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选修2-2-2-3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数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为=∆∆=∆∆xfx y x x f x x f x x x f x f ∆-∆+=--)()()()(111212 注1:其中x ∆是自变量的改变量,平均变化率 可正,可负,可零。
注2: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可以看作是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导函数的概念: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xx f x x f x yx x ∆-∆+=∆∆→∆→∆)()(lim lim 0000,则称函数)(x f y =在点0x 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x f y =在0x 处的导数,记作)(0'x f 或0|'x x y =,即)(0'x f =xx f x x f x yx x ∆-∆+=∆∆→∆→∆)()(lim lim0000.3.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割线的斜率; 函数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切线的斜率。
4导数的背景(1)切线的斜率;(2)瞬时速度;6、常见的导数和定积分运算公式:若()g x均可导(可积),则有:f x,().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①求函数f(x)的导数'()f x②令'()f x>0,解不等式,得x的范围就是递增区间.③令'()f x<0,解不等式,得x的范围,就是递减区间;[注]:求单调区间之前一定要先看原函数的定义域。
7.求可导函数f(x)的极值的步骤:(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 求函数f(x)的导数'()f x(3)求方程'()f x=0的根(4) 用函数的导数为0的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小开区间,并列成表格,f x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检查/()果左负右正,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如果左右不改变符号,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无极值8.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的步骤:求)(x f 在[]b a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如下: ⑴求)(x f 在[]b a ,上的极值;⑵将)(x f 的各极值与(),()f a f b 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高中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知识点总结与训练

第一章:计数原理一、两个计数原理3、两个计数原理的区别二、排列与组合1、排列: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2、排列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 ≤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排列数。
用符号 表示.3、排列数公式: 其中4、组合:一般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 ≤n)个元素合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5、组合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 ≤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组合数。
用符号 表示。
6、组合数公式:其中注意:判断一个具体问题是否为组合问题,关键是看取出的元素是否与顺序有关,有关就是排列,无关便是组合.判断时要弄清楚“事件是什么”.7、性质:m n A mn A ()()()()!!121m n n m n n n n A mn -=+---= .,,*n m N m n ≤∈并且m n C ()()()()!!!!121m n m n m m n n n n C mn -=+---=.,,*n m N m n ≤∈并且m n n m n C C -=mn m n m n C C C 11+-=+三、二项式定理如果在二项式定理中,设a=1,b=x,则可以得到公式:2、性质:02413512nn n n n n nC C C C C C-=+++=+++=奇数项二项式系数和偶数项二项式系数和:注意事项:相邻问题,常用“捆绑法”不相邻问题,常用“插空法”巩固训练:1、有4个男生和3个女生排成一排,按下列要求各有多少种不同排法:(1)男甲排在正中间;(2)男甲不在排头,女乙不在排尾;(3)三个女生排在一起;(4)三个女生两两都不相邻;2、某城新建的一条道路上有12只路灯,为了节省用电而不影响正常的照明,可以熄灭其中三盏灯,但两端的灯不能熄灭,也不能熄灭相邻的两盏灯,可以熄灭的方法共有()3、(1)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成三份, 二份各1件,另一份4件, 有多少种分法?(2) 今有10件不同奖品,从中选6件分给甲乙丙三人,每人二件有多少种分法?4、从6个学校中选出3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每校至少有1人,这样有几种选法?5、将8个学生干部的培训指标分配给5个不同的班级,每班至少分到1个名额,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配方法?6、对某种产品的6件不同的正品和4件不同的次品,一一进行测试,至区分出所有次品为止,若所有次品恰好在第5次测试时全部发现,则这样的测试方法有种可能?7、3 名医生和 6 名护士被分配到 3 所学校为学生体检,每校分配1 名医生和 2 名护士,不同的分配方法共有多少种?8、如图,要给地图A、B、C、D四个区域分别涂上3种不同颜色中的某一种,允许同一种颜色使用多次,但相邻区域必须涂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涂色方案有多少种?9、求值与化简:1055845635425215222221)1(⋅+⋅+⋅+⋅+⋅+CCCCC求值:。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3知识点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与分步乘法计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n种不同的方法。
分类要做到“不重不漏”。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两个步骤。
做第1步有m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n种不同的方法。
分步要做到“步骤完整”。
n元集合A={a1,a2⋯,a n}的不同子集有2n个。
1.2排列与组合1.2.1排列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arrangement)。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表示。
排列数公式:n个元素的全排列数规定:0!=11.2.2组合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合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combination)。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或表示。
组合数公式:∴规定:组合数的性质:(“构建组合意义”——“殊途同归”)1.3二项式定理1.3.1二项式定理(binomial theorem)*注意二项展开式某一项的系数与这一项的二项式系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3.2“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表现形式的变化有时能帮助我们发现某些规律!(1)对称性(2)当n 是偶数时,共有奇数项,中间的一项取得最大值;当n 是奇数时,共有偶数项,中间的两项,同时取得最大值。
