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气中的波动 全章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归纳笔记一、地球的水圈1. 水圈的组成水圈可是一个超级大家庭呢,里面有海洋水、陆地水还有大气水。
海洋水是这个大家庭里的大佬,占了地球水总量的绝大部分,大概有96.53%呢。
陆地水就像一群小弟,虽然占比小,但是种类可不少,像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每一种都有自己的小脾气。
大气水呢,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虽然量不多,但是在天气变化这些事儿上可起着大作用。
2. 水循环水循环就像是地球的一场超级大循环派对。
海陆间循环是最壮观的那部分,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汽,水汽被风带到陆地上空,通过降水落到陆地上,然后一部分在地表形成径流,流回海洋,一部分下渗成为地下水,也可能会再流回海洋。
这个过程就像一场长途旅行,把海洋和陆地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陆地内循环也很有趣,陆地表面的水蒸发后,又在陆地上空降水,滋润着内陆的生命。
海上内循环就比较单纯啦,就是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又在海洋上空降水,像是海洋自己的小循环。
水循环的意义可大啦。
它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让水在地球这个大系统里不断地运动,不会干涸或者泛滥。
还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吸收、转化和传输,调节了全球的热量平衡。
而且,水循环还塑造了地表形态呢,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都是水循环的杰作。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虽然总量很大,但是能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可不多。
我们平时说的水资源短缺,主要就是淡水资源的短缺。
水资源的分布也很不均匀。
在时间上,有的地方降水集中在某个季节,其他季节就很干旱;在空间上,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得不得了,像亚马逊河流域,有些地区却干旱得像沙漠,比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我们得采取好多措施呢。
一方面是开源,像修建水库,把雨季多余的水存起来,等旱季用;跨流域调水,把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到缺水的地区,像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
另一方面是节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农业上采用滴灌、喷灌这些节水灌溉技术,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比如随手关水龙头之类的。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思考4: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 大,但不是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地 区的原因是什么?
吸收 削
弱 作 反射
用
总
散射
结
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有选择性
云层、尘埃具有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与云量呈正相关
2. 如图 3-14 所示,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 间。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如颜色、干湿状况、粗糙程度等。不同性质的地面, 反射率的差异较大。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太
阳
辐
射
84-95
2299--3355
20
22-32
26
10-15
14
地面性质 沙土 黏土 浅色土 深色土 草地 耕地
50
新雪 冰
7(平均) 2(赤道)
海洋 海洋
(1)比较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说一说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高,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低。
新雪的反射率最高,冰面其次,城市水泥路面也较高,沙土、草地、浅色土、黏土、深色土、海洋、耕 地的反射率较低,赤道海洋最低。
有利影响:逆温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飞机的飞行也十分 有利,也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一)表现 反射、散射、吸收 1、反射作用
(1)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最显著)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2)特点: 无选择性 (因而反射光呈白色)
云层
越厚 越多 越低
(1)对流层 —— 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第3章大气的运动第2课时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东南亚、南亚 东北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南 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图表点拨 教材第64页图3-9“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分布。②夏 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③冬至日,太 阳直射南回归线,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 连线生活 《神泉赋》中“六合萧条,严霜凛冽”是对我国冬季风的描述,指出造成我 国冬、夏季风向不同的根本因素。
②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的判断: 气压带、风带未偏移时,在纬度0°、30°、60°、90°气流分别上升、下沉、 上升、下沉,可依据垂直气流对应位置的变化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 向,进而判断出季节。如下图所示,垂直气流对应位置向对应纬度北侧偏移, 对应季节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2.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冬季风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海陆风的主要原因,亚洲东临世界最大的大 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其东部的季风是世界最 显著的海陆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地球表面的气压带不能呈明显的带状 分布。( √ ) (5)南亚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 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 )
