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ꎮ2018年ꎬ中国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ꎬ货物贸易规模刷新历史纪录ꎬ稳居全球第一ꎮ再次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ꎮ截至2019年3月末ꎬ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30988亿美元ꎬ中国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稳ꎬ市场自发调节能力不断上升[5]ꎮ最后ꎬ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ꎬ中国的投资环境深受外资青睐ꎮ2018年ꎬ外资对中国的投入达到1350亿美元ꎬ比上年同比增长了3%ꎮ总之ꎬ在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中ꎬ中国的贡献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ꎬ但中国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作为新兴大国的身份和地位ꎬ必须积极承担大国责任ꎬ破除部分国家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ꎬ为全球治理体系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ꎮ虽然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国经济已经有了飞速发展ꎬ但无论是从国际标准来看还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ꎬ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ꎮ根据世界银行的 世界发展指标 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 人类发展指数 显示ꎬ2017年ꎬ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为8690美元ꎬ人类发展指数为0.738ꎬ依据这83一国际标准ꎬ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6]ꎮ就基本国情而言ꎬ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ꎬ在经济结构㊁科技进步㊁产业创新㊁区域发展协调性㊁城乡收入差异㊁全球治理实践等方面还存在一定距离ꎮ因此ꎬ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必须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承担与之相应的责任与义务ꎮ2.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 兼顾角色所谓国家主义ꎬ是指在国家层面ꎬ个人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国家为中心ꎻ在国际层面ꎬ国家与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亦以国家为中心ꎮ国家主义强调国家利益ꎬ主权国家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或措施以维护自身利益ꎮ所谓全球主义ꎬ是指一种区别于国家主义的世界整体论和人类中心论的文化意识㊁社会主张㊁行为规范ꎮ全球主义强调全球意识但不仅仅局限于全球意识ꎬ它要求以世界整体论和人类中心论替代国家中心论[7]ꎮ国家主义是全球主义产生的重要基石ꎬ全球主义是国家主义的合理补充ꎮ与此同时ꎬ在机制设计的国家和超国家导向方面两者存在矛盾ꎬ国家主义理念要求全球治理机制立足于国家的利益与规制层面ꎬ而全球主义理念要求全球治理机制立足于突破国家利益层级的超国家层面ꎬ全球主义的发展意味着削弱国家主义所强调的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8]ꎮ在新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治理中ꎬ中国必须注重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相协调的全球治理理念ꎬ既坚持有效㊁合理的国家利益观ꎬ又要在维护本国利益㊁促进国家发展的同时ꎬ努力探索人类共同的利益交汇点ꎬ进而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ꎮ为此ꎬ中国相继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 以及 全球伙伴关系 等重要的全球治理思想ꎮ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上升ꎬ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仅凭一己之力应对全球的威胁和挑战ꎮ因此ꎬ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尊重他国利益ꎬ促进全球各国共同发展ꎬ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ꎮ3.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统筹角色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是治理在不同层级的实践活动ꎮ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ꎬ两者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ꎬ国家治理是全球治理中的国家治理ꎬ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也要求对全球治理进行理性认知与实践[9]ꎮ党的十八大以来ꎬ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成为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两大战略考量:一是2012年8月十八大报告提出 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 ꎬ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ꎻ二是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ꎮ这两大战略考量对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ꎮ一方面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ꎬ有助于化解某些国家对中国 国强必霸 全球治理参与不足 等方面的质疑㊁误解与指责ꎬ有助于中国与世界一道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与进步ꎻ另一方面ꎬ理性推进国家治理ꎬ有助于加强国际治理制度建设ꎬ提高中国国家治理的能力ꎬ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ꎬ为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奠定基础ꎮ4.