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口狭窄外科治疗

肺动脉口狭窄外科治疗
肺动脉口狭窄外科治疗

肺动脉口狭窄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讨论肺动脉口狭窄外科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

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为严重肺动脉瓣狭窄应接受球囊瓣膜成形术,如无该术适应证,则应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关键词】肺动脉口狭窄外科治疗

肺动脉口狭窄的定义一般是指左、右心室之间无交通(即室间隔完整),但在肺动脉瓣、瓣下(右心室漏斗部)或瓣上(肺动脉干及其分支)有狭窄。其后果是使右心

室排血受阻,导致右心室压力增高、肥厚及扩大。肺动脉瓣狭窄较常见,狭义的

肺动脉口狭窄即指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可伴有卵圆孔未闭或房间隔缺损(称法洛三联症),也可引起继发性漏斗部狭窄;单纯的右心室漏斗部狭窄很少见,多伴有室间隔缺损。

【临床表现】

1.狭窄程度轻者,可无症状。狭窄较严重时,有劳动后心悸、气急、乏力。

有时有头晕、胸痛及晕厥,晚期可出现心力衰竭。法洛三联症时有发绀及杵状指(趾)。

2.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粗糙响亮的收缩期喷射性杂音,3~5级,传导广泛,

伴有震颤。第二心音常明显分裂(≥0.05秒),但肺动脉瓣区的P2可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影正常或轻度扩大,晚期可见右心室和右心房明显增大。肺动

脉主干明显突出(狭窄后扩张),肺野正常或清晰。

2.心电图右侧胸导联的QRS波图形可反映肺动脉瓣狭窄的程度。轻度狭窄时,心电图无明显改变,或V1导联呈rsR图形;重度狭窄时,V1的R波明显增高,

伴电轴右偏和右心房肥大;极重度狭窄者,V1可呈qR图形。

3.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显像能确定狭窄部位,多普勒检查可测量经狭窄部位

的血流速度,进而估算狭窄程度。

4.右心导管检查

(1)右心室收缩压增高,肺动脉压力无改变或略降低,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出

现收缩期压力阶差[>1.3kPa(10mmHg)]。压力阶差越大提示狭窄越严重。

(2)根据导管从肺动脉拉回右心室时连续描记的压力曲线,可判断肺动脉口狭

窄的类型。

(3)法洛三联症伴有自右向左分流时,周围动脉血氧饱和度可降低。导管可自

右心房经未闭卵圆孔或房间隔缺损进入左心房。

【诊断常规】

(一)诊断要点

1.症状取决于狭窄的程度,轻度狭窄可完全无症状,严重狭窄者可出现呼吸

困难、乏力等症状。

2.查体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可伴震颤,多数病例肺动脉瓣

听诊区第二心音不同程度减弱。

3.辅助检查 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核磁共振可显示肺动脉瓣的厚度、狭窄程度及狭窄后的扩张,心导管检查可以直接测压。

(二)鉴别诊断

1.心房间隔缺损轻度肺动脉口狭窄的体征、心电图表现与心房间隔缺损有相

似之处,鉴别要点参见“心房间隔缺损”。

肺动脉口狭窄的手术治疗(一)

肺动脉口狭窄的手术治疗(一) *导读:肺动脉瓣狭窄过去一般都在中度低温下(30~32℃)施行直观视膜交界切开术,低温方法简便,对体内生理功能的紊乱较少,术后恢复顺利,但由于低温仅能提供安全安全循环阻断时限6~8分钟,心内操作必须仓促完成,且无充裕时间对心内畸形进行探查和纠治。近年来体外循环日臻完善,心肌保护和手术技巧的进展使心内直视手术更为安全,因而肺动脉口狭窄手术一般均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纠治术。…… 低温下肺动脉瓣直视切开术:仅适于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且病情较轻而无继发性漏斗部狭窄和其他伴发心内畸形。 气管插管麻醉后,将病人泡入冰水中行体表降温,待鼻咽温度降至35℃时出水,擦干身体,体温将继续下降至32~30℃。 病人取仰卧位,胸骨正中切口纵向锯开胸骨,切开心包后进行心外扪诊,在肺动脉根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按压该部可扪及增厚发硬融合的瓣膜,右室呈明显肥厚增大,检查完毕后分别游离上、下腔静脉并套绕阻断带,于肺动脉前壁上、下端及两侧置4针牵引缝线,钳夹部分肺动脉前壁纵向切开肺动脉前壁,麻醉师行几次过度换气后,分别束紧上、下腔静脉绕带,阻断腔静脉血流,待心搏6~8次将心腔余血排空后放开肺动脉钳,吸净肺动脉内血液,用拉钩牵开肺动脉切口显露肺动脉瓣及瓣环,认清瓣膜的融合脊,用剪开或小刀从瓣孔沿融合脊向瓣环处逐步剪开到达肺

