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精美简介-PPT(精)共20页
叔本华
坚守哲学、 坚守哲学、赢得认可
• 1825年重返柏林,遭受新的失败。耳聋。母亲剥夺他财产继承权。 1825年重返柏林,遭受新的失败。耳聋。母亲剥夺他财产继承权。 年重返柏林 1831年因霍乱离开柏林 年因霍乱离开柏林。 1831年因霍乱离开柏林。 • 27年中,他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哲学。他模仿偶像康德,也过着极有 27年中,他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哲学。他模仿偶像康德, 年中 规律的生活。写出了《自然界中的意志》 规律的生活。写出了《自然界中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 题》、《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他的每一部著作都无人问 津。 • 1851年,他发表了最后一本著作《附加和补充》来解释《作为意志和 1851年 他发表了最后一本著作《附加和补充》来解释《 表象的世界》的思想。这一次他终于赢得了世人的认可。 表象的世界》的思想。这一次他终于赢得了世人的认可。一时间名噪 欧洲,洛阳纸贵,到处都是他的画像、雕塑、作品集。 欧洲,洛阳纸贵,到处都是他的画像、雕塑、作品集。伯恩大学专门 开设《叔本华哲学》的课程。 1891年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开设《叔本华哲学》的课程。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就已再版了18 18次 就已再版了18次。 • 1859年,获得柏林皇家学院院士,但是他拒绝了。因为无人分享荣誉。 1859年 获得柏林皇家学院院士,但是他拒绝了。因为无人分享荣誉。 • 1860年9月,离开了让他厌恶的世界。 1860年 离开了让他厌恶的世界。
《叔本华哲学三》课件
叔本华哲学的基本观点
悲观主义
人生是痛苦和虚无的,只有通过 认识和意志的解脱才能获得救赎
。
意志主义
世界是由盲目的意志所驱动,而非 理性所主宰。
反理性主义
理性只是意志的工具,不能揭示世 界的本质。
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
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深受叔本华的影响,进一步发展 了他的悲观主义和意志主义思想。
悲观主义特点
悲观主义强调人生和宇宙的消极 面,认为人类注定要面对无法逃 避的痛苦和苦难,无法摆脱生死 的束缚。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形成与演变
形成背景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在对人类存 在和宇宙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后形成的 ,受到印度哲学、康德哲学等思想的 影响。
演变过程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经历了从早期 对人类理性的怀疑,到中期对生命意 义的探索,再到晚期对人生和宇宙的 全面悲观的过程。
反理性主义
叔本华批判了理性主义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强调直 观、直觉和感性认识在哲学中的地位。
形而上学
叔本华对形而上学的探索和思考,丰富了哲 学体系,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01
人文关怀
叔本华哲学关注人的存在、意义 和价值,有助于现代社会重视人 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批判
04
叔本华的伦理学
伦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伦理学的定义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规范的学科,旨在探讨人类行为的善恶、对错及其依据。
伦理学的特点
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关注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关系,寻求人类行为的道德准 则和价值标准。
叔本华伦理学的形成与演变
形成背景
叔本华的伦理学是在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和 继承中形成的,同时也受到印度哲学和悲观 主义的影响。
叔本华哲学简介
6
• “我承认,我不认为在《奥义书》、柏拉图和康德给予我 精神上的启发之前,我能形成自己的学说。” • 1819年 银行事件 :“一个人既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但 并不因此而成为一个傻瓜” • 1820年 柏林大学短暂任教 • 1831年 叔本华因惧怕霍乱而避离柏林,不久黑格尔死于 那场霍乱 • 1837年 参与康德全集的编撰工作,因为他为收入《纯粹 理性批判》第一版而放弃第二版进行了成功的辩护。 • 1839年 征文 《论人的意志自由 》获得挪威皇家科学院加 冕
26
• 因而满足的实质就是被剥夺了目标了的意志又开 始蠢蠢欲动。
•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快感在作为快感被感受到之前已 经“变化消失”。换句话说,在世界的秩序中,也就是意 志和时间的秩序中,幸福从未得到预见。
27
• 因而满足的实质就是被剥夺了目标了的意志又开 始蠢蠢欲动。 •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快感在作为快感被感受 到之前已经“变化消失”。换句话说,在世界的 秩序中,也就是意志和时间的秩序中,幸福从未 得到预见。
24
• 为意愿所支配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呢?