推动全球治理的 变革角色随着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ꎬ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内涵㊁体系构建以及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定位㊁行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和深刻调整ꎬ形成了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新全球治理理念ꎮ第一ꎬ提出 共商共建共享 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全球治理理念ꎮ考虑到当今世界经济的严峻形势㊁全球性问题的纷繁复杂以及各国间联系的日益加深ꎬ中国政府紧跟国际形势变化ꎬ在党的十八大上创造性地提出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ꎮ第二ꎬ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ꎮ中国通过开展多领域㊁多层次的治理实践全面强化全球治理合作ꎬ目前ꎬ中国的全球治理实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全面性ꎮ首先ꎬ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ꎮ中国积极发挥变革性作用ꎬ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治理机制不断完善ꎬ并为全球经济治理提出 一带一路 倡议以及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 亚投行 )等方案ꎬ从而不断拓展自身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参与范围ꎮ截至2016年底ꎬ中国与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协定(BIT)[10]ꎮ其次ꎬ推动全球安全治理ꎮ自2010年4月以来ꎬ中国已经连续参加四届核安全峰会ꎬ93并积极推动核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ꎬ与美国㊁俄罗斯㊁法国㊁英国㊁印度以及韩国等多个国家进行核安全交流与对话[11]ꎮ同时ꎬ中国积极加强双边及多边合作ꎬ积极打击恐怖主义ꎬ努力提升中国与东盟㊁中国与阿盟㊁欧盟以及其他国际组织间的反恐合作ꎮ再次ꎬ引领全球环境治理ꎮ中国已经与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形成了环境治理的交流与合作ꎬ与六十多个国家签署了书面环保合作文件ꎬ与多个国家㊁区域或国际组织构建了环保合作机制或平台ꎬ充分履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应该履行的国际义务ꎮ最后ꎬ积极参与全球公域治理ꎮ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治理问题ꎬ中国通过不断推进既有公域治理机制的改革ꎬ以及新的公域治理机制的构建ꎬ不断提升公域治理的能力ꎮ此外ꎬ中国还积极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构建ꎬ尤其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ꎬ为中国与世界搭建起一座互联互通的桥梁ꎬ为全球互联网的共享共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平台ꎮ(三)中国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 角色嬗变形塑国家角色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历史㊁地缘位置㊁民族特性以及领导人风格等ꎬ面对不同国家时还应具体分析ꎮ形塑国家角色的外因主要包括国际社会的权力结构㊁组织结构和文化结构ꎻ就国家与国际社会之间的互动而言ꎬ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是国家行为的重要意义与内容ꎬ国家的自我意象则是国家行为体在与国际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社会化映射[12]ꎮ国家在互动中构建的角色折射了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ꎬ无论何种国家角色都是作为一种国际社会制度而存在的ꎬ当制度产生变化时ꎬ国家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ꎮ自1919年起ꎬ世界力量分布的中心和重心就从欧洲转移到北美ꎬ此后随着苏联的成立与崛起ꎬ世界格局在 二战 后从 松散多极 转变为两极ꎮ冷战结束后ꎬ第四次工业革命迅速扩展ꎬ带来了国际体系㊁国际规范与国际制度又一轮革新ꎬ随之而来的则是主要国家的角色调整ꎮ因此ꎬ2020年的全球治理体系在上述若干方面呈现出 不一样的色彩 ꎬ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ꎬ国际格局正处于由 西重东轻 向 东重西轻 加速转移的过程中ꎬ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正在不断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实力差距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ꎬ国际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ꎬ这种变化是由于国家间加速权力再分配所造成的[13]ꎮ其二ꎬ中国提出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等倡议已经成为引领全球化发展的全新选择ꎮ与此同时ꎬ中国也走出了一条适合于广大后发国家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㊁理论㊁制度㊁文化不断发展ꎬ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ꎬ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ꎬ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4]ꎮ其三ꎬ中国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契机奋起直追ꎬ实现了 集四次工业革命于一体 的崛起ꎮ第四次工业革命具有多种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㊁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㊁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等特征[15]ꎬ在一些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看来ꎬ美国和中国之间竞争的核心是技术ꎬ而不是核武器或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16]ꎮ其四ꎬ政治思潮与价值观念发生持续性的剧烈变动ꎬ其突出表现为欧美发达国家席卷而来的 新民粹主义浪潮 ꎮ原有的以西方国家为主导建立起来的经济全球化方式难以为继ꎬ国家的主权底线日益受到侵蚀ꎬ各个国家坚持以 国家安全 为名捍卫国家主权ꎬ在此基础上国家主义㊁民族主义㊁民粹主义强势崛起[17]ꎬ强权政治人物越来越受到各国民众的青睐与认可ꎬ导致传统价值观念与新思想㊁新思维发生碰撞ꎬ推动了国际格局㊁国际规范与国际制度发生深刻变化ꎮ深刻变化的国际背景推动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嬗变ꎬ而中国的角色调整也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ꎮ1. 