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善书研究综述
浙江明清契约文书研究综述及契约文书研究思路探索

n a s t i e s .Amo n g s t t h o s e s c h o l a r s ,F u Yi l i n g a n d ra ng Gu o z h e n a r e t h e mo s t f a mo u s o n e s .I n t h e 1 9 8 0 s , t h o s e s c h o l a r s ma i n l y f o c u s e d
当时他们 的 目光 主要集 中在徽州 、 福建 等地 的契约文书上 , 浙 江 的契 约文书仅 被零星提 到。随着研究 的不断深入 , 一批 浙江 地方契约 文书的专辑 、 图录及相关论述 纷纷面世 。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大量 的契约文书 , 目前正在整理 当中。通过对 近年来浙 江 明清契 约文 书的搜集 、 整理 和研究情况 的梳理 回顾 , 以期 为将来 进一 步研究 提供参 考与借 鉴。并认 为对形式 与 内容 的解
读、 个 案与总体的融合 、 比较 与多元的整合 , 是研究 契约文书的有效方法 。
[ 关键词 ] 浙江 ; 明清 契约文书 ; 研究综述 ; 研究方法 [ 中图分类号】 K 2 4 8 [ 文 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1 9 1 2 ( 2 0 1 3 ) O 1— 0 0 3 9— 0 6
明代尚书学文献研究

二、清代山东《尚书》学的研究 成果
清代山东《尚书》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桂馥的《说文解字 注》和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桂馥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极富创见的著作,他对《说文解字》进行了深入 研究,并在注释中大量引用了古代文献和字书,为我们理解《说文解字》提供 了重要帮助。同时,桂馥在注释中还注重揭示每个字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其背 后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理解《尚书》的原意及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清代山东《尚书》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部分学者过于注重考据和注释,而忽略了《尚书》的义理和整体思想。其次, 一些学者缺乏专门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方法,导致其研究成果存在不少疏漏和错 误。此外,由于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部分学者过于强调山东《尚书》学的独 特性,从而导致其研究视野相对狭窄。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明代吏部尚书的历史背景、职责及其在明朝政治体系中的作 用。通过研究给定的关键词和内容,我们将依次展开相关论述。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都得到了极大的发 展。而在明朝政治体系中,吏部尚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吏部的主管,吏 部尚书负责选拔、任用、考核和奖惩官员,对明朝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关键词三:《尚史》与《通 志》
在明代尚书学文献中,《尚史》和《通志》分别是两部颇具代表性的著作。 《尚史》是明代著名史学家李时中所著,该书以“尚史”为名,强调以史为鉴,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为当时的政治统治提供借鉴。《通志》则是明 代著名学者章潢所著,以“通志”为名,旨在通览历代史志,探求历史发展的 普遍规律,为当时的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我们来探讨明代吏部尚书的职责。作为吏部的主管,吏部尚书的职责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拔人才、任用官员、考核政绩和奖惩措施。在选拔人 才方面,吏部尚书需要通过对官员的考核和举荐,选拔出有才能的人充实各级 官职。在任用官员方面,吏部尚书根据官员的能力、经验和政治背景来决定其 职位。同时,吏部尚书还需要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 应的奖惩措施。
明末清初善书风行现象解析

明末清初善书风行现象解析
李为香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2
【摘要】明末清初善书风行于世,从表面上看,它是受到了帝王及士人的倡导而风行起来的。
而从更深的层面看,它既与当时的社会变动、社会矛盾密切相关,又与当时商品经济所造成的道德失控有关,同时它还是三教融合趋势的具体体现。
这一时期
的善书现世功利性加强,适应了几乎所有民众的功利需求而成为人们内心精神世界
的寄托。
另一方面,它是统治者进行劝善教化的一种手段,对传统伦理秩序的极力维护是善书无法摆脱的封建政治情结。
【总页数】5页(P40-44)
【关键词】明末清初;善书;风行原因
【作者】李为香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K249
【相关文献】
1.心性、人性与理性的"劝善书"r——评《理学视域下明末清初话本小说研究》 [J], 何亮
2.论明末清初话本小说的劝善性及其文化背景——以其与善书关系为考察中心 [J],
杨宗红
3.明末清初科技翻译"误读"现象解析 [J], 刘庆元;邹娟娟
4.现象与传播——穆家善书画艺术论 [J], 李惊涛
5.中国善书研究的儒学维度及其困境——兼评吴震《明末清初劝善思想运动研究》[J], 朱新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

