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处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大学生自杀的时间特征:高峰与低谷
大学生自杀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存在自杀高
峰和低谷现象。
自杀高发时间段为:
每学期开学后25天 “五一”和“十一”后25天
自杀低谷时间段:
寒假20天(春节前后各10天计)
暑假52天(7月10日-8月31日)
28
大学生自杀的地点和方式 自杀事件多发生在校内。
境遇性危机: 指个人面临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时出现的危机。如失学、 失去亲人等。
存在性危机: 指伴随重要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内心冲突与焦虑。如人生意 义、人生目的、自由、快乐等。
14
大学生危机所引发的后果
由于高校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
第一种: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 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9
(二)危机分类
※自然灾害(飓风、泥石流、火灾水灾、地震、海啸、
雪灾等) ※恐怖事件(美国9.11、校园枪击案、汽车爆炸案、 人质劫持案、劫机等) ※社会性事件(空难、海难、陆难、矿难、山难等)
※公共卫生事件(非典、禽流感、疯牛病、食物中毒、
流行病发作等) ※其他意外事件(自杀、他杀等)
10
23
讨论:关于大学生的自杀率
数据的比较
中国H省:2.5(本案) 美国:10所高校1981~1990年间:7.5(Silverman, et
al., 1997) 日本:14.3(马剑侠, 2002) 中国教育部(数据1):2004—2009年教育部直属高 校学生自杀率为2.3/10万; 中国教育部(数据2):2008—2010年全国高校学生 自杀率为1.24 /10万(注:非系统收集,非正式发 表) ; 全国人口统计口径:城市男性20岁组11.71,城市女 性20岁组11.99 (Phillips等, 2003)。据此平均为 11.85。
3
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 加,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心理健 康方面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 些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尤其是自杀危机, 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新挑战,需要我们加强
研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提早
预防和有效干预。
4
规律支撑
一般规律支撑人。
因为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
34
青少年自杀行为报告率-不同年级
自杀意念:指在过去12个月内曾认
真想过(考虑过)自杀。
自杀计划:指在过去12个月内,不
仅考虑过而且认真制定过实施计划。
自杀未遂:指在过去12个月内,曾
真正采取过自杀措施(包括未遂或 因自杀导致伤害而住院治疗)。
35
青少年自杀行为报告率-不同类型学校
男 生
自杀意念:指在过去12个月内曾认
等生活失序情形并实际发展出自杀计划。
32百度文库
发生现状
-青少年自杀行为自我报告率
卫生部疾控局 精神卫生管理处 严 俊 2008年3月 北京
33
城市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
时间: 2005年 18个省市 大学、中学 359个 初一到大四 (12-23岁) 21.3万学生 匿名 自填问卷
(三) 危机特征
危险与机遇并存
复杂的症状
成长的机缘
缺乏万能的或快速的解决方法
选择的必要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
11
(四)危机反应
(1)情绪反应:当事人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 且可伴随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惭等。 (2)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 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定和解决 问题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一旦危机解决可迅速恢 复知觉。 (3)行为方面:不能专心学习或工作;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 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粘着性;与社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 周围的破坏性行为;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 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 (4)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5)人际关系方面:不愿与人交谈或见面,人际关系恶劣,经常 责怪他人或孤立自己;与人沟通时无法集中注意力。
30
应激
大多数个案遭遇了应激事件
有应激事件:72% 无应激事件:23%
情况不明:5%
应激事件种类比较分散,发生率超过5%的事件仅 有——
失恋:12.1
就业或考试:23.1 丧亲:5.5
31
如何判断自杀危机的程度
• 低(low)危机者出现孤独无助感受与低忧郁状态,
有模糊的自杀想法或计划,也有重要他人或支持 系统。 • 中度(medium)危机者开始出现无力与无望感,有 自杀的想法,开始酝酿或形成初步的自杀计划。 • 高度(high)危机者有明显心理上的痛苦,呈现高 度焦虑,否认有任何支持系统,甚至酗酒、吃药
26
大学生自杀的时间特征:结果
不同时段日均自杀率
全年 2006 2007 2008 2009 均值 5.8 4.1 6.3 5.5 5.4 寒假 20天 0 0 0 0 0 暑假 52天 5.9 0 1.9 0 1.9 春季开 5.1~ 学25天 5.25 12 4 12 8 9 20 8 8 20 14 秋季开 10.1~ 学25天 10.25 12 12 12 4 10 8 12 20 8 12
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其特
点是客观性,普遍性,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5
一般规律支撑人
因为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 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其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是苦不苦、累不累、委屈不委屈,而是值不值。
痛苦、艰难、委屈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每一个不甘平庸的灵魂都是痛苦的灵魂。
暴力者、自杀未遂者)
• 次级受害者:目击危机事件或危机事件中的救助
者(如置身现场的师生或警察等)
• 三级受害者:遭受危机事件非直接影响的人(如 受害者家属、同学)
21
