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2d1f5328cf84b9d528ea7a6e.png)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者/王群林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在不知不觉地氤氲在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喜爱语文、走进语文、学好语文,让语文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地成长起来。
二、语文学科的文学美语文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它丰富的语言,无尽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能让学生享受到文学美。
它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开启心智,陶冶性情,诱发遐想,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笔者在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从学生对春天的精彩描述入手,一开头就把大家领进了对春天的回忆和向往中。
春天,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
一提起春,我们就会想起朱自清的散文《春》,他描写了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山、水……,这时,同学们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中,体验到了赏心悦目的愉快情感。
发酵、悖发,最后外化为创作的动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想要拿起笔来,学习着抒写自己的心灵。
在一次又一次的语文与审美、与创作的碰撞中,闪现出炫丽的创作火花。
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种自主读书,自主创作的动能。
如果学生的阅读面广,他们经常与教师探讨着小说、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创作风格、语言特色,经常在语文作业后有一篇小说、一首诗、一篇随笔呈上,而且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少些苍白,多份雅致;少些凝重,多丝轻灵。
其优秀之作,在全班交流和鼓励,并推荐到报刊发表。
这样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他们的创作激情,大面积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那该是多么美妙的结果,笔者正在努力构建着这样的局面。
三、语文学科的精神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结已。
树立信心,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对待挫折。
语文教师应该站在高处,放眼未来,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
浅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73b03b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7.png)
浅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现代社会审美教育形成了较高的需求,美是人们生活的需要,而审美则是实现美的需求的思想与行为。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内容,为学生创造更为有益的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全方位的审美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课外阅读、文学鉴赏、文艺欣赏、课文朗读等多种方式来建立学生全方位的审美意识。
如何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以巧妙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里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经典名著、诗歌歌赋、古代民谣和民间故事等。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文艺作品,如歌剧、音乐会和话剧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学会分辨美和丑、好与坏,增强对诗意和美感的认识。
二、专业的美学知识培训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增加美学知识的培训,将美学理论的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美学知识包括美的基本特征、美的内涵外延、审美情感的产生和呈现等方面,这些美学知识的掌握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文学艺术作品,进而提升其文学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解、举例等方式来进行学生的美学知识培训。
三、多元文化教学多元文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涵盖多元的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影视作品等。
多元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审美经验,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美的感觉,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分享不同文化的历史、传统、艺术特点等有重要的作用。
四、艺术素养培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让学生懂得欣赏、欣赏美。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书画、琴棋书画、诗歌朗诵和演讲等艺术活动来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展示自己的个性。
五、实践与实验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实践和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找到并加强自己的审美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d7bd204bb68a98271fefa93.png)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众多美的因素。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章,寻求美、感觉美和体验美,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品味语言,感知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
如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远,“西北望,射天狼”的雄浑,“无言独上西楼”的哀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
鲁迅的犀利,欧·亨利的幽默,冰心的细腻,苏东坡、毛泽东的大气……无论是哪位作家的哪一种语言风格,都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与享受,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改造着他们的灵魂。
二、披文入境,体味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作者写文章时,胸中必有一个境。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6c24d0252ea551810a687ed.png)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被逐步重视。
本文意在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使审美教育应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审美教育旨在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统一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发挥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动性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
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
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有不经意间达到了。
二、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以收到理解全文主题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多媒体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
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论文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60df817a300a6c30c229f74.png)
浅析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已提上日程。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要求教师要遵循美学的有关原理,通过创设美的教学气氛,再现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启蒙,特别是要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加强美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学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已提上日程。
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人们在美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在美的感召下得到情感的解放和灵魂的净化,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会把学生引进美的圣殿,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审美。
一、审美教育审美形式的创设(一)在情境中,感知美。
审美是需要情境的,再美的东西,如果不让其出现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它的美是不能突现出来的。
而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氛围,首先需要的是老师优雅的语言教学,渲染出美的氛围。
其次,审美情境的创设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运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如投影片、持图、播放歌曲、影碟,音乐、,或弹上一曲,表演一段等方式。
创造出和谐的审美气氛,使学生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
(二)在诵读中,体会美。
诵读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
重视诵读不仅能使文章的情感表达得淋离尽致,也能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声情并茂的音韵美和丰富细腻的情感美,这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最重要的途径。
