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学教材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传统发展历程第一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初这一阶段,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做好数学教学,培养数学人才”,重点培养数学天才和优秀学生。
教材使用《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等教材,这些教材注重训练和技能的练习,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
同时,这个时期还有很多数学教育家和教学家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门类研究,例如,教育家陈景润提出了“深化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思想;数学教学家吴大猷则提出了“几何之长”的教学方法;另外,像华罗庚、邵逸夫等一批名师也对中国的数学教育和数学科研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阶段,数学教育思想的本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重视“人才培养”转向注重“素质教育”。
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关注点也从经济建设向文化建设转移。
在数学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不再重视单纯的计算技能,而是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水平,发展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此,教材也出现了变化,例如,初中数学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有关应用、生活和趣味的题目。
此外,教学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例如,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更加注重启发性教学,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探究,构建自己的数学世界。
这个阶段是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丰收期。
在国际上,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不断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从而在国际上赢得了于极高的声誉。
这一阶段,数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
在教材编写上,出现了更多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数学基础。
此外,在支持教学和研究方面,国家也逐渐重视相关的学术研究,并在大力支持新教育技术和新教育模式的应用。
最后,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增长,未来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中国特色和本土化将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1998年版高等数学教材
1998年版高等数学教材高等数学是大学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而1998年版的高等数学教材,作为该学科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1998年版高等数学教材的背景高等数学教材的不断演变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迎来快速扩张的时期,为了适应这一趋势,高等数学教材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于是,1998年版的高等数学教材应运而生,旨在提供更加系统和完善的知识体系,满足大规模扩招的需求。
二、1998年版高等数学教材的特点1. 系统性强:1998年版高等数学教材在内容组织上更加全面,将高等数学的各个分支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从微积分到线性代数,从概率论到数理统计,教材对于知识的有机整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和内在联系。
2. 突出应用:与以往不同,1998年版高等数学教材更加强调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除了传统的理论知识,教材还增加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讲究逻辑:1998年版高等数学教材在讲解数学定理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注重逻辑推理的展示。
通过详细的推导步骤和思维导向,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1998年版高等数学教材的影响1. 学术价值:1998年版高等数学教材的发布,填补了我国高等数学教材的空白,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对于学术界来说,该教材的出现充实了高等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为后续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有益经验。
2. 教学改革:1998年版高等数学教材的推出,对于我国高等数学教育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材的突出应用导向和讲究逻辑推理的方式,引导着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学习:对于广大高校学生而言,1998年版高等数学教材的使用对于他们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统一,从而使1978年的大纲正式定名为《小学数学教学大 纲》,这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 今天,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需要,更名为《义务教育阶段
数学课程标准》.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1.什么是“教学大纲”
• 我国过去的课程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两部分.教 学大纲是我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 • 教学大纲实际上是规定教学工作的一个纲要性文件.大纲
2.2.从借鉴到具有中国特色
• 1952、1956年的两个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仿照前苏联的. • 1963年的大纲是贯彻“调整、充实、提高”的方针,总结了 全面学习前苏联和群众性教育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
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 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 因此,1978年的大纲从精简传统的算术内容,增加代数、几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国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数学教学经历了全面学习苏联的 创建阶段,总结经验的调整阶段,受到“文革”冲击的破坏 阶段,逐步提高的复兴阶段和深化改革的繁荣阶段.先后颁 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主要有:
时间 1950
名称 《小学算术课程暂行 标准(草案)》
•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并不等于课程
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 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 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
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 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 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 但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 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 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导言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工具。
