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997

合集下载

炭疽诊断标准(2018年版)

炭疽诊断标准(2018年版)

炭疽诊断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炭疽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炭疽的诊断。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卫生部《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3术语和定义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为食草动物(牛、羊、马等)的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炭疽的动物或污染的动物制品、环境获得感染而患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少数为肺炭疽和肠炭疽,可以继发败血症及脑膜炎。

除皮肤炭疽病死率较低外,其他各型炭疽的病死率均较高。

4诊断依据4.1流行病学史4.1.1发病前14d以内,接触过疑似炭疽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疑似炭疽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吸入可疑炭疽芽胞杆菌污染的粉尘;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或与炭疽芽胞杆菌研究、使用相关的职业;在可能被炭疽芽胞污染的地区从事养殖、放牧、耕耘或挖掘等活动。

4.1.2生活在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d内到达过该类地区。

4.2临床表现及分型4.2.1皮肤炭疽在手、前臂、面、颈等暴露部位的局部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斑疹、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稍有痒感。

典型皮肤损害表现为具有黑痂的浅溃疡,周边有小水疱,附近组织较为广泛的非凹陷性水肿。

除皮损外,患者多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4.2.2肠炭疽发热,腹胀,腹部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

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含血丝及胆汁。

可伴有消化道以外症状和体征。

炭疽防治方案

炭疽防治方案

炭疽防治方案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类炭疽主要由患病或死亡的草食动物感染发病;根据感染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表现为皮肤坏死及特殊焦痂,周围组织水肿,纵膈及肺、脑膜、肠道的急性感染;三型均可伴发败血症,病死率较高;一、病原学炭疽杆菌为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两端齐平,状如竹节,在动物体内常单个存在,或呈短链,无鞭毛,不能运动,有荚膜,人工培养或在外界环境中易产生芽胞,活体内则不能,因此死于炭疽病的尸体,不准解剖,应尽快焚烧或深埋;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5℃,在普通培养基上易生长,菌落呈狮头状;本菌有三种抗原成分,分别为保护性抗原、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病原菌生长繁殖时分泌的炭疽毒素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繁殖体与一般细菌相同,易被物理化学因素所杀灭,芽胞则抵抗力较强,室温干燥下能存活20余年,皮革内亦可活数年, 120℃高压蒸气10分钟, 干热140℃3小时可杀灭芽胞; 但芽胞对氧化作用消毒剂较敏感, 1∶2 500碘液10分钟可杀灭;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类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马、羊、猪等;患病动物血液、痰、分泌物、排泄物可使人直接或间接感染;人与人的直接传染极少见;二传播途径1、经皮肤黏膜感染:常引起皮肤炭疽;主要是由于接触病畜的皮、毛、肉、土壤及未经消毒的毛制品而感染;2、经呼吸道传播,由吸入带炭疽杆菌芽胞的尘埃飞沫,可导致肺炭疽;3、经消化道传播:由食用炭疽病死牲畜肉和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导致肠炭疽;三流行特征本病在欧、亚、美、非及大洋洲都有发生;凡有草食动物的地方,都有本病发生的可能,因此多见于农牧区;炭疽全年均可发生,农牧区7~9月为发病高峰,工业型炭疽常无季节性;人群对炭疽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差异,但由于职业性接触的关系,青壮年男性发病率较高;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最短12小时,长者可达12天;1、皮肤炭疽:临床上最常见;多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感染处先出现痒性小丘疹,继而变为浆液性棕黑色疱疹,3~4日其中心出现出血性坏死,稍下陷,形成黑色焦痂,周围组织水肿,病变发展,水肿区扩大,相继于焦痂周围再出现疱疹,坏死向深部及四周扩展,无痛感为其特点,不化脓;局部淋巴结肿痛;发病1~2日后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