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游侠与侠士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的游侠与侠士精神
姓名:宋志
班级:中141-2
学号:201451501208
关键词:士阶层侠文化游侠列传游侠的社会地位诸子百家
内容摘要:先秦时期的游侠是当时社会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阶层,他们仗义疏财舍己为人,或行侠仗义,或劫富济贫,或刺杀王僚,我行我素来去匆匆。
而自秦建立统一封建王朝之后,这个阶层便沉寂下去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侠士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侠士精神与百家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在对抗和演变中共同合并成为了中华文化精神,影响着后人。
正文:
先秦时期,社会动荡战乱纷争四起。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周室衰微,礼崩乐坏”,在这样的乱世里,诸侯纷起,争权交兵,各国诸侯都纷纷礼贤下士,渴求人才,这种社会政治环境是士阶层逐渐崛起。
游侠的社会地位
当时的“士”主要有三种:凭借口才、善于奔走游说的策士(即纵横家);研究学问、授徒讲学的学士;还有就是带剑好武、有胆有勇的侠士。
在这三种“士”中,侠士的地位最低。
策士如苏秦、张仪都先后封相,一度权倾天下;学士如孔子、孟子,虽然政治地位不高,但他们名气大,在思想领域中建立了自己的学术体系,思想以及著作在后世成为文化主流。
与之相比,侠士纵然勇猛无畏,视死如归,但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只能依附在贵族的门下。
由此可知,先秦之侠士的受重视,与当时那个纷乱的政治环境有关,落难的君主贵族等等无法在军事上击败对方,就想借助与侠士的暗杀手段来达到获胜目的。
如曹沫执匕首为鲁国劫持齐桓公,专诸为公子光刺杀吴王僚等等,都受到了极优待的礼遇,但并不说明侠士的社会地位很高,只是反映了先秦侠客成为君主贵族利用的工具而已。
诸子百家论侠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十分活跃。
主要有儒、墨、法、道、阴阳等五家。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他给侠下的定义是:“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韩非站在法家的立场上指出侠是“五蠹”之一,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得到的结论。
法家以法为天,强调吏治,反对侠士,对侠是十分明确的仇视态度。
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他们的理论指出了历史发展是受五行规律支配的。
这种阴阳五行学说除了对后来的武侠小说出现奇门遁术有所启发,在对待侠士的认识上也不会采取褒扬的态度。
相比之下,儒、道、墨三家的思想学说都与侠有些关联,也可以说中国侠士的发展,都从某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部分,但又与这三家学说持相对立的态度。
据说,孔子也有武功。
《列子·说符》中记载道:“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意思是孔子虽有力气却不屑于以力气来闻名于世。
但孔子创立,的思想学说却与侠士精神有吻合之处。
比如,儒家的“士可杀不可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就与大侠追求的境界高度一致。
并且,儒士与侠士都把名誉和承诺看得很重要,都好名又讲究信誉,因此后世出现了“儒侠”的艺术形象,在他们身上,融合了儒家温文尔雅、从容不迫、入世报国、舍
生取义等处世态度。
但儒家与侠客又在某些方面相互对立。
孔子主张仁政,他不语“怪力乱神”,从根本上轻视武侠的存在。
儒家所讲的仁义,是建立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三纲五常的限制上的,而游侠则不受这样的世俗的限制。
此外,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和“宽恕之道”,这也与侠的任性偏激、豪爽不羁、快意恩仇相对立。
游侠的行为经常不符合儒家的行为规范。
说到底,是二者所代表的立场不一样,儒家代表了士大夫的道德观,而侠客则代表了平民的道德观。
从整体上来看,儒家注重整个社会的教化,通过思想来控制民心,而侠客则更加有个体意识,更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道家与游侠,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点。
老子否认社会制度的约束力,提倡无为而治,庄子向往自然,回归自然,以避身山野为乐,这显然符合侠士不受世俗与礼教的约束,敢于对抗压迫而逍遥自在的追求。
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他具有乐观豁达追求逍遥自由的天性,在我看来是道家思想与侠士的完美结合体。