小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传统教学模式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还存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只追求答案,缺乏数学思维的培养。
2. 考试导向当前教育体制下,小学数学教育往往以应试为导向。
教师、学生和家长普遍认同分数和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想培养的重要性。
于是,数学教育变成了追求高分的竞赛和背诵题型的机械工作。
3. 教材内容繁杂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繁杂,且对于同一概念往往在不同年级重复。
这种重复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并丧失学习的兴趣。
此外,教材中的题目设计与实际生活联系少,缺乏实践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与挑战1. 数学思维能力不足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在计算和应用数学的时候,缺乏灵活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缺乏导致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有限,从而在高中、大学阶段遇到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遇到困难。
2. 数学学习兴趣丧失目前的教材设计和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和不感兴趣。
缺乏乐趣的数学学习容易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流于枯燥。
学生们在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丧失下,更容易对数学成绩不关心,丧失对数学的激情。
3. 基础知识不牢固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知识建设的基础,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结构,才能在后续学习中更好地掌握数学新知识。
然而,当前教学模式中过于注重题型答案的背诵,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夯实,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三、发展趋势1. 引入实践性数学教育将数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结合,通过真实的场景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引入实践性数学教育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数学建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20年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
近20年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21世纪伊始,数学课程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广、力度最大、影响最深的一轮改革。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数学课程、教材、教学、评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回看20年数学课程改革之路,改变与坚守交织,创新与思考同在。
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就与经验课程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20世纪,以1992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为标志,数学课程目标是“双基+能力”。
本世纪初课程改革启动时期,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下,数学课程目标从“双基”发展为三维目标。
如在2001年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稿中,按照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阐述数学课程总目标和各学段的目标;2003年高中课标实验稿中则直接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阐述课程目标。
在改革调整时期;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标创造性地将“双基”发展成为“四基”,“两能”发展成为“四能”,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提出“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10个核心关键词,使得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更加完备,在吸收中国传统数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体现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进入深化改革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课程目标的核心。
2017年版高中数学课标中提出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6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目前正在制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中,将“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作为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主线,统领小学、初中、高中的具体的数学课程核心素养内容,形成了以“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为主体的完整的数学课程培养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研究课题。
数学课程目标的确定,要反映数学的实用性功能、理性思维培养功能;要服从时代课程总目标,并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要依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教师的基本状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2023年初中数学新教材要点【梳理】
2023年初中数学新教材要点【梳理】一、新教材概述2023年初中数学新教材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精神,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核心,进行修订和编写的。
新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精简优化,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二、新教材要点梳理1. 数与代数- 实数的拓展:引入了复数的概念,使学生在掌握实数的基础上,对数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增加了因式分解法,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 几何- 立体图形的认识:新增了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
- 几何证明:强化了证明过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统计与概率- 数据处理:引入了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
- 概率的计算:加强了概率计算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函数-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强化了函数图像的绘制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性质。
- 反比例函数:新增了反比例函数的内容,使学生对函数的种类有更全面的了解。
5. 综合与应用- 实际问题与数学建模:新增了线性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 数学阅读:加强了数学阅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建议1. 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 加强数学实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四、结语2023年初中数学新教材的要点梳理,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教材,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为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简述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简述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解放前后的时期。