204薛 冰: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薛 冰(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摘 要】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不仅论文数量众多,并且质量上佳,在文本研究方面呈现出多角度的发展趋势,在文化研究方面更是百花齐放,在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则愈加趋于细致。
【关键词】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204-02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相关论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逊色于往年,甚至是在一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近五年明清小说的研究情况。
一、多角度的文本研究在文本研究遍地开花的当前形势下,单纯的文本研究难以出新,不少研究者便将目光投向了“副文本”。
近五年,明清小说的“副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书名研究、插图研究及序跋研究这三方面。
首先,在书名研究方面,程国赋著有论文《论明清通俗小说书名的命名特点》。
论文力求通过对明清通俗小说书名命名规律的探究,探寻这一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内在规律及其演变特征。
[1] 除此之外,还有《论明清小说寓意法命名的内涵与特点》《论明清小说书名的广告意义》等论文。
其次,插图作为小说重要的“副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小说文本的再创作,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在这方面讨论得比较深入的论文有《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初探——以插图本<三国演义>为例》《作为“记忆术”的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图像制作》等。
除上述两点外,序跋研究也是明清小说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说序跋一般是用来说明小说的创作宗旨、编排体例及作者的基本情况的,也包括一些对作家作品的评述及相关问题的阐发,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明清小说序跋中的理论建构》一文就从序跋中的批评性文字入手,认为这些批评性文字构建了当时的小说理论,总结了当时小说的审美创造经验,对当代小说的创作有借鉴作用。
20世纪明清传奇研究综述

戏剧众论韩媛:20世纪明清传奇研究综述20世纪明清传奇研究综述韩媛(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摘要】20世纪的明清传奇研究有了重要的成就,主要有汤显祖研究、《桃花扇》研究、《长生殿》研究、李渔及其《闲情偶寄》研究,以及还有一些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20世纪明清传奇;汤显祖;《桃花扇》;《长生殿》;《闲情偶寄》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5-0013-02明清传奇有大量的作家作品,对其进行研究是一项困 难却有成效的工作,百年来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以下见 文:一、 汤显祖研究对于汤显祖的研究主要是对汤显祖思想的研究和“临川 四梦”的研究。
“临川四梦”分别是《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和《牡丹亭还魂记》。
研究者侯外庐1959年在《论 汤显祖剧作四种》中,“仔细考察了汤显祖的《玉茗堂全集》’用来和他有饥有托的曲作相印证,深觉过去人们对汤氏的创 作大都肯定《牡丹亭还魂记》的争取恋爱自由的一点,而把 《邯郸记》、《南柯记》作糟粕看待,是很难认识汤的思想 全貌的。
”他认为,《南柯记》更倾向于内心对光明社会的 期盼,《紫钗记》倾向的是对光明社会来临所需要进行的斗 争。
他在上述文章中,对于这“四梦”还认为,《邯郸记》的梦境意义在于揭露黑恶的社会现状,在揭露出黑暗之后,便力图使人物内心走向虚无的怀疑主义;而其他三梦则主要 是用斗争来解决出路问题,并不是逃避问题。
新时期之后,对汤显祖思想的研究趋向于更广阔的领 域,以使得能对汤显祖个人世界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作 出更为全面的了解。
还有学者认为阳明心学与汤显祖“至情”有一定的关系,这样的文章有左东岭《阳明心学与汤显祖的 言情说》(《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
同样有认为汤 显祖与道学的文章,如程芸《关于汤显祖研究的“对话批评”》(《戏曲艺术》2001年第2期)。
可见,关于汤显祖思想 的研究已是广开门路了。
明清书籍史的研究回顾