(3)各二项式系数的和为(4)二项式展开式中,奇数项二项式系数之和等于偶数项二项式系数之和:(5)一般地,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n ∈N *)其中各项的系数(k ∈{0,1,2,⋯,n})叫做二项式系数(binomial coefficient);2.1.1离散型随机变量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
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汇编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第3章 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
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
即tan k α=。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90,0∈α时,0≥k ; 当()180,90∈α时,0<k ; 当90=α时,k 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11212x x x x y y k ≠--=注意下面四点:(1)当21x x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2)k 与P 1、P 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①点斜式:)(11x x k y y -=-直线斜率k ,且过点()11,y x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 =y 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 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 1,所以它的方程是x =x 1。
②斜截式:b kx y +=,直线斜率为k ,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b③两点式:112121y y x x y y x x --=--(1212,x x y y ≠≠)直线两点()11,y x ,()22,y x④截矩式:1x y a b+= 其中直线l 与x 轴交于点(,0)a ,与y 轴交于点(0,)b ,即l 与x 轴、y 轴的截距分别为,a b 。
⑤一般式:0=++C By Ax (A ,B 不全为0)注意:○1各式的适用范围 ○2特殊的方程如:平行于x 轴的直线:b y =(b 为常数); 平行于y 轴的直线:a x =(a 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平行于已知直线0000=++C y B x A (00,B A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000=++C y B x A (C 为常数)(二)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 的直线系:()00x x k y y -=-,直线过定点()00,y x ;(ⅱ)过两条直线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λ(λ为参数),其中直线2l 不在直线系中。
高中数学选修2-2,2-3知识点、考点、典型例题

高中数学选修2-2,2-3知识点、考点、典型例题高中数学选修2-2,2-3知识点、考点、典型例题一、2-2数列的概念、数列的通项公式及递推公式1. 数列的概念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系列数,一般用字母 an 表示第n 个数。
2. 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指通过数列的位置 n,直接求出该位置上的数 an 的公式。
通项公式可以是一个数学式子,也可以是一个算法。
3. 数列的递推公式数列的递推公式是指通过数列前一项或前几项的值,推导出数列下一项的公式。
递推公式是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式。
4. 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 等差数列:an = a1 + (n-1)d (通项公式),an = an-1 + d (递推公式)- 等比数列:an = a1 * q^(n-1) (通项公式),an = an-1 * q (递推公式)- 斐波那契数列:an = an-1 + an-2 (递推公式)二、2-3数列的求和、数列的性质及应用1. 数列的求和- 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Sn = (a1 + an) * n / 2- 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q ≠ 1):Sn = a1 * (1 - q^n) / (1 - q) - 斐波那契数列的前 n 项和:Sn = Fn+2 - 12. 数列的性质- 常数列: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是一个常数。
- 奇数列: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是奇数。
- 偶数列: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是偶数。
- 单调递增数列: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大。
- 单调递减数列: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小。
- 正项数列: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是正数。
- 负项数列: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是负数。
3. 数列的应用- 利用数列的递推关系,求解实际问题中的特定数值。
- 利用数列的性质,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
- 利用数列的规律,设计算法解决问题。
典型例题:1. 已知等差数列的前三项分别为 1,5,9,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第 n 项的值。
解:设数列的首项为 a,公差为 d,则有以下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a2 = a1 + d = 1 + da3 = a2 + d = (1 + d) + d = 1 + 2d将 a1,a2,a3 分别代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a1 = a = 1a2 = a + d = 1 + d = 5 --> d = 4a3 = a1 + 2d = 1 + 2(4) = 9所以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 = a + (n-1)d = 1 + 4(n-1) = 4n - 3第 n 项的值为:an = 4n - 32. 求等差数列 3,6,9,...,101 的前 n 项和。
(转)高二数学选修2-1、2-2、2-3知识点小结

中间变量对自变量的导数。
6. 定积分的概念,几何意义,区边图形的面积的积分形式表示,注意确定上方函数,下方函数的
选取,以及区间的分割.微积分基本定理
b a
f (x)dx F (x) |ba F (b) F(a) .
物理上的应用:汽车行驶路程、位移;变力做功问题。
7. 函数的单调性
(1)设函数 y f (x) 在某个区间(a,b)可导,如果 f ' (x) 0 ,则 f (x) 在此区间上为增函数;
面面垂直: n1 n2
4. 夹角问题
线线角 cos | cos a,b | | a b | (注意异面直线夹角范围 0 )
| a || b |
2
线面角 sin | cos a, n | | a n | | a || n |
二面角
|
cos
||
cos
n1, n2
|
| n1 n2 | n1 || n2
线线平行: a / /b a / /b 线面平行: a / / a n 或 a / /b , b 或 a xb yc(b,c 是 内不共线向量)
面面平行: // n1 / /n2
3. 垂直
线线垂直: a b a b a b 0
线面垂直: a a / /n 或 a b, a c (b,c 是 内不共线向量)
① 直线具有斜率 k ,两个交点坐标分别为 A(x1, y1), B(x2, y2 )
AB
1 k2 x1 x2
(1 k2 ) (x1 x2 )2 4x1x2
1 1 k2
y1 y2
② 直线斜率不存在,则 AB y1 y2 .