动脉壁,用食指经切开的瓣孔探查右心室有无肌肉肥厚和狭窄,心内操作完成后提起肺动脉壁的牵引线,开放上腔静脉阻断带,恢复辅助呼吸待血液由肺动脉切口涌出,排尽右室内残留空气后钳夹肺动脉切口,用细线缝合切口,待半分钟后再放松下腔静脉阻断带,手术即全部完成。术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反应性高血压,待血压及心率恢复正常后缝合心包切口,心包内及胸骨后置多孔引流管,如术中发生心室颤动应迅速切开狭窄瓣膜后作心脏按摩和电击去颤。

关于肺动脉瓣狭窄,这些你应该知道【新知识】

关于肺动脉瓣狭窄,这些你应该知道 文章导读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认为肺动脉瓣狭窄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脏病,其实不然, 二者还是存在着区别的,但是肺动脉瓣狭窄的确是引发心脏病最大的因素。肺动脉瓣狭窄 在人们的不同年龄阶段其严重程度也有所差异,想要彻底了解这种病症,那么关于它的 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主要症状、相关检查以及手术适应症就必须要有所了解,只有了解 这些之后,人们才可以更好地预防这种疾病,患者也可以更好地及时发现和治疗病症,以 早日恢复健康。 一、肺动脉瓣狭窄的病理解剖:肺动脉瓣三个叶的交界互相粘连,使其开 放受限而致瓣口狭窄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仅见2个交界且粘连者为二瓣化狭窄,临床 较少见,瓣膜仅见中央一小孔而无交界者为单瓣狭窄,临床极少见。瓣孔 狭窄程度轻重不一,一般在2—4mm,部分病例合并瓣环狭窄,通常有肺动脉窄后扩张。 右室漏斗部狭窄者多为肌性狭窄,可呈环形或半环形,少数为膜性狭窄,膜性狭窄者往往 有第三心室形成。肺动脉干狭窄可为肺总动脉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延伸到左右分枝而称 为肺动脉缩窄。由于右心室排出受阻,右室常呈向心性肥厚,心室腔变小,晚期可扩大。 二、病理生理:正常肺动脉口面积为2cm2/m2体表面积,新生儿约为 0.5cm2/m2体表面积。肺动脉瓣狭窄轻度者往往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通常影响心功 能时狭窄已达肺动脉瓣孔的60%以上。此时右心室排血明显受阻,右心室压力升高,而 肺动脉的压力正常或低于正常。两者之间的压力差通常在33~31.92kPa之间。长时间 右心后负荷过重引起右室肥厚甚至衰竭,并引起右房及静脉压升高,静脉回流受阻。右心 室排血受阻,右心室压力增高,而肺动脉的压力则减低。三、主要症状: 轻度狭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中度以上狭窄者可在劳累后出现心悸、气喘、乏力及胸闷等,重症患者可有晕厥,如出现右心衰竭时可有相应的症状。极重的患者可有缺氧性心脏停搏 及猝死。如有房缺或卵圆孔未闭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四、主要体征: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响亮的粗糙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多伴有震颤,第二心音分裂并减轻, 可有来自肺动脉的收缩早期喀喇音;漏斗部型者杂音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最响,无肺 动脉收缩早期喀喇音;动脉型者杂音向两腋部与背部传布。五、肺动脉瓣狭窄的检查: X线和MRI检查:右心室增大,肺血少。瓣膜型: 肺门血管影正常,肺动脉段明显凸出,心影呈葫芦形;漏斗型:肺动脉段不凸出,偶有 凹下;动脉型:偶见肺动脉阴影变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心 向量图可正常、不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心室肥厚或右心室肥厚伴有劳损,可右心房肥大,心电轴多有右偏,额面QRS向量环的较大向量可在(十)90°以上。超声心动图显示有心室肥厚,肺动脉瓣增厚向肺动脉呈园顶状凸出或有心室流出道狭窄。多 普勒超声心动图有助于估计瓣口前后的压力差。心导管检查:右心室压力 增高,肺动脉压力减低,右心室收缩压与肺动脉收缩压间压力阶差超过

肺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成形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肺动脉瓣狭窄(ICD-10:Q22.1/I09.801 /I37.0)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ICD-9-CM-3:35.96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无症状;也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心悸、晕厥甚至猝死等。 2.体征:胸骨左缘第2-3肋间粗糙的收缩期喷射样杂音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 2.1/I09.801/I37.0肺动脉瓣狭窄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年龄大于2岁或体重大于12千克。 4.40mmHg≤肺动脉瓣跨瓣压差≤100mmHg。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大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可以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

肺动脉口狭窄的多普勒超声诊断(一)