继之肿胀消退,黑痂在1~2周后脱落,留下肉芽组织创面,经1~2周愈合成疤痕;2、肺炭疽:起病急,轻度发热,干咳、胸痛、肌痛,2~4日后出现高热、寒战、呼吸困难、紫绀、大汗,出现罗音及胸膜渗出液,胸水多血性;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或继发脑膜炎;死亡率极高,多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一般死前神志清醒;3、肠炭疽:本型少见;起病急,发热,烦躁不安,剧烈腹泻与呕吐,水样便及严重胃肠症状,大便呈血样,无里急后重,腹胀有压痛,时有腹膜体征;三型都可并发败血症及合并脑膜炎型炭疽,症状和体征与化脓性脑膜炎相似,唯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即可出现循环衰竭;脑脊液为混浊血性;二诊断标准1、疑似病例:1、皮肤炭疽;不明原因引起的皮肤局部出现红斑水疱,继而呈溃疡和黑痂及周围组织的广泛无痛性非凹陷性水肿;2、肺炭疽;不明原因引起的寒战、发热、呼吸困难、气急、咳嗽、咳血样痰、胸痛、休克;3、肠炭疽;不明原因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呕吐物及粪便为血性;2、确诊病例1、病前半月内有牛、马、羊等牲畜及其分泌物、排泄物频繁接触史,或接触死家畜及其污染物,剥死畜皮,食死畜肉,或从事皮毛加工、屠宰及兽医工作;2、从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粪便、血液及脑脊液涂片检查到革兰氏阳性两端平齐的大杆菌或分离到炭疽杆菌;3、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菌苗接种除外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实验诊断:疑似病例加2或3;三、疫区处理一、感染来源的确定与处理病人被确诊患炭疽后,均应尽力确定其感染来源.并加以适当的处理,以避免继续发生感染;1、采集流行病学资料接诊疑似炭疽的病人时,须尽可能地询问其发病前的接触史,从而发现可疑的感染来源;2、确定感染来源对可疑的感染来源应采样进行细菌学检验,以确定是否确为炭疽芽孢杆菌污染;在动物组织标本中,镜检发现炭疽芽孢杆菌;或在各种来源的标本中分离培养获得炭疽芽孢杆菌,可以确定为感染的来源;3、感染来源的处理原则对已确定的感染来源,进行以下处理:A.隔离与治疗病人;B.处理或隔离治疗病畜C.消毒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物体和环境;D.对在污染地区内或其周围活动的所有牲畜实施免疫接种,每年早春进行一次;二、高危人群的防范近期国内外邮政系统成了恐怖分子的主要袭击对象,从业人员也成了炭疽高危人群应特别注意从事分拣、开拆信件和包裹等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要求穿着工作服,佩带手套和口罩;接到可疑信件或包裹不要拆开,应立即封存并立即报告;从事炭疽病人治疗、护理、检验及处理污染环境的专业工作者,应穿着防护服装,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如来不及接种疫苗,可采取药物预防;三、炭疽病人处理原则1、隔离:炭疽病人尤其是肺炭疽病人由做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立即就地隔离,避免长距离运送病人;2、治疗病人及接触者的治疗首选青霉素G钠盐静脉滴注,恶性皮肤炭疽用量为800-1000万u/日;治疗肺炭疽、肠炭疽及并发败血症、脑膜炎用量为1000-2000万u/日,静脉滴注,并可加用氯霉素2g/日,分3次静脉滴注,或环丙沙星250mg,2次/日,静脉滴注或口服,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疗程两周以上;对症治疗措施:1皮肤炭疽,局部用1:2000高锰酸钾湿敷,不用油纱布,或涂以1%龙胆素,2%碘伏,切忌挤压或切开引流,以防细菌扩散;2败血症,可以给激素,如氢化可的松200-300mg静脉滴注,缓解中毒症状,防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感染性休克;3脑膜炎、按化脓性脑膜炎处理,积极降温止痉、脱水、降颅压等,防止呼吸衰竭和脑疝;4高热,一般均需从静脉补充液体,发现DIC时,在监视凝血时间情况下,给予肝素及潘生丁;5重症炭疽病人,及早预防心功能不全,优先考虑预防性给予快速强心制剂毒毛旋花子甙丙;四、接触者的管理对被确定为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物品的接触者或炭疽病人接触者,应给予抗生素预防;炭疽病人及炭疽杆菌污染物品的接触者应给予以医学观察,给予环丙沙星等口服抗生素预防;肺炭疽的密切接触者应隔离,并注射青霉素作为预防性治疗,剂量按一般治疗剂量;病人外围一定范围内的人群非直接接触者,接种炭疽疫苗预防;五、病人污染环境消毒病人的废弃物品必须焚毁.所有受到污染的物品也尽可能焚毁;污染的环境和不能焚毁的物品使用有效方法消毒详见附录D;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人所处的环境应行终末消毒;六、病人尸体处理炭疽病人死亡后,其口、鼻、肛门等腔道开口均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的棉花或纱布塞紧,尸体用消毒剂浸泡的床单包裹,然后火化;对病人使用的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一般情况下不需实施疫区封锁;七、炭疽病畜及尸体的处理病死牲畜的消毒:对因炭疽死亡的牲畜与其他动物的尸体不可肢解,即使是采样检查也不允许开放性采样,应该抽吸采样,或者在病畜采样后立即用烙铁熨烫伤口,防止其液体污染环境;在病死牲畜表面消毒后,尽可能整体焚毁;动物流出血液污染的土地,挖掘20cm的土壤,与消毒剂5:1比例混合填回;被污染的土地禁止再度挖掘和用于畜牧;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家畜或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应严加隔离并由专人饲养治疗;一般家畜应以“不流血”的方式处死,尸体经表面消毒处理后火化;八、炭疽芽孢污染的消毒消毒原则污染物品的消毒:如果确实检出炭疽芽孢杆菌,检出细菌的物件应在公安机关取证后,焚烧或121摄氏度30分钟至2小时视物件的大小高压灭菌;其他物品价值不高者尽可能焚毁,不能销毁者以环氧乙烷消毒;病人及接触者穿着的表面衣物应焚毁;污染外环境的消毒:以含氯或戊二醛的消毒剂反复处理,直到连续3次采样不能检出炭疽芽孢杆菌为止;1、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消毒炭疽病人和牲畜的排出物宜使用新配制的含氯消毒剂乳液消毒,可使用二倍量的20%漂白粉.