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学说
马克思五种社会形态学说
马克思五种社会形态学说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是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总结。
这五种形态分别是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
下面将对这五种形态进行详细介绍。
原始公社制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形态,也是最简单的形态。
在这个时期,人们生活在采集、狩猎和渔业为主的社会中,生产力水平极低,生产方式也非常原始。
在原始公社制中,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小型社群中,没有私有财产和阶级之分,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都是共有的。
这种形态存在于公元前20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左右。
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种社会形态,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奴隶制是以奴隶为生产资料的私有财产,奴隶主通过剥削奴隶来获取财富。
在奴隶制中,奴隶没有任何权利,他们被视为物品而不是人类。
奴隶制是一种非常野蛮和残酷的社会形态。
封建制是指中世纪欧洲的一种社会形态,大约出现在公元5世纪至15世纪左右。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封建制是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和农民为生产资料的私有财产,地主通过剥削农民来获取财富。
在封建制中,地主和农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是指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一种社会形态,大约出现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机器生产技术,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
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工人为雇佣劳动力的私有财产,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来获取财富。
在资本主义中,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马克思最终追求的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是指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实现全民所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通过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来完成。
总之,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精辟总结。
这五种形态各具特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作用。
马克思学说
马克思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按照列宁在1913年的提法,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根据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也可作此分类)。
另外,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对其哲学分别做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角度的解读。
由于马克思学说涉及领域之广,使得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分别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对其进行阐释,因此还可以根据学科分工考察其内容。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
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
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其意义一、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发展。
其中,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是他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分配的重要观点。
本文将对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并探讨其意义。
二、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基本概念1. 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创造出超过其工资所得部分的价值,这部分价值被称为剩余价值。
2. 平均利润: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润率差异。
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马克思提出了平均利润概念,即通过将所有企业的利润加权平均得到一个统一的利润率。
3. 利润率:指企业获得利润与其投入资本之比。
三、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核心观点1. 利润率均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利润率差异。
通过平均利润的概念,马克思试图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使得各个企业的利润率趋于一致。
2. 剩余价值再分配:在平均利润学说中,马克思强调了剩余价值的再分配问题。
他认为,剩余价值应该按照不同企业的资本规模进行重新分配,以实现利润率的均衡。
3. 无剥削经济:马克思认为,在平均利润学说下,不存在剥削劳动者的现象。
因为平均利润的计算方式会将剩余价值按照一定规则重新分配给企业,从而消除了劳动者被资本家剥夺剩余价值的问题。
四、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1. 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通过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可以提高整个经济体系中资源的有效配置程度。
这有助于避免某些行业或企业获得过高或过低的利润,从而提高经济效率。
2. 社会公平与正义:通过剩余价值的再分配,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公平与正义。
不同企业在利润分配上不再存在过大差异,劳动者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报酬。
3. 剥削问题的解决:马克思认为,在平均利润学说下,劳动者不再受到资本家的剥削。
这对于减少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人的本质与发展问题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基础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开始明确地提出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并且明确指出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7]”。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阐述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8]”,这是个体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第二,是人的才能、志趣和审美能力的多向度发展。
这里包括人的物质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多向度发展。
第三,是共产主义崇高品德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比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造就人的本性方面更为重要,故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在其发展上必须具备符合一定社会关系的道德品质。
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人类全面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目标,也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
在社会生产发展允许的条件下,教育只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却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人的全面发展以教育的全面发展为手段。
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特点,要求教育以全面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为己任。
全面发展学习者的个性,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学习者的个性获得全面、和谐、自由、充分和可持续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二)终身教育观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1965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以终身教育为题做了学术报告,并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终身教育的原则。
此后,朗格朗陆续撰写《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终身教育问题》等著作,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提倡终身教育,开展系列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特点
嘿,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学说,那可真是如同黑暗中的明灯啊!就说它的科学性吧。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大量社会现象和历史经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你想想看,这就好比一个超级厉害的导航,指引着我们正确地理解社会的走向。
再来说说它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可不只是纸上谈兵,它是要推动社会变革的!就像一场汹涌澎湃的浪潮,冲击着旧有的不合理制度。
还记得那些伟大的工人运动吗?那都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推动着人们去争取自己的权益啊!