下面将对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述。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1949年-1957年)在建国初期,我国的数学教育以复兴民族科学为目标,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数学文化。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包含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要求,为数学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2年,教育部成立了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开始编写统一的数学教材,为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年-1960年)在大跃进时期,我国实行了全国性的大规模数学教育改革。
1959年,教育部组织了全国数学教材改革会议,提出了“让一切人都学数学”的方针。
以《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为基础,学校开始组织大规模的数学教学活动,并举办了数学竞赛,促进了全民学数学的热潮。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数学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教育系统几乎完全瘫痪,数学教学几乎停止。
数学教材也受到了批判和否定,数学教学内容被大幅精简和浅化。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数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6年,国家教委、教育部印发了《对十年义务教育普及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全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1988年,教育部发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至九年级数学教材》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至九年级数学教材修订说明》,标志着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期的基础建设,到大规模改革,再到制度完善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将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进步。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教育具有活动性的特点。
以课题覆盖大纲的策略就是英国数学教学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以教学目标的某一项及学习大纲的某个水平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这类活动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便于教学组织,能使较多学生达到某个水平的学习要求。
教师也可以提出开放性课题任务,进行开放性教学活动,往往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多个教学目标,涉及多个学习水平。
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水平。
(三)计算机与数学教育相结合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教与学的研究与实施。
例如,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来发展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
美国2000年标准明确提出了“技术原则”也反映出这种趋势。
2000标准最大的特点也许是强调科学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相结合,并提供大量的形象化电子版中的数学例子,使得教师懂得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去运用信息科技。
数学教育的技术化趋势,也成为近年来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引人注目的特点,而且日趋活跃。
各种现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已经出现:结合具体数学内容编制各类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等特点,配合教师教学,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从ICAI(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趋自然的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随着数学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数学思考活动。
(四)目标的个性化与差别化目标的差别化和弹性是目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
英国国家数学课程由学习大纲和教学目标两部分组成。
其中教学目标按照五个知识块展开,学习大纲则按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被划分为八个水平。
国家数学课程明确规定每个水平的学习要求。
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历程
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历程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历程(1-3年级)一、课程改革前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在中国国内,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历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小学数学教育主要以背诵题目和机械计算为主,注重记忆与运算能力训练,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
但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们缺乏对数学思维的培养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到了20世纪60年代,小学数学教育开始进行一定的改革。
教材内容逐渐增加了一些实际应用题,但依然以计算为主,题型偏重于机械计算和背诵。
这一时期的小学数学教育教材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
二、课程改革中期(80年代-90年代)进入80年代,随着数学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逐渐多元化,引入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和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90年代,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法也日益改进。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淘汰,更多的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开始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造力,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和思维碰撞,创设质疑和讨论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课程改革后期(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小学数学教育继续发展。
教育部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加强对学生数学能力与兴趣的培养。
教材内容进一步丰富,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开展多元化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方面,教育部提倡“启发式教学法”,提倡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机械计算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中,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教育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建设70年的历程与发展趋势