或6%次氯酸钙漂粉精与排出物混合,作用12小时后再行处理;2、污染表面消毒污染物体的坚固表面.如墙面、地面,家具等.可喷雾或擦洗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如5-10%二氯异氰尿酸优氯净或氧化剂如2%过氧乙酸每平方米表面8ml;3、污染毛皮、衣物或纺织品消毒低价值的污染物品应尽可能焚毁,可耐高压消毒者可用高压灭菌器灭菌,无法用高压处理者,可装入密闭的塑料袋内,每立方米加入50 g环氧乙烷消毒;4、污染水体消毒被炭疽芽孢污染的水源应停止使用.使用含氯消毒剂使有效氯浓度达200mg/l,待检查不再存在炭疽芽孢杆菌后方可恢复使用;5、污染土壤消毒土壤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时应首先查明污染的范围,被污染的土地应避免耕耘、开挖和用于放牧牲畜;应使用20%漂白粉液每平方米 1 000 ml,待漂白粉液渗入地面数小时后,将地表土20 cm挖起,坑内每平方米撤入漂白粉干粉20~40g,再将挖起的土壤与20%漂白粉液充分混合,填入挖出的坑中;6、病房终末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病房应以甲醛熏蒸处理;紧闭门窗后,按0.8kg/m2甲醛加热蒸发,次日经通风处理后才能恢复使用;7、消毒效果考核消毒效果必须通过取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确定,连续三次取样,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所规定的程序,不能检出具有完整毒力的炭疽芽孢杆菌时方可认为已消除了炭疽芽孢杆菌的污染;四、病原学检查一、标本采集1、新鲜标本:人的炭疽局部病灶渗出液可用灭菌的棉拭子涂擦后划血琼脂平板,或接种选择性培养基,亦可接种肉汤增菌;内脏炭疽如肠、肺型可取血液,炭疽脑膜炎可取脑脊液进行上述接种培养;若取肠炭疽的呕吐物或排泄物最好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同时用渗出液、血液、脑脊液直接涂片作荚膜染色镜检;2、陈旧标本:若炭疽动物尸体已经腐败,或只能找到皮、骨、角、蹄,或掩埋的脏器,则应尽量找到有干血块的材料加以培养;最好用选择性培养基,以便排除其它杂菌干扰;3、外环境标本1、土壤标本的处理:漂浮集菌法,土壤标本采取500克左右,加入灭菌蒸馏水500-700毫升,在接近瓶口处,边加边搅拌,由于炭疽芽孢比重小,易集中漂浮于水面,吸上层漂浮液5毫升,在100℃隔水加热20分钟以杀死非芽孢菌,低速离心5分钟,取上清接种肉汤增菌18-24小时后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2、污水直接离心取上层液及沉淀,加热处理后进行增菌,然后进行分离培养,挑选可疑菌落,按常规进行鉴定;3、白色粉末标本:取适量标本,加灭菌生理盐水适量,沸水20分钟杀死非芽孢菌,然后进行分离培养;4、气溶胶:用空气采样器或用抽气机抽空气经肉汤洗滤;一般取300-500L以30L/m抽气机连续抽10-20分钟即可;肉汤置温室培养;二、实验方法:1、荚膜染色;挑选灰白色集落,以铂金环挑之发粘,有拉丝现象,接种羊血清肉汤或去纤维的马血、兔血中,培养4-6小时,涂片作革兰氏染色和荚膜染色,镜下检查细菌和荚膜形态,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呈粘液M型集落,涂片亦可接种碳酸氢钠含量为%琼脂培养基,放CO2检查细菌荚膜;2、噬菌体裂解试验;取待检菌接种琼脂平皿,待稍干滴加炭疽诊断噬菌体,置37℃培养10-18小时观察结果,如有明显噬菌斑即可噬菌裂解阳性;3、青霉素抑菌试验;取每毫升100单位的青霉素溶液,按1:10加入溶化并冷却至45℃的琼脂中,立即倾注平板,待凝固后接种待检菌;或用滤纸片浸渍每毫升10单位的青霉素溶液,贴于涂种待检菌的琼脂平板表面,置37℃培育8-10小时,观察有无抑菌区带;除遇到抗青霉素株外,一般均能产生明显抑菌现象;4、串珠试验;先制备琼脂板,将营养琼脂溶化后倾注平皿,待凝固后用手术刀切取琼脂片,大小为长、宽、厚相当3cm×0.5cm×0.3cm,置玻片中央,接种待检菌,均匀涂满,再取灭菌的滤纸条1.5cm×0.5cm,浸渍新配制的青霉素溶液10-100u/ml,不宜太湿,紧贴于接种菌琼脂片之一端,置平皿中于37℃培养4-6小时;取出载玻片,于低倍镜下观察,在有菌生长和抑菌区的临界线处,应有明显典型串珠形态;5、动物试验;选用体重350-400克的健康豚鼠或体重2-2.5kg的健康家兔检测炭疽杆菌的致病力;豚鼠的感染剂量为100-500个芽孢,家兔为1000-5000个芽孢,宜用皮下注射,以便观察水肿反应特性;炭疽强毒菌一般于72小时内致死上述动物,死亡动物剖检可见脾脏充血肿大,皮下水肿,注射部位淋巴结肿大;在脾脏和淋巴结印片上可找到具有典型荚膜之炭疽杆菌;三、鉴别实验炭疽杆菌主要应与近缘菌相鉴别,如蜡样杆菌、蕈状杆菌、巨大杆菌、枯草杆菌、苏云金杆菌等的形态学与其极为近似;唯有炭疽芽孢杆菌在血琼脂平皿上无溶血环,无动力,不分解水杨素;一般对青霉素敏感;5-10单位即可抑制生长,单位即可使菌体形成串珠形态;炭疽杆菌在体内有典型荚膜,或在含血清及碳酸氢钠培养基中,于CO2条件下培养,能形成粘液状集落,用多色美兰染色镜检,可见有荚膜形态;炭疽杆菌对AP631株噬菌体敏感,噬菌裂试验阳性;。