(3)有关对称垂直问题,要注意运用斜率关系及韦达定理,设而不求,简化运算。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

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导数及其应用一.导数概念的引入 1. 导数的物理意义:瞬时速率。
一般的,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000()()lim x f x x f x x∆→+∆-∆, 我们称它为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f x '或0|x x y =',即0()f x '=000()()lim x f x x f x x∆→+∆-∆ 例1.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 (单位:m )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s)存在函数关系2() 4.9 6.510h t t t =-++运动员在t=2s 时的瞬时速度是多少?解:根据定义0(2)(2)(2)lim 13.1x h x h v h x∆→+∆-'===-∆ 即该运动员在t=2s 是13.1m/s,符号说明方向向下2. 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的切线.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出当点n P 趋近于P 时,直线PT 与曲线相切。
容易知道,割线n PP 的斜率是00()()n n n f x f x k x x -=-,当点n P 趋近于P 时,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就是切线PT 的斜率k ,即 0000()()lim ()n x n f x f x k f x x x ∆→-'==- 3. 导函数:当x 变化时,()f x '便是x 的一个函数,我们称它为()f x 的导函数. ()y f x =的导函数有时也记作y ',即0()()()limx f x x f x f x x∆→+∆-'=∆ ()y f x c ==的导数()y f x x ==的导数2()y f x x ==的导数1()y f x x==的导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1若()f x c =(c 为常数),则()0f x '=;2 若()f x x α=,则1()f x x αα-'=;3 若()sin f x x =,则()cos f x x '=4 若()cos f x x =,则()sin f x x '=-;5 若()x f x a =,则()ln x f x a a '=6 若()x f x e =,则()xf x e '= 7 若()log x a f x =,则1()ln f x x a'=8 若()ln f x x =,则1()f x x '= 导数的运算法则1. [()()]()()f x g x f x g x '''±=±2.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3. 2()()()()()[]()[()]f x f x g x f x g x g x g x ''•-•'= 复合函数求导()y f u =和()u g x =,称则y 可以表示成为x 的函数,即(())y f g x =为一个复合函数(())()y f g x g x '''=•1.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一般的,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正负有如下关系:在某个区间(,)a b 内,如果()0f x '>,那么函数()y f x =在这个区间单调递增;如果()0f x '<,那么函数()y f x =在这个区间单调递减.极值反映的是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大小情况.求函数()y f x =的极值的方法是:(1) 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0f x '<,那么0()f x 是极大值;(2) 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0f x '>,那么0()f x 是极小值;4.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导数函数极大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求函数()y f x =在[,]a b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1) 求函数()y f x =在(,)a b 内的极值;(2) 将函数()y f x =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f a ,()f b 比较,其中最大的是一个最大值,最小的是最小值.利用导数的知识,,求函数的最大(小)值,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考点一 合情推理与类比推理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退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叫做归纳推理,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它属于合情推理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或一致)性,推测其中一类事物具有与另外一类事物类似的性质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1) 找出两类事物的相似性或一致性;(2) 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3) 一般的,事物之间的各个性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的.如果两个事物在某些性质上相同或相似,那么他们在另一写性质上也可能相同或类似,类比的结论可能是真的.(4) 一般情况下,如果类比的相似性越多,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越相关,那么类比得出的命题越可靠.考点二 演绎推理(俗称三段论)由一般性的命题推出特殊命题的过程,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考点三 数学归纳法1. 它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2. 步骤:A.命题在n=1(或0n )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B.假设在n=k 时命题成立C.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完成这两步,就可以断定对任何自然数(或n>=0n ,且n N ∈)结论都成立。
(word完整版)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考点、附典型例题,推荐文档

111--++=⋅+=m nm n m n m m m n m n mA A C A A A 高中数学 选修2-3知识点第一章 计数原理 知识点: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 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 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M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M 1+M 2+……+M N 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一 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 2不同的方法,……,做第N 步有M N 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 1M 2...M N 种不同的方法。
3、排列: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 ≤n )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4、排列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m≤n )个元素排成一列,称为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数,用符号m n A 表示。