因此声情并茂的范读(录音)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甚至熟读成诵。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8de707d01f69e31433294e3.png)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具体地说就是把以教材内容为主,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形式美、进行情理交融的审美教育和运用精彩的悬念和语文教育现实美的创造进行审美教育来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要求,塑造美的人性,增强语文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材悬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之一。
因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则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在生动形象的教学实践中,把传授语文知识和思想情感教育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以教材内容为主,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鉴于当代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奇、求美、求快、求乐的心理,教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事实上,教材中反映美存在的领域是十分宽广的。
有自然美,写山水鱼虫、日月星辰等等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如学生可以从鲁彦的《听潮》中感受大海的潮声雄伟壮阔,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感受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等等。
有社会美的,写生产劳动、革命斗争、科学文化生活等等。
如陈毅的《梅岭三章》表达了革命烈士“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至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华罗庚在《统筹方法》一文中用匀称的图形简明地介绍了优化工作程序的统筹方法,展现了科学理论的应用美。
有建筑美,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等,作者用艺术语言描写了不同建筑物各自的形体美、质地美、色彩美,创造了立体组合的空间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师生的联想和共鸣,尤其应重视建筑艺术形象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民族特色。
还有其他艺术门类的美育内容,如工艺美、音乐美、绘画美、雕塑美、舞蹈美等。
初中语文教学要强化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要强化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96c81e06294dd88d0d26bcf.png)
初中语文教学要强化审美教育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一、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
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
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感受入手,渐入情境。
语文课不同于鉴赏批评,有着自身的规律及要求。
这就要求教者应善于捕捉信息,从感受入手,使学生直接入情入境。
2.适时点拨,把握内涵。
美的内涵丰富多彩,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
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适时点拨,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
总之,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像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二、教师用语言美感染学生语言表达形式的好坏、优美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传达及学生审美感受的效果。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直观的语言美的表率,是施行美育的重要艺术手段。
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生动形象、有节奏的轻重快慢、高低起伏之变化以及含蓄、幽默与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十分重要,教学内容与优美的语言形式和谐地相结合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重要途径。
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把情感融合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之中,用富有美感的语言传递给学生。
如教学《故乡》一文对闰土的形象分析,教师可用丰富的感情,诗样的语言给学生勾画出两幅神异的图画:画面一,天空深蓝,圆月金黄,在海边碧绿的西瓜地里,项带银圈的少年闰土,手捏钢叉,轻轻地向猹逼近,奋力刺去……画面二,成年的闰土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圈肿得通红,夹戴破毡帽,身穿薄棉衣,粗糙而开裂的手,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筐,嗫嚅后终于叫道:“老爷!……”在这里,教师从感性出发,用诉之于感官的形象语言概括描述出闰土从一个活泼、勇敢的乡村少年到一个早衰、贫穷、保守的旧社会农民的前后变化,虽没有大肆渲染什么时代背景,但同学们心领神会了“变化”的巨大和深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a8eeecb58f5f61fb7366675.png)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摘要:本文详细的阐述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特征,充分分析了审美教育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渗透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
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
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
困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一、善于体会形象,感知“美”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创造,作家作为人的类属,也是按照人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形象的,他正是选择那些他认为是美的人、事、景、物写进作品的,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体会形象,就是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
”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
我在教冰心的《小橘灯》时,抓住了课文中描写小姑娘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如“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通过对其中两个“好”字的讲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使小橘灯的象征意义更加清晰,从而激起同学们对小姑娘那种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敬佩,其崇高的“心灵美”也就自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
二、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则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美。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
新课标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9b50e83d0d233d4b14e6928.png)
新课标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摘要:语文处处皆生活,生活之美无处不在。
生活外延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宽。
生活充满美,语文就反映美。
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操。
对学生开展社会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的教育。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进行“四美”教育。
“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
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
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
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
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
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
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与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27e3654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6e.png)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与途径一、审美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审美素养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包括对美的鉴赏、理解和创造。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至关重要。
审美素养是个体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阅读深度,使其能够更好地领悟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审美素养还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助于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其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和途径1. 多样化的文学艺术作品阅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应该让学生接触到多样化的文学艺术作品。
老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和小说,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其中的美。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经典文学作品的相关音频、视频或图像等,来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2. 鼓励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不定期播放一些音乐、舞蹈、绘画甚至电影等优秀的艺术作品,组织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核和审美意蕴。