炭疽诊断标准(2018年版)

炭疽诊断标准(2018年版)

炭疽诊断标准(2018年版)炭疽诊断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炭疽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炭疽的诊断。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卫生部《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3术语和定义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主要为食草动物(牛、羊、马等)的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炭疽的动物或污染的动物制品、环境获得感染而患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少数为肺炭疽和肠炭疽,可以继发败血症及脑膜炎。

除皮肤炭疽病死率较低外,其他各型炭疽的病死率均较高。

4诊断依据4.1流行病学史4.1.1发病前14d以内,接触过疑似炭疽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疑似炭疽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吸入可疑炭疽芽胞杆菌污染的粉尘;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或与炭疽芽胞杆菌研究、使用相关的职业;在可能被炭疽芽胞污染的地区从事养殖、放牧、耕耘或挖掘等活动。

4.1.2生活在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d内到达过该类地区。

4.2临床表现及分型4.2.1皮肤炭疽在手、前臂、面、颈等暴露部位的局部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斑疹、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稍有痒感。

典型皮肤损害表现为具有黑痂的浅溃疡,周边有小水疱,附近组织较为广泛的非凹陷性水肿。

除皮损外,患者多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4.2.2肠炭疽发热,腹胀,腹部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

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含血丝及胆汁。

炭疽分级标准

炭疽分级标准

炭疽分级标准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传染病,它可以感染人类和动物。

炭疽的严重程度可以根据下面的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1. 分级标准:
- I级:轻型病例,通常是局部皮肤感染,表现为疼痛、红肿和溃疡。

- II级:中型病例,表现为局部组织坏死和淋巴结肿胀。

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 III级:重型病例,感染已扩散到深层组织或器官,表现为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乏力和中毒性休克。

- IV级:危重病例,感染已扩散到多个器官,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感染和中毒性休克。

2. 根据感染途径:
- 皮肤型:炭疽菌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感染局部组织。

- 吸入型:炭疽孢子进入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

- 消化道型:通过食物或水摄入炭疽孢子,引起胃肠道感染。

3. 根据治疗和预后:
- 可治疗型:通过抗生素治疗,预后良好。

- 顽固型:对抗生素不敏感,治疗困难,预后较差。

需要注意的是,炭疽的分级标准可能因地区或医疗机构而有所不同,以上为一般性的参考标准。

如果怀疑患有炭疽,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关于炭疽的诊断及治疗

关于炭疽的诊断及治疗
易发现 。
本病 可传 染于人 , 严 重时 可引起 败血 症而死 亡 ,
所 以在公 共卫 生上具 有重 要意 义 。笔者 就炭疽 的诊
1 . 4 尸体 表现
死 于炭 疽 的尸体迅 速臌 气 , 尸 僵不 全 , 天 然孑 L 出
血, 血 滴黑 粘而不 凝 , 应 深埋 或焚 化 , 不 许剥 开 。 人 患 炭 疽多 由于剥 皮 吃 肉或 从 事皮 毛 加 工 , 表 现高热 寒 颤 , 头痛 , 恶心, 肠 型者腹 痛便 血 ; 肺 型者 胸 痛、 喀血 、 呼吸 困难 , 可 于一 两天 内致死 ; 伤 口感染 时 俗称“ 疔疮 ” , 及 时治疗 , 不难 治愈 。 1 . 5 细菌 检查 采取 临死前 或死 后 的末 梢血 管 ( 耳、 肢) 中 的血 液涂 片 , 进 行染 色 、 镜检, 可 见在 荚膜 、 两端钝 园 呈竹 节状 的粗 大杆菌 , 单个 或短 链 , 革 兰 氏染色 为 阳性 。
( 通渭 县动 物疫 病预 防控制 中心 , 甘 肃 通渭 7 4 3 3 0 O )
[ 中图分 类号 ] S 8 5 5 . 9 9 [ 文献标 识码 ] C [ 文 章编 号] 1 0 0 4 — 6 7 0 4 ( 2 0 1 5 ) 0 4 — 0 1 4 4 — 0 2
炭 疽是 由炭 疽杆 菌 引 起 的人 、 畜共 患 的一 种 急
性、 败 血性传 染病 , 常在 雨 季 、 洪 水 泛滥 后 或 吸 血 昆
虫 活 跃 时 期 多 发 。在 发 生 过 炭 疽 的 地 区 , 炭 疽 杆 菌
凝 固的黑 红血液 。经过 很 快 , 多在 数 小小 时 内死 亡
致死 率很 高 。
1 . 2 急 性 型

皮肤炭疽症状诊断标准内容分析

皮肤炭疽症状诊断标准内容分析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其中,皮肤炭疽是最常见的类型,占炭疽病例的98%以上。

皮肤炭疽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等方面。

本文将对皮肤炭疽症状诊断标准内容进行分析。

一、症状1. 潜伏期皮肤炭疽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10余天。

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途径有关。

2. 初期症状皮肤炭疽的初期症状表现为斑丘疹,多见于手、足、颜面、肩颈等皮肤裸露部位。

患者可伴有瘙痒或烧灼感。

3. 发展期症状发病2日后,局部皮肤肿胀,继之出现水疱。

发病3~4日,水疱中心下陷,呈现中心出血性坏死,周边有成群的小水疱。

4. 溃疡期症状发病5~7日,水泡破溃形成浅溃疡,局部血样渗出物结痂而形成焦痂。

此时,患者局部疼痛加重,周围水肿扩大并有皮肤浸润形成。

5. 痊愈期症状随着疾病的痊愈,黑痂脱落,局部逐渐愈合而形成疤痕。

二、体征1. 局部体征皮肤炭疽的局部体征表现为迅速坏死的无痛性痈,伴局部化脓性淋巴结炎。

皮损周围皮肤出现硬性非凹陷性水肿和浸润。

2. 淋巴结肿大皮肤炭疽患者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并可出现化脓。

三、实验室检查1. 细菌学检查从患者病变部位采集标本,进行炭疽杆菌的培养、分离和鉴定。

2. 抗原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炭疽杆菌抗原。

3. 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炭疽杆菌抗体。

4. 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炭疽杆菌DNA。

四、流行病学史1. 接触史患者近期有与病畜或病畜产品接触史。

2. 地理分布皮肤炭疽多发生于牧区,我国高发于广西、云南、甘肃、贵州、新疆等区域。

五、诊断标准1. 符合上述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中的一项或多项。

2. 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坏死性蜂窝织炎、皮肤结核等。

3. 结合流行病学史,综合判断。

皮肤炭疽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观察症状和体征,以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炭疽的诊断和治疗

炭疽的诊断和治疗

炭疽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胞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该病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牛、马、羊等食草动物,炭疽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也具传染性。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而感染,进食染菌肉类亦可致病,吸入含炭疽芽胞杆菌气溶胶则是恐怖袭击致病的主要途径。

