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论及其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特质论:奥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

特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有广泛的反应倾向,因而会以特定的方式反应,这种倾向叫做特质。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依据人们可能会有的特定行为来描述他们。尽管不同的特质论者对组成人格的特质种类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一致认为特质是组成人格的关键。除此之外,特质论者还认为人类的行为与人格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一些习惯总会同时发生从而形成所谓的特质。在稍高层次的组织中,不同的特质相互联系组成艾森克所谓的类型。总之特质论认为,人有广泛的以特定形式发生反应的倾向,并且人格存在着层次结构。

高登.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在奥尔波特漫长而极具影响力的一生中,他注重了人类行为之健康的、人性的、有组织的各方面,这与强调行为之本能的、神经质的、紧张解除及机械的观点正好相反。奥尔波特相信特质是人格的基本组成单位,特质确实存在并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特质是人格的普遍倾向,它可以解释人类行为在跨情境和跨时间里的规律性。特质可以三种特性来确定:频率、强度和情境的广度。

奥尔波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他的每个行为事实上都可追溯到其影响。一般来说,人们这样的首要特质为数不多。中心特质(反映了比首要特质更为有限的行为倾向。次要特质指最不明显、最少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的倾向。换句话说,这种特质的显著性和普遍性因人而异。特质是一个人在大多数情境下会表现出的而不是在任何情境中都会表现的行为倾向。在理解行为时,情境与特质的概念都是必不可少的。特质的概念在解释行为的一致性时非常重要,而情境的重要性则体现在对行为变异性的解释。

奥尔波特提出了机能自主这一概念。机能自主指的是尽管成人的动机可能是根植于童年时期紧张消除的动机,但他们的行为与早期为消除紧张而作出的努力已经没有了联系。最初为了降低饥饿和焦虑所作出的努力,现在却成了快乐的源泉,且这一努力本身也就成了动机。“曾经是外在的、辅助性的,如今却成为内部的、有强大作用的。行为本来只是满足某一驱欲或某一简单的需求,现在却是为了满足自身,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是为了满足自我意象(自我理想)。奥尔波特对个体独特性的强调。此外,奥尔波特注重个体独有特质的研究或者说对个体的深入研究,他认为这样才能更广泛地了解人。

艾森克的特质—类型与因素分析的理论

艾森克的科学标准极为严谨,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弄清并测量概念。他坚持认为需要有完善的工具来测量特质,强调必须有能够经得起反复检验并可以进行反证的理论,还强调了建立每一特质的生物基础的重要性。艾森克强调,因素分析的统计技术是测量与特质分类得以发展的基础。因素分析技术能够大量地处理许多人所使用的测验项目。

研究把因素分析得出的因子叫特质,特质是依据各相关项目或行为的共同特征来命名的。通过更深入的统计分析,艾森克发现了能够解释因素或特质下的基本维度,这些基本维度被称为类型。艾森克发现人格存在三个基本维度,即外倾-内倾性,神经质(稳定-不稳定),神经质。艾森克创建了两个问卷来测量人们的内倾-外倾性,Maudsley人格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艾森克认为,个体在内倾-外倾维度上的差异反映了神经生理功能上的不同。基本上,内倾者较易为

事件激活,比外倾者更易接受社会规则。因而内倾者更容易受到约束和抑制。总之,内倾-外倾维度是一个表现出个体行为功能差异的重要组织,这种差异是源于生理机能上的遗传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问卷方式或实验程序测出,再通过因素分析法来验证。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与他的变态心理学及行为改变理论密切相关。神经系统功能所遗传的生理差异正是这一维度个体差异存在的基础。个人产生病症或心理障碍的可能性与基本的人格特征及神经系统功能的规律有关。艾森克在强调遗传因素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大力支持行为治疗。

雷蒙德.卡特尔特质与因素分析的理论

卡特尔强调研究方法与人格理论之间的联系的紧密性。卡特尔对人格研究中的三种方法进行了区别:双变量、多变量及临床的方法。典型的双变量法是依照物理科学的正统的实验设计而来,它包括两个变量,一个是独立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另一个是因变量,是观察实验操纵的效果而予以测量的。与此相反,多变量法同时研究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另外,在多变量实验里,研究者并不操纵变量,而是让生活本身去进行实验,然后用统计方法去抽取有意义的维度和因果关系。因素分析法是多变量法的一个例子。双变量法和多变量法都注重科学的严谨性,两者的区别在于,双变量法中实验者只注意少数几个可操纵的变量,而在多变量方法中实验者考虑的是自然情境中的多个变量。卡特尔对双变量法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仅仅注意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简单的、琐碎的人格研究法。人类行为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并表现为许多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就科学目的和哲学假设来说,临床法和多变量法十分接近,而与双变量法不同,临床学家与多变量研究者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以直觉来估计变量,以记忆来保存事件的痕迹,而后者则使用系统的研究步骤和统计的分析,临床法缺乏科学严谨性。

卡特尔特别重视人格的结构,卡特尔认为基本的结构元素是特质,特质在早期被称为倾向性。特质这个概念表示在不同时间和各种情况之下行为的某种类型和规律性。特质之间有众多的区别,其中有两项特别重要。第一个重要区别是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及动态特质,第二个重要区别是表面特质及根源特质。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编制了16PF。尽管卡特尔注重行为的一致性与人格的结构,但同时他也关注历程和动机。他努力确定动态的特质与行为的动机来源,并不断强调因素分析,他分析了人们在特殊情境下的行为过程以及行为方式,他认为人类动机由内在倾向,称为尔格与环境决定的动机,称为情操所组成。卡特尔认为人是动态的,个人在任何时候的行为都取决于他的特质及和情境有关的动机变量。除此之外,状态和角色在解释行为的变化性时尤其重要。特质描绘的是一般的行为模式,而状态的概念与情绪和心情的改变都有关,这种改变部分是由特定情境的刺激力量来决定。卡特尔认为特定的行为与环境条件更为密切,而与一般人格因素的联系却不太密切。因而,习俗及规范可能会改变着人格特质对行为的影响,角色的概念还表示对完全相同的刺激,个人可能会根据他在该情境下的角色,而以不同的方式去知觉。

总之,尽管卡特尔相信人格因素在跨情境中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但他同时也相信,个人的心情(状态)和他在某一情境下呈现自己的方式,都会影响到他的行为,根据卡特尔的理论,行为代表着个人在情境中的特质,在情境中的尔格及与态度相联系的情操,随时间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状态和角色。

卡特尔确定了特殊环境及遗传对每一个特质的影响程度,在发展模式方面,卡特尔进行了年龄趋势的研究,即确定每一发展阶段的特质种类及特质的一般水平。年龄趋势的研究也包括对每一特质的发展进行跨时间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