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众多美的因素。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章,寻求美、感觉美和体验美,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品味语言,感知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

如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远,“西北望,射天狼”的雄浑,“无言独上西楼”的哀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

鲁迅的犀利,欧·亨利的幽默,冰心的细腻,苏东坡、毛泽东的大气……无论是哪位作家的哪一种语言风格,都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与享受,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改造着他们的灵魂。

二、披文入境,体味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作者写文章时,胸中必有一个境。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被逐步重视。

本文意在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使审美教育应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审美教育旨在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统一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发挥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动性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

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

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有不经意间达到了。

二、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以收到理解全文主题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多媒体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

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的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的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审美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的欣赏和理解,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品味,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因此,对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展开深入研究,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和分析,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味的提升。

三、相关理论1.审美教育理论:审美教育是指通过美的感知和体验,促进学生情感、智力、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其中,美的感知是基础,美的体验是目的,美的鉴赏是重要的手段。

2.教育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3.艺术教育理论: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需要有基本的艺术知识,如音乐、绘画、雕塑等方面的知识。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和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探究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开展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有:1.掌握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开展情况和现状。

2.发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3.探索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效的审美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

4.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味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促进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成果也能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 要不断培养学生 的思想道德素质 , 对 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审美教育 。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
1 . 通过文本形象 , 让学生感知“ 美”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 习文本 的时候 。 领悟其 中人或者 物的形象特点 , 对文本进行审美性阅读。比如 , 八年级语文 中毛 泽东的《 长征》 主要通过夸张等修辞手法 , 将红军 长征 途中的艰 难 困苦很轻松地描绘 出来 。“ 五岭逶迤腾 巨浪 ,乌蒙 磅礴走泥 丸 。” “ 更 喜岷 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教师可 以通过提 问 来让学生明 白为何那么艰难 的长征 之行 , 在 诗人 的笔下却表现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的限制 , 它们没有较强 的思维能力 . 但是有着较强的求 知欲和好奇心。这样就能引导他们 充分发挥 自己的想象体验文本展现 出来的 自然美和事物美 。教师在进行
其中, 最为重要 的是思想道德 素质教育 中的美育 。语文 学科 实
施 的审美教育就是运用美学原理和法则 , 传递语文学科 的知识 , 语 文教学 的过程中 , 应营造一定 的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比如 , 在 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 的素质教育 。也就是说 , 在语文教学 的过 对巴金 的散文《 繁星》 进行教学的时候 , 对学生而言 , 头顶的星空
得如此轻松。教师可以将后面的《 老山界》 《 长征节选》 向学生作 最终通过引导的方式 , 让 学生 明白红军当时那种大 良好的作用 。比如 , 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幼时记趣》 中, 作者通 概括性讲授 , 过记叙几件较为有趣 的事情来 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 。通过对 文 无畏 、 坚强 、 执着 、 勇往直前 的革命情怀展现出来 的美 。
试论 初 中语 文教学 中的审 美教育
江 苏省 丹 阳市华 南 实验 学校 任 华军

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关键词:审美教育感知人物体会意境揣摩构思品味语言美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趣味,使人变得更高尚、积极,美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重大。

初中语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矿藏,这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本文拟就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一孔之见。

1.感知人物美作家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美学思想,告诉人们生活真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对丑恶形象的唾弃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

正面人物都是能给人以美感的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场景、人物外貌以及人物行为、心理、细节描写等具体可感的地方入手,体会人物形象的美之所在。

例如引导学生体会《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就从他的外貌、语言、动作入手,通过文中具体写的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中,从不同侧面体会藤野先生的人格之美。

反面人物给人厌恶的感觉,教这类文学作品时要启发学生透过他们的外在表现,认清他们丑恶的本质。

例如引导学生体会《变色龙》(九下)中奥楚蔑洛夫形象时,先让学生找出他先后五次的变化来,看说了些什么,有哪些细节。

然后让学生思考:他五次变化是围绕什么变的?当学生知道他是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时,再让学生揣摩他的心理想法,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沙皇忠实走狗,从而就认识了他的丑恶本质。

2.体会意境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我的理解,境界即意境。

诗歌讲究意境、情趣,意境审美对学生透彻理解诗歌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深层,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九上)是一曲雪的赞歌,词的上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恢宏壮丽的山河,构成了无数清新明丽的画面:千万里冰封雪飘,长城内外白莽莽一片,黄河消失了奔腾咆哮,群山似银蛇一样逶迤曲折,高原如白象奔腾;雪霁天晴,冰雪为大地裁剪洁白的衣衫,旭日为大地披戴鲜红的艳妆。