明清书籍史的研究回顾发现了大量丰富的史料。
对于许多研究者而言,要在其他领域取得同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可能性却相对较低。
尽管如此,从丹顿的研究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書籍史研究的广阔前景。
書籍不再仅仅是一种载体,而是一个交织着作者、出版商、读者、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复杂网络。
書籍在流通中的种种变化和互动,正是理解社会和历史变迁的关键。
这种研究范式的确带给我们更加立体和全面的视角,不仅关注技术发展,更关注書籍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反响。
回到中国明清时期的書籍史,我们或许可以借鉴这种综合考察的方法。
明清时期,書籍的印刷和流通也经历了许多变革,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社会结构和文化认知的演变。
書籍是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
从南京和福建的出版工业到滿文書籍的出版,从读者群体的变化到家譜印刷,每一个方面都是書籍史研究的潜在主题。
此外,書籍的生命史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書籍的版本变迁、排版的差异、阅读感受的变化,都可能带来不同的文化解读。
同样,关注書籍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互动,以及对社会变迁的反响,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脉络。
总体而言,書籍史的研究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领域。
借鉴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将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国書籍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角色,为我们理解过去的智慧和洞见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
找到了豐富的資料。
丹頓的做法提供了一個優秀的方法範例,但同時也讓人意識到書籍史研究的挑戰。
回到明清書籍史的討論,儘管目前該領域仍在發展中,但從前述的歷史書籍史研究發展可以獲得一些建議。
首先,書籍史的研究應該超越技術層面,關注書籍的社會背景和影響。
傳統的書籍史研究通常侧重于技術的發明和版本的珍稀,而忽視了書籍印刷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明清時期書籍的流通已經超越了以往的時代,這一點值得研究者的重視。
其次,書籍史的研究應該納入多層次的考察,包括作者、出版者、讀者等多個層面。
這種多元的視角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書籍的生成、流通和閱讀過程。
明清时期书法美学研究

" 明人草书 , 无不纵笔取势 "( 〈霎岳楼笔 谈〉 ) 。他们恃情 " 纵笔 ", 打破了所谓 " 折钗股 " 、 " 屋漏痕 " 、 " 藏头护尾 " 等形式美原则 , 更多地用 露锋、折角 , 甚至束茅代笔 , 以破乱的笔触取胜 , 其 结构支离破碎 , 章法散散乱乱 , 书法作品呈现出 " 纵 横散乱 " 、 " 怪伟 " 的风貌。" 狂草派 " 书法家正是 以这种狂放怒肆的书法境界来抒发个人内心复杂、激 荡、痛苦的情感。 徐谓更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 他仇恨封建礼法 , 要 求个性解放。 " 其字忽大忽小 , 忽草忽楷 , 笔触忽轻 忽重 , 忽乾忽湿。时时使人出乎意外 , 故意地反秩序、 反统一、反谐和。
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荷兰的梵 高那样发疯,生时寂寞,死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 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 “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认为徐渭书法“笔意奔放 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 又云“不论书法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 也”。
那字比能能印的杜为 用 样许如靠随书专绝了 途 有多津书时体用变将本 来 官 化 时练门写排。 书 毕 版 候了英, 如 竟体和方馆 会几章果印日, 相个文阁 出十先每刷常当性字体 大年生个, 作正作 那文于, 乱书的人时书现为规为 子法字都候及在文化一 的的, 要种 里用也档普书, 。 人面自没 遍及的官 案 都好己电记应档就方 不多个脑录用案是书 体 识异性, 正 的 记 不 得体来只可打录规, 是 , , ,
明清书法中的个性思想
什么是馆阁体?
历史文物研究报告:明清时期古代书画鉴赏心得