还有实践性,这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关键特点之一。
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应用到生活中去。
就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解决现实问题的大门。
比如我们在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在运用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智慧。
其人民性就更不用说啦!马克思主义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人民的幸福和解放而努力。
这就如同一个温暖的怀抱,给予人民力量和希望。
想想那些为了人民奋斗牺牲的革命者,他们不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生动体现吗?
马克思主义学说,那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学说啊!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咱可不能小瞧它,要好好研究它、运用它,让它继续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发挥巨大的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这么牛,就是这么重要!咱得好好珍惜它,让它的光芒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以此作为此理论体系的根本,绝大多数仍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尊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尽管其中有许多政府根据政治环境的新需要而对此主义进行了补充工作。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也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
中不断发展的。
科技创新 马克思 生产力学说 基本原理
科技创新马克思生产力学说基本原理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马克思的生产力学说揭示了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深入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的生产力学说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劳动工具和技术手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能力。
马克思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科技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科技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指出,科技创新能够改变社会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
通过引入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科技创新能够改变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科技创新也能够创造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科技创新还对于社会变革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生产关系,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变革的发生。
同时,科技创新也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通过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科技创新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需求,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然而,科技创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科技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科技创新需要进行大量的科研和试验,需要建立完善的研发机构和创新体系,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
其次,科技创新需要克服技术难题和市场风险。
科技创新需要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错和实践,需要克服技术难题和市场竞争。
最后,科技创新需要注重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还需要注重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公平等因素。
科技创新是马克思生产力学说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学说
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而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
他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社会中实现的。
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意识和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这是因为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历史的产物。
他指出,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演进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也随着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与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本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
他认为,人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和创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要联系方式,通过实践,人不仅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也能够改变和创造社会。
人的本质是通过实践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基础和动力。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本质是具有创造性的。
他认为,人是能够创造和改造世界的动物,通过劳动和创造,人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也能够改变和创造社会。
人的创造力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还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和发展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强调了人是社会的产物、历史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具有创造性,并且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学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多重属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Company Logo
一、民主运动、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马克思 主义政治学说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