“生活就像一座钟摆。从右摆到左,从痛苦摆到无聊。” 这里我们接触到叔本华哲学中第二个核心概念:无聊。 无聊是一种体验,但它是一种完全特殊的体验,一种人们希 望能够有所体验却什么也体验不到的体验。无聊因此是一 种的缺失的惊奇,一种人们希冀、甚至从某一固定时刻起 开始等待,却始终未曾来临,也永远不会到来的东西。与 其说无聊体验,不如把无聊说成,体验的不可能性。
25
人为欲望所驱迫,这种追求本身始终是痛苦。 欲望——缺乏, 并且糟糕的是,我们的大部分欲望从来没有 得到实现。 满足——满足并不等于幸福。当摆脱了积极的痛苦之后,人 们在满足中找不到任何积极性。 “我们感受得到痛苦,但却感受不到不痛苦;我们感受得到 忧虑,但是感受不到不忧虑;我们感受得到恐慌,但是感 受不到安全,我们感受得到欲望,就像我们感受得到饥饿 和干渴一样。然而,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就立刻无法被感受, 就好像我们吃饱喝足之后就不会再感到饥渴一样。”
阿图尔 叔本华
1807年5月,经母亲同意,放弃商业生涯;7月赴科塔高级中学读书,延聘费尔士指导一般功课,并聘请私 人教师补习希腊文、拉丁文,兼习德语,研究文学;12月,因写诗嘲笑某教授,被迫离开科塔,回到魏玛。
对尼采哲学的影响
叔本华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尼采的哲学而间接发生的,因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被尼 采改变成审美的乐观主义后,人们更乐于接受尼采的哲学。
叔本华非理性的唯意志论,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其中的审美理论等思想,为青年时期处于信仰危机状态 的尼采提供了新的看法。那时的尼采不仅接受了叔本华的世界观,认为现象界只不过是幻影,并没有什么目的和 意义,只是背后有一个盲目的生存意志;而且他也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结论,主张唯一的解脱之道在于通过 自我否定,放弃人生的享受和幸福,彻底禁欲,否定生存意志。随着其出版了代表作《悲剧的诞生》后,其思想 和精神已经通过狄奥尼修斯艺术的阐明,把叔本华退让、屈从、禁欲的悲观主义改造成为进取、健康、坚强的乐 观主义,把叔本华否定意志的人生哲学改造成为让生命意志不断壮大、丰满、有力的超人哲学。
对于那些非生命体,纯粹物理的对象,意志似乎并不存在,但叔本华驳斥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无机的自然 中,意志在普遍的自然力中使自己获得客体化。就象人类行为一样,意志就在那往下掉落的石头中使自己现身。 这样,作为意志最终呈现的问题被解决了,这一形而上学的概念就在无处不在又漫无目的永不满足的力中使得自 己现身。意志实质上在叔本华那里就是控制人类所处的表象世界的外在因素。
批判康德哲学
叔本华对康德充满赞美之情, 他认为康德的最大功绩不是他的认识论,而在于康德划分了表象和物自体之 间的区别。他认为康德错误地假定知觉包括想象,将直观和思维混淆起来。康德构造了将感性直观和知性十二范 畴共同构成经验对象的理论。叔本华发现若按照这种理论,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观又是思维,既非直观又非思 维的东西。而且这样一来动物要么就具有思维,要么就连外在世界的表象也没有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第五讲叔本华的哲学
四、生平点滴
•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 全隐遁,并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称为 性情中人: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 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 报》;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 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他 为此还特意写过一篇论噪音)并造成她残疾,因 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在此人过 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 他的生 活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相悖更让人鄙薄。罗素 在西方哲学史中说:假若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 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
• 充足理由律在叔本华那里具有一种先验的地位, 即它是不能证明的。叔本华认为康德等人试图证 明它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为了证明一个特定命题, 就必须假定一个给它正确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却 正是充足理由律。为了证明它,就必须假定它成 立,所以证明这个命题将陷入不可避免的循环论 证。他的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维特根斯 坦。此外叔本华将充足理由律和矛盾律、同一律、 排他律并列,把它看成第四个思维规律。
第五讲 叔本华
第一节 生平:亚瑟·叔本华
一、家庭环境
• 叔本华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 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 后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 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 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但 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使他一 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 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 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 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 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 彼德拉克的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 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在最后
哲学家叔本华生平简介