Vol. 39, No. 11November, 2019第39卷第11期2019年11月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建设70年的历程与发展趋势孙彦婷a,李星云b(南京师范大学a.教育科学学院;b.小学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97)摘要: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建设70年先后经历了创建期、探索期、重建期、稳定 期和深化期五大发展阶段,可以发现,国家颁布的指导性文件对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建设来说具有重大影响。
结合当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可以预测出小学 数学课程建设将以数学核心素养为主题、编制符合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材、研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建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常态化机制为 发展趋势与走向。
关键词:70年;小学数学课程;历程;趋势中图分类号:G623. 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9)11-0053-0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 程建设已历经70年的发展历程。
从宏观角度回 顾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建设70年演进历程,厘清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脉络,总结70年 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建设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有助于展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建设 的未来趋势与努力方向。
一、小学数学课程建设70年的演进历程以发展特征为主线,可以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建设70年划分为创建期、探索期、重建期、 稳定期和深化期五大阶段。
(一)统一与模仿:小学数学课程建设的创 建期(1949—195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学数学课程尚 没有统一的课程文件,也没有统一编写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当时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主要来自老解放区的教材、比较流行的民国教材和苏联教材的编译本,这虽然缓解了人们对小学数学教科书的 迫切需求,但也极大地阻碍了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
因此,建立统一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编制 统一的小学数学教科书成为迫切需求。
高等数学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高等数学课程发展历史沿革《高等数学》系列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应用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在我校于2003年开课,2006年被评为学院优秀课程,2008年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呼伦贝尔学院高等数学(微积分)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在不断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主动适应社会和地方对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特色。
建校三十多年来,呼伦贝尔学院高等数学课程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2)从海拉尔师专建校以来,《高等数学》课程一直是我校物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时为180 学时,教材采用四川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
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加强了基础理论,强调基础知识传授。
第二阶段(1993——2002)1993年随着学院的扩大和发展,开设《高等数学》的专业扩展到生化、计算机专业。
课时、教材随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教材分别采用同济大学《高等数学》、四川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
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加强了计算技巧、计算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2003—2004)2003年呼伦贝尔学院升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也扩展到工程、机械、管理、经贸等专业的本、专科,课时分别为180学时、140学时等,教材分别采用同济大学《高等数学》、四川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赵树嫄编写的《微积分》。
这一阶段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四阶段(2005—2008)实行分层次教学。
根据我校的专业需求,划分为高等数学A、高等数学B、高等数学C三种教学类别,课时分别为180学时、144学时、108学时。
随着分类教学的实行,教学内容及深度也都有所调整。
目前使用教材是同济大学《高等数学》、四川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朱来义编写的《微积分》,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自编教材。
加强了一体化立体教材的建设。
狠抓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行了一系列质量保证制度。
关于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小学数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近年来,我国推出了新的小学数学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新教材的特点与优势小学数学新教材相较于传统教材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明显的改变。
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时,新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注重与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
新教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入了探究性学习法:新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探究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法能够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强调数学思维培养: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供了丰富的教辅资源:新教材配套的教辅资源丰富多样,包括电子课件、试卷与答案、教师用书等,这些资源能够提供更多的参考和辅助材料,使教学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二、新教材的应用与实施新教材的应用与实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应用新教材时,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并具备一定的更新和学习能力。
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更好地运用新教材进行教学。