3.三大工人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意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 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 社会实践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发生后,工人运动取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成为 社会运动的主流。 教训: 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因此,创立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就成为时代 迫切的需要。
二、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
(2)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法国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 在阶级斗争学说方面,主要是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所作的经济分析的方法和观点 ,以及法国历史学家梯也尔、米涅、基佐等人的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吸收了上述有关阶级斗争的历史知识、经济分析观 点,和有关国家机关、暴力的作用等大体上正确的思想,而摒弃、批 判了他们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恐惧、厌恶的阶级局限 性,把阶级斗争的理论、国家与暴力的作用的理论放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础之上,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国家学说。
二、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
(3)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系列政治观点 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 主义者,哲学家 ,作家。 康帕内拉1622年在狱中写成《太阳城》一书,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空想 社会主义著作。他在书中描绘出一个根本不同于当时西欧各国社会的 新型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私有财产;人人劳动 ,产品按需分配;太阳城里实行“哲人政治”,只有大智大慧的“贤 哲”才能担任最高管理人(称为太阳)及其助手;教育与生产相联系 ,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这一设想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 者有一定的影响。 他曾写下这样的光辉诗句;“我降生是为了击破恶习,诡辩、伪善、残 暴行为„„我到世界上来是为了击溃无知。”
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
1.论证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有关;
2.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阶级的存在只与一定历史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有关。
原始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而阶级斗争,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逐渐消失。
《共产党宣言》是什么时间提出的
1848年2月21日作为小册子首次出版,2月24日正式出版。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有一个过程,为马克思思想创立的前提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3.在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过程中,第一比较系统的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来源根基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4.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5.马克思主义有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有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即实践为基础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人民性。
7.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升华的根来源根基因在于:马克思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掌控。
8.作为马克思主义发生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即三大工人起义是: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9.依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更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质变是量变的必定结果 2.量变是质变的需要准备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之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10.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坚持事物质的数量限度。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两大发现。
1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即是相对的,这个范围是: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
13.坚持就是胜利这个观点的哲理在于:量变必定引起质变。
14.列宁对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5.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实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
16.主观辨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有一个过程,为马克思思想创立的前提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3.在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过程中,第一比较系统的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4.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5.马克思主义有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有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即实践为基础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人民性。
7.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升华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8.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即三大工人起义是: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9.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之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10.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保持事物质的数量限度。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两大发现。
1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这个范围是: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