),,()!(!)1()1(N m n n m m n n m n n n A m ∈≤-=+--=Λ5、公式:,11--=m n m n nA A6、组合: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7、公式:)!(!!!)1()1(m n m n C m m n n n A A C m nm mm n mn-=+--==Λ )!(!!!)1()1(m n m n C m m n n n A A C m n m m m n m n -=+--==Λ;m n n m n C C -=m n m n m n C C C 11+-=+8、二项式定理:()a b C a C a b C a b C a b C b n n n n n n n n r n r r n n n+=++++++---011222…… 9、二项式通项公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T C a b r n r nr n r r+-==101() 考点:1、排列组合的运用2、二项式定理的应用★★1.我省高中学校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生社团得到迅猛发展。
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清单-精编

(4) 二项式展开式中,奇数项二项式系数之和等于偶数项二项式系数之和: Cn0 + Cn2 + Cn4 + ⋯ = Cn1 + Cn3 + Cn5 + ⋯
(5) 一般地,
Crr + Crr+1 + Crr+2 + ⋯ + Cnr−1 = Cnr+1 (n > ������)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般地,设 A,B 为两个事件,且 P(A)>0,称 P(AB)
P(B|A) = P(A) 为在事件 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 B 发生的条件概率(conditional probability)。 如果 B 和 C 是两个互斥事件,则
P(B ∪ C|A) = P(B|A) + P(C|A)
2.2.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 n 次试验称为 n 次独立重复试验(independent and repeated trials)。
P(A1A2 ⋯ An) = P(A1)P(A2) ⋯ P(An) 其中 Ai (i=1,2,⋯,n)是第 i 次试验的结果。
一般地,在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 X 表示事件 A 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 中事件 A 发生的概率为 p,则
X
x1
x2
⋯
xi
⋯
xn
P
p1
p2
⋯
pi
⋯
pn
也可用等式表示:
P(X = xi) = pi ,i = 1,2, ⋯ ,n
根据概率的性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具有如下性质: (1) pi≥0,i=1,2,⋯,n; (2) ∑ni=1 pi = 1
高二第二学期理科数学总结(选修2-2_2-3知识点)

选修2-2、2-3单元总结一、导数1、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x x f x x f x f y x x x ∆-∆+='='→∆=)()(lim)(00000;2、几何意义:切线斜率;物理意义:瞬时速度;3、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①'C 0=;②1')(-=n n nx x ;③x x cos )(sin '=;④x x sin )(cos '-=;⑤a a a x x ln )('=; ⑥x x e e =')(;⑦a x x a ln 1)(log '=;⑧x x 1)(ln '= 。
⑨211x x -='⎪⎭⎫ ⎝⎛;⑩()xx 21='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2v v u v u v u v u v u uv v u v u '-'=''+'=''±'='±5、复合函数的导数:;x u x u y y '⋅'='6、导数的应用: (1)利用导数求切线:)(0x f k '=;利用点斜式()(00x x k y y -=-)求得切线方程。
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2)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①)(0)(x f x f ⇒>'是增函数;②)(0)(x f x f ⇒<'为减函数;③)(x f 是增函数⇒0)(≥'x f ;④)(x f 是减函数⇒0)(≤'x f(3)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x f ';ⅱ)求方程0)(='x f 的根;ⅲ)列表得极值。
(4)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ⅰ)求得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
(5)求解实际优化问题: ①设未知数x 和y ,并由题意找出两者的函数关系式,同时给出x 的范围;②求导,令其为0,解得x 值。
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总结Mathematics Elective 2-3 Chapter 1 Counting Principles Must-Know1.What is the principle of n n counting?Answer: To do something。
there are n ways to complete it。
In the first way。
there are m1 different methods。
in the second way。
there are m2 different methods。
in the nth way。
there are mn different methods。
Then there are N=m1+m2+。
+mn different ways to XXX.2.What is the principle of step-by-step n counting?Answer: To do something。
it requires n steps。
There are m1 different methods for the first step。
m2 different methods for the second step。
and mn different methods for the nth step。
Then there are N=m1×m2×。
×mn different ways to XXX.3.What is the n of n?Answer: Generally。
taking m (m≤n) different elements from n different elements。
XXX order。
is called a n of taking m elements from n different XXX.4.What is the n of n?Answer: Generally。
高中数学选修2-3(人教B版)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2知识点总结含..

描述:例题:高中数学选修2-3(人教B版)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2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一、学习任务1. 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并会利用条件概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 能通过实例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定义及概率乘法公式,并能综合利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及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3. 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及意义,理解事件在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 次的概率公式,并能利用 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模拟 次独立重复试验.二、知识清单事件的独立性与条件概率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三、知识讲解1.事件的独立性与条件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一般地,设 ,为两个事件,且 ,称为在事件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 发生的条件概率(conditional probability).读作 发生的条件下 发生的概率.条件概率的性质①条件概率具有概率的性质,任何事件的条件概率都在 和 之间,即.②如果 和 是两个互斥事件,则相互独立事件的概念设 ,为两个事件,若 ,则称事件 与事件 相互独立(mutually independent).