应用体验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亚洲低气压中心出现在 图中的( A )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欧亚大陆上出现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因此 图中所示的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 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附近为欧亚大陆上的亚洲低压,A正确;②附近 为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B错误;③附近没有低气压中心,C错误;④附近是 高气压中心且在大西洋上,D错误。
大气污染控制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 U = H-PV 全微分 dU = dH-PdV-VdP
∴ dq = dH-VdP = CPdT-VdP (dH = CPdT )
对单位质量的空气, V
RT
,故
P
dq
CPdT
RT
dP P
式中:CP = 996.5J/kg.K,R = 287J/kg.K
对于绝热过程:dq = 0,则
dT R dP T CP P
u 3.02 F 3 ( km/h)
5. 能见度 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
认出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m) 。 能见度大小反映了大气透明度或混浊程度。
6. 云:
云是发生在高空的水汽凝结现象。 ⑴ 云的分类 高云:5000m以上,由水晶组成,云体成白色,有蚕丝般光泽,
几乃至几十度。 ⑵ 由于气流运动受地面摩擦的影响,故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⑶ 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水气也比较充
足。 直接影响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
二、气象要素
表示大气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物理量。 1. 气温
指离地面1.5m高处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 2. 气压
指大气压强。气象上气压的单位为毫巴 (mb)。 1mb = 1000dyn/cm2 = 100 Pa
也慢。可见云和强风可抑制辐射逆温出现。
2.下沉逆温 下沉逆温范围广、厚度大、持续时间长,在离地数百米至数千
米的高空都可能出现。在冬季,下沉逆温与辐射逆温相结合,形成 很厚的逆温层。
3.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时,下层空气受地面影响大,降温多,上层空气
降温少,故形成逆温。 当暖空气平流到低地、盆地内积聚的冷空气上面时,也可形成平流逆温。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3章 大气的运动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2.学习技法
(1)直观式学习法:课标中多次提到“运用示意图”,因此需借助多 媒体信息技术收集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影像等,借助动画还原三圈 环流、季风环流的形成,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同时培养地理实践力。
(2)典型案例法: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以寒潮侵袭为案例分析冷 锋,以台风为案例分析气旋,以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 海气候为案例分析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成因。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1.学习思路 (1)整体思路:按照“天气→气候”,时空尺度由小到大,从常见 的、直观的天气过程入手,再进一步分析气候的形成及特征。 (2)关注过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三种锋面的形成,要注重过境 前后的过程分析,重在分析天气的变化;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要从空 间的角度分析不同部位风向的差异,关注发生、发展过程。 (3)探究影响:结合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对 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本章概要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本章概 配湘教版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技法概览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3)尺度学习:本章涉及不同尺度大气运动的差异,因此要充分明确
大尺度的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
对天气的影响、地理要素对地带性气候的影响。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有关辐射的基本规律
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其吸收能力也强,黑体 的吸收率最大,故它是最好的放射体; 对于 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为T时,它放射某一 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 同样波长的辐射; 任何物体在向四周放射能 量的同时,也吸收能量; 高温物体在单位面 积上放射的能量比低温物体多。斯蒂芬—波 尔斯曼定律:E=δ.T4 .δ=5.67×10-8W (m2.K4)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可看作 黑体辐射)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左右, 是炽热的气态球体。
地表温度有一定影响;其含量多少,还直接影响到大 气能见度的好坏。
(注意)
1、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人类社 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在过去三十年里增加了一 倍,再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 过去三十年里增长了12%。
2、氯氟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冷 剂、火箭推进剂等,到了80年代中期为止,全球氯氟 烃的年消费量已达到100万吨。
臭氧的含量下降。
(2)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但由于空气稀 薄,所出现的天气现象已不如对流层复杂。
(3)在80km处白天出现一个电离层。
4、暖层的特征
高度:中间层至800km处
特征:
(1) 空气质量小,空气稀薄,空气密度只角空气总 质量的0.5%,在120km高空,空气密度小至声音都 难于传播。