初中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

初中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

初中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呢?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家庭教育三个方面探究此问题。

一、课堂教学语文课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重要场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审美知识和方法。

比如,在诗歌欣赏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欣赏诗歌中的韵律、韵脚、修辞等特点;在小说阅读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品味小说中的情节、人物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课堂讲授,可以使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把握,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作,如议论文、小说、诗歌等。

通过创作,可以促进学生文字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

二、课外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文艺比赛和活动,如语文演讲、朗诵、诗歌创作、小说写作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了解更多文学知识和技巧。

此外,学校可以邀请各类文艺工作者来校进行交流和指导。

这会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文艺体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认知和成长也有重要的作用。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古文等,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分享、交流。

通过这样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会得以更好地发展。

此外,父母也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活跃的家庭环境,如观看电影、听音乐、参观美术馆等,让孩子在家中也能够感受到文艺的魅力,增强孩子的审美意识。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通过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课外活动和家庭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体验文艺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造水平。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与途径一、审美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审美素养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包括对美的鉴赏、理解和创造。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至关重要。

审美素养是个体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阅读深度,使其能够更好地领悟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审美素养还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助于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其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和途径1. 多样化的文学艺术作品阅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应该让学生接触到多样化的文学艺术作品。

老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和小说,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其中的美。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经典文学作品的相关音频、视频或图像等,来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2. 鼓励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不定期播放一些音乐、舞蹈、绘画甚至电影等优秀的艺术作品,组织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核和审美意蕴。

3. 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情感互动老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的体验和情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诗歌、欣赏音乐、观赏绘画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美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去体验和感受美的力量。

而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课程,除了专注于文本本身的品味,还可以开展一些与学生有关的情感互动活动,让学生通过与文学艺术作品的互动,真正感悟到作品所要表达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意境。

4.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评价和创作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评价和创作实践。

可以通过开展文学作品分析、讨论、评价等形式,促使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理解和评价,培养其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美的力量,提高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融入审美教育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融入审美教育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融入审美教育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除工具性外,还具有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必然比其他学科要丰富多彩,含有灵活多样、清新优美的美育因素的审美教育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所以说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将促进语文智能的发展,辅助语文教学完成德育任务。

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美育教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

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指导学生感知美的特征。

审美感知是最基本的审美能力,是人的审美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实现自我关照而带来的精神愉悦。

美感的特征是直观性,鲁迅说,“美则平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美底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

”所以,美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简历感性心里结构秩序。

列宁指出,“感觉的确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而语文课教材是语言文字的集合体。

语文教学美育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没有现实美那样鲜明的直观性,有的课文有插图、录像等相配合,就容易产生美感。

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美读课文觉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

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并指出“这种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

他把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成为“语感”。

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先要学会认读、解词,同时要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积累起来的表象,形成主体内在的图式,与审美对象的表象系统简历同形同构关系。

语文课的感知美,要求学生养成稳定注意的品质和多读佳作的习惯,特别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观察是审美的眼睛,是感知美的窗户。

通过观察热、物、景。

开阔美的天地,获得美的直接经验,提高对教材美的感知能力。

所以要多指点学生参观、访问、丰富生活实践的内容,还要利用实物、图片和多媒体设备,调动多种感官来感知语言文字背后的各种表象,训练语感,丰富美的感受。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审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美的情趣、审美能力和美的情感的教育,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教育。

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增强美育教育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包括学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的审美感受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文学作品,解读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意象、寓意、美感等,引导学生感受其深厚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美感,让他们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增强作文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模仿其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写作水平。

融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还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情境来实现。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艺术资源,建立美化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让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获得知识。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文化艺术展览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有效融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教育敏感性。

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文学知识,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授给学生。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和资源,满足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在实施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不仅要懂得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有自己的审美见解,能够对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

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1. 引言1.1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意义审美教育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其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别能力。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艺术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对美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审美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文化修养和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接触到的不仅是文字的表达和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体验,从而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人文情怀。

审美教育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感。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和实践课程,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其人文修养,更可以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审美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字数:313】2. 正文2.1 审美教育的内涵审美教育的内涵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

审美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感受美的愉悦和启迪,提升自身情感和情感修养。

审美教育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即让学生能够用心去感受美,欣赏美,产生对美的情感共鸣。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让学生具有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能够自觉地接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再者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品位、有品格的人,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表现出对美的独特见解和理解。