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 ,,, 相互独立,那么这 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概率的积,即n k n n A B P (A )>0P (B |A )=P (AB )P (A )A B P (B |A )A B 0 1 0≤P (B|A)≤1 B CP (B ∪C |A )=P (B |A )+P (C |A ).A B P (AB )=P (A )P (B )A B A 1A 2⋯A n n P (⋯)=P ()P ()⋯P ().A 1A 2A n A 1A 2A n 甲、乙两地都位于长江下游,根据一百多年气象记录,知道甲、乙两地一年中雨天占的比例分别20%18%12%为 和 ,两地同时下雨的比例为 ,问:(1)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2)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多少?解:设“甲地为雨天”, “ 乙地为雨天”,则根据题意有(1)乙地为雨天时甲地也为雨天的概率(2)甲地为雨天时乙地也为雨天的概率是20%18%12%A =B =P (A )=0.20,P (B )=0.18,P (AB )=0.12.P (A |B )==≈0.67.P (AB )P (B )0.120.18P (B |A )===0.60.P (AB )P (A )0.120.20如图,四边形 是以 为圆心,半径 的圆内接正方形,将一颗豆子随机地扔到该圆内,用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正方形 内”,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扇形 (阴影部分)内”,则(1)______;(2)______.解:;圆 的面积是,正方形 的面积是 ,扇形 的面积是 ,由几何概型概率公式得 ,由条件概率公式得EFGH O 1A EFGH B OHE P (A )=P (B |A )=2π14O πEF GH 2OHE π4P (A )=2πP (B |A)===.P (AB )P (A)12π2π14掷一枚正方体骰子一次,设事件 :“出现偶数点”,事件 :“出现 点或 点”,则事件 , 的关系是( )A.互斥但不相互独立 B.相互独立但不互斥 C.互斥且相互独立 D.既不相互独立也不互斥解:B事件 ,事件 ,事件 ,基本事件空间 .所以,,,即 ,因此,事件 与 相互独立.当“出现 点”,事件 , 同时发生,所以 , 不是互斥事件.A B 36A B A ={2,4,6}B ={3,6}AB ={6}Ω={1,2,3,4,5,6}P (A )==3612P (B )==2613P (AB )==×161213P (AB )=P (A )P (B )A B 6A B A B 甲、乙两人在罚球线投球命中的概率分别为与 .(1)甲、乙两人在罚球线各投球一次,求恰好命中一次的概率;(2)甲、乙两人在罚球线各投球二次,求这四次投球均不命中的概率.解:记“甲投一次命中”为事件 ,“乙投一次命中”为事件 ,则 ,1225A B P (A )=12213,,.(1)恰好命中一次的概率为(2)设事件“甲、乙两人在罚球线各投球二次均不命中”的概率为 ,则2P (B )=25P ()=A ¯¯¯12P ()=B ¯¯¯35P =P (A ⋅)+P (⋅B )B ¯¯¯A ¯¯¯=P (A )⋅P ()+P ()⋅P (B )B ¯¯¯A ¯¯¯=×+×12351225=.12P 1P 1=P (∩∩∩)A ¯¯¯A ¯¯¯B ¯¯¯B ¯¯¯=P ()⋅P ()⋅P ()⋅P ()A ¯¯¯A ¯¯¯B ¯¯¯B ¯¯¯=(1−(1−12)225)2=9100在一个选拔项目中,每个选手都需要进行 轮考核,每轮设有一个问题,能正确回答者进入下一轮考核,否则被淘汰.已知某选手能正确回答第一、二、三、四轮问题的概率分别为,,,,且各轮问题能否正确回答互不影响.(1)求该选手进入第三轮才被淘汰的概率;(2)求该选手至多进入第三轮考核的概率;解:设事件 ( ,,, )表示“该选手能正确回答第 轮问题”,由已知得,,,.(1)设事件 表示“该选手进入第三轮才被淘汰”,则(2)设事件 表示“该选手至多进入第三轮考核”,则456453413A i i =1234i P ()=A 156P ()=A 245P ()=A 334P ()=A 413B P (B )=P ()A 1A 2A ¯¯¯3=P ()P ()P ()A 1A 2A ¯¯¯3=××(1−)564534=.16C P (C )=P (++)A ¯¯¯1A 1A ¯¯¯2A 1A 2A ¯¯¯3=P ()+P ()+P ()A ¯¯¯1A 1A ¯¯¯2A 1A 2A ¯¯¯3=+×+××(1−)165615564534=.12描述:例题:2.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独立重复试验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 次试验,称为次独立重复试验(independent andrepeated trials).二项分布一般地,在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表示事件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为,则此时称随机变量服从二项分布(binnomial distribution),记作 ),并称为成功概率.n n n X A A p P (X =k )=(1−p ,k=0,1,2,⋯,n .C kn pk )n −k X X ∼B (n ,p ) p 下列随机变量 的分布列不属于二项分布的是( )A.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 次, 表示点数 出现的次数B.某射手射中目标的概率为 ,设每次射击是相互独立的, 为从开始射击到击中目标所需要的射击次数C.实力相等的甲、乙两选手举行了 局乒乓球比赛, 表示甲获胜的次数D.某星期内,每次下载某网站数据后被病毒感染的概率为 , 表示下载 次数据后电脑被病毒感染的次数解:B选项 A,试验出现的结果只有两个:点数为 和点数不为 ,且点数为 的概率在每一次试验都为 ,每一次试验都是独立的,故随机变量 服从二项分布;选项 B,,故随机变量 不服从二项分布;选项 C,甲、乙的获胜率都相等,举行 次比赛,相当于进行了 次独立重复试验,故 服从二项分布;选项 D,由二项分布的定义可知,被感染次数 .X 5X 6p X 5X 0.3X n 66616X P (X =1)=p ,P (X =2)=(1−p )p ,P (X =k )=(1−p p )(k −1)X 55X X ∼B (n ,0.3)口袋中有 个白色乒乓球, 个黄色乒乓球,从中选取 次,每次取 个后又放回,则 次中恰有 次取到白球的概率是( )A. B. C. D . 解:D任意取球 次,取得白球 次的概率是5551531235C 35C 510⋅C 350.5553P (X =3)=(1−0.5=⋅C 350.53)5−3C 350.55甲、乙两名同学进行三分球投篮比赛,甲每次投中的概率为 ,乙每次投中的概率为 ,每人分别进行三次投篮.(1)设甲投中的次数为 ,求 的分布列;(2)求乙至多投中 次的概率;(3)求乙恰好比甲多投中 次的概率.1312ξξ221四、课后作业 (查看更多本章节同步练习题,请到快乐学)解:(1), 的可能取值为 ,,,. 的分布列为:(2)设“乙至多投中 次”为事件 ,则(3)设“乙比甲多投中 次”为事件 ,“乙恰投中 次且甲恰投中 次”为事件,“乙恰投中 次且甲恰投中 次”为事件 ,则 ,, 为互斥事件,则所以乙恰好比甲多投中 次的概率为.ξ∼B (3,)13ξ0123P(ξ=0)=(=,C 0323)3827P (ξ=1)=()(=,C 131323)249P (ξ=2)=(()=,C 2313)22329P (ξ=3)=(=.C 3313)3127ξξP082714922931272A P (A )=1−(=.C 3312)3782A 120B 131B 2=∪A 1B 1B 2B 1B 2P (A )=P ()+P ()=×+×=.B 1B 282738491816216答案:解析:1. 某一批花生种子,如果每 粒发芽的概率为 ,那么播下 粒种子恰有 粒发芽的概率是 A .B .C .D .B 概率为 .14542()1662596625192625256625=C 24()452(1−)45296625答案:2. 某地区空气质量监测资料表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 ,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已知某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则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 A .B .C .D .A0.750.6()0.80.750.60.453. 某厂生产电子元件,其产品的次品率为 ,现从一批产品中任意地连续取出 件,其中次品数 的5%2ξ高考不提分,赔付1万元,关注快乐学了解详情。
高中数学选修2-3(人教A版)第一章计数原理1.2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及答案

1 6 7 12 C0 12 < C12 < ⋯ < C12 > C12 > ⋯ > C12 ,所以 2x − 3 ⩾ 5 且 2x ⩽ 12 解得 4 ⩽ x ⩽ 6.