人群对其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较持久免疫力。

根据历史记载推测炭疽在欧洲等地曾发生大范围流行,造成大批人、畜死亡。

目前随着高危人员接种疫苗等公共卫生措施的应用,发病率大幅下降,仅散发于世界各地,以牧区和皮毛加工区多见。

但由于炭疽芽胞杆菌具有抵抗力强、高毒力以及易于获得、易于播散等特点,曾先后被多个国家用于研制生化武器。

1979年在前苏联曾因炭疽芽胞杆菌芽胞从军方实验室意外播散而导致约250人感染、100人死亡和大量牲畜感染;2001年在美国由于恐怖分子邮寄装有炭疽芽胞杆菌邮件导致23人感染和5人死亡。

据估计,在大城市播散100kg炭疽芽胞杆菌可造成13万~300万人死亡。

这些事实预示尽管自然途径感染的炭疽对人类威胁已减少,但炭疽芽胞杆菌可被用作恐怖袭击武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威胁仍存在。

炭疽潜伏期1~12天,根据临床表现可分多种类型。

皮肤型较为多见,首先表现为皮肤暴露部位的丘疹或斑疹,随后相继出现水泡、出血性坏死、周围组织非压陷性水肿直至炭疽痈,并伴发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

吸入性炭疽(inhaled anthrax )旧称肺炭疽,自然途径感染时少见,但受恐怖袭击感染患者中多见,起病初仅表现为轻度呼吸道症状,待细菌芽胞转变为菌体生长繁殖并产生炭疽毒素后,病情进展急骤、凶险,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困难、紫绀、血样痰及胸痛等,可在起病后24~48h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胸片提示纵隔增宽,尸解可发现出血性胸腔淋巴结炎、出血性纵隔炎和胸腔积液。

肠炭疽症状主要为严重毒血症、持续性呕吐、腹泻、血水样便、腹痛等,腹部有压痛或腹膜炎征象,易发生感染性休克。

公卫执业医师考点: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附录A

公卫执业医师考点: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附录A

公卫执业医师考点: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附录A公卫执业医师考点: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附录A炭疽细菌学检查A1 标本的采取A1.1 采取标本时必须遵循的两条原则A1.1.1 尽可能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前采取标本。

A1.1.2 除必要时并在具备操作病毒细菌条件的实验室内,不得用解剖的方式获取标本。

所需的血液与组织标本,均应以穿刺方式取得。

A1.2 血液标本所有的疑似人类病例和病畜,都应采取血液标本,标本量至少应满足下列检查的需要:a)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b)接种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c)分离血清检查抗体;d)常规血液检查。

A1.3 粪便与呕吐物标本表现消化道症状的可疑病人收集粪便或呕吐物标本,特别注意选取其中混有血液的部分,置无菌容器中。

A1.4 痰与咳碟标本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的可疑病人应收集其痰液标本,无痰液者,应取供细菌分离培养用的培养基,打开平皿盖置病人口鼻10cm处;令病人对平皿咳嗽,然后迅速盖上平皿。

A1.5 脑脊液标本表现脑膜刺激症状的病人,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标本量参照A1.2的要求。

A1.6 尸体标本食草动物死于炭疽时,通常会从口、鼻、肛门等腔道开口流出血液,这种血液应是首先采取的标本。

如果血液已渗入土壤,则应收集混有血液的土壤作为标本。

没有血液流出,或已不可能获取血液标本时,可通过穿刺心脏获得血液或穿刺肝脏等实质性脏器获得组织标本。

A1.7 肉类标本如果怀疑罹患炭疽的家畜已被宰杀,或对商品肉类进行常规检查时,可剪取小块肉类标本。

如有可能,特别应剪取肝脏、脾脏等富含血液以及含淋巴组织的.标本。

A1.8 毛皮或其他可疑污染物品标本剪取小块毛皮或其他可疑物品,剪碎置无菌试管内,加适量无菌生理盐水浸泡。

A1.9 水标本检查水体污染时,用广口瓶收集水样。

如须取深层水样时,将带盖广口瓶伸入水中,然后将用绳系住的瓶盖提起。

A1.10 土壤标本在牲畜死亡或宰杀的地点,应取土壤标本以供检查。

A2 显微镜检查所有来自病人、病畜或尸体的标本,都应首先进行显微镜检查。

炭疽临床表现

炭疽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结果
1.3.1 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 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 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杆菌。
1.3.2 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
1.3.3 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 倍或4倍以上升高。
鉴别诊断
患者的职业、工作和生活状况,对本病源自诊 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2 经口感染型(肠)炭疽:急性起 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 常为血样便或水样便。可有恶心、呕吐, 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可累及消化道 以外系统。
1.2.3 吸入感染型(肺)炭疽:高热, 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 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 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隔影增宽。常见 胸腔积液。
皮肤炭疽 第5~7日坏死区溃破成浅溃疡,血样
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痂下 有肉芽组织生成(即炭疽痈)。焦痂坏死 区直径大小不等,其周围皮肤浸润及水 肿范围较大。由于局部末梢神经受压而 疼痛不显著,稍有痒感,无脓肿形成, 这是炭疽的特点。以后随水肿消退,黑 痂在1~2周内脱落,逐渐愈合成疤。
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
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
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的操作,均应作为流行 病学线索
1.2 临床表现
1.2.1 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 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 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 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 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舯大且常化脓,伴 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少数严重病 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皮肤炭疽
1、皮肤感染及蜂窝织炎:痈、疖和蜂窝织炎均为 局部皮肤感染而有局部红肿热痛,重者亦伴有全身 中毒症状,血白细胞亦可明显增高。鉴别点:①局 部疼痛明显,皮损处无焦痂及周围水肿;而皮肤炭 疽局部形成焦痂,周围明显水肿,病灶处呈坏死出 血而非化脓性炎症特点,但局部无明显疼痛,此为 重要鉴别点。②引起病变之致病菌不同,局部取材 做涂片及培养可得不同细菌。

皮肤炭疽的诊断标准

皮肤炭疽的诊断标准

皮肤炭疽的诊断标准皮肤炭疽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种皮肤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常见于牲畜和野生动物,人类感染相对较少。

