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做到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

4、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伦观念,继承发扬“孝”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结构梳理、传统美德的继承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文题解说:

陈:陈述;情:事实、情理;表: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不同名称,刘勰《文心雕龙》:“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通过正确地诵读方法感受本文真挚感人的情感;

诵读指导: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2、学生齐读,教师要求:

1)注意某些字的读音:鲜、期、强、逮、洗、有、更等;

2)请学生谈本文情感特点,再次指导诵读。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表以陈情),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在感情上一时不能割舍旧政权,又害怕出仕后遭新朝迫害,所以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定国初年,为笼络人

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4、如何去陈?(方法)各段的感情基调怎样?

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摆事实,悲恻凄苦

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摆事实,感激恳切

提出孝之大理——讲道理,真挚诚恳

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讲道理,忠诚期待

小结:“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四、分析课文

1、齐读第一段。

2、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回答,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板书显示。

第一:父丧母嫁

第二:多病伶仃

第三:门衰祚薄

第四:夙婴疾病

(思考问题:假如你是李密,你接下来会如何说服晋武帝?假如你是晋武帝,你在读了第一段后会想到什么提问)

过渡: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3、学生齐读第二段。

2、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两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3、第一层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相对应的表示征召的词语有哪些?由这些词可以看出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迟不赴命(就职)?

提示:时间顺序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特点:先郡、次州、后朝廷,级别越来越高(感恩戴德)

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启下文“日薄西山”)

4、第二层如何表现事态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表明这是强人所难。

处境狼狈:朝廷厚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目的: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希望得到理解。

表明:称颂朝廷,表达感恩,表明自己对新朝并无他心,实在是情势所迫

第二课时

1、学生齐读第三段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逐条解决)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4)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

2、教师范读第四段。

1)本段中哪句话表达本文的主旨?

提示:愿乞终养

2)全段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试想一下,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回忆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之、于、见、以、当、伯、终、命、拜、是、息、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