高考不提分,赔付1万元,关注快乐学了解详情。
− A5 9
= =
8 × 7 × 6 × 5 × (8 + 7) 8 × 7 × 6 × 5 × (24 − 9) = 1.
2×8×7×6×5×4+7×8×7×6×5 8×7×6×5×4×3×2×1−9×8×7×6×5
(3)根据原方程,可得
3x(x − 1)(x − 2) = 2(x + 1)x + 6x(x − 1).
0 10 (1)计算:C5 10 ⋅ C10 − C10 ; m−1 (2)证明:mCm n = nCn−1 .
解:(1)原式= (2)证明:因为
10 × 9 × 8 × 7 × 6 × 1 − 1 = 252 − 1 = 251 ; 5×4×3×2×1
Cm n =
n! , m!(n − m)! (n − 1)! n(n − 1)! n m−1 n n! ⋅ = = . Cn−1 = m m (m − 1)!(n − m)! m ⋅ (m − 1)!(n − m)! m!(n − m)!
正整数 1 到 n 的连乘积,叫做 n 的阶乘,用 n! 表示.另外,我们规定 0! = 1 .所以排列数公 式还可以写成
Am n =
(n − m)!
n!
.
组合的定义 一般地,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m ⩽ n )个元素合成一组,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combination). 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m (m ⩽ n )个元素的所有不同组合的个数,叫做从 n 个不同元素中取 出 m 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 Cm n 表示.
(名师精编)高中数学选修2-3知识点清单

一般地,设 A,B 为两个事件,且 P(A)>0,称
P(B|A)
=
P(AB) P(A)
为在事件 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 B 发生的条件概率(conditional probability)。
如果 B 和 C 是两个互斥事件,则
P(B ∪ C|A) = P(B|A) + P(C|A)
2.2.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4) 二项式展开式中,奇数项二项式系数之和等于偶数项二项式系数之和:
(5) 一般地,
Cn0 + Cn2 + Cn4 + ⋯ = Cn1 + Cn3 + Cn5 + ⋯
Crr + Crr+1 + Crr+2 + ⋯ + Cnr−1 = Cnr+1 (n > ������)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另一方面,b̂和â为斜率和截距的估计值,它们与真实值 a 和 b 之间也存在误 差,这种误差是引起预报值ŷ与真实值 y 之间存在误差的另一个原因。
由于随机误差 e = y − (bx + a),所以ê = y − ŷ是 e 的估计量。 对于样本点
它们的随机误差为
(x1,y1),(x2,y2), ⋯ ,(xn,yn)
1.3.2 “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表现形式的变化有时能帮助我们发现某些规律! (1) 对称性
(2) 当 n 是偶数时,共有奇数项,中间的一项Cnn2+1取得最大值;
n−1
n+1
当 n 是奇数时,共有偶数项,中间的两项Cn2 ,Cn2 同时取得最大值。
(3) 各二项式系数的和为 2n = Cn0 + Cn1 + Cn2 + ⋯ + Cnk + ⋯ + Cnn
高中数学选修2-3(人教B版)第一章计数原理1.4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描述:例题:高中数学选修2-3(人教B版)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 计数原理 1.3计数模型(补充)一、学习任务掌握计数的几种模型,并能处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知识清单数字组成模型 条件排列模型 分组分配模型染色模型计数杂题三、知识讲解1.数字组成模型与顺序相关的数字问题,通常是计算满足某些特征的数字的个数.常见特征比如各个数位的数字不同、四位数、奇数、比某数大的数、某个数位满足某种条件的数等等,其中各个数位数字可以相同的问题通常借助乘法原理分步解决,各个数位数字不相同通常是与排列相关的问题.由 、、、、 这五个数字可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五位数?解:首位不能是 ,有 种,后四位数有 种排列,所以这五个数可以组成 个无重复的五位数.012340C 14A 44=96C 14A 44用数字 、 组成四位数,且数字 、 至少都出现一次,这样的四位数共有______个(用数字作答).解:因为四位数的每个数位上都有两种可能性,其中四个数字全是 或 的情况不合题意,所以符合题意的四位数有 个.23231423−2=1424从 , 中选一个数字,从 、、 中选两个数字,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其中奇数的个数为( )A. B. C. D.解:B当选 时,先从 、、 中选 个数字有 种方法,然后从选中的 个数字中选 个排在末位有 种方法,剩余 个数字排在首位,共有 种方法;当选 时,先从 、、 中选 个数字有 种方法,然后从选中的 个数字中选 个排在末位有 种方法,其余 个数字全排列,共有 种方法.依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知共有 个奇数.02135241812601352C 2321C 121=6C 23C 1221352C 2321C 122=12C 23C 12A 226+12=18用 , ,, , , 这 个数字,可以组成______个大于 且小于 的012345630005421描述:例题:2.条件排列模型计算满足某些限制条件的排列的个数,常见的如相邻问题、不相邻问题、某位置不能排某人、某人只能或不能排在某些位置的问题等等.不重复的四位数.解:分四类:①千位数字为 , 之一时,百十个位数只要不重复即可,有 (个);②千位数字为 ,百位数字为 ,,, 之一时,共有 (个);③千位数字是 ,百位数字是 ,十位数字是 , 之一时,共有 (个);④最后还有 也满足条件.所以,所求四位数共有 (个).175342=120A 3550123=48A 14A 245401=6A 12A 135420120+48+6+1=175 名男生, 名女生,按照不同的要求排队,求不同的排队方案的方法种数.(1)全体站成一排,其中甲只能在中间或两端;(2)全体站成一排,男生必须排在一起;(3)全体站成一排,甲、乙不能相邻.解:(1)先考虑甲的位置,有 种方法,再考虑其余 人的位置,有 种方法.