3·臭氧 主要分布在10~40km的高度处, 极大值在20~25km附近,称为臭氧层。臭氧 虽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具有强烈吸收紫 外线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们大量使用氮肥 以及作冷冻剂和除臭剂使用的碳氟化合物 (氟利昂)所造成的污染是平流层的臭氧遭 到破坏。臭氧层的破坏能引起一系列不利于 人类的气候生物效应,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初中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三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考点 1】天气与气候及其影响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变化大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影响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它影响人们的生工农业生产、生活活动、交通、军事战争等。
3.气候:反映长时间的大气状况,时间长较稳定,变化不大【考点 2】风向及风力参见右图【考点 3】天气预报1.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方面情况。
2.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颜色越白表示云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3.风向是的风来向。
分力是风的强弱。
一道风尾2级,一面风旗8级。
【考点 4】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空气污染指数划分: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状况一级 0-50 优二级 51-100 良三级 101-200 轻度污染四级 201-300 中度污染五级 >300 重度污染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考点 1】气温及变化1.气温反映大气冷热的程度。
气温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
气温的高低不同,人们的住房建筑特色也不同。
气温影响商业。
1.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测量时放在百叶箱里,百叶箱距地面1.5米。
测量单位一般采用摄氏度,记做“℃”。
在8时、14时、20时、2时进行测量。
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考点 2】气温的变化1.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就做气温年变化。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2.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4.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考点 3】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把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这种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平滑曲线,就是等温线。
第三章 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

火山喷发 森林火灾 自然尘 森林植物释放
海浪飞沫
萜稀类碳氢化合物。
硫酸盐和亚硫酸盐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 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和 铅等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 氧化碳、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人 为 源
汽车和火车、飞机 交通运输过程: 等,分布广泛分散, 现 代 化 交 通 运 输 难于监测和治理。 工具 静止源则包括工 厂 、焚化炉等不移 动的污染源。静止 源污染面积广,易 于集中监测治理。 燃料燃烧
大于 10μm 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 10μm 的 飘 尘 却 能 长 驱直入 侵 蚀肺泡 , 叫“ 可 吸 入因 子”。在可吸入微粒中 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 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① 含硫化合物 主要指SO2和SO3、H2S
(2)气状污染物
湿度大的情况下,含硫化合物最终被氧化形成硫酸,是形成 酸雨的主要来源。 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的刺激性气体, 腐蚀性很大,会严重刺 激人的呼吸系统,使人出现咳嗽、嗓子疼、胸闷和感到呼吸受 阻,刺激腐蚀人的肺部,可以造成肺气肿和支气管炎。并加重 哮喘病情。 二氧化硫破坏植物的叶绿素,使植物脱水坏死。 在适当条件下和飘尘结合在一起,或与水汽中的水蒸汽结合 形成硫酸雾,硫酸雾微粒侵入人体肺部,可以引起肺水肿和肺 硬化等疾病导致死亡。
4)静电除尘: 2、烟气脱硫 ①干法 ②湿法
废气处废气处理设备
0.05% 20.95%
78.90%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干 主要 N2 洁 成分 O2 空 CO2 气 次要 成分 O3 水 汽 主 要 作 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 第三章 空气波

( 2—4 )
23
3.3 列车管减压量与制动缸压强的关系
pz = 3.25 · r -100 (kPa) ( 2 —4 )
二、列车管最小有效减压量 rmin(kPa)
能使制动缸的空气压强刚好使闸瓦压紧 车轮的列车管减压量即为列车管最小有效减 压量 rmin
24
3.3 列车管减压量与制动缸压强的关系
pz = 3.25 · r -100 (kPa) ( 2 —4 )
制动缸缓解弹簧一般按制动缸活塞的“背 压”为35 kPa 设计。 则 (kPa) pz = 3.25 · r -100 = 35
r = 135 / 3.25 = 42
(kPa)
单车试验时的列车管最小有效减压量 rmin规定为40 kPa,列车试验时和列车运行中 规定为50 kPa,编组60辆以上的为70 kPa。
21
3.3 列车管减压量与制动缸压强的关系
pf′ · Vf = pf · Vf + pz′ · Vz
p0′ · Vf = ( p0′-r) · Vf + pz′ · Vz
p0′ · Vf = p 0′ · Vf - r· Vf + pz′ · Vz r· Vf = pz′ · Vz
Vf — 副风缸容积(L) r—列车管减压量(kPa) pz′—制动缸的绝对压强(kPa) Vz—制动后的制动缸容积 (L)
(2—16)
式(2—15)乘式(2—16)可得
(ρ1.q).( P0-P1 )=(ρ0-ρ1)wKB.ρ1.q.wKB
=(ρ0-ρ1) (ρ1.q) wKB2
P0-P1 =(ρ0-ρ1)wKB2
wKB
2
p0 p1 p ρ0 ρ ρ 1
8
3.3 空气波和空气波速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一、基本知识点(整理内容全部都很重要,带“▲”的为必背内容):1.▲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2.干洁空气的成分和作用:①氮气: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①氧气: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①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①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4.▲地球大气依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不同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5.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①▲对流层: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有云、雾、雨、雪等天气变化。