2. 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 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游戏性学习、拓展实例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三、新教材的评价与展望新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新教材的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复杂,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七~九年级)新教材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七~九年级)新教材介绍一、教材介绍(一)主要变化1. 完善结构与内容根据课标变化,以及现行教材使用情况反馈,按照逻辑性、连续性、整体性、关联性的原则,构建了既符合数学逻辑,又符合学生心理逻辑的教科书体系,并调整了教材内容。
例如,为了体现函数概念的重要性,将原教材中的“一次函数”章拆分为“函数”和“一次函数”两章;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按照课标要求,在“数据的分析”章中增加“数据的四分位数”和“数据的分组”两节内容。
2. 修订章节引言与章小结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导学功能,全面修订了章节引言、小结等内容。
包括遴选章节引言中的案例,完善主要内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研究)方法的表述,更好地体现数学的本质;完善章小结的知识结构图,加强章小结的思想性与引导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回顾反思。
例如,在“圆”的章小结中,按照圆的有关概念、性质、计算,绘制了全面系统的本章知识结构图;基于圆与其他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圆的特殊性质等角度,帮助学生回顾反思本章内容。
3.改进内容呈现方式基于数学学科本质,改进内容呈现的方式方法,加强教材的思想性与联系性。
以数学核心概念及其反映的思想方法为纽带,加强内容的纵横联系,通过类比、归纳、推广、特殊化等方式,使不同内容相互沟通,从而加深对数学的整体性认识。
“第二十一章四边形”通过“特殊化”展开相关内容4. 加强综合与实践内容综合与实践以小型活动与大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有层次地编排。
在每章安排1~2个“数学活动”基础上,每册教材安排2个“综合与实践”,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教学资源。
所选择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涉及生活常识、科技、体育、工程、音乐、美术与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既考虑了活动内容所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跨学科的综合性,也考虑问题解决的开放性和拓展性。
5. 注重数学文化设置“溯源”“图说数学史”等栏目,以及在正文中有机融入数学文化,尤其注重中国数学文化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数学文化熏陶。
高等数学有哪几版教材
高等数学有哪几版教材高等数学是大学本科数学教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教材版本发展经历了多次更新和改革。
在国内,常见的高等数学教材版本包括以下几个:1. 第一版高等数学教材第一版高等数学教材是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材版本,它是基于苏联的教材翻译而来的,内容相对较为简单。
这个版本的教材在当时广泛使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第二版高等数学教材第二版高等数学教材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的一次更新,它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而成的。
这个版本的教材相对于第一版在内容上更加系统和丰富,覆盖的知识点更为全面。
它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第三版高等数学教材第三版高等数学教材是在21世纪初开始推广的一种教材版本,它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再次修订和更新的产物。
这个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数学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4. 数学分析教材数学分析是高等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数学分析的教材也有多个版本供选择。
其中比较知名的版本有《数学分析》(第一至四册)和《基础数学分析》等。
这些教材在内容和难度上相对较高,适合于对数学有较深入学习和研究需求的学生。
总的来说,高等数学教材版本的更新和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和重点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理解的教材版本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掌握数学知识至关重要。
中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发展五十年
中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发展五十年(1950-2000)(一)(2013-02-12 09:50:43)转载▼标签:分类:数学教育大视野教育中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发展五十年(1950-2000)(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中央政府对中小学课程教材非常重视,要求逐步统一全国教学用书。
为此,由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共同组建,于1950年12月1日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研究、编写和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专门机构,由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担任社长兼总编辑,并陆续从全国抽调了一批教育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高水平教师专门担任教材编写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五十年,中小学数学课程是全国统一的,教材基本上采用全国“通用版”,由一支专门从事教材研究、开发的专职队伍完成编写工作。
其间经历了各种艰难曲折,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
本文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展现中国中小学数学教材(为简便,以下简称“数学教材”或“教材”)的五十年发展历程,并从中探讨数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一、数学教材五十年发展概况(一)教材发展的基本阶段在1950-2000年这五十年间,中国数学教材的改革与发展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1),改编、选用旧教材,包括老解放区课本和国民党统治区的课本,其中许多是西方的译本;第二阶段,翻译、改编苏联教材(1952——1957),这一阶段是先照搬苏联教材,然后再“中国化”;第三阶段,编写符合中国实际的教材的第一次探索与实践(1957——1966),1963年前后编写出版的教材具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较强等特点,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数学教材编写方式;第四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材(1966——1976),各地方自行编写教材;第五阶段,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初期编写统编教材(1977——1988),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在继承“文革”之前教材编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精简、增加、渗透”为指针,编写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教材;第六阶段,编写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相适应的教材(1989——2000),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适应“公民教育”的需要,强调“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国民素质打基础,小学、初中教材初步实现“多样化”。