中国发展 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的组成部分㊁变化规则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细致分析ꎬ提出国际体系发生 质变 或类型变化ꎬ至少需要同时完成两个要素的转变ꎬ但也应注意到三个要素产生质变的速率是不同的[18]ꎮ纵观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化ꎬ尽管新的国际组织层出不穷ꎬ但从功能性及影响力的角度来讲ꎬ主权国家依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体ꎮ自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ꎬ国际04格局开启了一段深刻的变动过程ꎬ其突出表现就是以中国㊁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 后发力量 或 外围成员 的崛起ꎬ其重要表现就是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详见下表)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GDP数额及比重①㊀表单位:万亿美元国家类型2008年GDP及比重2018年GDP及比重高收入国家46.144(57.13%)54.108(46.26%)中高等收入国家13.583(16.82%)24.433(20.89%)中等收入国家17.143(21.22%)31.141(26.62%)中低等收入国家3.56(4.4%)6.7(5.73%)低收入国家0.3271(0.40%)0.5722(0.489%)㊀㊀如上表所示ꎬ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体量以及占世界总量的绝对优势ꎬ逐渐被发展中国家 反超 ꎮ在这一过程中ꎬ以中国为代表的中高等收入国家群体和以东南亚㊁南亚地区国家为代表的中等㊁中低等收入国家群体ꎬ历经10年高速经济发展ꎬ为赶超发达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ꎮ尤其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ꎬ在全球治理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ꎮ2. 中国方案 影响着国际规范的导向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者亚历山大 温特在研究国际规范时提出 三大国际社会文化 ꎬ即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为特征的 霍布斯文化 ㊁ 制度主义法律至上 为特征的 洛克文化 以及 民主和平共处 为特征的 康德文化 ꎬ这三种文化构成了可以解释国际社会规范的主体架构[19]ꎮ具体而言ꎬ在 霍布斯式 的世界里ꎬ没有 规矩 可言ꎬ消灭敌人即为安全ꎬ国家间互为敌人ꎮ这一情况在1648年«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签订后逐步改观ꎮ因为民族国家㊁国际法以及国家间交往相处的前期规则正在逐步形成ꎬ这就使得世界慢慢走近 洛克 式的维度里ꎬ国家间关系由敌对转向竞争ꎬ为规范国家间交往ꎬ国际制度大量涌现㊁国际组织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ꎮ而 欧洲一体化 等区域一体化或地区主义的聚合及倍增效应使得区域内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逐渐向 康德式 国际秩序转变ꎬ且这一转变仍在进行中ꎮ 二战 以来ꎬ 洛克式 的国际政治文化仍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规范㊁国家交往的主流范式ꎬ这一特征在当前甚至可预见的未来时期内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ꎮ党的十八大后ꎬ中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性原则由 韬光养晦 开始向 奋发有为 转变ꎮ随着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倡议㊁亚洲新安全观以及 文明对话㊁交流互鉴 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的提出ꎬ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 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㊁强弱㊁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ꎬ坚持世界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 [20]442的中国主张ꎬ日益赞同 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㊁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㊁全球事务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治理㊁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的中国倡议[20]540ꎮ和平合作㊁开放包容㊁互学互鉴㊁互利共赢的理念开始成为一种与西方国家弱肉强食㊁双重标准㊁不平等依附的理念所完全不同的价值导向ꎬ获得了国际社会诸多国家的普遍肯定ꎬ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倡议等中国方案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之中ꎮ这些充分表明ꎬ中国所倡导的积极价值观日益成为受欢迎的国际治理公共产品[21]ꎮ3. 中国角色 促进了国际制度的发展国际社会制度安排的基石依然是以联合国(UN)㊁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组织为代表及其所承载的全球治理架构ꎬ这些机构自初创时就处处体现着西方国家的利益ꎬ其背后映射的是西方国家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 决定权 ꎮ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在原有制度框架内必然处于被动局面ꎬ其话语权的提升必须突破西方的重围ꎮ自2008年开始ꎬ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开始成为固定的国际机制ꎬ逐步取代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7)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及影响力ꎮ首届G20峰会的召14①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整理ꎮ参见https://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ꎮ。