然而,由于其传染性较强,一旦感染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对皮肤炭疽的诊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皮肤炭疽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皮肤炭疽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疼痛、溃疡、坏死、淋巴结肿大等。

患者常感到局部疼痛明显,有时伴随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在临床上,医生应当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是否为皮肤炭疽。

二、实验室检查。

除了临床表现外,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皮肤炭疽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炭疽菌培养、炭疽菌抗体检测、炭疽菌DNA检测等。

其中,炭疽菌培养是诊断皮肤炭疽的金标准,但需要较长时间,且操作复杂。

因此,医生还应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诊皮肤炭疽。

三、影像学检查。

在临床上,医生还可以借助影像学检查手段来辅助诊断皮肤炭疽。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范围、深度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对于指导治疗和评估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是诊断皮肤炭疽的另一重要手段,通过直接检测炭疽菌的存在来确诊。

目前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包括PCR、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炭疽菌的存在,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皮肤炭疽。

五、临床诊断标准。

综合以上各种检查手段,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病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做出皮肤炭疽的临床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应当注意排除其他引起皮肤病变的疾病,以避免误诊。

六、诊断注意事项。

在诊断皮肤炭疽时,医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接触史、暴露史等;其次,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要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炭疽临床诊断和应急处理技术

炭疽临床诊断和应急处理技术
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炭疽人间疫情分布
我国在30个省(区)市都有过炭疽病例发 生,近10年来,炭疽的发病主要集中于我国 西北、西南的10个高发省区,有西藏、新疆、 贵州、青海、广西、湖南、四川、内蒙古、 云南、甘肃,每年发病人数在数百例至上千 例,占全国总发病数的90%以上,发病频率 平均在0.16—10.82/10万之间,这些地区以 农牧业为主。
我国目前对高危人群是使用A16R人用活菌苗,有水肿无荚膜,由卫 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抵抗力
炭疽芽孢在外环境中有非凡的生存能力,甚至能存活上百年。 在英国的一个小城里,有一个警察博物馆。1997年,博物馆
进行维修的时候,在清理出来的杂物中,发现了一支小玻璃 管。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一早被遗忘的东西,竟然是在1918 年缴获自一名德国间谍。他们把这支玻璃管送到专业机构鉴 定,发现是炭疽芽孢杆菌,不仅仍然活着,而且仍然具有致 病能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也在发展生物武器,在大西 洋的一个小岛上,实验过一枚炭疽炸弹。从那以后,没有吃 草的动物能在那个岛上活下来。40多年过去了,英国政府似 乎想挽回这个错误。他们派了海军,在那个岛上每隔1米打 下一根带孔的钢管,然后,用海水稀释甲醛,用强力的泵压 到土壤里去。炭疽的污染总算是消除了。
未自愈者,细菌的繁殖,毒素开始产生。
炭疽发病机理
炭疽毒素有三种:
保护性抗原:与细胞膜受体结合,起侵入细胞的作用。 是水肿因子和致死因子进入细胞的开路先锋和必要条件。
水肿因子:是一种酶,与保护性抗原结合,被转运到细 胞内,引起组织(细胞)水肿。
致死因子:是最强力的毒素,引起细胞死亡,临床上表 现为组织损害和破溃。因细菌侵犯部位出现了不同的临 床分型。

炭疽的诊断标准

炭疽的诊断标准

炭疽的诊断标准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发热、皮肤疮痍和脓毒症的传染病。

本文介
绍炭疽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炭疽的临床表现包括剧烈发热、恶寒、头痛、肌肉痛、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以及皮
肤疱疹、水疱、溃疡和淋巴结肿大等外部症状。

病程短暂,一般在1-2周内出现病情急剧
恶化和危及生命的全身症状。

2. 病原体检测
炭疽芽孢杆菌的检测可通过细菌培养、直接荧光抗体法、PCR检测、免疫荧光等方法
来进行。

3. 血液检测
在炭疽感染的早期阶段,血培养通常是阴性的,但脓毒症时血培养通常为阳性。

血清
特异性抗体IgM和IgG可在感染后1周内升高,IgG可升高数年。

4. 影像检查
CT和MRI可以观察皮肤、淋巴结、肺、肝、脾、肾等器官的情况,并可辅助诊断。

5. 确定暴露史
炭疽是由自然暴露或人为暴露而感染的,确定暴露史包括挖掘地下水污染土壤、处理
动物皮毛、工厂生产、恐怖袭击等途径进行。

总之,炭疽病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病原体检测、血液检测、影像检查和确认暴露史。

诊断炭疽的确立需要综合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得到准确的诊断。

因此,如果怀疑患有炭疽病,应尽快就医诊断。

皮肤炭疽的诊治常规

皮肤炭疽的诊治常规

皮肤炭疽的诊治常规皮肤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以暗红色血疱及周围软组织红肿显著、伴有严重全身症状为特征。

多见于疫区,可呈地方性流行。

患者多为与畜类接触的牧民及屠宰或处理畜产品的工人。

属中医“疫疗”的范畴。

【主诉】患者皮损处有轻度痒感,局部淋巴结红、肿、热、痛,伴有发热、头痛及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临床特点】1.主要症状(1)潜伏期1〜7日,平均为3日。

(2)好发于手、手臂、头、颈及肩背等外露部位。

(3)皮损初为红色炎性丘疹或皮下结节,有轻度痒感,迅速变为脓血性大疱,周围组织水肿发硬,大疱溃破后形成表浅溃疡,上覆以黑痂,周围有环形紫红色水疱。

(4)局部淋巴结红肿疼痛,常伴有发热、头痛及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重者可致败血症及脑膜炎而危及生命。