肺动脉口狭窄的多普勒超声诊断(一) 【关键词】肺动脉口狭窄多普勒超声 病因病理] 肺动脉口狭窄包括肺动脉瓣膜、肺动脉瓣下(漏斗部)和肺动脉瓣上狭窄,总发病率约占先心病的12%~18%。其中以瓣膜型狭窄最多见,约占75%,此型为胚胎发育中、晚期3个瓣叶融合而成,形成纤维性的圆隆状,凸向肺动脉,中心留一小孔。瓣膜型狭窄由于高速血流冲击肺动脉或肺动脉本身发育缺陷,常使肺动脉有明显的狭窄后扩张。肺动脉瓣下狭窄约占15%,主要为漏斗部肌肉增厚形成长而窄的通道,亦可为隔膜型,即在漏斗部局部有一纤维性隔膜将整个漏斗部或漏斗部的一部分与右心室隔开形成右心室双腔,或称第3心室。肺动脉瓣上狭窄最少见,表现为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常与法洛四联症合并存在。正常肺动脉瓣口的平均面积约3.0cm2,收缩期右心室收缩压与肺动脉收缩压之间无明显的压力阶差,故在无肺动脉口狭窄的情况下,可用右心室收缩压代替肺动脉收缩压。当肺动脉瓣口面积减小到正常瓣口面积的1/2左右时,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出现明显的压力阶差。此时右心室收缩期排血受阻,压力增高。为了克服狭窄产生的阻力,维持正常的右心排血量,右心室发生代偿性肥厚,长此,右心房压力亦增高。若有卵圆孔未闭或合并房间隔缺损,则产生房水平右向左分流,出现发绀,称为法洛三联症。轻度肺动脉瓣狭窄时,右心室收缩压<75mmHg,右心室收缩压与肺动脉收缩压之间的峰间压差<50mmHg;中度肺动脉瓣狭窄时,右心室收缩压为75~100mmHg,峰间压差为50~79mmHg;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时,右心室收缩压>100mmHg,峰间压差≥80mmHg。 二维图像] 观察肺动脉口狭窄的二维图像主要采用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显示肺动脉主干长轴及左右肺动脉近端。有局部放大功能的仪器尽可能采用局部放大切面以更清晰地显示肺动脉瓣结构。各型二维图像特点和共同特点分述如下。 (1)瓣膜型肺动脉狭窄肺动脉瓣呈明显增厚,回声增强,可一叶过长,有粘连,开放幅度受限,收缩期瓣叶呈圆顶帐篷状凸入肺动脉,瓣叶不能开放到边与肺动脉壁平行贴近,而是悬于肺动脉中,有时只显示一个瓣叶。 (2)瓣下型肺动脉狭窄①漏斗部肌性狭窄则显示为右心室流出道变窄,前壁和室上嵴明显增厚,近瓣环处室壁局部可呈唇状增厚突出流出道,使血流受阻,右心室流出道腔可仅有3~5mm;②膜性狭窄则在主动脉根部短轴室上嵴处可见细线状回声光带横跨在右心室流出道内,光带上有大小不等的回声中断区。(3)瓣上型肺动脉狭窄可表现为主干狭窄或左右肺动脉等分支狭窄,也可表现为瓣上膜性狭窄,瓣环上的主肺动脉内可见横跨着的粗糙的条索状强回声,光带中央有大小不一的失落区。

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球囊扩张术_高伟

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球囊扩张术 发布: 2005-4-13 00:00 | 作者: 高伟李筠武育蓉 先天性肺动脉狭窄(pulmonary stenosis)是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疾病,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8%。根据狭窄的部位可分为瓣膜部、漏斗部、肺动脉干及分支狭窄,单纯的右室流出道梗阻以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valve stenosis)最为多见,约占80~90%。漏斗部肺动脉狭窄(infundibular pulmonary stenosis)极为少见。为了防止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进一步加重、右心室的进行性肥厚及继发性的右心功能的衰竭,需要对轻度以上的右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进行治疗,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及晚近发展的血管内支架(stent)技术成为目前治疗单纯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首选方法。 一、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球囊扩张术 (一)概述 正常的肺动脉瓣为三个半月瓣,在瓣叶交界处完全分隔,瓣叶和右室漏斗部肌肉相连接。典型的肺动脉瓣狭窄大部分可见完整的瓣叶结构及交界,但交界处粘连融合,瓣叶增厚,形成向心性或偏心性空洞样狭窄,儿童瓣膜柔软,活动度较好,在心脏收缩期呈“穹隆状”凸向肺动脉,肺动脉明显扩张;成人瓣膜增厚钙化明显,活动度差。通常根据右心室收缩压及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收缩压的压差,将肺动脉瓣狭窄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轻度狭窄,右心室收缩压%26lt;50mmHg,右心室与肺动脉间收缩压压 差%26lt;35~40mmHg ;中度狭窄,右心室收缩压≤100mmHg,压差≤80mmHg ;重度狭窄,右心室收缩压%26gt;100mmHg,压差%26gt;80mmHg。临床上,轻者可无症状,活动亦不受限制,仅在体检时发现杂音。重症者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即出现症状,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