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通过学习使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依据;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

【主要内容】

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如何实现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析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走出“渺茫论”、“怀疑论”等认识误区;解析科学理想信念的内涵,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科学的理想和信念;探讨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信念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的含义

理想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idea”,意即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称为“志”,即志向。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一般情况下,如果不特别指出,理想是指社会理想,也就是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理想不同于幻想和空想

幻想: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一种想象,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局限,它与现实有很大距离,但在将来有实现的可能。如“嫦娥奔月”。

空想: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也反映了人的一定的目标和追求,但是它缺

乏客观根据,还不能把握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实际,是一种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如“空想社会主义者”。

2、对理想的几种模糊认识:

1)无用论:“人何必一定要有理想?我没有理想,不是也生活得很好吗?”

马加爵:“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

2)实惠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讲共产主义理想,解决不了当前的实际问题。” “理想太空,还是实惠为好。”

分析:远大理想的追求与现实利益的获得并不矛盾,但只讲眼前“实惠”而忘记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就会损害长远利益。“仙与俗”

3)分离论:“理想是明天,现实是今天。今天该玩就玩,何必想那么远?”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分析:理想应建立在现实努力的基础之上

徐特立:“革命者应该有超出现实的要求和欲望,但要就现实条件开步走。”

4)渺茫论:“共产主义是‘水中花’、‘镜中花’,看得见,摸不着。” “共产主义是美好,可惜太遥远了。”

分析:没有正确理解“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缺乏足够认识;仅从个人角度出发。

3、理想的特征

1)阶级性:一定社会群体理想具有共同性;

2)时代性: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发展水平联系;

3)现实可能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4)超越性:现实是不完美的,所以要追求理想,理想以预见方式反映未来。

4、理想的类型

1)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与一般理想

2)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3)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4)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坚信无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以认识为为基础,以情感为关键,以意志为保证。

2、信念的特征

1)明确的认知:

2)强烈的情感:志同道合:德同则相聚,道合须志同

3)相当的稳定性:一旦形成,终生不渝并具有巨大惯性。

附:解释一下信仰

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信服、崇拜,而奉为言行的准则。这是《新华词典》就“信仰”这一词条给我们做出的解释。从本质的意义上说,信仰即是对万事万物存在惟一性真理的坚信不疑的认定。

可见,宗教确实是“信仰”,但也只是“信仰”的一种或者说一个方面,而不能够成为代表“信仰”这个概念的全部。所以我们的国家信仰的“马列主义”当然也是标准的“信仰”,而在这一信仰感召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那个多灾多难、而又充满激情和使命感的年代,曾出不穷地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的楷模和表率的英雄。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为了自己信奉的理想,一个人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吃尽苦头,而万劫不悔。

“信仰”这个概念是很中庸的,是个标准的中性词,没有什么褒贬之分。我们的“马列主义”是“信仰”,而且在信仰祂的人群中祂就是“唯一的”、“伟大”的人生信条;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也是“信仰”,而在信仰祂的人群中祂同样是无可比拟的伟大存在和信条。这些明显符合我们广大人民利益和善良价值观的固然是毫无疑问的“信仰”,但是那些我们看起来不够善良,不能够符合大众利益的极端的诸如“纳粹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甚至“XX 功”之类的邪教又何尝不是那些信奉者们眼中的奉行不悖的“信仰”呢?所以,“信仰”本身是没有什么褒贬性的绝对客观而中性的词语,一个名词。

《新华词典》对于“迷信”词条的解释有两条:1),相信神仙鬼怪。2),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对于第一条解释,我们不必去深究,孔子都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我们也用不着耗费那时间去求证到底有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应该注意的或者说我们必须注意的,也是我们唯一要注意的、真正让我们能够区分“迷”和“信”的事第二条解释:“盲目地信仰和崇拜”。这中间的这个“盲目”,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

我们说到“信仰”,不管高尚也好或者平庸也好,不管是有益于大众也好或者只是利己也好,我们应该都还能够分辨是非,懂得取舍,但凡真正值得去信仰的“信仰”,应该都是不会去煽惑、鼓动别人盲从的。而且我们也能够利用这种信仰来调校自己的言行来符合这个信仰的规范。

但是“迷信”则不同,个人认为,这个本身就是某些人或者团体通过有意地、有企图、有目的地打着“信仰”的旗号而炮制出来的似是而非的理论或者教条,来愚弄大众,鼓动、煽惑更多地人盲目地跟从自己的旗帜的一种手段,比如“XX 功”、比如所谓的四大邪教之类。

(三)理想与信念:如影随形,相互依存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