3. 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情感互动老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的体验和情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诗歌、欣赏音乐、观赏绘画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美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去体验和感受美的力量。
而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课程,除了专注于文本本身的品味,还可以开展一些与学生有关的情感互动活动,让学生通过与文学艺术作品的互动,真正感悟到作品所要表达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意境。
4.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评价和创作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评价和创作实践。
可以通过开展文学作品分析、讨论、评价等形式,促使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理解和评价,培养其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美的力量,提高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融入审美教育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融入审美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b813cd08a1284ac850437f.png)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融入审美教育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除工具性外,还具有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必然比其他学科要丰富多彩,含有灵活多样、清新优美的美育因素的审美教育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所以说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将促进语文智能的发展,辅助语文教学完成德育任务。
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美育教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
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指导学生感知美的特征。
审美感知是最基本的审美能力,是人的审美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实现自我关照而带来的精神愉悦。
美感的特征是直观性,鲁迅说,“美则平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美底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
”所以,美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简历感性心里结构秩序。
列宁指出,“感觉的确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而语文课教材是语言文字的集合体。
语文教学美育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没有现实美那样鲜明的直观性,有的课文有插图、录像等相配合,就容易产生美感。
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美读课文觉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
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并指出“这种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
他把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成为“语感”。
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先要学会认读、解词,同时要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积累起来的表象,形成主体内在的图式,与审美对象的表象系统简历同形同构关系。
语文课的感知美,要求学生养成稳定注意的品质和多读佳作的习惯,特别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观察是审美的眼睛,是感知美的窗户。
通过观察热、物、景。
开阔美的天地,获得美的直接经验,提高对教材美的感知能力。
所以要多指点学生参观、访问、丰富生活实践的内容,还要利用实物、图片和多媒体设备,调动多种感官来感知语言文字背后的各种表象,训练语感,丰富美的感受。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bdf96d9b9f3f90f76c61bee.png)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任务之一。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也不同于专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不同于崇奉虚幻的宗教教育。
它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的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既不同于语文思想教育,也不同于语文知识教育,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形象性。
即以形感人。
美离不开形象,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
”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和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物。
阅读人物描写的文字,就好象人在画中行,身在景中游,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受。
这就是以形象感人的审美特征。
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形象,就没有了审美的对象,因此,学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
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如果说智育启人,德育以理服人,那么,美育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
即以情动人。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陆机《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就是主张诗词要循着情感的流动,写得往复深沉、错落有致,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可见,情感性是语文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3、愉悦性。
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以形悦人,以情悦人,这就是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愉悦性。
美学家康德曾经在解释“鉴赏判断”这个概念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和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8bd766cddccda38376bafae.png)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体味;对比;评析;联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味、对比、评析和联想,有意识地教育学生,使之感知动情,想象晓理,于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以文载美”的目的。
一、体味1.人情美为了使学生很好地体味文章的真情,真正理解人间的真挚、温暖、美好,教师进行“人情美”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
如,在教学《背影》时,我先交代写作背景,创设一种“悲”和“愁”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四处背影描写,紧抓富有感情色彩的字词分析。
这样,学生心中的“背影”逐渐丰满——一位饱经沧桑、历尽艰辛的父亲,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还时刻惦念着儿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作者为之流泪,学生为之动情,由感知背影到为之动情,进入一种无限敬慕之境,深深体会了人间如此高尚真挚的“父子情深”之美。
掩卷深思,感慨万千。
《回忆我的母亲》的母子之爱,《我的老师》的师生之情,《枣核》的赤子之心,都是教师进行“人情美”教学的好榜样,学生如果反复诵读感知,必将引起共鸣,达到陶冶情操之效果。
2.形象美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能感受到各种人物的“形象美”,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我非常注重“形象美”教学。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松骨峰战斗”,那灵与肉、血与火的悲壮场面,志愿军战士为了中朝人民的共同事业,和敌人同归于尽,英勇献身。
读着饱含泪水的语句,气吞山河的壮举,学生已深深动情,教师稍启发诱导,他们闭上眼,泪光中、心坎里呈现的将是一个个千载万世、永垂不朽的英雄形象。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bb14d67af1ffc4ffe47ac93.png)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有着感人、育人的巨大力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语文教学是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初中语文的教材有大部分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角度来确定,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且要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我们教师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掌握语文知识,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审美教育,具体做法如下:一、情感教育,诱发审美情趣情感丰富常常是艺术的生命所在,一切美都能触动人的感情深处,没有美的情感体验,就不能获得美的感受。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更是有着复杂的人物情绪,倾注着作者的感情。
因此,审美鉴赏离不开审美情感。
学生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特别是对于那些既有熟悉感又有新异感的事物,他们更会感到饶有兴趣。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析文本所表达出的情感,把大量的真、善、美,借助优美的语言发掘出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