13.坚持就是胜利这个观点的哲理在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14.列宁对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5.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6.主观辨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本质上是一致的,但表现形式不同。
马克思主义的五行态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五行态学说
首先,马克思是反对五行态学说的,因为该学说把世界的本源简单归为5种要素,是机械唯物主义的。
其次,该学说把5种要素看作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
再次,有些星球并不是这5种要素构成的,存在有火无水的现象。
马克思是主张对立统一的,并且这个具体的统一体是会破裂的,和五行说没有交叉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记,矛盾指的是对立与统一,而阴阳是指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方面。
其实马克思的矛盾就是古代人所说的阴阳,你费尽心思找他们的不同点,几乎找不出来,只是表达不同而已。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恩格斯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说”。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地指出了人类
历史发展的如下五个阶段——原始氏族社会、古代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农奴制社会、近代雇佣劳动制(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时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
从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
他在实践中第一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
恩格斯于1842年底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
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加工人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工人阶级立场,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测中吸取合理因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体的。
他的学说可以总结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认为人类是通过社会活动,创造、维护和改变社会关系来实现自身价值和意义的。
他认为,人的本质和人的历史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被异化和扭曲,但是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将得到彻底的恢复和发扬光大。
他强调了人类的创造性,认为人类的本质在于创造,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肯定。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认为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幸福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张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支持和保障。
人类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人的本质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得以体现。
因此,马克思认为,要真正理解人的本质,必须把它放在社会关系的背景下来考察。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与其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的生产活动是其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必然导致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因此,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关系的转化和变革,不断地实现和发展的。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一种以人类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所构成的。
同时,马克思还关注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关系,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人的本质得以发挥和实现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的两个学说
马克思的两个学说
马克思的两个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基础,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而不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
他认为社会是在一个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并通过革命来推翻旧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
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分析。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仅造成了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还导致了工人的剥削和压迫。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资料归少数人私有,而大多数人只能通过卖劳动力谋生,无法享有自己创造的价值。
他主张工人阶级通过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的基本原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例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物质性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不是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决定社会的走向。
- 辩证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如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既有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又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相互依存,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 质量互变规律指出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
例如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经济矛盾的不断积累(量变),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重大变革(质变)。
-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但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发展,是一种“扬弃”。
2.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等社会存在因素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
例如在封建社会,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等级森严、君权神授等封建思想意识的存在;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意识逐渐成为主流。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