审美教育的内涵还包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通过参与实践的方式来感知和理解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和审美修养。

在审美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观念。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还可以对社会文化、人生哲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悟。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体味;对比;评析;联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味、对比、评析和联想,有意识地教育学生,使之感知动情,想象晓理,于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以文载美”的目的。

一、体味1.人情美为了使学生很好地体味文章的真情,真正理解人间的真挚、温暖、美好,教师进行“人情美”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

如,在教学《背影》时,我先交代写作背景,创设一种“悲”和“愁”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四处背影描写,紧抓富有感情色彩的字词分析。

这样,学生心中的“背影”逐渐丰满——一位饱经沧桑、历尽艰辛的父亲,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还时刻惦念着儿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作者为之流泪,学生为之动情,由感知背影到为之动情,进入一种无限敬慕之境,深深体会了人间如此高尚真挚的“父子情深”之美。

掩卷深思,感慨万千。

《回忆我的母亲》的母子之爱,《我的老师》的师生之情,《枣核》的赤子之心,都是教师进行“人情美”教学的好榜样,学生如果反复诵读感知,必将引起共鸣,达到陶冶情操之效果。

2.形象美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能感受到各种人物的“形象美”,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我非常注重“形象美”教学。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松骨峰战斗”,那灵与肉、血与火的悲壮场面,志愿军战士为了中朝人民的共同事业,和敌人同归于尽,英勇献身。

读着饱含泪水的语句,气吞山河的壮举,学生已深深动情,教师稍启发诱导,他们闭上眼,泪光中、心坎里呈现的将是一个个千载万世、永垂不朽的英雄形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实施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实施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实施策略作者:周志梅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7期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桥北路学校周志梅【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它既是形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和实施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现实意义;实施策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掘、提炼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要尽快改变美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

它既是形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感悟,在其受到美的感染和激励的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进行审美判断,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使他们沉浸在作品的审美境界里,从而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从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想象的必要环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审美因素,通过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把作者渗透、倾注在人物形象或景象中的“情”移注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心心相通。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有着感人、育人的巨大力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语文教学是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初中语文的教材有大部分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角度来确定,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且要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我们教师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掌握语文知识,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审美教育,具体做法如下:一、情感教育,诱发审美情趣情感丰富常常是艺术的生命所在,一切美都能触动人的感情深处,没有美的情感体验,就不能获得美的感受。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更是有着复杂的人物情绪,倾注着作者的感情。

因此,审美鉴赏离不开审美情感。

学生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特别是对于那些既有熟悉感又有新异感的事物,他们更会感到饶有兴趣。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析文本所表达出的情感,把大量的真、善、美,借助优美的语言发掘出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

现在配备的多媒体为语文的情感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能一改沉闷的课堂,使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活力四射。

它能创设学习氛围,创设情感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激发美的情感,让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

如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文章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审美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什么是审美教育;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三、如何促进初中生的审美能力。

一、什么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对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学习和体验,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它不仅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名著、诗词歌赋、戏曲等文艺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品味水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名著阅读名著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化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2.诗词歌赋鉴赏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歌赋,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和感受力。

3.传统戏曲学习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传统戏曲,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和能力。

4.现代文学阅读现代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下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观念。

通过阅读现代文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人性,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思维能力。

三、如何促进初中生的审美能力1.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讲解、分析、演示、互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实践体验式教学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地进行实地观摩和体验。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艺术,增强他们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3.多方位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建立多方位的评价机制,既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又注重评价学生的文艺素质和审美能力。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因素的渗透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因素的渗透

67JIAOXUEWENCUI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美育因素的渗透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霍桥学校初中部张锦艳摘要:美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升审美素质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语文学科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和丰富的情感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因素,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净化学生的心灵、纯洁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精神《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因素值得教师思考与探究。

一、朗读,感知文本的形式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声情并茂的朗读文本,将无声的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不仅对文本的内容领会得更加深刻,而且更是对文本形式美的一种深刻感受与欣赏。

1.感知韵律美。

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除丰富的语调之外,还有字的阴阳上去的声调,语调的荡气回肠与声调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双层参差交错的波浪线,优美的画着自己的形状,形成独特的美感。

因此,教师有声有色地范读一篇课文,富有韵律的声音,包含感情的语调,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无乐的朗读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体会绕梁三日而不绝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文本、作者心灵最深处的情感交流。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不能以教师的范读代替学生的个性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多样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如个别学生范读、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等。