①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盛行平流运动;有利于高空飞行。
①高层大气:含有电离层,对地球上的通信、广播、全球导航、雷达探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6.▲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和吸收。
①反射: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
反射没有选择性,云的反射能力最强;①散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散射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
①吸收:平流层的O 3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CO 2和水汽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7.▲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太阳暖地面)→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地面暖大气)→大气逆辐射→地面保温(大气还地面)。
8.▲大气增温的直接原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9.▲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0.▲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1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分析生产、生活现象(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①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①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三章 重点总结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1、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
2、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3、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气象学把温度为0℃、维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Kpa。
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就是水平气压场。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临区高。
4、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可以分为5层。
5、表示太阳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
6、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7、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为?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占大气体积99%以上的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
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使本身温度升高,而后再以大于3um的长波(红外)向外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m 厚的大气层所吸收。
3)潜热输送。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中。
4)感热输送。
陆面、水面温度与底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产生能量输送。
8、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其中一部分外溢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因此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9、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做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章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
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
本章主要对大气污染气象学的基本知识作一扼要介绍。
第一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地球表面环绕着在层很厚的气体,称为环境大气或地球大气,简称大气。
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及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质。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
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情况)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的一层;平均厚度为12公里。
由于对流程度在热带要比寒带强烈,故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赤道处约为16~17km,中纬度地区约10~12km,两极附近只有8~9km。
①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1)对流层虽然较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它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 m平均降温约0.65℃;(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激烈。
主要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
(4)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例如在热带海洋上空,空气比较温暖潮湿,在高纬度内陆上空,空气比较寒冷干燥,因此也经常发生大规模空气的水平运动。
②对流层亚层分层情况:(1)对流层的下层,厚度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
(2)其中从地面到50~100m左右的一层又称近地层。
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温差很大,可达1~2℃。
(3)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地面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小。
高中地理必修Ⅰ 第3章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
臭氧层
平流层的22 km~27 km处存在臭氧层 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大气垂直分层
主要特点
原因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臭氧吸收紫外线;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