故有种方法;(2)(捆绑法)男生必须站在一起,即把 名男生进行全排列,有 种排法,与 名女生组成 个元素全排列,故有 种不同的排法;(3)(插空法)甲、乙不能相邻,先把剩余的 名同学全排列,有 种排法,然后将甲、乙分别插到 个空中,有 种排法,故有 种不同的排法.34A 136A 66=2160A 13A 663A 3345=720A 33A 555A 556A 26=3600A 55A 26有甲、乙、丙在内的 个人排成一排照相,其中甲和乙必须相邻,丙不排在两头,则这样的排法共有______种.解:甲和乙必须相邻,可将甲、乙捆绑,看成一个元素,与丙除外的另三个元素构成四个元素,自由排列,有 种方法;丙不排在两头,可对丙插空,插四个元素生成的中间的三个空中的任何一个,有 种方法;最后甲、乙两人的排法有 种方法.综上,总共有 种排法.6144A 44A 13A 22=144A 44A 13A 22 把椅子摆成一排, 人随机就座,任何两人不相邻的坐法种数为( )A. B. C. D.解:D“不相邻”应该用“插空法”,三个空椅子,形成 个空,三个坐人的椅子插入空中,因为人不同,所以需排序,所以有 种不同坐法.6314412072244=24A 34某一天的课程表要排入政治、语文、数学、物理、体育、美术共六节课,如果第一节不排体育,最后一节不排数学,那么共有多少种不同课程的排法?解:法一: 门课程总的排法是 种,其中不符合要求的可分为:体育排在第一节有 种排法,数学排在最后一节有 种排法,但这两种方法,都包括体育在第一节,数学排在最后一节,这种情况有 种排法,因此符合条件的排法应是: 种.法二:① 体育、数学即不排在第一节也不排在最后一节,这种情况有 种排法;② 数学6A 66A 55A 55A 44−2+=504A 66A 55A 44⋅A 24A 44⋅144种颜色可供选择,则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______种.(以数字作答)72种花,且相邻的96高考不提分,赔付1万元,关注快乐学了解详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知识点:一.导数概念的引入1. 导数的物理意义:瞬时速率。
一般的,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000()()lim x f x x f x x∆→+∆-∆,我们称它为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f x '或0|x x y =', 即0()f x '=000()()limx f x x f x x∆→+∆-∆2. 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的切线.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出当点n P 趋近于P 时,直线PT 与曲线相切。
容易知道,割线n PP 的斜率是00()()n n n f x f x k x x -=-,当点n P 趋近于P 时,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就是切线PT 的斜率k ,即000()()lim()n x n f x f x k f x x x ∆→-'==-3. '4.导函数:当x 变化时,()f x '便是x 的一个函数,我们称它为()f x 的导函数. ()y f x =的导函数有时也记作y ',即0()()()limx f x x f x f x x∆→+∆-'=∆考点:无 知识点:二.导数的计算1)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1若()f x c =(c 为常数),则()0f x '=;2 若()f x x α=,则1()f x x αα-'=;3 若()sin f x x =,则()cos f x x '=,4 若()cos f x x =,则()sin f x x '=-;5 若()xf x a =,则()ln xf x a a '=6 若()x f x e =,则()xf x e '=7 若()log xa f x =,则1()ln f x x a '=8 若()ln f x x =,则1()f x x'=2)导数的运算法则1. [()()]()()f x g x f x g x '''±=±2.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3. 2()()()()()[]()[()]f x f x g x f x g x g x g x ''•-•'=3)复合函数求导()y f u =和()u g x =,称则y 可以表示成为x 的函数,即(())y f g x =为一个复合函数 (())()y f g x g x '''=•考点:导数的求导及运算★1、已知()22sin f x x x π=+-,则()'0f =★2、若()sin x f x e x =,则()'f x =★3.)(x f =ax 3+3x 2+2 ,4)1(=-'f ,则a=( )~319.316.313.310.D C B A ★★4.过抛物线y=x 2上的点M )41,21(的切线的倾斜角是() ° ° ° ° ★★5.如果曲线2932y x =+与32y x =-在0x x =处的切线互相垂直,则0x =三.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知识点:1.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一般的,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正负有如下关系:!在某个区间(,)a b内,如果()0f x'>,那么函数()y f x=在这个区间单调递增;如果()0f x'<,那么函数()y f x=在这个区间单调递减.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极值反映的是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大小情况.求函数()y f x=的极值的方法是:(1)如果在x附近的左侧()0f x'>,右侧()0f x'<,那么()f x是极大值;(2)如果在x附近的左侧()0f x'<,右侧()0f x'>,那么()f x是极小值;4.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导数`函数极大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关系.求函数()y f x=在[,]a b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1)求函数()y f x=在(,)a b内的极值;(2)将函数()y f x=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f a,()f b比较,其中最大的是一个最大值,最小的是最小值.四.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利用导数的知识,,求函数的最大(小)值,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考点:1、导数在切线方程中的应用2、导数在单调性中的应用<3、导数在极值、最值中的应用4、导数在恒成立问题中的应用一、题型一:导数在切线方程中的运用★1.