哲学家叔本华生平简介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曾经提出了唯意志主义,是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哲学家叔本华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哲学家叔本华生平简介叔本华是在1789年出生的,他小的时候就很孤僻,并且喜怒无常,甚至于带有一定的神经质。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对自己哲学层面的成就是很自负,自我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是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的,但是现实是他的著作几乎是无人问津的。
从叔本华简介可以看出叔本华曾经在柏林大学担任老师,他甚至于想要跟黑格尔一决高低,但是在当时的现实是,黑尔格的讲座是爆满的,而他的则是不超过三个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离开大学的讲台时是怨恨的,不甘心。
现在看来,他与黑格尔的对抗其实是哲学中两种体系的较量,但是叔本华失败了,因为他并不属于那个时代。
当然这一点他也明白,因为他自己也说他的书是写给后人的。
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在他晚年的时候,他得到了属于他的荣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他在1818年发表出本的书,这本书为他的哲学体系打下了基础。
,从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
作为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叔本华完全摒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致力于从非理性中寻求新的出口,从而得出了生存意志论。
在他看来,人生来是痛苦,一个人能够体会到的痛苦和他的求生意志是成正比的。
想要摆脱痛苦的捷径就是抛弃欲望,从而否定求生意志。
在他看来,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来暂时得到解脱,然而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步入空门,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四大皆空。
在他死后,他却成为了德国最有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也多次被印刷出版。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关系叔本华和黑格尔是同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但是两人属于不同的派别。
黑格尔是唯物论的先驱,而叔本华是唯心论者。
叔本华和黑格尔对哲学的贡献可以这样说,就是如果叔本华消失,那么哲学史上就会少一块里程碑,而黑格尔则是现代唯物论的奠基者。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给予人信息,为人们提供做人的价值,并对此做出了思考,这是他的思想中最可取的地方。
叔本华 PPT课件
艺术与科学
艺术高于科学;直观高于理性 对象不同:
科学只认识各表象及其关系 艺术的唯一源泉是对理念的认识
方式不同:
科学依赖于理性考察方式:
“是在实际生活和科学中唯一有效而有益的考察方式”
艺术靠天才的考察方式:
完全沉浸于对象的纯粹观审
受康德影响:科学上无天才,只有匠才。
特点:物我合一
人成为纯粹的直观主体(纯粹的、无意志的、无时 间的);事物也上升成为理念(是永恒的形式,不 再是个别事物)
“人们或是从狱室中,或是从王宫中观看日落,就 没有什么区别了”
难道群山,波涛,和诸天 不是我的一部分,不是我 心灵的一部分, 正如我是它们的一部分吗? ——拜伦
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
1811年入柏林大学学习
父亲:商人;1805年死;遗 产
1814年获得耶拿大学博 士学位
母亲:作家;与歌德交往密切; 1819年:柏林大学讲师
母子决裂(1814)及影响
1820年:讲座失败
独身生活:宠物狗;散步; 吸烟;读《泰晤士报》; 信降神术和魔法;康德像
审美理论与思想:
对审美经验的总结;引导审美经验
20世纪西方美学概述
20世纪西方美学的转变 古典美学的三大主题:
美的本质(现象——本质) 美感(主体——客体) 艺术(作品;艺术家)
20世纪的总体精神特点:
对于“真”的基础——理性的怀疑 对于“善”的标准的重估:
建筑、造型艺术、诗与悲剧、音乐
建筑:
是理念或意志客体化的最低级别 意志在这里显现为一些力,而不是观念
重力、内聚力、固体性、硬性 “建筑艺术在审美方面唯一的题材实际上就是重力和
叔本华
叔本华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 ,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
唯意志论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着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等。
祖籍荷兰,生于但泽(今波兰的革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
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
1811年转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
哲学思想叔本华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
他从I .康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整个现象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在他看来,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
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
叔本华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他吸取了佛学思想,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叔本华《叔本华论文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伦理思想叔本华认为作为人的本质的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人的一切行为。
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他反对一切理想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最坚实和最可靠的保证,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脱人类的痛苦和不幸。
叔本华认为哲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佛教的涅盘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宇宙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