大气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主要特点
存在若干电离层 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原因
太阳紫外线和 宇宙射线作用
辐射能力(J/cm2•min•μ m]) 12 10
大气反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短 地面长 大气 地面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区,因此 逸出 波辐射 吸收 波辐射 吸收 逸出说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 大气(主要指CO2)只能吸收长波,故太阳辐 辐射 射能穿透大气到达地面而不是直接被大气吸收 返回地面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判断坡向
同纬度地区,有地形阻挡作用地区的冬季气温 高于无地形阻挡地区
图示内容
数值大小及变化
由南向北气温递减,说明位于北半球;从气温 高低可以判读上图所示为北半球夏季等温线 等温线特征
可判断区域所在半球:向 北递减——北半球,向南 递减——南半球。可判断 不同区域温差大小
图示内容
延伸方向
与纬线平行(受太阳辐射影响);与海岸线平行 (受海陆位置影响);与等高线平行(受地形、地 势影响) 等温线特征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解析 结合前面分析,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小农作物水分蒸腾,
选D。
解析答案
反思归纳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 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受热过程教师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1.低层大气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连线。
3.水汽和固体杂质的作用。
水汽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着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与人类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大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续表分层气温垂直变化与人类关系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二、大气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能量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增温过程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的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3.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比例也不同大气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动状态。
命题视角(一) 大气受热过程及应用案例法学习[把握教考导向]一、教材这样学(湘教版必修第一册P75“活动”)如图所示,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
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如颜色、干湿状况、粗糙程度等。
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异较大。
大气数据与惯导系统-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内容171543517 马千里 1.二自由陀螺进动特性设二自由度陀螺以角速度自转,自转角速度的矢量朝左。
同时,内框又带着转子绕y 轴转动,牵连角速度w 矢量朝上。
在自转角速度和牵连角速度的共同作用下,二自由度陀螺会产生绕内框轴的陀螺力矩L ,其方向朝前。
在此力矩的作用下,陀螺以角速度W 进绕内框轴转动,称为二自由度陀螺的进动。
作用:测量飞机的角速度和角位移。
二自由度陀螺进动方向与陀螺力矩方向一致,即牵连角速度方向绕转子自转方向转过90度的方向。
二、二自由度陀螺的受迫运动:在当二自由度陀螺沿内框轴有外力矩作用时,由于陀螺不能绕y 轴转动,因而也就不能绕内框轴产生陀螺力矩同外力矩平衡; 外力矩的作用下,陀螺将像普通物体一样,加速转动;外力矩消失后,陀螺并不停止转动,而像普通物体一样等速旋转; 二自由度陀螺的这种运动称为受迫运动。
二自由度陀螺进动与三自由度陀螺进动的区别:①三自由度陀螺在常值外力矩作用下是等速度进动;二自由度陀螺在常值牵连角速度作用下是加速进动。
②三自由度陀螺在外力矩消失后立即停止运动;二自由度陀螺在牵连角速度消失后维持等角速度进动。
二自由度陀螺没有稳定性:二自由度陀螺只有两个自由度,当它受到绕内框轴的冲量矩作用时,不能像三自由度陀螺那样绕外框旋转(没有外框轴),因而不能借助于陀螺力矩,使陀螺绕内、外框轴的转动互相影响,形成章动,保持转子轴大方向。
当基座绕y轴转动时,由于陀螺力矩使陀螺绕内环轴进动,转子轴方位就要改变,不能保持原来的方位。
2.速度陀螺的基本原理速度陀螺仪:利用二自由度陀螺测量飞机(或其他航行器)角速度的仪表,称为二自由度速度陀螺仪,常简称速度陀螺仪。
它是飞机上的重要仪表之一。
1、组成及作用速度陀螺仪由二自由度陀螺、平衡弹簧和阻尼器等部分组成。
二自由度陀螺的Y 轴与内框轴和自转轴均垂直,是速度陀螺仪的输入轴,仪表可以测出绕该轴的角速度。
二自由度陀螺:当飞机转弯时,产生陀螺力矩。
大气流体力学第3章

大气运动的主要特点
2、 大气的运动具有准水平的特征 由于重力场的作用,使得大气质量向地表面集中。由此造 成了气压在铅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描述这种分布的就是 众所周知的静力方程。
此外,密度和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也不均匀,这种介质 的物理性质的不均匀分布,使大气具有层结的分布。
但是,就大范围而言,层结具有稳定的特点,这就使垂 直方向的扰动受到了抑制,再加上地球旋转的效应,因此, 运动就具有准水平的特征。
以 3.10式 得 :
(3.5)与 3.4*
代入
将3.4*式右端展开后,因
为常数,可得: 3.5*
上式表示绝对坐标系中的加速度与相对坐标系中的加速度之间的 21 关系
22
我们知道,惯性流体动力学方程或N-S方程为:
3.6* 不考虑黏性力,将3.5*代入上式,即得
3.7*
根据达朗贝尔(D’Alembert)原理,3.7*式可以移到右边作 为惯性力来考虑,这样,3.5*中的3项加速度都可以看作是惯性 力. 但是为了明确起见,我们以后只把 称为惯性力,而把 性离心力 称为科里奥利力(科氏力), 称为惯
2
大气运动的主要特点
1、 大气运动与一般流体运动区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气象上的运 动具有大尺度的特征
气象上运动一般水平尺度是数百公里到数千公里的范围,有时候 还几乎等于地球半径。因此,这类运动中就必须考虑地球自转的作 用,也正是这一点,在大气中存在一种准地转关系。
例如在给定压力分布情况下,一般流体均是沿着压力梯度方向 运动的,即“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但是,由于地球的旋转效 应,将会改变“水往低处流”,而是出现流体沿着等压线(即与压 力梯度相垂直)流动的趋势和现象,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地转风 ;而且旋转的越厉害,这种趋势和现象越明显。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二)温压场的不对称系统 是指地面的高、低压系统中心同温度场的冷 暖中心配置不相重合的系统。 高压中心点的连线随着高度的升高向暖区倾 斜,低压中心点的连线随着高度的升高向冷 区倾斜。
谢 谢!