曲线3xy=在P点处的切线斜率为k,若k=3,则P点为()A.(-2,-8)B.(-1,-1)或(1,1)C.(2,8)D.(-21,-81)★2.曲线53123+-=xxy,过其上横坐标为1的点作曲线的切线,则切线的倾斜角为()A.6πB.4πC.3πD.π43*二、题型二:导数在单调性中的运用★1.(05广东卷)函数32()31f x x x=-+是减函数的区间为( )A.(2,)+∞ B.(,2)-∞ C.(,0)-∞ D.(0,2)★2.关于函数762)(23+-=xxxf,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区间(∞-,0)内,)(xf为增函数B.在区间(0,2)内,)(xf为减函数C.在区间(2,∞+)内,)(xf为增函数D.在区间(∞-,0)),2(+∞⋃内,)(xf为增函数★★3.(05江西)已知函数()y xf x'=的图象如右图所示(其中'()f x是函数()f x的导函数),下面四个图象中()y f x=的图象大致是()(★★★4、(2010年山东21)(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111)(Raxaaxnxxf∈--+-={(Ⅰ)当处的切线方程;在点时,求曲线))2(,2()(1fxfya=-=(Ⅱ)当12a≤时,讨论()f x的单调性.A B C D三、导数在最值、极值中的运用:★1.(05全国卷Ⅰ)函数93)(23-++=x ax x x f ,已知)(x f 在3-=x 时取得极值,则a =( ) A .2B. 3C. 4★2.函数5123223+--=x x x y 在[0,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 , - 15 , 4 4 , - 15 , - 16★★★3.(根据04年天津卷文21改编)已知函数)0()(3≠++=a d cx ax x f 是R 上的奇函数,当1=x 时)(x f 取得极值-2.、(1)试求a 、c 、d 的值;(2)求)(x f 的单调区间和极大值;★★★4.(根据山东2008年文21改编)设函数2312)(bx ax e x x f x ++=-,已知12=-=x x 和为)(x f 的极值点。
(1)求b a ,的值; (2)讨论)(x f 的单调性;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知识点:1、归纳推理把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猜想); •证明(视题目要求,可有可无).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猜想; •检验猜想。
3、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统称为合情推理,通俗地说,合情推理是指“合乎情理”的推理. 4、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 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三段论”,包括 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⑶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5、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⑴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⑵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 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⑶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它是一种间接的证明方法. 反证法法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 (1)(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推理)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直到导出矛盾为止;(3)(归谬)断言假设不成立; (4)(结论)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6、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证明关于正整数n 的命题的一种方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1)(归纳奠基)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0()n n N ∈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假设*0(,)n k k n k N =≥∈时命题成立,推证当1n k =+时命题也成立.只要完成了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0n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考点:无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知识点:一:复数的概念(1) 复数:形如(,)a bi a R b R +∈∈的数叫做复数,a 和b 分别叫它的实部和虚部.(2) 分类:复数(,)a bi a R b R +∈∈中,当0b =,就是实数; 0b ≠,叫做虚数;当0,0a b =≠时,叫做纯虚数. (3) 复数相等:如果两个复数实部相等且虚部相等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4) 共轭复数:当两个复数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时,这两个复数互为共轭复数.(5) 复平面: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x 轴叫做实轴,y 轴除去原点的部分叫做虚轴。
(6) 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但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就不能比较大小。
~2.相关公式⑴d c b a di c bi a ==⇔+=+且, ⑵00==⇔=+b a bi a ⑶22b a bi a z +=+=⑷z a bi =-z z ,指两复数实部相同,虚部互为相反数(互为共轭复数).3.复数运算⑴复数加减法:()()()()i d b c a di c bi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