哲学家叔本华介绍
|
世间万物都受意志的支配;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 欲望的表现。
人受生存意志的支 配
人是利已主义的;欲望的满足总是受到条件的限制;
如何摆脱痛苦
无关心的态度;否定意志但不自杀;改变观点,默认自己 的痛苦,同情的爱
THREE
叔本华的重 要著作
3
1
叔本华的重要著作
《充足理由律的 四重根》
|
阐明了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的关系
1
叔本华的一生
叔本华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
|
|
1814年
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 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 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 后无人问津。 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 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 上我。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 教授的资格,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与黑格尔 争锋,但最后凄惨的离开了柏林大学。
TWO
叔本华的哲 学思想
2
1
悲观主义叔本华
|
|
在西方哲学史中,叔本华以其独特的“生存意志论”而闻名。 本来在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中是没有悲观主义一词的,只是在叔本 华的主要人生哲学思想中: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本体意志论”基 础之上的。 他认为世界是表象和意志。他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人 生问题,一样把世界区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个方面。
|
|
2
收获
|
|
A
悲观主义不等于消极
悲观主义思想对现实的作用就是更加让人了解生活的真相与本质,反省自我,揭示人性自身的 局限,关注人生的自我拯救功能,以及痛苦人生的解脱方式为现今的人们安身立命提供借鉴
趣味哲学:叔本华ppt课件
22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14年—1819年间,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 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 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 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
12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口 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都是需要、缺陷,也 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 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要消除一种痛苦本就十分困难,即使幸获成功,痛苦 也会立刻以数千种其他姿态呈现,其内容因年龄、事 态之不同而异,如性欲、爱情、嫉妒、憎恨、抱怨、 野心、贪婪、病痛等皆是。
1836年《论自然中的意志》,ü ber den Willen in der Natur;
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ü ber die Freiheit des
menschlichen Willens;
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ü ber die Grundlage der Moral;
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 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23
意志与现象
The world is my idea. 并不是说,世界是由我创造的,也不是否认物质世界
的客观存在,而只是说它对我们呈现,或被我们表象, 是我们关于它的一切论断的前提,世界就是它对我们 表象的那个样子。
1
02叔本华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康 德 的 先 验 义 哲 学 根 源
引发了两个问 题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怎样认识和把 握这个世界?
• 物自体世界
• 现象世界
一、 意 志 与 表 象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康德 物自体世界和现象世界 的二分;现象世界可以 认识,物自体世界不可 认识。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意志与表象
“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象一个想到引导他
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 指路的亮眼的瘸子。 ”——叔本华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一、意志与表象
理性与意志
世界到底怎样?
理性
意志
无法认识世界的意义,无法揭示人的真正本质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一、意志与表象
人的本质是意志 人的本质是意志,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 的本质也必然是意志。意志无处不在,既表 现在人的自觉的行为之中,也表现在盲目的 自然力中。整个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都是 意志的客体化,只不过由于级别不同而表现 不一。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等级是人。意志客 体化到人这个阶段出现了理智,理智的出现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意志。
• 叔本华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对 人生问题的关注、对生存意志 的倡导标志着一个新的哲学时 代的开始
1、“世界是我的表象”的真实内涵是什么?
2、如何理解叔本华的“生存意志”? 3、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形成的内在依据?
如何理解其悲观主义人生观?
