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要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上要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发表时间:2018-09-06T10:37:40.3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总第279期作者:华琼[导读]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实验小学442200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其一,从人学角度说,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其二,从课程角度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因此,教师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课堂需要预设,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怎样理解预设?预设与备课、教案有何区别与联系?预设在教学中起什么作用?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老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干预。
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不只是“预设”的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必然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生成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但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怎样理解生成?生成就一定有价值吗?如何保证积极的、有效的生成?
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是指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总之,生成性激活了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并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当然,正如课堂不能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一样,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凡事都有“度”,重要的是和谐、融合、自然。
生成从性质角度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效果角度说,有有效的一面,也有无效的一面。积极的、有效的生成,一方面取决于生成的问题和事件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取决于解决问题和事件过程的价值。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成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老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