高校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 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3、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4、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5、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支持的学生。 6、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8、身体出现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9、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 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10、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 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第二种:度过了危机但留下了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 应。 第三种: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出现自伤自毁。 第四种: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
由于人生道路不平坦,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种危机,因此 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危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和生 存基本技能。
15
心理危机
G.Caplan从1954年开始对危机进行系统研究,1964年 提出了危机心理干预理论。
24
大学生自杀率分组比较:性别与专业
男女生自杀率比较(2006-2009)
男:2.30
女:1.65
(p>0.05)
文理科自杀率比较(2006-2009)
文科类:2.1 理工科类:2.1 (p>0.05)
25
大学生自杀率分组比较:学段
不同学段的自杀率: 研究生(2005-2009):4.2 本科生(2006-2009):2.6 专科生(2006-2009):1.0 (p<0.01) 学段越高,自杀率越高。研究生自杀率是本科生的 1.6倍;本科生自杀率是专科生的2.6倍。
6
主要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置策略
7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一)危机概念 (二)危机分类 (三)危机特征 (四)危机反应 (五)危机干预
8
(一)危机概念
有研究者将危机定义为:组织或
个人在无预警的情况下,突遭突发性 的重大事件,让组织或个人须立即下 决定来处理因应,否则会有意想不到 的重大损失与后果。
他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 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当重大问题 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 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 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 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
16
常见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
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
危机的成功解决有三重意义,个体可从危机中得到
对现状的把握,对经历的危机事件重新认识,以及 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 段。
18
危机干预的目的
Kenneth W. Sewell, NTU)
• 扩展求助者应变能力(coping)
• 精神疾病所引发的突发状况、自伤或伤人事件;
• 感情纠纷引发的自伤、伤人与威胁恐赫等;
• 遭受或者施加性骚扰或性侵害事件;
• 其他:如课业挫折、压力过大引发的自伤行为、
学生连续意外死亡引起的校园恐慌、家长或校外
人士对学校的威胁恐吓等。
17
(五)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 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在宿舍自杀占43.2% ,校内自杀共占
72.7% 提示“熟悉”或“方便”是自杀者选择地 点的主要考虑。
29
大学生自杀的方式
高坠(跳楼)为主要自杀方式。
跳楼是主要方式(65.9%),其次是溺水(11.4%)和自
缢(11.4%)。
这几种方式都是致死性较高的方式。 结果提示”便利”、”可靠”是自杀死亡者选择 自杀方式的主要考虑。 似乎自杀过程中的身体痛苦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处置
主讲人:汪海燕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0130517
1
汪海燕 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教
授 注册心理师 注册督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注册系统
社会兼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
委 员 常务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
22
自杀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领域
对于可能自杀的危机受害者,教育工作者需要
善于捕捉各种自杀危险信号,把握受害者发出
求助信号,从而判断自杀危险程度,采取相当 果断,并且直接有力的干预措施。对于具有自 杀家族史,曾有自杀未遂史,经历丧偶以及精 神病、药物滥用者,需要特别警惕其自杀的可 能性,给以必要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
12
时间限制
一般而言,普通人无法忍受长期
失衡状态和压力,他必会以不同方法
及应变以使自己再度获得平衡状态。 无数研究指出,一个人由危机出现到 恢复平衡大概是六至八个星期时间。 基于此,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把握此
时限,以协助来访者度过难关。
13
大学生个人危机的类别
(Brammer)
发展性危机:
指成长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如青少年成 长的转折时期由于缺乏知识技能出现适应不良。
倾听
评估
行动 4. 检验可替代的办法 5. 制定计划 6. 得到承诺
1. 定义问题
2. 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3. 重新找回控制并给予支持
建立信任的关系
帮助者的行动连续谱
帮助者是非指导性的
当事人有能动性
帮助者是合作的
当事人有部分能动性
帮助者是指导性的
当事人无能动性 20
校园危机干预的对象
• 初级受害者:亲历了危机事件的人(如校园遭受
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副主任
副主任委员
湖北心理卫生协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
2
“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 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 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 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真想过(考虑过)自杀。
自杀计划:指在过去12个月内,不
仅考虑过而且认真制定过实施计划。
• 减轻求助者后续压力(secondary
• 增进求助者重建信心的可能性
–对己(identity/agency)
–对人(social connectedness) –对事(event predictability)