例如,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巨大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如手工工场、封建土地所有制等)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工厂制度、雇佣劳动制度等)所取代。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人的学说意义
马克思人的学说意义马克思人的学说,那可是相当了不起的东西啊!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认识自己的道路。
咱们先说说人在马克思眼里是个啥样儿。
马克思认为人啊,可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啥意思呢?你就想啊,每个人就像一颗珠子,这社会关系呢,就像把这些珠子串起来的线。
你能说一颗珠子就能代表整个项链吗?肯定不能啊。
人也是这样,脱离了社会关系,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比如说你在公司里,你是员工,和老板、同事有各种关系;回到家呢,你是子女或者父母,又有另外的家庭关系。
这些关系就像一张大网,把你紧紧地编织在社会这个大结构里。
马克思的人的学说对咱们理解人性也有巨大的帮助。
人性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在社会活动里慢慢形成的。
你看那些从小在不同环境长大的人,性格和价值观就会有很大差别。
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乐观开朗,充满爱心;而在压抑环境里长大的,可能就比较内向或者容易有攻击性。
这就好比种庄稼,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雨露,种出来的庄稼就茁壮;贫瘠的土地,长出来的庄稼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那马克思人的学说在咱们的社会发展中有啥意义呢?意义可太大了!它让我们知道了,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像盖房子,你不能只想着把房子盖高,还得考虑房子里住的人舒不舒服。
社会发展也一样,不能光追求经济增长,还得让人在这个社会里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从劳动者的角度看,马克思的学说就像一把保护伞。
以前的劳动者多苦啊,被剥削得厉害。
马克思站出来说,人应该有尊严地劳动,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应该合理地回报给劳动者。
这就像一群蜜蜂,蜜蜂辛辛苦苦采蜜,结果蜜都被别人拿走了,那蜜蜂还有啥干劲儿呢?现在咱们讲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啥的,都和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关系。
再说说人的自由吧。
马克思说的自由可不是那种想干啥就干啥的无政府主义的自由。
他说的自由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自由。
这就好比放风筝,风筝得有线牵着才能飞得高、飞得稳。
马克思学说
卡尔·马克思_学说一、学说卡尔·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理论家和组织家、经济和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及伟大的社会预言家。
本文只论述他的社会学思想。
一般学说马克思认为,社会包含对立力量的运动平衡,对立力量的冲突和斗争导致社会变革。
马克思是从进化论观点出发的。
他认为斗争而非和平的发展是进步的动力,斗争是万物之父,社会冲突是历史进步的核心。
这种思想与他的18世纪先驱者的大部分学说大相径庭,而与19世纪的许多思想吻合。
在他看来,历史的动力是人们联合起来为从大自然获得生存资料不断进行斗争的方式。
“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也是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对温饱、居住和衣着的追求就是他的首要目标。
即使今天我们在试图分析现代复杂的结构时,这些需求仍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但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并未中止。
人是永不满足的动物。
基本需求的满足又“引起新的需要。
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在发现了满足原来需求的手段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需求。
在努力满足基本需求和次要需求的过程中,人类一经摆脱原始公社的发展阶段,便参与了敌对的联合。
从人类社会出现分工开始,分开就导致了敌对阶级的形成。
敌对阶级是历史舞台的主角。
马克思是相对主义历史学者。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和所有思想体系,是具体地植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
“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例如,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地主、资本家和工资收入者这三种分工是永恒地存在于事物的自然秩序中的。
马克思则认为,这些范畴只属于特定历史时期,是事物的历史过渡状态的产物。
强调历史的具体性是马克思的方法的特点。
例如,他在谈到以前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的同时,又强调阶级斗争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同的。
马克思的激进的先驱者往往把历史看作是穷人和富人、掌权者和无权者之间一成不变的斗争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学说(一)剩余价值马克思是一个大经济学者,他的学说代表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和亚当·斯密代表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一样,在这一点无论赞成马克思或是反对者都应该一致承认。
马克思底经济学说,和以前个人主义的经济学说不同之特点,是在说明剩余价值之如何成立及实现。
二千几百页的《资本论》里面所反覆说明的,可以说目的就是在说明剩余价值这件事。
亚当·斯密也曾说过:“在土地未私有资本未集聚的最初状态,劳动者所生产的东西全属劳动者自己所有。
”(见《原富》一卷六六页。
)又说:“劳动者自己享有全部生产品的最初状态,土地私有资本集聚之后便不行了。
”(见《原富》一卷六四页。
)这两段明明说因为土地和资本私有底缘故,劳动者不能得着所做的生产品全部分,只得着一部分。
那剩余的部分归了何人呢?照马克思底学说,这就叫做剩余价值,是归了资本家底荷包,资本家夺取了劳动者底剩余价值,做为他私有的资本,再生产再掠夺,以次递增,资本是这样集聚起来的,资本制度就是这样发达起来的。
话虽这样简单,但是要真实明白剩余价值是什么,以及他是如何成立如何实现和分配的,本是一件很烦难的事,现在不得不略略说明一下。
要明白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是什么,首先要明白马克思所指的价值是什么,其次要明白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价值是什么及劳动价值如何定法。
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者,对于凡物之价格都分为自然价格(NaturalPrice)、市场价格(Market-Price)两种。
剩余价值所指的价值,是自然价格所表现的抽象价值,不是市场价格所表现的具体价值,我们千万不可弄错。
劳动价值也分二种:(一)劳动力自身之价值,即是劳动者每月拿若干工钱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之价值;(二)劳动生产品之价值,即是劳动者每月做出若干生产品之价值。
这两种劳动价值是如何定的呢?照马克思底意思是说:凡两件货物互换,这两件货物一定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譬如拿若干布匹换若干面粉,这两样货物形式不同,物理的性质不同,用处不同,他们相同的地方只是都为劳动所作的结果;因此所费劳动相等的货物价值亦相等,用十二小时做成的货物,价值比用六小时做成的货物高一倍,一个茶碗价值二角,一个茶壶价值一元,壶底价值比碗大四倍,是因为做壶所用的劳动比做碗的多四倍。
所以马克思说:“一切用劳力所制造的商品(就是货物)之价值,乃是由制造时所需社会的劳动分量而定。
”(劳动分量,就是劳动时间长短的意思。
社会的劳动,是与个别劳动不同的意思;个别劳动有个别勤惰巧拙以及工具精粗的差异,所谓社会的劳动,是指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状况之下,将这些个别的差异都作为平均程度,因此社会的劳动也叫做平均的劳动。
)劳动者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因此劳动力自身也是一种商品,所以马克思说:“劳动力这种商品底价值,乃是由培养他所需的劳动分量,也就是制造劳动者及其家族生活品所需的劳动分量而定。