简述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简述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的数学教学主要借鉴苏联的经验,采用了稀有度相对较低的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学为机械模仿和死记硬背为主,学生在数学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逐渐强调灵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育理念,对数学教育的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1983年发布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该标准明确提出了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要求,启发学生使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1990年,《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国家要制定统一的小学、初中数学课程标准;1991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正式发布,这个标准规定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把重点放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兴趣爱好上”的要求。
同时,为了加强初中数学教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2年发布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开始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
此时,我国的数学教育标准逐渐走向完善和齐全。
2011年,新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正式实施。
新标准强调在数学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数学概念上。
此外,新标准中还规定了实际和现代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强化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推进STEM教育的发展。
总体来说,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重理论教学到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传授知识到培养思维的转变过程。
随着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标准还将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介绍(上)
三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 角的度量
四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四 三位数乘两位数
五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五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六 统计 综合应用 你寄过贺卡吗
六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七 条形统计图
七 数学广角
八 数学广角——优化
八 总复习
九 总复习
(复式条形统计图)移到四下 整合一二三年级的统计
四上教材的主要变化:
四、教学关键词: 迁移
1.数的认识
20以内→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 2.数位顺序表
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
3.数的读写法
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 4.数的改写
亿以内→亿以上 5.位值制
位值制对学习的迁移作用: (1)6789读作(6)千(7)百(8)十(9);(为了方便对比)
(2)6789由(6)个千,(7)个百,(8)个十和(9)个一组成;
在1952年大纲的基础上修订,学制仍沿用四、二制 (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中还要学一年算术。
1963年 《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 学制为六年。
1978年
在1963年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要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 求,吸取了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
用数的组成、在计数器上拨珠,写成扩展式等 不同方式来表示数,丰富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关键词: 迁移 感悟
四、教学关键词: 迁移 感悟
• 用脑、心和手学习。——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 • 我听,我遗忘。我看,我记得。我做,我理解。
——孔子 • 如1千米的认识:给学生一个载体(如熟悉的一段直路)
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3页文档资料
小学数学教材建设演变及发展趋势剖析课程,是教学中最具实质性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不断演变,日益完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独立体系,特别是在教材结构编排与学习内容选择几方面进步颇为明显。
小学数学教材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理性审视其发展过程,总结其规律与经验,对于准确把握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精神,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建设演变过程30多年来,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与小学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同步进行。
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5年)上世纪70年代末期编写教材,在编写思想、内容安排等方面都反映了时代特点与要求,与以往教材截然不同,学科名称由算术改为数学,反映了近代数学发展以及现代数学教育特点。
这套教材依据当时修订后《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全国广大地区普遍使用,一直到90年代末期,新全日制小学数学教材出版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实践证明,这套教材质量较高、使用时间长,影响也较大。
(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期(1986年-200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改革,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小学数学教材自然也要进行创新、变革。
教材建设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以及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需要,提出了“一纲多本”、“教材要多样化”等主张。
这一阶段,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总共编写了十几套教材。
这些教材编写,以“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导思想,确定了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品德三大领域及与其相对应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意目标。
为此,小学数学教材编写采取了“精选数学知识,反映认知过程,体现教学方法”策略,目是使教材“便教、利学”。
初中数学教材特点分析
初中数学教材特点分析初中数学教材采用了四块内容交叉排版,螺旋上升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到高层次,不断深化,综合发展。
符合初中学生发展的特点,及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需要。
一、初中数学教材的发展特点:1 、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了信息技术。
2 、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 、探索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 、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 、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二、初中数学教材体系结构特点:1 、导图与导入课的设置每一章开始都设置了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导图或导入课。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渴望学数学、做数学。