参考书目
1.霍夫斯基:《叔本华》,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 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 3.韩秋红:《西方哲学的现代转 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年。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一、意志与表象
叔本华《读书与书籍》ppt课件
课文内容提要
• 《读书与书籍》一文论述了读书的意义、读书要 有所选择和读书要讲究方法等几个问题。关于读 书的意义,作者认为: “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读书使人摆脱愚昧无知,有益于人的修养和境界 的提高,无知者即使身为富人也“类似禽兽”。 关于读书方法,作者主要强调了三点:一是要独 立思考;二是要带着思想去读,读思想厚重的书; 三是要精读,注意温故知新。其中强调要将读书 与独立思考结合起来,不能让我们的头脑成为 “别人思想的运动场”关于书籍的选择问题, “坏书是灵魂的毒药,读得越少越好,而好书则 多多益善”。
• 第一,要读古人的有定评的名著,要读伟 人的著作,而且要读原著。第二,不要读 坏书。作者认为,那些坏书像苍蝇一样充 斥各处,为害社会;像蓬勃滋生的野草, 伤害五谷。而那些所谓文人作者,只为贪 图金钱而写作,他们所写的内容是庸俗的、 低级趣味的。然而,他们正是以此来引诱 读者,荼毒读者的心灵。
3.读书要善于取人之长。
• 五是要温故知新。“温习乃研究之母”, 任何重要的书都应该立即再读一遍。一方 面因为再次阅读能使你更清楚地了解书中 发生的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其结尾,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开端;另一方面,第二 次阅读时你会有不同的心情,得到不同的 印象,就像在不同的照明中观察同一件东 西。
2.作者认为应该读什么书籍?
• 看到别人的榜样而善于学习运用,我们才 能获得同样的才干。这样的读书,能引导 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写作的能力。 否则我们在读书中除了学到一些陈词滥调, 别无益处,只能成为浅薄的模仿者而已。
4.写作特点
• 读书与书籍》作为一篇果和启 迪作用。同时,又具有散文的文学性。全文文笔 晓畅,文字清新,有如行云流水。而且,作品多 处运用比喻手法,例如,读书如饮甘泉,令人心 旷神怡。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富于艺术感染 力。作品行文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结构显得松散, 但散而不乱,它以作者的思想,即作者对关于读 书与书籍的理解(关于怎样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 为红线而贯穿全文的。
叔本华介绍PPT课件精选PPT文档
自在之物引起我们的感觉,形成经验。经验就是我们认识的范围, 即“现象界”或“此岸世界”。感官和经验之外是人的认识能力无 法抵达的领域,即“本体界”或“彼岸世界”,是不可知的。(上 帝、灵魂、本体等都在经验之外,是不可知的)
知识是现象的知识,是我们将主体先验的认知形式和范畴用于经验 材料的结果(即人给自然立法或知性将规律给予自然)。世界的秩 序出于理性。主体是认知者也是立法者。
“人,彻底是欲求和需要,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人带着这些需要而活在世上,并无依傍,完全靠自己, 一切都在未定之数,唯独自己的需要和匮乏是肯定的, 据此,整个的人生在如此沉重的每天开门相见的需求 之下,充满着为维护生存而来的忧虑。直接和这忧虑 连在一起的又有第二种需求——种族绵延的需求。同 时各式各样的危险又从四面八方威胁着人,人为了避 免这些危险,人需要时刻警惕。他以小心翼翼的步伐 走着自己的路。胆战心惊的向四周瞭望着。有千百种 偶然的意外、千百种敌人都在窥视着他。在荒野里他 是这样的走着,在文明的社会里他也是这样的走着, 对于他到处都没有安全。如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 所言
与叔本华同时代的作曲家理查·瓦格纳说,他那被认为是自己最伟大 的作品歌剧《特里斯丹。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也承认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的压抑学说此前 已经在叔本华那里得到阐述;后来弗洛伊德的最出色传人荣格也经 常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叔本华的观点。 受叔本华影响最大的也许是小说: 最出色的俄国小说家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法国伟大作家普鲁斯特 和左拉,堪称德国最伟大小说家的托马斯·曼,英国小说家哈代和康 德拉都承认自己的作品从叔本华那里受益颇丰。他们在小说中甚至 提到了这位哲学家的大名。例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哈 代的《德伯家的苔丝》都是如此。那些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家如莫泊 桑、契科夫、毛姆、博尔赫斯、萧伯纳、皮兰德娄、萨缪尔、诗人 里尔克、爱洛特等等也都受到了这样的影响。
叔本华
反对旧道德:博爱、同情、宽恕、人人平等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强力意志
对叔本华“意志”的改造
消极悲观——积极行动 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强力意志 人的一切行为源于“强力意志”
是世界的本质
弱者——求自由 较强者——求公正 最强者——征服、占有、献身
是其伦理学的出发点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伟大、高贵 什么是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力量的东西,强力意志及 本身就都是善;什么是恶?凡是来自柔弱的东西都是恶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叔本华(德)
教学目标
一、叔本华的生平 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三、尼采的哲学思想 四、读书和书籍赏析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 主要代表之一。