二、气压变化的原因
引起气压变化的原因有两个:热力因子和动力 因子。 (一)热力因子
热力因子是因为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引起空气的 体积膨胀和收缩,质量向上或向下输送,某一 高度气流的辐合和辐散,造成空气柱质量的增 加和减少; 热力因子演示
(二)动力因子 动力因子是大气的运动所引起的空气柱质量的 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水平气流的辐合和辐散:各点空气向着同 一点或同一线集聚,或者前面空气质点运动速 度慢,后面运动速度快,结果这个区域里空气 质点会逐渐聚积起来,引起气压升高,这种现 象称水平气流辐合;各点的空气都背着同一线 或同一点散开,而且前面空气运动速度快,
二、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一)低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比较低向 外逐渐增高,空间等压面向下凹陷,形如盆 地。 (二)低压槽: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或一 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一方伸出的部 分。各等压线弯曲最大点的连线称槽线,气压 值沿槽线向两边递减,空间等压面类似于山 谷。
(三)高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向四周 逐渐降低,空间等压面形状类似山丘。 (四)高压脊:由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或一 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一方伸出的部分 ,脊中弯曲最大点的连线叫脊线,由脊线向两边 气压逐渐降低,空间等压面类似于山脊。 (五)鞍形气压场: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相对组 成的中间区域,形似马鞍。 以上五中气压场统称为气压系统
2、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不同性质的气 团,密度往往不同。如果移到某地的气团比 原来气团密度大,则该地上空气柱中质量会 增多,气压随之升高。反之该地气压就要降 低。例如冬季大范围强冷空气南下,流经之 地空气密度相继增大,地面气压随之明显上 升。夏季时暖湿气流北上,引起流经之处密 度减小,地面气压下降。
大气科学概论:第3章3.4 节连续方程和气压倾向方程

变化微分算符顺序, 并考虑到
u dx ,v dy , w dz
dt dt
dt
流体体积随时间的 (相对变化)率
1 d (V ) u v w
V dt x y z
x,y,z 0
u u , v v , w w x x y y z z
得0—xyz坐标 系的连续方程
d ( u v w) 0
v )dz g
(w) dz
t h x y
h x y
h z
Z 时,无质量逸散,故
w 0 便有
Ph
t
g(
u
h x
v )dz g(u
y
h
x
v
y
)dz
h
gwh
上式为气压倾向方程 。反映某一高度上气压的局地变化。
Ph
t
g ( u
h x
v )dz g(u
y
h
x
v
y
)dz
h
gwh
x
z
p p z x z x
令 x 0,z 0
p ( x )Z
(
p z
)
Z
(
z x
)
p
p
p z
( x ) Z ( z ) Z ( x ) p
下标Z表示沿等高面取导数,下标P表示沿等压面取导数。将静力方程 代入得:
1 p
( x
)Z
g( Z x
)
p
同理,气压梯度力的y分量为
1
(
p y
)
Z
g
(
Z y
u)
h x
(v))dz
y
h gwh
在地面,h=0,如果没有地形抬升作用,垂直速度可以认为等于零,则
高一必修1地理第3章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简短知识点

高一必修1地理第3章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简短知识点一、知识概述《高一必修1地理第3章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①基本定义:大气受热过程就是太阳辐射能在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以及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转换热量的过程。
简单说,就是太阳怎么让大气变热的这个过程。
②重要程度:这是地理学科里理解气候、天气等现象的基础。
如果不懂这个过程,后面讲大气环流、气候类型等都会一知半解。
③前置知识:需要对太阳辐射有个基本了解,知道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源不断向外发射能量。
④应用价值:就像知道家里的暖气怎么工作才能更好地调节室内温度一样。
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山上海拔高气温低,也能解释城市热岛效应等现象。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个知识点在大气相关知识里算是基础中的基础,是第三章讲大气环境的重要部分。
②关联知识:和大气环流、全球气候类型等知识点密切相关。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说实话,对于刚刚学习地理的高一学生来说有点抽象。
- 关键点:搞清楚太阳辐射的各种传输方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几个关键环节。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相当高,常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 考查方式:比如让分析某一地区气温变化原因,或者解释某种天气现象背后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太阳辐射:太阳不断向外发射能量,就像一个大灯泡向外发光发热。
这些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到达地球,这就是太阳辐射。