历史文物研究报告:明清时期古代书画鉴赏心得简介本文档是关于明清时期古代书画鉴赏的研究报告。
我们将探讨明清时期各类书画作品的特点、流派、艺术风格以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目录1.介绍2.明清时期古代书画概述3.明代古代书画特点与流派4.清代古代书画特点与流派5.古代书画鉴赏心得6.结论1. 介绍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艺术繁荣的阶段,其中以古代书画尤为著名。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当时社会文化的精华,也留下了珍贵而独特的历史遗产。
2. 明清时期古代书画概述明清时期的古代书画种类丰富,包括字帖、山水画、花鸟画等。
这些作品既有宫廷绘画,也有民间绘画,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3. 明代古代书画特点与流派明代以山水画为主要绘画类型,其特点是注重表现自然景色和意境的凝练。
不同流派如吴门、扬州、四川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4. 清代古代书画特点与流派清代古代书画更加注重意境的深入和技法的精湛。
其中,八大家是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他们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带来了新的艺术实践。
5. 古代书画鉴赏心得通过对明清时期古代书画作品的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之美、人文之情的表达。
同时,在审美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历史背景、艺术技法等因素。
6. 结论明清时期古代书画作品丰富多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通过研究与鉴赏这些作品,我们更加能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与启发。
以上是关于明清时期古代书画鉴赏的研究报告,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深入了解该领域并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
明清商书及研究情况介绍

明清商书及研究情况介绍明清商书及研究情况介绍复旦大学历史系张海英副教授明代中后期开始,社会经济较之前代有了长足发展,商品流通频繁,市场发育日益成熟,并出现了众多的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
在这一经济背景下,“工商亦本业”、“农商互利论”的思想日益为社会所接受,商人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经商已开始不再成为一种为人轻视的职业,“弃农从商”、“弃儒从商”之现象越来越多。
出于学习经商之道,适应商海竞争的需要,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本文简称商业书或商书)。
为数众多的商书,所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的基本知识,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商书大多出于当时人之手,有的还是商人根据商业的实际需要,自己动手而编纂。
书中所述观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人们对商业的普遍看法,也是商人自身经营理念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经济思想价值。
一、明清主要商书及分类明清时期代表性的商书主要有:明代: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八卷,隆庆四年刊;陶承庆《商程一览》二卷(《华夷风物商程一览》),万历刊;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万历二十七年刊;周文焕、周文炜的《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万宝全书》三十五卷,万历间刊;壮游子《水陆路程》,万历四十五年刊;商浚《水陆路程》八卷,万历四十五年刊;程春宇《士商类要》六卷,天启六年刊;李晋德《新刻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路程》(文中简称《客商一览醒迷》),崇祯八年刊;憺漪子《士商要览》三卷,崇祯间刊;鼎锓《商贾指南》(主要内容为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的《商旅门》);清代:康熙间冯琢珩《辨银谱》崔亭子《路程要览》二卷乾隆年间赖盛远《示我周行》全三卷附续集吴中孚《商贾便览》八卷王秉元《生意世事初阶》(抄本)王秉元《贸易须知》光绪刊本清末杨树棠抄本《杂货便览》民国间重刊的《生意经络》(内称《贸易指南》,主要内容为王秉元的《贸易须知》)。
古代作家作品研究综述