19
危机干预模型的六个步骤
摘自 B. Gilliland, et al. 危机干预策略
大学生自杀的时间特征:高峰与低谷
大学生自杀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存在自杀高
峰和低谷现象。
自杀高发时间段为:
每学期开学后25天 “五一”和“十一”后25天
自杀低谷时间段:
寒假20天(春节前后各10天计)
暑假52天(7月10日-8月31日)
28
大学生自杀的地点和方式 自杀事件多发生在校内。
境遇性危机: 指个人面临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时出现的危机。如失学、 失去亲人等。
存在性危机: 指伴随重要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内心冲突与焦虑。如人生意 义、人生目的、自由、快乐等。
14
大学生危机所引发的后果
由于高校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
第一种: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 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9
(二)危机分类
※自然灾害(飓风、泥石流、火灾水灾、地震、海啸、
雪灾等) ※恐怖事件(美国9.11、校园枪击案、汽车爆炸案、 人质劫持案、劫机等) ※社会性事件(空难、海难、陆难、矿难、山难等)
※公共卫生事件(非典、禽流感、疯牛病、食物中毒、
流行病发作等) ※其他意外事件(自杀、他杀等)
10
23
讨论:关于大学生的自杀率
数据的比较
中国H省:2.5(本案) 美国:10所高校1981~1990年间:7.5(Silverman, et
al., 1997) 日本:14.3(马剑侠, 2002) 中国教育部(数据1):2004—2009年教育部直属高 校学生自杀率为2.3/10万; 中国教育部(数据2):2008—2010年全国高校学生 自杀率为1.24 /10万(注:非系统收集,非正式发 表) ; 全国人口统计口径:城市男性20岁组11.71,城市女 性20岁组11.99 (Phillips等, 2003)。据此平均为 11.85。
3
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 加,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心理健 康方面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 些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尤其是自杀危机, 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新挑战,需要我们加强
研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提早
预防和有效干预。
4
规律支撑
一般规律支撑人。
因为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
34
青少年自杀行为报告率-不同年级
自杀意念:指在过去12个月内曾认
真想过(考虑过)自杀。
自杀计划:指在过去12个月内,不
仅考虑过而且认真制定过实施计划。
自杀未遂:指在过去12个月内,曾
真正采取过自杀措施(包括未遂或 因自杀导致伤害而住院治疗)。
35
青少年自杀行为报告率-不同类型学校
男 生
自杀意念:指在过去12个月内曾认
等生活失序情形并实际发展出自杀计划。
32百度文库
发生现状
-青少年自杀行为自我报告率
卫生部疾控局 精神卫生管理处 严 俊 2008年3月 北京
33
城市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
时间: 2005年 18个省市 大学、中学 359个 初一到大四 (12-23岁) 21.3万学生 匿名 自填问卷
(三) 危机特征
危险与机遇并存
复杂的症状
成长的机缘
缺乏万能的或快速的解决方法
选择的必要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
11
(四)危机反应
(1)情绪反应:当事人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 且可伴随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惭等。 (2)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 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定和解决 问题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一旦危机解决可迅速恢 复知觉。 (3)行为方面:不能专心学习或工作;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 己不孤单;令人生厌或粘着性;与社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 周围的破坏性行为;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 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 (4)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5)人际关系方面:不愿与人交谈或见面,人际关系恶劣,经常 责怪他人或孤立自己;与人沟通时无法集中注意力。
30
应激
大多数个案遭遇了应激事件
有应激事件:72% 无应激事件:23%
情况不明:5%
应激事件种类比较分散,发生率超过5%的事件仅 有——
失恋:12.1
就业或考试:23.1 丧亲:5.5
31
如何判断自杀危机的程度
• 低(low)危机者出现孤独无助感受与低忧郁状态,
有模糊的自杀想法或计划,也有重要他人或支持 系统。 • 中度(medium)危机者开始出现无力与无望感,有 自杀的想法,开始酝酿或形成初步的自杀计划。 • 高度(high)危机者有明显心理上的痛苦,呈现高 度焦虑,否认有任何支持系统,甚至酗酒、吃药
26
大学生自杀的时间特征:结果
不同时段日均自杀率
全年 2006 2007 2008 2009 均值 5.8 4.1 6.3 5.5 5.4 寒假 20天 0 0 0 0 0 暑假 52天 5.9 0 1.9 0 1.9 春季开 5.1~ 学25天 5.25 12 4 12 8 9 20 8 8 20 14 秋季开 10.1~ 学25天 10.25 12 12 12 4 10 8 12 20 8 12
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其特
点是客观性,普遍性,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5
一般规律支撑人
因为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 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其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是苦不苦、累不累、委屈不委屈,而是值不值。
痛苦、艰难、委屈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每一个不甘平庸的灵魂都是痛苦的灵魂。
暴力者、自杀未遂者)
• 次级受害者:目击危机事件或危机事件中的救助
者(如置身现场的师生或警察等)
• 三级受害者:遭受危机事件非直接影响的人(如 受害者家属、同学)
21