出生于1788年2月22日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 忘我。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 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 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 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 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 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 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 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上帝之死的寓意
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基督教的“上帝”、 超感性世界死了,没有生命力了,西方文 明的最高价值标准丧失了。一种新的可能 性,建立在权力意志原则基础上的世界的 可能性出现了。
超人的寓意
超人是对人的超越和克服,与上帝之死相 对应。查在通过超人呼唤人类的超越性。 尼采有时把超人与哲人连用。 超人的特色在于“创造”——权力意志的 原则。
叔本华精美简介PPT教案
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
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
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年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 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由于这两篇 是丹麦科学院的有奖征文,于是他郑重的 说明第一篇论文获奖,第二篇未获奖,在 之后的书中他一再对丹麦科学院冷嘲热讽, 在他成名后,丹麦科学院也成了一时间的 笑柄。但这本书也几乎无人问津。
况且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 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见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三
作家们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例如雄辩、豪放、华丽、优雅、简洁、纯朴、轻快、 诙谐,精辟等等,并非阅读他们的作品就可以学到这些优点。但如果我们生来具有这 方面的天赋,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迪。看到别人的榜样而善于学习运用,我们才能 获得同样的才干。这样的读书,能引导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写作的能力,但具 有这方面的天赋是一个先决条件。否则我们在读书中除了学到一些陈词滥调,别无益 处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 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 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 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
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 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 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代的生物一样,图书馆的书架上也保存着历代的古书。后 者与前者一样,在其当时,都是生气勃勃,大有作为的,现在则成为化石,死气沉沉, 只有考古学家还有兴致玩赏。 五 据赫鲁多特斯说,色尔泽克斯在望着自己漫无边际的庞大军队时掉下了眼泪,因 为他想到百年之后,这些人将荡然无存。如果想到堆积如山的流行图书在十年之后没 有一本被人阅读,不也应该落几滴眼泪吗? 六 文艺界的情况与人世间相同:无论你向社会的哪一个角落望去,都会看到无数愚 民像苍蝇似的攒动,追污逐垢,在文艺界中,也有无数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 五谷。这些书原是为贪图金钱、企求官职而写作的,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 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现在的图书泛滥成灾,十分之九是以骗钱为目 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同流合污,朋比为奸。 许多文人非常狡猾,不是引导读者追求高尚的趣味和修养,而是引诱他们以读新 书为时髦,好在交际场中卖弄学识。诸如斯平德勒、布尔沃、尤金.休等人,都因善 于投机而名噪一时。无论何时,都会出现很多这样的通俗作品,却使读者倒了霉,他 们把阅读这些庸俗作家的最新著作当作自己的义务,而不去阅读古今中外为数不多的 杰作--其中那些每天出版的通俗刊物尤为缺德,偷偷夺去了世人宝贵的光阴,使他们无 暇顾及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 因此,对于善于读书的人,决不滥读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是时下正享盛名, 大受欢迎的书,如一年数版的政治、宗教小册子、小说、诗歌等,也切勿贸然拿来就 读。要知道,为愚民而写作的人反而常会大受欢迎,不如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专心一致 地阅读古今中外出类拔萃的名著,这些书才使人开卷有益。 坏书是灵魂的毒药,读得越少越好,而好书则多多益善。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最 新的出版物,而不读各个时代最杰出的作品,所以作家也就拘囿在流行思潮的小范围 中,时代也就在自己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 不读坏书,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因为人生短促,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