三、强调‚戏编‛为主的创作方法 班固认为,小说的题材源于‚街谈巷语,道听涂说‛, 但必须由‚稗官‛‚采‛而‚缀‛之,此处的‚采‛和 ‚缀‛意思相近,都有搜集、整理、编纂之意。 干宝《搜神记序》云:‚缀片言于残阙,访遗行于故 老‛,‚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 其讥谤‛,不仅‚采访‛故老,搜集残阙,而且言之凿凿, ‚发明神道之不诬‛。 蒲松龄‚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 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甚夥。‛‚闻则命笔‛中透露出作者 创作之热情。
不仅有助于改变人们对《子不语》的传统看法,也为进一 步研究《子不语》奠定了基础。
一、版本及小说观研究
《子不语》版本较多,但受到研究者关注却极少。 1986年,申孟、甘林点校本《子不语》出版,‚前言‛ 云:‚本书版本,常见的有《随园三十种》本、《随园三 十八种》本、《随园全集》本、嘉庆二十年美德堂刊本及 《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这次整理, 以乾嘉年间所椠《随园三十种》本为底本,原本《新齐谐》 二十四卷,署乾隆戊申(五十三年)刻;续仅八卷,较它 本少二卷。该本卷二十三、二十四似乎已经增补改编,非 戊申原刻,如卷二十三《十三猫同日殉节》篇已记乾隆己 酉(五十四年)事,而卷二十三总目标三十四则,实有四 十二则(较它本仍少十四则),卷二十四总目标五十三则, 实止四十三则(它本同);因据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 书局本校补。‛申、甘二人对乾隆戊申本略有考证,但对 《子不语》其他版本的情况未能作进一步介绍。
袁枚也说:‚以妄驱庸,以骇起惰。‛‚余生平诸般 能耐,而不能耐一‘庸’字。所谓庸者,不过人云亦云之 意。‛ 袁枚认为,‚庸‛和‚惰‛乃人之常情,对诸多事理 司空见惯了,就会神经麻痺,产生‚庸‛、‚惰‛心理, 时间长了,更容易麻木不仁。 如何避免?通过大量的‚游心骇耳之事‛刺激人们的 神经,让人产生惊恐、惧怕,达到扭转风气目的。比如 《石灰窑雷》:
二十年来明清日用类书整理与研究述评

二十年来明清日用类书整理与研究述评目录一、明清日用类书概述 (2)1. 明清时期日用类书的发展背景 (2)2. 明清日用类书的种类与特点 (4)二、近二十年来的明清日用类书整理 (5)1. 整理概况 (6)1.1 整理数量与规模 (7)1.2 整理内容与方法 (9)2. 整理成果 (10)2.1 出版的明清日用类书典籍 (11)2.2 数字化资源建设 (12)三、近二十年来的明清日用类书研究 (13)1. 研究现状 (15)1.1 研究数量与分布 (16)1.2 研究内容与热点 (16)2. 研究进展 (18)2.1 学术专著的出版 (19)2.2 学术论文的发表与研究动态 (20)四、明清日用类书的内容与价值研究 (22)1. 内容研究 (23)1.1 类书内容的时代特征 (25)1.2 类书内容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价值 (25)2. 价值研究 (27)2.1 历史价值 (28)2.2 文化价值 (30)2.3 实用价值 (31)五、近二十年来明清日用类书整理与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32)1. 不足分析 (33)1.1 整理与研究的不平衡性 (35)1.2 研究方法与视野的局限性 (36)2. 展望与预测 (37)2.1 未来整理与研究的发展趋势 (38)2.2 研究方法与视野的创新与发展 (39)六、个案分析与典型研究介绍 (40)一、明清日用类书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书籍种类繁多。
日用类书作为这一时期极具特色的文化载体,广泛普及于社会各个阶层,对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日用类书以其实用性、普及性和综合性特点,成为当时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指南。
明清日用类书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时令节气、人伦道德、礼仪规范、生活技艺、医学养生等。
这些类书不仅为当时人们提供了生活指导,同时也是研究明清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面貌、生活习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为我们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是指20世纪以来对明代和清代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和分析的学术领域。
在这个时期内,明清史研究经历了从史料搜集和整理到史料解读和理论分析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下面将从不同学者和不同研究方法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明清史研究进行综述。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这一阶段的研究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这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史学家和文献学家,如梁启超、赵尔巽、杨师群等,他们通过大量地寻找和整理明清时期的史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这一阶段的研究还注重对重要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如王夫之对明史的注释和学术成就,以及杨守敬对《明史》的整理和校勘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注重对史料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受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一批新一代的历史学家,如陈寅恪、汪榕榕、范文瀚等,开始将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变迁等问题纳入研究范围。
他们通过对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如中国封建制度的特殊性、市场经济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地方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等。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注重对明清时期细分领域的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开展。
在这一阶段,明清史研究开始深入到具体的领域,如文化史、社会史、法律史、科技史等。
同时,研究者也开始尝试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明清史的研究中,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研究明清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其中,文化史的研究是明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者通过对文化产品、文化交流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明清时期文化的多样性和变迁性,并通过对明清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历史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此外,社会史的研究也是明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者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明清时期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并通过对社会上下层次、城市与农村、家庭与婚姻等社会问题的研究,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明清书法名家及其书迹研究