现在配备的多媒体为语文的情感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能一改沉闷的课堂,使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活力四射。
它能创设学习氛围,创设情感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激发美的情感,让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
如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文章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3ea8df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f.png)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审美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什么是审美教育;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三、如何促进初中生的审美能力。
一、什么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对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学习和体验,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它不仅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名著、诗词歌赋、戏曲等文艺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品味水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名著阅读名著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化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2.诗词歌赋鉴赏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歌赋,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和感受力。
3.传统戏曲学习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传统戏曲,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和能力。
4.现代文学阅读现代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下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观念。
通过阅读现代文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人性,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思维能力。
三、如何促进初中生的审美能力1.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讲解、分析、演示、互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实践体验式教学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地进行实地观摩和体验。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艺术,增强他们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3.多方位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建立多方位的评价机制,既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又注重评价学生的文艺素质和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32d1d0ccc175527072208de.png)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领略课文的自然美从形式上说,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
都能从“美的形式”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
还有议论文中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透辟的明理表现的“逻辑美”,说明文章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也是一片美的天地。
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真、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
二、品味课文的内涵美语文中的“美”,象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事理中。
只有科学地分析,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线串起来。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图画;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衬托出“沉郁之美”,接着以较大篇幅描绘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画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乐效果,以诗句的形式尽情挥洒着“音乐美”。
然后以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笔法铺设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表现了较高层次的“人性美”。
可以说:诗歌本身感人至深的契机也正在这儿。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1f5543f3968011ca30091d4.png)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作者:张冠军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14期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加强;审美教育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社会美的教育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
“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
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
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
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
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
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6e3e21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5.png)
中学生作文指导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因杨巧玲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如同一颗闪亮的珍珠,从众多角度展现了美的不同风姿,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教师面对着中考的要求,教学中注重对个别句子的赏析、分几步进行答题等要点的落实,课文中美好的形象和意境都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低下。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提升语文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呼唤与崇高人性的对话,现代美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势在必行。
一、利用语文文本包蕴的思想情感,在入境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学生进入中学后,美感伴随学习和心理条件的改变而受到激活和开发,兴趣爱好在扩大,情感在丰富,感受美的能力在发展。
我国的汉语言文字是审美型的文字,不仅“形美以感目”,而且“意美以感心”。
那“东方式的线条是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的缆索”,它凝结着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蕴含着炎黄子孙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索,而且汉字具有音调美、节奏美、语声美。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看图画、听音乐、欣赏视频画面创设起来的场景来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美的情趣。
从教学工作本身来讲,教师作为学生与教材的,通过情境创设,让他们生情,动心,去体味、感悟“美”的深蕴。
二、通过精心设计的朗读,培养学生的对美的感受(一)示范美读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用充满艺术魅力的教师范读来撞开学生心灵的窗扉,可使学生———老师———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叶圣陶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0f9a8cf50e2524de5187ef9.png)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而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审美教育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既是语文教材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要求;既是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目标之一。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去观察美、欣赏美,并且拓展其视野,陶冶其情操,最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策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挖掘教材内容美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标准之一是文质兼美,每册教材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
《春》《济南的冬天》《夏感》《钱塘湖春行》《过故人庄》等课文,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绘了大自然的奇观与景色的秀美,这是自然美。
《散步》《背影》《金色花》《傅雷家书》《送友人》等课文,描写了人与人之间至真至善、至纯至美的亲情与友情,这是社会美。
《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核舟记》等课文,都是语言艺术的佳作,作者用简练、形象、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一个个巧夺天工的作品的灵动与壮美,这是艺术美。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指导学生留意寻找美的元素,运用课文中的美去加强对学生情操的熏陶感染。
二、优化课堂结构美语文课堂结构是指一节语文课的环节或步骤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从教材来看,它包括字、词、句、篇等因素;从培养学生能力来看,它包括听、说、读、写等因素;从发展学生智力来看,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因素。
