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昌平区 天寿山南麓
福,昭沈阳市 东郊,北郊 永陵在辽宁省 新宾县内
河北遵化市 马兰峪西
河北易县梁 各庄西
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 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 殿建筑
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 川形胜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 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 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古代陵墓形制的演化
形制
原始时期 夏商时期 秦汉 三国魏晋 隋唐 元明清
墓室
出现墓穴和 棺椁
出现了墓道、 墓室、椁室以 及祭祀杀殉坑
大块空心砖 墓盛行一时, 墓室中已经 出现穹窿顶。
小砖与 拱顶墓 室代之 而起
穹窿顶结构 得到广泛应 用
用石作拱券 结构,形成 豪华的地下 宫殿
地上 陵园
不起 坟丘
冢墓普遍
平面布局
小城墙 围绕陪葬区设置
秦始皇陵冢
外城墙 城门位 置
内城墙
地下构造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 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 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内城里面修建了堂皇的地下 宫殿,顶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
庑殿顶,有三个拱券式门洞。红色 墙体,黄琉璃瓦顶
碑楼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
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 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 高6米多。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 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 天吼。
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石雕群 是陵前放 置的石雕人、兽, 古称石像生(石人 又称翁仲)。从碑 亭北的两根六角形 的石柱起,至龙凤 门止的千米神道两 旁,整齐地排列着 24只石兽和12个石 人,石兽共分6种, 每种4只,均呈两 立两跪状。石人分 勋臣、文臣和武臣, 各4尊。
陵墓不起坟 数墓横列, ,深埋,但 墓上各有享
; 堂,五堂立
墓顶设享堂 于同一土台 上,外绕围 墙
起方形截 锥体陵台 ,称为“方 上”,四面 有门阙和陵墙
主张薄葬, 因山为陵,
不起坟
因山为陵
对早期的 沿用,多 墓合用神 道
依 陵 墓 堂 兽中袭 前 、 等设秦 置 石 墓庙制 石 碑 表和, 享 、 、寝在 、 石 石,陵 平 四 门面顶台 、有土为 角陵方 阙台墙,锥、建 园 设 下 食,上南 下 ,形宫门宫以成内于便于上陵,山供、
城来建设 北宋墓 不留痕迹。

制。
秦汉与唐代墓 制
墓前神道 两侧石人 石兽雕像
殿堂
墓室
陵体
秦汉
有 有 有
深埋地下
人工堆起的锥形 土堆

有,更长 有,更多 有,更高大 在山石之下 选择自然山体
唐代陵墓建设概况
陵墓制式 (因山为陵)
唐初期,帝陵沿用北朝旧制,平地深埋,夯筑陵山,自唐太 宗起,实行因山为陵,遂成唐陵主流。
棂星门(龙凤门)由四根石柱构成
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 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 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
2,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 峰南麓,是明朝第三 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 棣(年号永乐)和皇 后徐氏的合葬陵寝。 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 最大,营建时间最早, 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 为完好。它是十三陵 中的祖陵。长陵的陵 宫建筑,占地约12万 平方米。其平面布局 呈前方后圆形状。其 前面的方形部分,由 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 组成。
现 状 图
地下构造
地下构造
墓道
地宫
关于秦始皇陵的故事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 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 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 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 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 代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 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 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 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 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
陵墓布局 (前朝后庭)
陵墓和寝室无论是因山为陵,还是平地深埋,陵城内都要有 墓室和寝室两部分。陵墓外两重墙,每面开门,南门内建献 殿,南门外种道,形成前导空间,寝室一般在陵墓西南五到 十里处,是一组宫殿,按宫室制建设,陈设并保存所葬帝后 用品。
唐朝——昭陵 (依山为陵)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 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 墓,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 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主 峰。九嵕山为关内道教名 山,由九道山梁汇聚而成, “九峰俱峻”从南面观之 形似圆锥,从西南望之, 形若覆斗,东面看之形若 笔架.唐太宗病逝,便依此 山为陵。
辟邪等
下宫制。
因山为陵, 陵区集中, 神道深远, 遍植松柏
典型建筑举例
1、陵墓的发展和变化(从其基本组成---地上、地下的布局特征) 2、陵墓整体的发展状况,以秦始皇陵唐乾陵和明十三陵为重点:
(1)陵墓选址与地形的关系; (2)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生死观对于陵墓的影响 (3)各时期陵墓型制的发展变化、对比创新以及变化的原因。 (4)陵墓形制的发展。
1、地上部分:
(1)墓室结构:
原始社会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社会--汉代
(2)随葬品: 原始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晚期 阶级社会--商代-战国-西汉-东汉-隋唐五代-宋明
2、地面部分:
(1)封土堆: 殷末周初--春秋战国以后:
方上 以山为陵 宝城宝顶
(2)陵园建筑: 祭祀建筑区 神道 护陵监
陵墓发展的第三阶段 ——复兴阶段
隋朝
隋 文 帝
杨 陵
( 陵 冢 封 土 )
承前启后 的地位, 为以后唐 宋陵寝的 发展奠定 了基础。
唐朝
宋朝
辽朝
昭乾 陵陵
北南 宋宋
祖 陵
( 因 山
北 宋 八
南 宋 六
耶 律 阿
律 后