”马克思所谓制造一切商品所费的劳动分量,乃是兼“生的劳动”(制造该商品时所费的劳动)和“死的劳动”(制造该商品时所用原料、工具、建筑等以前所费的劳动)二种而言,这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马克思的价值及劳动价值公例,略如以上所说,以下再说剩余价值是什么。
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乃是货物的价值与制造这货物所费的价值(兼生的劳动之价值及死的劳动之价值而言)之差额;例如费一万元生产一万五千元的货物,在这货物一万五千元的价值中,除去生产这货物所费一万元的价值,所剩余的五千元就是剩余价值。
说详细一点,常分为剩余价值之成立及剩余价值之实现和分配二部分:剩余价值是如何成立的呢?照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成立的,不是在流通过程中成立的,这个意思十分重要,我们也千万不可弄错。
此话怎讲?因为马克思所指出的剩余价值,虽然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够实际归到资本家底荷包,但是夺取底方法和剩余价值底本质,都不是指流通过程中一件一件生产品的卖价,乃是指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为资本家所做“剩余劳动”的价值。
“剩余劳动”又是什么呢?是因为近代利用机器,制造业底规模一天大似一天,手工的生产品比机器的生产品货色不好价钱又贵,因此手工业一天衰败似一天。
于是由手工工业时代变了机器工业时代,由家庭工业时代变了工厂工业时代,由独立生产时代变了共同生产时代,这就叫作“产业革命“。
自产业革命以来,所有生产所必需的工具(土地、矿山、房屋、机器、原料等)都为资本家所占有,资本家以外的人,除了将自身底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便做不成工,便得不着生活费用。
资本家给他们多少生活费用(即工钱)呢?照马克思的价值公例,一切商品之价值常与制造此商品时所费的劳力相等,劳力(也是一种商品)之价值(即工钱)也常与培养这劳力所需的劳动(即制造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品之劳动)相等。
那么,譬如一个劳动者每日所需的生活品值六小时的劳动分量,照理他每日做工六小时便已产出他生活品的价值;然而资本家往往要劳动者每日做工十二小时,所给工钱只值六小时的生活品,其余六小时,在实际上劳动者未曾得着工钱,是替资本家白做了,这白做的六小时就叫作“剩余劳动”。
生产品之全部价值都是劳动者做出来的,而劳动者所得只一部分与六小时劳动价值相等的工钱,其余一部分由六小时剩余劳动而生的价值,就叫作“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如何实现和分配的呢?剩余价值虽然成立在生产过程中,但是必须到了流通过程中才能够实现。
资本家雇用劳动者产出一定价值的货物,剩余价值的本质及作用固然已经包含在这货物之中;然必待将这货物卖给消费者,把这货物底价值变成市场价格,剩余价值变成货币归到资本家底荷包,这时剩余价值才算实现。
譬如一资本家费价值五成的劳动工钱,造成价值十成的棉纱,这时剩余价值五成固然已经由剩余劳动五成在生产过程中成立了,然必待将棉纱卖给消费者,将价值十成的货物变成价格十成的货币归到资本家底荷包,那时五成剩余价值才算实现了。
这是因为生产者不能将货物直接卖给最后消费者,中间必须经过贩卖者之手,贩卖者须得一定资本及劳力之报酬,于是生产者不得不在价值以下的价格卖出他的货物。
譬如用价值五成工钱造成价值十成的棉纱,因为贩卖者之报酬,价值十成的棉纱至多只能卖得价格八成的货币,因此五成剩余价值中,制造棉纱的资本家只能得着三成,其余二成是归了贩卖棉纱的资本家;制造棉纱的资本家若是问他资本家借过资本,便须拿一部分剩余价值付他资本家的利息;纱厂底地基若是向地主租的,又须拿一部分剩余价值付地租。
剩余价值大概是如此分配的,各种资本家分配所余才是制造棉纱的资本家实际得着的剩余价值。
所以说: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成立的,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的。
资本家底资本是夺取劳动者剩余价值变成的,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之价值变成的;工作时间越长,剩余劳动越加多;工钱越少,剩余劳动也越加多;出产能力越提高,剩余劳动也越加多。
所以资本家想扩张剩余价值,天天在那里提高出产能力,天天在那里反对增加工钱、反对减少工作时间,拿剩余价值变成货币,又拿货币制造商品、增加剩余价值,再拿剩余价值变成货币,如此利上生利,这就叫作“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
资本主义的生产营业底规模一天大过一天,掠夺兼并底规模也一天大过一天,加上交通机关一天便利过一天,殖民地新市场一天扩大过一天,精巧的机器一天增多过一天,大银行大公司便一天发达过一天,从前的小工业都跟随着这些制度之发展,逐渐被大工业吸收了压倒了。
这种吸收压倒底结果,便是把全社会的资本聚集在少数人手里,这就叫作“资本集中”。
在从前小工业时代,资本不集中,因此产业不能发达,所以资本集中使生产能力增加产业规模扩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好过以前的生产方法只在这一点。
但是在财产私有制度之下,把全社会的财产大部分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便自然发生以下各项结果:(一)无财产的佣工渐渐增多;(二)生产能力增加而无产佣工的购买能力不能随之增加,因以造成“生产过剩”的结果,生产过剩又必然造成“市场缩小经济恐慌”和“工人失业”两种结果。
合起这几项,结果,无产佣工的困苦一天比一天沉重,而他们的人数却一天比一天增多,他们的团结也就一天比一天庞大,这个随着资本集中产业扩张而集中而扩张的无产阶级,必有团结起来,夺取国家政权,用政权没收一切生产工具为国有,毁灭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之一日。
象以上所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怎样利用机器对手工业起了产业革命,怎样夺取剩余价值集中资本,怎样造成大规模的产业组织,同时便造成了大规模的无产阶级,又怎样造成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革命之危机,这种种历史上经济制度之必然的变化,在马克思学说里叫作“经济的历史观察”,又叫作“唯物的历史观察”。
(二)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学说虽然没有专书,但是他所著的《经济学批评》、《共产党宣言》、《哲学之贫困》三种书里都曾说明过这项道理。
综合上列三书中所说明的唯物史观之要旨有二:其一说明人类文化之变动。
大意是说:社会生产关系之总和为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法律、政治都建筑在这基础上面。
一切制度、文物、时代精神的构造都是跟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的,经济的构造是跟着生活资料之生产方法变化而变化的。
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生活,倒是人的社会生活决定人的意识。
其二说明社会制度之变动。
大意是说: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有变动,社会制度也要跟着变动,因为经济的基础(即生产力)有了变动,在这基础上面的建筑物自然也要或徐或速的革起命来,所以手臼造出了封建诸侯的社会,蒸汽制粉机造出了资本家的社会。
一种生产力所造出的社会制度,当初虽然助长生产力发展,后来生产力发展到这社会制度(即法律、经济等制度)不能够容他更发展的程度,那时助长生产力的社会制度反变为生产力之障碍物,这障碍物内部所包涵的生产力仍是发展不已,两下冲突起来,结果,旧社会制度崩坏,新的继起,这就是社会革命;新起的社会制度将来到了不能与生产力适合的时候,他的崩坏亦复如是。
但是一个社会制度,非到了生产力在其制度内更无发展之余地时,决不会崩坏。
新制度之物质的生存条件,在旧制度的母胎内未完全成立以前,决不能产生,至少也须在成立过程中才能产生。
马克思社会主义所以称为科学的不是空想的,正因为他能以唯物史观的见解,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所以成立所以发达所以崩坏,都是经济发展之自然结果,是能够在客观上说明必然的因果,不是在主观上主张当然的理想,这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别家空想的社会主义不同之要点。
有人以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是一种自然进化说,和他的阶级争斗之革命说未免矛盾。
其实马克思的革命说乃指经济自然进化的结果,和空想家的革命说不同;马克思的阶级争斗说乃指人类历史进化之自然现象,并非一种超自然的玄想。
所以唯物史观说和阶级争斗说不但不矛盾,并且可以互相证明。
马克思底好友恩格斯曾述说马克思的意见道:“在历史各时代,必然有他的生产分配之特殊方法,又必然由这种特殊方法造出一种社会制度,那时代的政治和文明之历史,都建设在那个基础上面,依据那个基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