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与前瞻

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与前瞻

收稿日期:2020-10-19投稿网址·在线期刊:http :///jhdx_sk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海洋周边关系的历史经验研究”(15BDJ015)作者简介:王建,男,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赵艳,女,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38卷第1期2021年2月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8No.1Feb.2021全球治理研究专题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与前瞻王建1,赵艳2(1.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全球治理理念滞后是全球治理失灵的根源之一,过去“一元主义治理观、工具理性主义和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为主导”造成了全球治理的困境。

新时代中国以多元治理、关系协调、互补共进等思维方式不断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全球治理的内涵;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增强全球治理的宗旨意识;树立“共赢共享”理念,坚持全球治理的责任原则;树立“聚同化异”理念,积极探索国家间矛盾化解方式;树立“民心相通”理念,塑造全球治理“情感”路径。

理念创新推动中国在全球治理发展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发展方向,推动中国特色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努力建设平等公正的全球治理秩序,培育开放包容的主权国家发展思维,展现契合于新时代的全球治理特征。

关键词:全球治理;理念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平等公正;开放包容中图分类号:D61;D8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915(2021)01-0005-14DOI :10.16387/ki.42-1867/c.2021.01.001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已经开始挑战人类生存,影响人类命运,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的诞生标志着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全球治理时代正式到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价值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价值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价值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价值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种全球治理观念,它强调全球各国要共同构建一个互利共赢、和平稳定、开放包容的国际体系。

而文化价值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旨在加深对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解。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独特的象征,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具有独特传统和习惯的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在于它能够提倡文化交流、尊重和融合,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在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世界上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平等和平衡的发展,推动各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避免文化冲突与文化消失的现象。

通过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实现各国文化的共生和交流,进一步促进互相学习和包容,从而加强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经常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质。

例如,尊重生命、和平发展、公正与公平等价值观念在很多文化中都有共通之处。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跨国界的文化交流,能够促进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与传承。

这样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有助于加强各国人民的共同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为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的国际秩序提供了坚实而持久的基础。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在于推动创新与发展。

文化是创新的温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与碰撞,常常能够激发新思维和新创意。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合作,为各国创造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和资源共享的机会。

在这样的环境下,跨文化创新和跨文化合作将会变得更加频繁和活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治理理论的价值观研究刘小林2013-02-16 21:30:14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南京)2007年3期作者简介:刘小林,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00875。

内容提要:本文将在对现有各种全球治理理论进行价值观的比较分析基础上,展开全球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理论价值的讨论,由此最终确认实现向全球市民社会的价值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全球治理全球市民社会价值取向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诸多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出现,我们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性挑战和威胁。

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上思考全球问题的表现、性质、根源、前景,以及应对和解决全球问题的出路和途径,特别是从价值观的高度来理解和思考引人注目的“全球治理”理论的讨论,并从中找出一些对价值选择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应当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全球治理理论形态的价值多取向性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不是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产物,而是政治学相当古老的一个概念。

中文一般翻译为“治理”或“统治”,但实际上从汉字文化圈很难理解这一概念的含义。

在西方现代政治学中,治理的概念绝不是指那种依据国家强制性权力以维系的统治形态,而是指社会政治共同体成员,以公益(public goods)为基础,以共同参与、民主协商的方式形成的决策机制、社会政治管理方式,以及由此而构成的社会政治体制。

它既体现政治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反映共同体成员对社会、法律规范的自觉遵从。

治理概念的应用并不局限在国家或国家内部各层行政实体范围内,还被广泛应用于一般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方面。