陵保



(石刻技
术高度发
唐太宗贞观时 展)
期确立了“因 因山为陵,过于受地
山为陵”的帝 形限制,工程繁重。
所知的陵墓建筑。
•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 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 中国陵墓建筑在历史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 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 陵墓建筑绘画、书法、雕刻等 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制度,并诏 到宋朝时为国力所限,
令子孙后代永 又恢复到堆土为陵的
以为法
作法中。
西夏 金 元




元朝是游
牧民族建
立的,皇
帝死后,
陵寝制度 金代陵 用两块木
既仿照唐 墓一方 板按人形
宋,又结 面受辽 凿空作为
合了本民 墓的影 棺,再埋
族特点, 响,而 下去,用
园陵仿同 更多的 很多马把
时期的都 是继承 这里踏平,
• 第三,明太祖废除了“寝” 的设置,陵园祭祀只在献 殿一处,不再有“具盥水、 理被枕”一类事死如生的 祭祀活动。


明太祖朱元璋

宝山
明楼
祾恩殿 祾恩门
陵门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
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
环山的小盆地中,十三座皇
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
西、北三面的山上,形成了
3、典例:(1)秦始皇陵 (2)唐乾陵 (3)明十三陵
陵墓发展的第一阶段 ——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建筑发展缓慢,人们基于对死者的尊 重与怀念,对陵墓建筑有某种信仰及寄托……
这时还没有形成墓葬制度,人们只是简单地采用 墓穴和棺椁将死者掩埋。表现了远古社会的平等观念。
陵墓发展的第二阶段 ——创立阶段
秦汉陵墓
陵寝建筑文化心理特征
一.“灵魂不死”观念 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福”
陵墓建筑的类型
• 按建筑结构可分为: 陵(地上建筑)和墓(地下部分)
• 按建筑景观可分为: 无陵无墓、有陵无墓、有陵有墓
• 按使用人群可分为: 帝王陵墓:秦皇陵、汉茂陵、巩义宋陵、北京十三陵等。 名人墓地:岳飞墓、李白墓、张衡墓等。 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墓葬
魏晋南北朝陵墓
陵墓组成分为地上与地下 , 地上是方上,地下是地 宫 出现了黄肠题凑(所
谓“黄肠”指堆垒在棺橔 外的黄心柏木
枋,“题凑”指木枋的头 一律向内排列)做法
放弃陵寝制度
改变厚葬之风, 修神道 与石 兽
秦始皇陵
——中国第一个皇帝陵园
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 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 厚葬之先例。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 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 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 核心,目前尚未发掘。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 建筑的核心部分。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 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 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 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 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