2 、栏目多样化设置了回忆、思考、观察、探索、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等许多栏目,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种全新的体验。
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数学活动,能更好地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阅读材料丰富阅读材料与教材各块内容,紧密相联,涉及面广,信息量大。
涉及了数学史料,实际生活,数学趣题,知识背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应用意识,进行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4 、练习题,习题编制。
教材的习题分为 A 、 B 、 C 三组,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5 、增设了研究性课题 , 增设研究性课题学习,能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内容特点:1 、降低对繁杂的数学运算、代数运算、几何证明的要求2 、淡化某些数学本质的术语和概念。
3 、几何学习,从实物开始,联系生活。
4 、增加概率统计内容,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收集数据、处理数据。
5 、增加数学课程的技术含量四、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处理方式的特点1 、内容的引入采用从实际问题入手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方式来引入。
新中国中学数学教材内容变革举要
近年来,我国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学课程改革。这次的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程内 容也因此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数学学科内容外,还引入了计算机编程、数据 分析等新兴的数学应用领域。
新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数学教育要 紧跟时代的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其次,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注重基础 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平衡发展;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这次改革着重强调了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出了“回到基础、回到实践、 回到生活”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也因此做出了重大调整,加强了代数、几何、 三角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并引入了概率、统计等现代数学内容。此外,数学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得到了更多的。
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为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提高,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加 强。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这次改革也逐渐暴露出 一些问题。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 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高等教育 的根本保证。
目前,我国中学数学课程内容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需求。首先,随着科技的 快速发展,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其次,随着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 面发展;最后,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需要更加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中学数学教材的建设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数学教材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
其间经历了编译、改编苏联教材到独立编写统编教材再到教材“多样化”的发展过程。
总结其中的经验对我国中学数学教材的继续发展很有意义。
一、教材编写和实验的基本过程早在1950年,我国就成立了中小学教材研究、编写和出版的专门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并同时作为编制和修订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联系单位;在20世纪80年代初又在人教社成立了课程教材研究所,以加强教材的研究工作。
这是“中国特色”,由此决定了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制定和数学教材编写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两者通盘考虑、相互促进、互为所用的特点。
在这样的机制下,教学大纲的内容部分往往就是教材的体系结构,这对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教材结构体系的逻辑严谨性和可教可学性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在1988年底,为了适应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提出了教材的统一性和多样化相结合的方针,教育部同意多家出版社在统一的“教学大纲”下编写和出版教材,并鼓励开展不同指导思想下的教材试验,通过审查的教材(分正式使用和实验试用两类)初中8套,高中3套。
2000年以后,教育部加大了教材编写权的开放力度,任何出版社只要通过教材编写的资质审核,就可以编写教材。
不过,“课标”(即“大纲”)仍然是全国统一的。
1.教材编写的过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国长期坚持“研究、编写—审阅、试教—修改、出版—再试教、再审阅—再修改—……”的过程控制。
这一过程既强调做好文本准备,又注重反复的调查研究、实践检验和修订完善。
在文本准备方面,首先注重总结已有经验,研究国际资料。
例如,1963年开始使用的教材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数学教材之一,这与前期充分的文本研究准备工作有很大关系,在1961年就开始总结自1950年开始的教材编写经验,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编排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国际(主要是前苏联、东德、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比较研究。
又如,在1980年代中期,组织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的调查研究”,这一调查涉及机械、电子、冶金、水电、航天、农林、财贸、交通、地矿、邮电、卫生、化工、船舶、轻工、纺织、城建等16类行业,有692名工程技术或业务管理人员填写问卷,还有60多所高校300多个专业的负责人也填写问卷,总样本数达1000左右;另外还从全部21个类别的期刊中抽样76种,每种各取近半年共413期,对其中出现的数学知识进行统计。
由此获得当时各行各业对数学知识需求情况,为新一轮课改做了较充分准备。
教材编写的过程:在编好初稿后,作为“试教本”(非正式出版物),先在几个中学进行小规模试用,同时在较大范围征求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意见,并聘请国内顶级数学家(如华罗庚等)审阅教材。
根据试用中发现的问题和专家、教师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然后正式出版,逐步推开。
这样不仅能切实提高教材质量,而且还能大大降低试验风险和成本,为教材改革的成功提供较充分保证。
2.教材实验和使用的过程控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材实验和使用有一定的过程控制机制,主要有如下几个基本环节:跟踪听课(及时记录、师生访谈),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广泛调查,收集意见;分析、研究收集到的意见,结合意见反思教材编写过程,找出问题所在;为了确定修改方案,进行理论研究和进一步调研;确定修改方案,并进行修改;修改稿试教,再征求意见;对修改稿的调研资料进行分析,明确修改稿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一步修改。
这样,我国教材改革形成了边实验边推广、边使用边修订的动态发展格局,教材的实验过程和修订、推广过程是交替统一的。