明清书法名家及其书迹研究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书法名家,成就颇高。
他们的书法作品,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特点,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明清书法名家及其书迹研究。
一、明代书法名家及其书迹研究1.董其昌董其昌(1551年~1620年),字元燮,号梅溪,江阴人。
他不仅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也是绘画家、诗人、书法理论家。
董其昌的书法风格奔放自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他在书法领域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八体书之说”和“三体书之说”。
著名的书法作品有《冠状元帖》、《玉堂经帖》等。
2.文征明文征明(1470年~1559年),字仲梓,号芸窗,安徽省青阳人。
他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被称为文学百科全书。
文征明的书法风格秀丽清俊,自然洒脱,富于变幻和情感。
他的书法创造了“文徵明体”,流传至今。
著名的书法作品有《书剑记》、《醉翁亭记》等。
二、清代书法名家及其书迹研究1.王铎王铎(1649年~1721年),字子厚,号古狂道人,安徽省桐城人。
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诗人、诗论家。
王铎的书法风格方正潇洒,内敛沉着,独具神韵。
他的书法作品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著名的书法作品有《自书诗卷》、《华夷诗》等。
2.郑板桥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子厚,号听涛、编山、平湖、石潭等,浙江绍兴人。
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书法理论家。
郑板桥的书法风格高古雅俗,端庄严谨,形式多样。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个性风格。
著名的书法作品有《欧阳询碑》、《庐山谣》等。
三、明清书法名家书迹研究流派1. “元崇派”“元崇派”是明末清初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书法流派。
他们的书法作品大多运用了巨画、通行、处画等伎俩,形式变化多端,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文人气息。
代表作为《东篱乐府》、《玉堂经解》等。
2. “郑板桥派”“郑板桥派”是清代以郑板桥为代表的书法流派。
他们的书法作品着重表现出古朴自然的风格特点,通过对石碑、墓志、楹联等碑刻的研究和模仿,运用了一些轻盈、清新的线条,在形式上显示出较强的曲直变幻和韵律感。
明清徽州劝善书相关问题研究

书这一 “
标本”进行研究具备了较强的可行性和
优势,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由于劝善书谓因果报应劝诸众人,研究范围
多与宗教信仰有紧密关系,过往研究一方面由于
内地将此类文献界定为 “封建迷信之书”,另一
方面徽学研究中一般认为理学是徽州文化的重要
核心,而程朱理学又攘佛老之说,因此大多避开
学、图书情报、社会学、体育学、中国文学、新
闻学与传播学、管理学与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多
⑦
,影响力更是不
学科综合研究的趋势日益增强”
断扩展,成为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加之,“徽州文
书是继甲骨文、简帛学、敦煌文书和明清故宫档
⑧
,
案之后 2
0 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五大发现”
现存的徽州方志、书信、碑刻、会馆、书院文献
《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功过
格》《了凡四训》等。如:
明歙县江村湾人汪元标,初名应枢,字
承景,康熙间刻明汪元标校 《宝海钩玄》;
清歙县人程恩泽,字云芬,号春海,有
读雪轩斋号。辑 《太上感应篇图》八卷,道
光四年 (
太上感应篇图说》八卷;
1
8
2
4)刻 《
清歙县人程德寿,刻清戴文灿释 《感应
套大型的善书丛书”,通过其收录的书籍目录,
便 “能大致了解善书的内容与范围”。
由于徽州
特殊的文化形态,现存还未发现徽州当地编纂的
善书丛书,实难以考证徽州流传善书之全貌,但
若以 《徽州刻书史长编》中的刊刻记载、各地博
物馆所藏及部分学者多年在皖南搜集的善书及公
藏机构的文献为研究蓝本,或许管中窥豹可以大
清代徽州善书简论:以徽州方志为核心的考察