一部分太阳辐射直接到达地面,一部分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削弱。
-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像个滤网,削弱作用分为吸收、反射和散射。
比如说云层厚的时候,太阳光线就被反射回去了很多,就像镜子把光反射走一样,这就是反射作用。
而蓝色天空是散射作用的结果,太阳光里蓝色光被大气分子散射较多。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变热,然后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热量,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就会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就像给地面盖了层被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大气中的波动全章总结
李国平
2008.12
大气科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形成
19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
•特征:在气象仪器的发明、观测网的建立,以及流体动力学理论的发展的基础上,大气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等)相继形成;无线电探空仪发明,第一张高空天气图诞生,真正三维空间的大气科学研究从此开始。
•现代天气学理论、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创立,为天气分析和预报1-2天以后的天气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
•长波动力学理论建立,为后来的数值天气预报和大气环流的数值模拟开辟了道路。
•有重要贡献学者:费雷尔、皮叶克尼斯(挪威学派代表)、罗斯贝(芝加哥学派代表)。
•罗斯贝(Carl-Gustav Rossby,1898-1957 ),1898年12月28日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一开始他主修数学和物理,随
后,他到当时的“气象圣地”挪威的卑尔根师从维·皮叶克尼斯学习气象学。
192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
•1926年罗斯贝到美国加入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天气局,做气象科学研究,并在加利福尼亚组建了美国第一个航空气象台。
1928年他又在麻省理工学院组建全美第一个大学层次的气象专业。
1939年他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再次加入美国天气局,成为该局主管研究工作的主任助理。
1940年,他应邀担任芝加哥大学气象系主任。
二战时他还为美国军方培训了许多军事气象预报员。
•晚年已加入美国国籍的罗斯贝毅然返回瑞典。
1947年为母校组建了斯德哥尔摩大学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为欧洲建立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还创办了著名的地球物理学术期刊
(Tellus)。
同时他还继续指导芝加哥大学的气象研究工作。
•罗斯贝的研究兴趣非常广泛,30年代末期,他对大尺度环流的研究导致了大气长波理论的诞生,这是世界气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57年8月19日罗斯贝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逝世。
纵观罗斯贝的一生,他对于气象科学的贡献不在于其发表论文的数量,而在于其科学论文的质量及独创性。
他是近代大气、海洋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以他名字命名的气象术语有罗斯贝波、罗斯贝数、罗斯贝参数、罗斯贝位涡和罗斯贝变形半径等。
这些概念对于理解所有行星尺度
流体运动都是非常重要的。
•罗斯贝还具有非凡的组织才能。
1944、1945年罗斯贝当选为美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为纪念罗斯贝对科学的贡献,美国气象学会将其最重要的杰出科学进步奖命名为罗斯贝研
究奖,此奖项为国际气象界最重要的气象科学研究大奖。
波动的数学模型-表示波动的方法:抽象or 具体?大气运动的变化特征
时间:周期、循环、振荡、反复
空间:(正负值)相间隔、(高低值)起伏
大气中此类运动可用波动表示,波动形式取简谐波,称为正交模方法或特波解(单波解)方法。
对于一维波动,记为
其中波参数有,A :振幅,k :波数,ω:(圆)频率。
()Re[]
i kx t Ae
ωψ−=()i kx t Ae ωψ−=
大气波动的基本性质
大气运动:(1)准地转的涡旋运动(显式)
(2)波动(隐式)
大气波动:(1)声波
(2)重力波(含惯性波)
(3)涡旋慢波(Rossby 波)
1、声波
形成机制:可压缩大气中,一点的外界扰动引起速度差异(速度)散度连续方程密度变化绝热方程压力变化运动方程气压梯度力使未受扰动点的运动发生变化;同样过程不断向外传播声波。
形成条件:大气可压缩性,绝热变化。
⇒⇒⇒
2、重力波
(1)重力外波(重力表面波)
形成机制:不可压流体,自由面受到(外界)扰动重力作用流体柱高度差异水平压力梯度力运动方程使未受扰动点产生运动(速度)散度,水平辐合辐散不可压流体,质量补偿未受扰动点流体自由面的高度发生变化扰动向四周传播重力外波。
形成条件:不可压缩流体,重力作用。
(2)重力内波(又分层结重力内波、切变重力内波)。
(层结)重力内波形成机制:稳定层结下,扰动在重力-浮力作用下形成振荡(周期振动),通过周围介质向四周传播,形成重力内波。
形成条件:稳定大气层结,重力作用。
⇒⇒⇒⇒
3、涡旋慢波(Rossby 波)
形成机制:旋转大气中,Coriolis 参数f 随纬度变化(即β效应)所引起的波动。
定义:Rossby 波是地球物理流体(大气、海洋)力学中最重要的波动,反映平面上的大尺度运动。
特点:,用涡度方程推导?