但是二者的对立面也是存在的老庄标榜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而侠士则好打抱不平、伸张正义,更有甚者喜欢争强好胜,二者的风格出现了差别。
侠士做不到道家那样超脱于世,依然在现实中存在发展,虽然好逍遥自由,但并不放弃对现世的追求。
墨家与侠士的关联性最大。
第一,墨家学派的人都具有不怕死,敢于牺牲的精神,这与侠士舍己为人、行侠仗义的作风一致。
第二,墨家与侠士都有强烈的正义感,都乐于助人,墨家的兼爱思想与侠士的行为方式也有一些关系,侠士大多为人豪爽,乐于帮助他人。
第三,墨子集团有严格的家法,这与侠士遵守江湖帮规而轻视皇法有共同之处。
第四,墨家与侠士大都出身于下层庶民,他们都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墨家与侠的对立处体现于墨子提倡“非攻”,反对用武力解决问题,而侠士主张快意恩仇,用个人的武力去解决仇恨。
另外,墨家子弟生活简朴,自愿吃苦,严于律己,而侠士则有个人英雄主义作为行为准则,生活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甚至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在生活行为方式上有着极大的差别。
总之,先秦时期的侠士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独立的阶层。
他们的行为准则分别吸收了儒道墨的一部分,然后形成了自己的处世方法原则。
但是他们这个阶层并不受到统治者和诸子百家的欢迎,一方面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与各家思想不一致,这就导致了中国的侠士的命运注定是坎坷的。
史记与侠士
侠士不被社会其他阶层所看好,一诞生就收了统治阶级和诸子百家的仇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对侠士另眼相看,史学家司马迁就为侠士立名著书,把侠士写进了《史记·游侠列传》、《史记·刺客列传》。
司马迁的四象学说很杂,基本思想倾向于道家,他一方面受父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他自身经历的不幸,从而导致了这位大史学家具有不凡的眼光。
班彪、班固父子曾指责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
由此可见,司马迁不承认儒家独尊的地位,很多观点都与当时的正统思想不一样。
通过班氏父子的指责能够说明司马迁思想中的平民意识。
并且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史学家能够宣扬侠士,十分难能可贵。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给“侠”下了明确的定义:“救人于厄,振人不
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背言,义者有取焉。
”在《游侠列传》中进一步说明:“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行,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由此概括出了侠士的基本特征:疏财济贫,助人为乐,一诺千金,忠于知己,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司马迁是第一个肯定侠士的知识分子,他一次提出了侠的道德品行与行为规范。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他认为真正的侠应该是“仁者有乎”,即有仁爱的风范,不能仅仅靠武功来战胜对方,更需要有爱人之心。
侠士的种类和典型代表
在先秦时期,侠客主要包括刺客、游侠、卿相之侠、儒侠、盗侠这五个种类。
刺客的典型代表有很多,司马迁在刺客列传里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田光、高渐离七个人。
其中专诸、豫让、荆轲和没有在列传里的要离合称“战国四大刺客”。
在这四个人中,我认为豫让最具有侠士之风,他为了给智伯报仇,改名换姓,吞炭涂漆,后来被赵襄子抓住,请求刺砍衣服,然后自杀。
游侠的代表是侯嬴与朱亥,他们平时隐没在市井之中,但他们以行侠闻名。
一旦有人重用他们,他们便赴汤蹈海在所不辞。
侯嬴与朱亥,一个智谋出众,一个勇力过人,但都有舍生取义的胆识,也都可称为真正的侠士。
朱家是儒侠的代表,朱家是鲁国人,当地人都尊儒学,但朱家也任侠出名。
他本人并没有武功,但他行侠好义,具有仁者之风采,其品行高于以武术为能事的刺客。
他自己并不富裕,吃穿很简朴,却用钱财救济贫者。
他曾帮助过季布的忙,当季布获得尊贵地位后,他就避而不见。
卿相之侠的典型代表是战国四公子,他们都是贵族,又都乐于接纳各式人才。
盗侠也是侠的一种。
为盗者一方面为了生存,另一方面也是对豪富之家仗势欺人的不满,由此成为反抗者,而一些盗的行为也与侠的行为有相通之处。
尽管侠文化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但依然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熔铸在中华民族精神之中,其中所蕴含的平民意识和反抗意识透露着中国人的血性和尊严。
侠文化突出自己独立的人格,在中国强调集体意识的传统中透露出了自己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