清代徽州善书简论:以徽州方志为核心的考察
郑珊珊
【期刊名称】《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5)004
【摘要】明清以至民国时期,徽州地区民间善书的编撰、刻印和传播一直没有消歇过.以规模而论,清代徽州善书可分为单本善书和综合性善书两个大类.单本善书从类型上又可分为三圣经及其图注本善书、功过格、宣讲类善书、嘉言懿行类善书和各类主题的劝戒文等若干类.综合性善书是对各类单本善书的整理汇编,分为善书类书和善书丛书.徽州方志中保留了大量的有关善书的记录,为研究徽州地区的善书文化提供了文献支撑.本文即以清代徽州地区的方志为核心,对彼时徽州流通的善书进行梳理,以考察善书在徽地的编撰、刊刻和传播.
【总页数】8页(P24-31)
【作者】郑珊珊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合肥 2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49
【相关文献】
1.《永乐大典》所收方志的特点和价值——以徽州方志为考察中心 [J], 蒲霞
2.古代徽州地区祈雨习俗考论——以清代、民国所修徽州地区方志为中心 [J], 程诚
3.乡土文献与地方治理——以徽州方志著录文献为中心的考察 [J], 杨静
4.乡土文献与地方治理——以徽州方志著录文献为中心的考察 [J], 杨静
5.清代徽州钱会的计量分析——基于《徽州文书》第二辑所收会书的考察 [J], 宾长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善书研究的新拓展——评游子安博士《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

Review of Golden Proverbs:Study of Morality Books in Qing Dynasty by Dr.You Zian
作者: 陈霞
出版物刊名: 宗教学研究
页码: 138-139页
摘要: 所谓“劝善书”是指以因果报应的说教宣传伦理道德、劝人从善去恶的通俗教化书籍,简称“善书”,民间也将这类书籍称为“劝世文”或“因果书”。
善书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指宗教性的道德劝化书籍,如道、佛的劝人行善之书《太上感应篇》、《自知录》之类;也指非宗教性的训俗小册子,如《了凡四训》、《迪吉录》等;善书还包括政府为老百姓
制定的规章——圣谕之类,如明太祖的《修身大诰》、清康熙的《圣谕十…………。
元明清文学研究综述

元明清文学研究综述2001年元明清文学的研究承续着近几年的强劲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约达1200篇左右,这种繁荣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元明清文学研究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高潮。
2001年元明清文学的研究呈现出三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世纪回眸”之类的学术总结和反思之作较多。
这类作品既有总论,又有个论。
内容上既包括诗文研究,也有小说、戏曲的研究。
它们大多数不是纯粹的“回顾”,而是融入了论者较为深入的“思考”,有较强的理论特色。
比如邓绍基、史绍良合撰的《二十世纪明代文学研究之走向》⑴,指出“二十世纪的明代文学研究,是逐步现代化的演进过程。
由世纪初的从传统研究到现代研究的开始转型,到二三十年代为研究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尔后的十多年因战争原因而暂时停滞;到五六十年代的曲折发展,接着十年动乱,无学术研究可言;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明代文学研究突飞猛进。
”又如赵义山《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⑵,在梳理了上世纪元散曲研究状况后,认为这一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尤其是“散曲研究从笼统的元曲研究中分化出来,成为与剧曲研究平行的独立学科,并得到长期发展,更是本世纪曲学研究的重要成绩。
”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他还展望了未来,指出今后的元散曲研究应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作家个案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第二,作家生平考订应努力进行;第三,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应不断更新;第四,研究领域应尽量拓宽;第五,研究信息和成果应及时交流;第六,一些重要的散曲研究资料亟待整理出版。
这些观点,无疑是深中肯綮的。
此类文章,还有张进德《20世纪金元词研究述评》(3)、陈文新《近二十年来明代诗学研究综述》(4)、沈伯俊《新时期〈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5)、王平《二十世纪〈聊斋志异〉研究述评》⑹、人弋《世纪回眸:冯梦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⑺、朱伟明《20世纪的〈桃花扇〉研究》(8)、汪龙麟《纳兰词研究的世纪回顾》⑼等,这类文章的大量涌现,一方面反映了广大学者整理和反思的兴趣,另一方面,实际上是为今后的研究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平台,因此,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中国善书研究评述