2.误诊分析(1)疗:无暗红色血疱及周围组织水肿发硬,顶端化脓,中心有脓栓脱出,排出脓血中无炭疽杆菌。

(2)丹毒:为局部水肿性红斑,颜色艳红,边界清楚,局部灼热,触痛明显且可反复发作。

【辅助检查】1.首要检查(1)疱液及血液涂片:可见排列成链形的、粗短、革兰染色阳性的炭疽杆菌。

(2)脓液培养:可见有芽胞的炭疽杆菌,动物接种阳性。

组织印片见有荚膜的革兰阳性杆菌。

2.次要检查血清试验:将死于炭疽动物的皮或脏器于生理盐水中煮沸15分钟,取过滤液作为抗原,倒入小试管内,然后加入炭疽患者血清,接界处于15分钟内可出现白色沉淀环。

【治疗要点】(一)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为尽早隔离治疗,足量应用青霉素。

(二)具体治疗方法L全身治疗①炭疽杆菌对青霉素敏感且很少耐药,故青霉素作为首选,对青霉素过敏及少数耐药者,可酌情选用氯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及磺胺药;②病情严重者应给予各种支持疗法,必要时并用糖皮质激素;③病情严重者可用抗炭疽血清注射。

3.局部治疗皮肤炭疽的局部严禁切开及挤压以防扩散,可选用抗生素软膏如新霉素、金霉素软膏及磺胺类软膏外涂,或高镒酸钾溶液湿敷。

炭疽防治方案

炭疽防治方案

炭疽防治方案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人类炭疽主要由患病或死亡的草食动物感染发病。

根据感染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表现为皮肤坏死及特殊焦痂,周围组织水肿,纵膈及肺、脑膜、肠道的急性感染。

三型均可伴发败血症,病死率较高。

一、病原学炭疽杆菌为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两端齐平,状如竹节,在动物体内常单个存在,或呈短链,无鞭毛,不能运动,有荚膜,人工培养或在外界环境中易产生芽胞,活体内则不能,因此死于炭疽病的尸体,不准解剖,应尽快焚烧或深埋。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5℃,在普通培养基上易生长,菌落呈狮头状。

本菌有三种抗原成分,分别为保护性抗原、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

病原菌生长繁殖时分泌的炭疽毒素(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繁殖体与一般细菌相同,易被物理化学因素所杀灭,芽胞则抵抗力较强,室温干燥下能存活20余年,皮革内亦可活数年,120℃高压蒸气10分钟,干热140℃3小时可杀灭芽胞。

但芽胞对氧化作用消毒剂较敏感,1∶2 500碘液10分钟可杀灭。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类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马、羊、猪等。

患病动物血液、痰、分泌物、排泄物可使人直接或间接感染。

人与人的直接传染极少见。

(二)传播途径1、经皮肤黏膜感染:常引起皮肤炭疽。

主要是由于接触病畜的皮、毛、肉、土壤及未经消毒的毛制品而感染。

2、经呼吸道传播,由吸入带炭疽杆菌芽胞的尘埃飞沫,可导致肺炭疽。

3、经消化道传播:由食用炭疽病死牲畜肉和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导致肠炭疽。

(三)流行特征本病在欧、亚、美、非及大洋洲都有发生。

凡有草食动物的地方,都有本病发生的可能,因此多见于农牧区。

炭疽全年均可发生,农牧区7~9月为发病高峰,工业型炭疽常无季节性。

人群对炭疽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差异,但由于职业性接触的关系,青壮年男性发病率较高。

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炭疽的诊断标准及人炭疽发生后的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对人炭疽的诊断及处理。

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切人类感染,其中包括症状不典型的轻型病例。

动物炭疽在本标准中均专门指明,如称为炭疽病畜等。

2.2 就地隔离在诊断地点或家中隔离炭疽病人。

2.3 感染来源炭疽病人获得感染的来源。

其中包括传染源,指炭疽病人、病畜或其尸体,以及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及各种物体。

3.炭疽病人的诊断3.1 诊断依据3.1.1 流行病学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操作,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

3.1.2 临床表现3.1.2.1 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3.1.2.2 经口感染型(肠)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

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

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

3.1.2.3 吸入感染型(肺)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

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

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膈影增宽。

常见胸腔积液。

3.1.2.4 脑膜炎型炭疽:可继发于3.1.2.1~3.1.2.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

剧烈头痛,呕吐,项强,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

3.1.2.5 炭疽败血症:可继发于3.1.2.1~3.1.2.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

炭疽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炭疽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 致死因子是最强力的毒素;只要有一分子的 毒素进入细胞;就会100%地造成细胞死亡 于是;细胞的死亡便形成了组织损害和溃疡 损伤破溃进入血管;使细菌入血;随血流到达 全身各处;而破溃出体表或进入腔道;会使 细菌排出体外
❖ 如果这种损害发生于皮肤;即为皮肤炭疽;这 种炭疽的病变较为典型;可以作为诊断的依 据;如果发生在肠道;那么溃疡就会引起严 重的疼痛和血便
❖ 因此;在标准中;仍然规定了炭疽病人必须隔 离 国外曾有一种主张;认为皮肤炭疽可以门 诊治疗;无须隔离 我国的专家研究后;认为 仍然不甚稳妥;还是隔离为好 这样;炭疽病 人的隔离与其他烈性传染病的隔离;还是有 一些区别 炭疽隔离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阻 止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而是为了防止污染面 积的扩大
❖ 侵及肺脏时;细菌会随痰排出;或在咳嗽时以 飞沫的形式喷出;透过血脑屏障;会造成脑 膜刺激征;而且脑脊液通常呈血性;当其侵 袭血管时;随着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凝血成 分被大量消耗;以至在病人的濒死阶段;不会 凝固的血液从各腔道中流出;其中含有大量 的细菌;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并会引起新的感 染
❖ 随着感染的进展;免疫也会发生 如果在特异 性免疫产生的时候;体内的细菌数量还不算 多;那么病人就能痊愈;在循环血液中出现抗 体
❖ 应当注意;标准中列举的症状只是炭疽的典 型症状;还有多种不典型的和轻型的形式存 在 因而;临床表现只是提示我们注意炭疽的 诊断;而不能决定诊断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
标准的定义中特别指出:炭疽是指炭疽芽 孢杆菌引起的一切感染;并不必定存在典型 的黑色溃疡
❖ 诊断需要有流行病学依据
❖ 由于上面所说的;炭疽的临床表现可以与 许多其他疾病雷同;因而考虑炭疽诊断时; 需要流行病学证据的支持 标准中列举的 流行病学证据;是根据和平时期通常发生 的情况;也就是说;人类的炭疽基本上均来 源于感染的动物 在生物战或遭到恐怖分 子生物袭击的条件下;当然应当加上接触 可疑物品的历史