排列有序、相对集中
• 孝陵是明朝第一陵,其规 制较之唐宋有三项重大变 革:
• 第一,在陵园布局方面, 将原先仿皇城门四开、坟 丘在城中央的布局(风阳皇 陵仍如此制)改为前方后圆 南北一轴线贯之的布局, 陵园建筑由北而南逐级递 进,坟丘建于陵园的最北 端。
• 第二,由秦汉至唐宋,皇 陵平面布局为方形,坟丘 亦为方形或长方形覆斗状 封土,孝陵则改封土为圆 形。此制为明清两代所沿 袭,坟丘皆作圆形或椭圆 形,缭以砖垣。
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
磅礴的陵寝建筑群。陵区占
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
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
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 筑群。
石牌 坊
大红门
神道 碑楼
棂星门
石牌坊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牌坊结构为五
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 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
大红门是整个陵园的总大门。单檐
唐乾陵
乾陵为唐高宗李 治与女皇帝武则 天合葬墓,在乾 县以北,依梁山 而建。 因梁山立 峰为陵,在山腰 开设墓道和墓室, 二重陵因为内环 在立峰四周,四 角建园,四面正 中开门。正南门 朱雀门内建有献 殿,朱雀门南有 神道。
乾陵布局特点
乾陵即用北山作为陵体,开山石劈隧道,将墓室放在山石之下,称 为地宫。在北峰四周筑方形陵墙,四面各开一门,四角建有角楼, 在南大门之内建有祭祀用的殿堂。南门以南两侧峰之间布置为陵墓 神道,神道两侧自南往北排列着华表,飞马,朱雀各一对,石马无 对,石人十对,石碑一对。在神道南端的侧峰各建有阁楼左右相对 作为阙门。
陵墓发展的第四阶段 ——发展阶段
明代陵墓
清代陵墓
明孝陵 明十三陵 明景泰陵 关外三陵 清东陵 清西陵
明太祖 朱元璋
景,永,德, 献,庆,裕 茂,泰,康 定,昭,思
明代宗 朱祁钰
福陵,昭陵 永陵
帝陵五座, 孝陵,景陵, 惠陵,裕陵, 东陵
帝陵四座: 泰陵,昌陵, 慕陵,崇陵
江苏南京市城 东钟山之阳独 龙阜玩珠峰下
昭陵布局
昭陵陵山有垣墙围绕,城 墙正中隔开有门。北司马 门内原置有贞观时期14个 少数民族首领的石雕像, 他们象征贞观年间众多藩 王归顺唐王朝并向唐太宗 朝圣的情形。北司马门内 的东西两廊原立有昭陵六 骏的石雕。昭陵的主要地 面建筑围绕陵山布置,北 有祭坛 ,南有献殿,均是 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场所。 寝宫在垣墙西南是守陵官 员居住的地方。
陵墓建筑
组长:郑宁宁 组员:杨建斌 罗环军
罗瑞环 韩 璐 日期:2013.05.10
目录
• 陵墓建筑简介 • 陵墓建筑文化心理特征 • 陵墓建筑的类型 • 古代陵墓形制的演化 • 典型建筑举例 • 感悟及总结
陵墓建筑的简介
• “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又称墓、葬、坟、墓。 • 古代的墓葬方式为筑土为坟,穴地为墓,由此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便有了如今我们
乾 陵 平 面
乾陵中用的是 三出阙 一般 官员用单阙 诸侯可用一对 二出阙 天子 用三出阙
献殿又叫寝宫, 位于陵园内城 南神门北侧, 为陵园中的主 体建筑,是皇 族上陵朝拜和 举行祭祀仪式 的主要场所。
神 道
乾陵规划
乾陵大体上是模仿高宗生前的生活环境设计的,主体工 程是由地下宫殿和地面建筑组成,地面仿照唐长安城格 局建造,分为皇城,宫城,外廓城。乾陵在封域之内有 两重城郭,第一重城郭是地宫和寝殿的所在地,相当于 皇帝居住的宫城。第二重城郭是朝仪的所在,相当于国 家机关所在地皇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