形成原因:β效应,两类:绝对涡度守恒和水平无辐散Rossby 波;位涡守恒-有水平辐合辐散Rossby 波。
传播方向特征:单向且向西传播,与声波、重力波的双向传播不同。
0(.)f f y const ββ=+=
•波动:质点由于受力的作用围绕某个平衡振动,而振动在空间的传播形成波动。
•波动与振动:振动是质点的运动,波动是振动的传播形式,是能量传播的一种基本形式。
•大气基本波动
•作用力:重力,气压梯度力,科氏力。
•介质特性:地球大气(旋转,连续,可压缩,具有层结)。
•∴地球大气中基本的波动形式:声波、重力波(重力内波,重力外波)、惯性波和长波(Rossby wave)。
•大气波动(atmospheric waves):在大气作用力(如气压梯度力,重力,科里奥利力)或某些因子(如大气可压缩性,层结,科里奥利参数及其随纬度的变化)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各种波动.大气波动主要包括一些基本波动(如声波,重力波,惯性波,罗斯贝波)和一些混合波动(如惯性声波,声重力波,惯性重力波),大气波动理论的建立为近代数值天气预报奠定了物理基础。
•大气声波
•◎由空气的可压缩性产生的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快波,高频率波,双向(传播)波。
•◎海洋中,声波在暖水区比冷水区传播得快。
•◎天气变化属于低频率变化,除个别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声波对天气变化无影响。
•重力波
•◎是流体介质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波动,它的产生与垂直运动有关。
•(1) 重力外波(表面重力波,surface gravity wave;浅水波,shallow water wave)
•◎处于大气上、下边界附近的空气质点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垂直扰动后偏离平衡位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波动。
•◎是快波,天气学意义不重要。
•(2) 重力内波
•◎重力内波是中速(中频)波,与小尺度(数十km)天气系统关系密切。
•◎实例:对流云、波状云,飞机颠簸(间接感觉)。
•惯性波
•◎处于平衡位置的空气质点,由于某种原因受水平扰动后偏离平衡,在科氏力作用下形成的波动。
◎对中尺度(数百km)运动,属于慢波。
惯性波对中尺度运动有重要影响。
•◎实际大气上,纯惯性波并不存在。
科氏力、重力是同时起作用的,所以是以惯性—重力波这种混合波的形式出现。
•大气长波(Rossby波)
•◎罗斯贝长波:水平无辐合、辐散(D=0)的长波。
•◎高空天气图上的特征:自西向东移动(单向性),移速接近(慢波),波长为几千km,绕地球一圈有3~6个(“冬三夏四”),把这种流型所蕴含的波动称为Rossby波(大气长波,行星波)。
•注意:通过天气图看到的是气流的流型,并非是波动(质点运动与波动的关系)。
•◎罗斯贝波是单向传播波,慢波,对大尺度天气变化过程有重要意义。
•画外音:长波理论发表时只有地面图,没有高空图验证。
Rossby在搞西风波时,他首先用地面图来说明了高空西风波的存在又以极简单的数学证明形成这种波的原因,结果,开阔了气象学的一个新的阶段之后,一系列的问题引了出来,已吸引了一大批人来全面开展工作。
•学者名言:“长波是罗斯贝画天气图画出来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
•大气波动实例
•从波动的角度去看,大气中各种尺度的运动及伴有的天气演变,都是在一定的大气波动作用下产生的。
•(1)大气中的小尺度运动(水平范围的量级约为10千米)及其伴有的天气(如夏季午后雷阵雨)都与大气重力内波的活动密切相关;
•(2)大气中的中尺度运动(水平范围的量级约为102千米)及伴有的天气(如台风)都与大气惯性重力内波的活动密切相关;
•(3)大气中的大尺度运动(水平范围的量级约为103千米)及其伴有的天气(如冬季寒潮-冷涌,cold wave)都与长波(罗斯贝波)的活动密切相关;
•(4)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厄尔尼诺现象则与超长波(行星罗斯贝波)和开尔文波的活动有关。
课后学习:网络教学资源•个人网页:
李国平:
•精品课程网页:
•综合教学平台:
李国平:《动力气象学》、《动力气象学提高》
毛文书:《大气流体力学》、《动力气象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