给大家讲解一下炭疽疾病的诊断标准

给大家讲解一下炭疽疾病的诊断标准

给大家讲解一下炭疽疾病的诊断标准炭疽疾病(Anthrax)是一种由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进食被感染的动物或接触被感染的动物或物品传播。

炭疽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防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炭疽疾病的诊断标准。

首先,炭疽疾病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皮肤型、肺型和胃肠型。

最常见的是皮肤型炭疽,表现为初期发痒、红斑,随后形成水疱,破溃后形成黑色炭疽疖,周围有红晕。

肺型炭疽主要通过吸入炭疽杆菌孢子引起,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胸闷等症状。

胃肠型炭疽则以食入未加煮熟的感染动物肉类为主要途径,患者会有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炭疽疾病的临床症状相对比较典型,但仍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才能最终确诊。

炭疽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结合疫区暴露史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炭疽疾病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炭疽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与其他传染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来确认。

2. 实验室检测:炭疽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血液培养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可以检测出炭疽杆菌。

此外,还可以通过从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分泌物中直接检测病原体。

这些样本通常需采集后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培养和PCR检测。

3. 免疫学检测:炭疽疾病的诊断还可以通过患者的免疫学检测结果来确定。

在感染后,患者体内会产生炭疽杆菌的抗原和抗体。

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ELISA和免疫荧光法等。

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来诊断炭疽疾病。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检测皮肤、肺部或其他受感染部位的病理变化来确定炭疽疾病的存在。

总结起来,炭疽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免疫学检测。

对于可能患有炭疽疾病的患者,在临床症状明显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测以确认诊断。

及早识别和确诊炭疽疾病,有助于采取合适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阻止疾病的传播和进一步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炭疽的诊断标准及人炭疽发生后的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对人炭疽的诊断及处理。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炭疽
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切人类感染,其中包括症状不典型的轻型病例。

动物炭疽在本标准中均专门指明,如称为炭疽病畜等。

2.2 就地隔离
在诊断地点或家中隔离炭疽病人。

2.3 感染来源
炭疽病人获得感染的来源。

其中包括传染源,指炭疽病人、病畜或其尸体,以及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及各种物体。

3.炭疽病人的诊断
3.1 诊断依据
3.1.1 流行病学
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操作,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

3.1.2 临床表现
3.1.2.1 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3.1.2.2 经口感染型(肠)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

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

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

3.1.2.3 吸入感染型(肺)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

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

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膈影增宽。

常见胸腔积液。

3.1.2.4 脑膜炎型炭疽:可继发于3.1.2.1~3.1.2.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

剧烈头痛,呕吐,项强,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

3.1.2.5 炭疽败血症:可继发于3.1.2.1~3.1.2.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

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中出现活动性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

在循环血液中可检出大量炭疽芽孢杆菌。

3.1.3 实验室检查结果
3.1.3.1 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杆菌。

3.1.3.2 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详见附录A)。

3.1.3.3 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详见附录B)。

3.2 诊断
3.2.1 疑似诊断
具有3.1.2.1典型皮肤损害,或具有3.1.1流行病学线索,并具有3.1.2.2~3.1.2.5的临床表现之一者。

3.2.2 临床诊断
具有3.1.3.1的镜检结果及3.1.2.1~3.1.2.5的临床表现之一者。

3.2.3 确定诊断
获得3.1.3.2或3.1.3.3任何一项实验结果。

4.炭疽病人处理原则
4.1 隔离
炭疽病人由做出疑似诊断时起,即应隔离治疗。

原则上应就地隔离,避免长距离运送病人。

4.2 治疗
治疗开始前,首先采取标本以备确定诊断。

以抗生素治疗为基础,同时采取以抗休克、抗DIC为主的疗法,并根据情况辅以适当的对症治疗(详见附录C)。

4.3 病人污染环境消毒
病人的废弃物品必须焚毁,所有受到污染的物品也尽可能焚毁。

污染的环境
和不能焚毁的物品使用有效方法消毒(详见附录D)。

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人所处的环境应行终末消毒。

4.4 病人尸体处理
炭疽病人死亡后,其口、鼻、肛门等腔道开口均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的棉花或纱布塞紧,尸体用消毒剂浸泡的床单包裹,然后火化。

5.感染来源的确定与处理
病人被确诊患炭疽后,均应尽力确定其感染来源,并加以适当的处理,以避免继续发生感染。

5.1 采集流行病学资料
接诊疑似炭疽的病人时,须尽可能地询问其发病前的接触史,从而发现可疑的感染来源。

5.2 确定感染来源
对可疑的感染来源应采样进行细菌学检验,以确定是否确为炭疽芽孢杆菌污染。

在动物组织标本中,镜检发现炭疽芽孢杆菌;或在各种来源的标本中分离培养获得炭疽芽孢杆菌,可以确定为感染的来源。

5.3 感染来源的处理原则
对已确定的感染来源,进行以下处理:
a)隔离与治疗病人;
b)处死或隔离治疗病畜;
c)消毒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物体和环境;
d)对在污染地区内或其周围活动的所有牲畜实施免疫接种,每年早春进行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