仅从上述诸方面的因素来看,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多元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立体结构。
在这个立体结构中,每个因素从纵的方面来看有其序列性,从横的方面来看有其相关性,从总的方面来看有其整体性。
首先,要有一个和谐交流、情感融洽的民主氛围。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22e6107844769eae109ed0c.png)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定为教学目的之一。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由于“应试”的缘故,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教学模式来妨碍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
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语文美的魅力,进行美学知识渗透,进行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既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有效应试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大多文质兼美,适用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析文、明事、阐理、怡情中提高思想感情和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又在说读写能力方面获得扎实的提高,这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努力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美。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因而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渗透着美育因素,都可以进行审美教育,像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都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画面和美丽的大自然图景,汇集了古今中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物典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形象或崇高,或坚强,或豁达,或贫贱不能移,或富贵不能淫,或威武不能屈的美好品质和积极情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爱其所爱,悲其所悲;或者带领学生翱翔于诗人艺术家所描写的苍山雪海、青山碧水、奇花异草之间,返朴归真,流连忘返;或者启发学生感受作品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语言等。
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受到情感的陶冶,提高精神境界。
此外,客观世界丰富多彩,审美对象也往往具有多层面多角度的美。
同一审美对象,人们可以从不同方位、角度去欣赏和感受,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捕捉美,提炼美,欣赏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7-04-20T17:14:23.9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3月总第228期作者:牛义龙
[导读] 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语言文字便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
辽宁省北票市宝国老镇初中122100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而且要训练学生对美的理解、对美的鉴赏和开发美的创造力,要“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而语文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充满趣味的百花园,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具有人文价值,语文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蕴藏的人文精神比其他学科丰厚而广阔,每一篇文章都有无数“美”的因素,无不给人以诱惑、启迪、急智、熏陶。
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渗透审美教育,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充分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
一、在美读中充分感受美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语言文字便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
因此,要利用语文教育的听读教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眼要看,口要读,耳要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感受课文的形象,接受课文的美的熏陶。
对美好的语言材料的美读,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情绪愉快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这些课文不仅表现了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也体现了不同形式的艺术美。
作者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构思,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
例如《苏州园林》的艺术美、《三峡》的山川壮美、《伟大悲剧》的崇高之美、《春》的自然之美、《威尼斯商人》的滑稽之美等各具特色。
因此,美读教学要重视审美心理因素,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审美主体”,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产生和保持一种美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审美鉴赏。
语文教师可通过对课文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
鲁迅家里的“百草园”,究其实,只不过是座杂草丛生的废园。
然而在鲁迅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美好。
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在笔下倾注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无论是“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还是“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或是“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石井栏”、“皂荚树”、“黄蜂”、“叫天子”等这些景物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光滑”、“高大”、“肥胖”、“轻捷”、“低唱”、“弹琴”就带有作者主观的审美情感,与这种主观审美感受不合的碎砖烂瓦、枯草败叶、癞蛤蟆之类,则一律不写。
没有这种主观审美感受,客观景物就不能成为艺术形象,杂草丛生的废园就不能成为儿童的“乐园”。
倾注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就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写景是这样,叙事记人同样如此。
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然而究其实,也不过是父亲为儿子送行时给儿子买了一趟桔子。
然而,由于作者在记叙中倾注了自己对父亲的美好感情,从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我国长篇巨著《红楼梦》也只不过写了一些生活琐事,却能在世界文坛上引起轰动,至今仍有许多人研究它,就是作者在著作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审美感受,正如作者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遂成千古名著。
审美鉴赏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情感体验。
在语文美育中要注意分析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把大量的真、善、美借助语文优美的语言发掘出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同时,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
在课文分析中除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共鸣外,还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活动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
要让学生成为鉴赏的主体,只有在学生鉴赏不到或有误时给予辅导、点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在说写训练中学会创造美
说话是口头语言表达活动,是语言交际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创造美、表现美的活动中,说话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
言为心声,说话文明、有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要指导学生表现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一方面训练他们音质优美甜润、语脉清晰流畅,使说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这一方面也要训练他们说话注意称呼,注意使用谦词敬语,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和语气,力求达到语言美。
而我们学生的作文常常不能感动人,除了观察欠细欠深、表达技巧欠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在作文中倾注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如果倾注了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即使平时作文水平一般的同学也会写出令人吃惊的好文章。
因此,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将这种审美情趣在作文中加以倾注的能力。
作文是书面语言表面活动,是综合性、创造性的智力训练。
用书面语言描述自然和社会生活美,这是一种难度更大的创造美。
因此,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读促写,由模仿到创造美的境界。
在讲读课文之后,应安排同类型的题材进行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以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境界。
还可以在评讲作文时有意识地把学生习作与范文比较,使学生由此对美与美的创造有真切的、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审美创造力。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