例如,63年“新十二年制课本”初中教材,1962年夏编出第一册初稿起,作为“试教本”在北京景山学校、丰盛中学、二龙路中学等学校和其他省市一些学校试教,同时送给一些省市征求教师的意见;1963年上半年,根据试教中发现的问题和各省市提出的意见修改后正式出版,从1963年秋季起开始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每次再版时,都要根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专家、教师提出的合理意见进行修改。
这样,教材得到不断修改和完善,而且这样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
二、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我国数学课程、教材改革一直在进行,改的理由很多,但有一条是“永恒”的: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1.结构体系——分科还是综合在数学教材结构体系方面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分科直线式好,还是综合递进式好;二是以怎样的思想贯穿始终?传统上,我国数学教材采用分科为主,即按“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分科。
结构体系处理原则是:(1)注重数与数的内在联系、形与形的内在联系,以及数与形的联系与区别;(2)注意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接受能力;(3)初、高中分段,各有重点;(4)注意与物理、化学等相邻学科的配合。
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不再分科。
结构体系处理原则是:有利于精简课程门类;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有利于学生学好双基;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
内容安排的原则是:(1)综合安排为一门数学课;(2)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接受能力;(3)加强教材的系统性;(4)初高中分段,各有重点;(5)注意与理化等相邻学科的配合。
2.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是否为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中的最基本的知识;第二,是否为生活、生产和科技活动中广泛应用的知识;第三,是否为继续学习所必备的知识;第四,是否为学生能够学得了的知识。
3.教学内容的变革上述标准是“普遍适用”的。
不过,在具体内容的确定上存在差异性,这是对上述“标准”的理解差异造成的。
下面以欧氏几何、微积分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变革为例。
(1)几何内容的改革我国长期以来是比较单一的“欧氏几何”,认为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最好载体。
例如,在“新数运动”席卷全球、提出“欧几里得滚蛋”的1960年代,我国平面几何教材仍然比较系统地介绍欧氏几何,学时也较多(237课时)。
在1990年代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平面几何内容仍然基本保持了欧氏几何的结构,总学时为204课时。
在2001年开始使用的教材中,几何课程被大幅度修改:论证几何内容大量削减,例如对于相似形、圆的性质及其证明不再提出要求;增加了实验几何、几何变换的内容。
(2)微积分内容的改革在1960年代后期曾争论过微积分是否进入中学的问题,有的还写入了试验教材。
但考虑到学习内容已很多,师资也有困难,所以还是未正式列入课程。
1980年代前后,微积分开始进入高中,而且课时量在70—80课时,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导数的运算、复合函数的导数、反函数的导数、隐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换元积分、分步积分、旋转体的体积等都要学。
由于操之过急,教学中无法实施,所以很快改为“选学”,实际上则不学(高考不考)。
到1996年,微积分再次纳入高中课程,不过内容和课时都减了。
微积分教材强调了数学的严谨性,即先讲极限,再讲导数,从导数到原函数到不定积分再到定积分,其中,极限存在的充要条件、连续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等都讲,这是出于数学的严谨性,但学生理解有困难,而且实际应用也不要求如此严格。
在最新一轮课改中,改变了这一做法,以“瞬时变化率”描述导数,从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把重点放在用导数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上。
微积分真正进入我国高中课程才10年左右,开始阶段有“大学教材下放高中”之嫌,目前朝“理解导数思想,强调导数的实际应用”努力。
(3)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变革统计与概率内容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概率长期被列入代数中,重点放在“古典概型”的计算。
90年代后期才把统计和概率作为必修内容。
强调概率作为统计的理论基础,强调平均数、众数、方差等的计算,用计数原理(排列、组合)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统计与概率在处理随机现象中的作用不突出。
目前,统计与概率得到很大重视,课时从40左右增加到80左右。
指导思想上,强调统计作为“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在为人们制定决策上的作用,强调概率作为“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在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的作用(不仅仅是统计的理论基础),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统计思想”,了解随机现象,能用统计与概率的观点看待和处理实际问题。
总之,内容的变革朝精简、有用、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尝试增加微积分、概率、统计、向量、行列式、逻辑代数等初步知识,把集合与对应、映射等的最基本内容渗透到教材中。
三、我国数学教材的传统特点1.讲究知识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种公理化思想指导下的教材编写方式。
强调根据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各自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组织教材内容顺序。
例如,代数教材,初中先讲有理数、实数、代数式、一次二次方程,为代数式恒等变形和列方程解方程打好基础,然后讲函数的初步知识;高中先把代数式、方程和不等式的知识拓宽加深,再讲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和数列,最后讲数学归纳法、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微积分初步。
另外,概念的逻辑顺序也非常强调,“没有严格定义过的数学概念不能使用,当前要用的概念前面一定定义过”是安排教材内容的一个不成文的准则。
例如,为了讲勾股定理,就在此之前安排“数的开方”和“实数”的概念,以使“开方”运算能够通行。
2.讲清概念教材编者认为,弄清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因此“讲清概念”是中国数学教材编者最看重的,并想了许多办法。
例如:从学生能理解的实例引入,或在引入概念后用实例说明;采用对比的方法,指出有联系的或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等。
例如,“无理数”概念的讲解过程如下:先指出“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循环小数”,并举例;再用,,π等说明存在“无限不循环小数”;给出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要求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无理数?用根号形式表示的数都是无理数吗?”最后,将无理数进行分类。
上述过程中,用与有理数“对比”、并通过“举例”的方法给出无理数的定义;在例子中有意用π,以说明无理数不只是“方根数”,避免引起误会;通过“想一想”,让学生知道“带根号的不一定是无理数”。
这样几个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讲清概念”的思想。
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课本中的内容虽然都重要,但有些对后续学习作用更大,教材编者把这些叫做“重点”,注意用更多的时间和力量讲解这些内容。
例如,初中代数中,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和方程组的解法等是重点;平面图形的性质是平面几何的重点;等。
“关键”是指那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掌握了它们,其他知识就比较容易了。
这些内容,强调“集中力量,讲深讲透”。
例如,“代数式恒等变形”是初中代数的关键,教材在例题的类型、练习题的数量和要求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强调“熟练”“灵活”“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