高校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 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3、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4、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5、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支持的学生。 6、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8、身体出现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 9、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 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10、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 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第二种:度过了危机但留下了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 应。 第三种: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出现自伤自毁。 第四种: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
由于人生道路不平坦,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种危机,因此 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危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和生 存基本技能。
15
心理危机
G.Caplan从1954年开始对危机进行系统研究,1964年 提出了危机心理干预理论。
24
大学生自杀率分组比较:性别与专业
男女生自杀率比较(2006-2009)
男:2.30
女:1.65
(p>0.05)
文理科自杀率比较(2006-2009)
文科类:2.1 理工科类:2.1 (p>0.05)
25
大学生自杀率分组比较:学段
不同学段的自杀率: 研究生(2005-2009):4.2 本科生(2006-2009):2.6 专科生(2006-2009):1.0 (p<0.01) 学段越高,自杀率越高。研究生自杀率是本科生的 1.6倍;本科生自杀率是专科生的2.6倍。
6
主要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置策略
7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一)危机概念 (二)危机分类 (三)危机特征 (四)危机反应 (五)危机干预
8
(一)危机概念
有研究者将危机定义为:组织或
个人在无预警的情况下,突遭突发性 的重大事件,让组织或个人须立即下 决定来处理因应,否则会有意想不到 的重大损失与后果。
他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 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当重大问题 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 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 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 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
16
常见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
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
危机的成功解决有三重意义,个体可从危机中得到
对现状的把握,对经历的危机事件重新认识,以及 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 段。
18
危机干预的目的
Kenneth W. Sewell, NTU)
• 扩展求助者应变能力(coping)
• 精神疾病所引发的突发状况、自伤或伤人事件;
• 感情纠纷引发的自伤、伤人与威胁恐赫等;
• 遭受或者施加性骚扰或性侵害事件;
• 其他:如课业挫折、压力过大引发的自伤行为、
学生连续意外死亡引起的校园恐慌、家长或校外
人士对学校的威胁恐吓等。
17
(五)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 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在宿舍自杀占43.2% ,校内自杀共占
72.7% 提示“熟悉”或“方便”是自杀者选择地 点的主要考虑。
29
大学生自杀的方式
高坠(跳楼)为主要自杀方式。
跳楼是主要方式(65.9%),其次是溺水(11.4%)和自
缢(11.4%)。
这几种方式都是致死性较高的方式。 结果提示”便利”、”可靠”是自杀死亡者选择 自杀方式的主要考虑。 似乎自杀过程中的身体痛苦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处置
主讲人:汪海燕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0130517
1
汪海燕 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教
授 注册心理师 注册督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注册系统
社会兼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
委 员 常务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
22
自杀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领域
对于可能自杀的危机受害者,教育工作者需要
善于捕捉各种自杀危险信号,把握受害者发出
求助信号,从而判断自杀危险程度,采取相当 果断,并且直接有力的干预措施。对于具有自 杀家族史,曾有自杀未遂史,经历丧偶以及精 神病、药物滥用者,需要特别警惕其自杀的可 能性,给以必要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
12
时间限制
一般而言,普通人无法忍受长期
失衡状态和压力,他必会以不同方法
及应变以使自己再度获得平衡状态。 无数研究指出,一个人由危机出现到 恢复平衡大概是六至八个星期时间。 基于此,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把握此
时限,以协助来访者度过难关。
13
大学生个人危机的类别
(Brammer)
发展性危机:
指成长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如青少年成 长的转折时期由于缺乏知识技能出现适应不良。
倾听
评估
行动 4. 检验可替代的办法 5. 制定计划 6. 得到承诺
1. 定义问题
2. 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3. 重新找回控制并给予支持
建立信任的关系
帮助者的行动连续谱
帮助者是非指导性的
当事人有能动性
帮助者是合作的
当事人有部分能动性
帮助者是指导性的
当事人无能动性 20
校园危机干预的对象
• 初级受害者:亲历了危机事件的人(如校园遭受
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副主任
副主任委员
湖北心理卫生协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
2
“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 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 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 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真想过(考虑过)自杀。
自杀计划:指在过去12个月内,不
仅考虑过而且认真制定过实施计划。
• 减轻求助者后续压力(secondary
• 增进求助者重建信心的可能性
–对己(identity/agency)
–对人(social connectedness) –对事(event predictability)
19
危机干预模型的六个步骤
摘自 B. Gilliland, et al. 危机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