例如,证券界的“协同治理”(cooperate governance),以及“IT”治理(IT governance)。

其中IT治理,并不仅仅反映网民与网络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着电子政府,特别包括着公民电子投票以及通过网络形成的公众舆论。

此外,在工会组织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从政治学的治理概念到全球范围内的治理概念,绝不是那么轻易而成的。

全球治理理论形成于90年代初期,由美国学者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 Rosenau)最初提出全球治理的概念,此后这一理论不胫而走,成为各国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

同时,各国学者围绕这一理论概念产生诸多不同认识,由此形成一些理论争论。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全球治理理论并没有形成一个严谨、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由各国学者们围绕这一课题的研究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研究领域,一个充满争论的领域。

本文试将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大致概括为以下六种。

第一,罗西瑙的观点。

他的理论在中国被称为“两枝理论”(Bifurcated Theory),在日文中被翻译成“双重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初,他第一次以“没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的理论概念,从理论上构建起世界政治的两个层面,即国内政治与全球政治,并把它们看成两个重叠的相互关联系统(overlapping linkage)。

从两个体系的行为体看,他对在两个体系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自下而上的个人、社会运动以及非政府组织给予高度重视,并认为政府并不是适应一切条件的治理形态。

无论在国内政治还是在全球政治中,国家主权的行使都是有限的。

特别是在全球层面上,与国内政治层面中政府的中心地位不同,政府行为体与非政府行为体是一种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

与以军事强制力为依托的政府治理不同,全球治理是一种没有政府强制性统治的有序治理方式,换言之,是一种非国家中心的治理状态。

尽管如此,罗西瑙毕竟是从现实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假说出发来论证全球治理的,最终的结论不过是从绝对国家中心论转变为相对国家中心论而已。

也是说,他所论证全球治理并不排除国家行为体发挥重要的作用。

国内政治与全球政治的差别并不在于政府的存在与否,而在于治理的程度不同。

①特别是在200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年事已高的罗西瑙就全球治理问题提出了“新复合多边主义”观点,主张“以联合国及其相关制度为中心,拓宽多种国际机制与跨国合作政策的网络”。

②罗西瑙的理论观点,在如何认识全球政治的本质问题上虽然存在很大局限性,但他毕竟是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全球治理问题的学者,并在理论形态上多少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第二,奥兰•扬(Oran R. Young)的新自由主义国际机制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gime)的全球治理观念。

扬原本从事政治学研究,后转入国际危机问题研究,如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并就危机应对提出“交涉理论”(theory of bargaining)。

70年代以后转入国际多边合作研究,例如,参与美加苏日四国关于阿拉斯加海域渔业合作的应用研究以及此后的国际环境合作问题研究,由此还是使用“国际机制”的理论概念。

90年代初,他在探讨全球问题时开始使用“全球机制”(Global Regime)的理论概念,直到90年代后期,他依然认为所谓“全球治理”实际上只是各种国际机制,包括政府间机制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国际机制的总和。

③全球治理与国际机制不过是一种异名同质关系而一。

实际上,他一直是把以国家为中心的政府间合作以及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机制的主导力量的。

④当然,这也确实反映了当前全球治理中的国家主导现状。

但就理论特征而言,扬对全球治理的理解实际上属于新自由主义,即将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视为全球治理的中心,也就是说,他对全球治理的理解与前述罗西瑙的理论是殊途同归,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以国家为中心的共同价值取向。

由此,他们在全球问题上,自然也都还是站在以国家为中心的立场上,把各个国家的不同国家利益,以及在维护各自国家利益过程中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当作既存的合理事实,予以维持和保护。

这样的全球治理价值取向,只能是一种维持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的价值取向。

第三,“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全球治理观念。

在80年代成立的勃兰特委员会基础上,1992年联合国支持一些退休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与联合国的前高官等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经过几年的商讨,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地球》(Our Global Neighborhood)的报告,强调要通过“实践性、市民性、规范性”的全球治理,来解决困惑人类的全球贫困与环境问题。