作者: 冷雪梅[1,2]
作者机构: [1]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200234;[2]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4
出版物刊名: 广西社会科学
页码: 141-146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国善书;研究成果;研究价值;评述;学术空间
摘要:善书在中国传统社会广为流传,对民众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一直都注重对中国善书进行多维度和多层面的研究,相关成果丰硕。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细致梳理和详细评述,不仅能呈现中国善书研究的学术史脉络,而且还可比较评析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异同,并能由此探索善书研究的学术空间,这将有助于中国善书研究往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方向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善书研究综述
作者:张祎琛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刊名:
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HORIZON
年,卷(期):2009(8)
被引用次数:2次
1.吉冈义丰;余万居中国民间宗教概说."原书序" 1985
2.酒井忠夫中国善书力研究 1960
3.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 1999
4.游子安善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 2005
5.包筠雅明末清初的善书与社会意识形态变迁的关系 1993(16)
6.包筠雅;林正贞;张林;赵世瑜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 1999
7.橘朴支那思想研究.第二章第一节"通俗道教の经典--太上感应篇解说" 1936
8.吉冈义丰太上感愿篇の作者にっぃて 1951(127)
9.吉冈义丰中国民众の伦理书功过格 1951(127)
10.吉冈义丰道教の研究.第二章.感应篇と功过格 1952
11.泽田瑞穗宝卷の研究 1963
12.泽田瑞穗增补宝卷の研究 1975
13.酒井忠夫功过格的研究 1993
14.酒井忠夫中国善书の研究 1960
15.酒井忠夫增补中国善书の研究上 1999
16.增补中国善书の研究下 2000
17.酒井忠夫朋末清初の社会にぉけゐ大众的读书人と善书·清言.收入《道教の综合研究》 1980
18.酒井忠夫近现代中国にぉけゐ善书と新生活运动 1985
19.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 1997
20.由伍跃;杨文信;张学锋查看详情 2005
21.Wolfram Eberhard Guilt and Sin in Traditional China 1967
22.Mary Baekus Rankin,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Zhejiang Previnee,1865-1911 1986
23.William T Rowe Hankow: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 1989
1.何秀萍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私茶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中国茶叶2007,29(2)
2.李冰新时期高拱改革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4)
3.李世红.梁明山国内近三十年湘军制度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2009(13)
4.陈霞善书研究的新拓展——评游子安博士《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期刊论文]-宗教学研究2000(2)
5.吴震.WU Zhen明末清初道德劝善思想溯源[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6.吴海丽近二十年来明清西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20(2)
7.段玉明.Duan Yuming论道教善书的当代价值[期刊论文]-宗教学研究2006(3)
8.李丽丹.Li Lidan源同形异说差别:汉川善书与宝卷之比较[期刊论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6)
9.肖志刚“汉川善书”探析[学位论文]2007
10.王双彪求善与心怀二意——对齐克果Purity of Heart is to Will One Thing一书的初步研究[学位论文
]2010
1.朱新屋20世纪以来中国善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2.祁志浩明末清初民间慈善事业研究——基于富民阶层的考察[学位论文]硕士 2010
引用本文格式:张祎琛明清善书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理论界 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