该报告中提到,全球治理是指“通过社会和私人的组织形式对一系列共同问题采取管理措施的多种方式的总合”⑤。

也就是说,在国家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上,采取国家主体与非国家主体共同建立管理机制和规范的方式。

该报告还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的全球治理,并没有一种确定的组织形态模式或制度模式,而是由全球、国家、区域不同层面上的众多的全球行为者共同协商合作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

该报告的行文强调解决全球问题的实践性、规范性,强调通过民主的方式吸引全球众多行为者参与的广泛市民性。

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报告缺乏学术理论性,对一些概念没有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和准确定义。

特别是对全球危机产生的根源和解决全球问题的根本途径缺乏深刻的理论认识,而且对全球治理的前景也缺乏科学的预测。

第四,以斯蒂芬•克拉斯纳(Stephen D. Krasner)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反全球治理观点。

作为现实主义对全球化理论的反驳,他的观点虽很陈旧,但却十分明确。

在他看来,“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国家权力的属性”,也就是说,他只承认全球化在一定量的程度上侵蚀着国家的管理权限,但是在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方面,即对内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主权以及国际法的主权,丝毫没有任何变化。

同时,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分配、国家利益等基本规则也没有任何变化,现实中的国际机制与全球治理仍然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在协调各国利益基础之上而达成的国家间一种协议。

⑥总而言之,大国至上、权力地位决定一切的现实主义与全球治理理论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第五,全球治理理论中的全球市民社会理论。

市民社会理论在西方思想史上早已存在,近代以前还仅仅表现为概念或政治倾向,近代以来在解释国家权力与社会的权利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

随着19世纪以来的西方国家国内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进程,保护和扩大市民权成为各种社会运动、社会思潮求诉的主题。

特别是在冷战解体过程中,前苏联、东欧等国家政治体制的动摇、变动,促使人们超越国界地从全球市民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

90年代以来从众多的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中产生了多种形态的民间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由此构成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大量非政府组织。

这些组织的组织方式、活动方式、价值追求与理念明显地具有超国家性质,尽管在现实的全球事务中,这类组织的实际力量与国家和国家间组织的力量相比较,还是相当薄弱的,但它们却以和平、正义、共存为目标,超越国家以及政府组织的形态构成了一种新的全球社会政治关系的网络。

由此,反映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要求、愿望的理论观念也应运而生,如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与建构主义的某些理论主张,以及一些客观描述全球市民社会组织形态、文化特征的理论诠释。

⑦第六,星野昭吉的全球政治学及其“维持现状与变革现状理论”。

他的全球治理理论是在全球政治结构分析与全球问题、全球冲突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全球政治社会根本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理论。

在他看来,现存的全球治理包含着两种基本价值倾向,一种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即以政府间合作而形成的国际组织、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一种自上而下的全球治理形态。

这种治理机制的基本价值倾向是“维持现状”,即以维持全球政治现存不合理的价值分配结构为其基本立场。

另一种是以全球市民社会为中心的,即以各个市民社会超越国家界限的全球合作为基础而形成的治理机制,也就是自下而上的全球治理机制。

这种治理机制的基本价值倾向是“变革现状”,即以变革全球政治现存不合理的价值分配结构为其基本立场。

由此,目前全球治理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矛盾、冲突的双重结构。

⑧矛盾冲突双方,前者居于绝对优势、主导地位,后者处于劣势、从属地位。

从星野本人的立场看,他认为要解决全球问题与全球冲突,解决全球范围内价值分配的不合理状态,就必须强化超国家全球治理机制,并以此最终实现对全球社会的结构性变革。

这是解除当前地球与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状况的唯一出路。

综上所述,从目前全球治理的理论见解看,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即国家中心维持现状派、新自由制度改良派、全球市民社会变革现状派,三派相应的观点立场大体可归纳为下表所示内容。

全球市民社会价值选择的合理性显然,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地球与人类所面临的冲突与危机,没有一种牺牲单个国家的国家利益的价值抉择,是难以实现的。

同时,也应予以正视的是,要在现存全球政治结构中直接一步实现牺牲个别国家利益的价值转换是不现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