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古诗,这些古诗句式整齐,平仄相配,音调和谐,句末押韵,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的特点,在朗读中自能感受声音的形状美。

同时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了一些现代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自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给人美的享受;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节奏鲜明,语调柔美,朗读时注意韵律美,多次的朗读胜过教师过多的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领略课文的自然美从形式上说,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

都能从“美的形式”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

还有议论文中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透辟的明理表现的“逻辑美”,说明文章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也是一片美的天地。

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真、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

二、品味课文的内涵美语文中的“美”,象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事理中。

只有科学地分析,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线串起来。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图画;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衬托出“沉郁之美”,接着以较大篇幅描绘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画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乐效果,以诗句的形式尽情挥洒着“音乐美”。

然后以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笔法铺设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表现了较高层次的“人性美”。

可以说:诗歌本身感人至深的契机也正在这儿。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关键词:审美教育;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48-0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今人们已经认识了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了,在刘基础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美育”已正式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加强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呢?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阅读教学中,感知美现行语文教材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上下五千年,悠悠历史文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忧思,朱自清《背影》中的浓浓亲情,贾平凹笔下盼几的天真可爱……这一切美好的、五彩缤纷的情感带给学生的是五味的人生感悟。

鲁迅说:”美底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

”通过学生直接去用语言感知,在教师指导下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段和神韵展现在师生面前。

如果再加以适当音乐作为背景,在悦耳的音乐中展现美好的故事,倾听人物的心声,用口、用心、用耳、用脑共同体味文学作品的优美。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感知美。

”让我们精心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感知美。

2.通过创设情境激发真情,指导学生理解美语文美育通过教材媒体来接通学生情感渠道从而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科林伍德说:”语言是一种想像活动,它的功能在于表现情感。

”任何思想的表达都是通过表现伴随它的情感而实现的,陆机把文学称之为”情文”。

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审美对象的背景、意义、典故、技法、程式等,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真情。

2.1 音乐创设情境,激发真情。

音乐最易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的联想与想像,例如,以波澜壮阔的《军民大生产》配台《记一辆纺车》的重点段落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丰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 为学生创设审美情境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名篇,是艺术性、人文性、科学性的统一,是美的形象、美的景观、美的境界、美的情感、美的理念、美的风物的综合,它赏心悦目,多姿多彩。

在学生初触作品时淡化认知的目标意识,着力于创设审美情境,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意识,并逐渐形成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直觉,促使审美心境、审美态度的生成。

1.1 通过语言创设审美情境。

美的事物就该用美的语言来表达,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简略而明白,含蓄而深远。

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化的语言调动修辞手段,使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让学生如沐春风。

而精心设计导语与结语不失为一条使教师的语言诗化的捷径。

一节课的导语与结语皆可让学生陶醉在浓郁的教学情境之中享受审美乐趣。

1.2 利用多种媒介创设审美情境。

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审美情境的创设。

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文中之境,又将此情此景转化为我情我景,从而使教学中充满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体现着情知的交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播放配乐音频,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再通过数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启迪导引,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

2 帮助学生感知审美元素语文教育是集知识、思想、情感和艺术于一体的一个总体性教育,既深刻、丰富地体现内容,又有形象、优美的表现方式。

文章之美就是内容、形式诸美的和谐统一。

2.1 人物美。

人物美主要是人物的情操与人格之美,它体现着作家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理想。

阅读鉴赏者受到美的感染,产生一种向善、向美的内驱力,实现人格的逐渐完善。

2.2 自然美。

描写自然环境的作品都给人以美感,作为审美对象的日月星辰、高山巨川、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融进了作者独特的感情,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美。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定为教学目的之一。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由于“应试”的缘故,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教学模式来妨碍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

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语文美的魅力,进行美学知识渗透,进行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既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有效应试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大多文质兼美,适用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析文、明事、阐理、怡情中提高思想感情和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又在说读写能力方面获得扎实的提高,这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努力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美。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因而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渗透着美育因素,都可以进行审美教育,像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都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画面和美丽的大自然图景,汇集了古今中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物典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形象或崇高,或坚强,或豁达,或贫贱不能移,或富贵不能淫,或威武不能屈的美好品质和积极情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爱其所爱,悲其所悲;或者带领学生翱翔于诗人艺术家所描写的苍山雪海、青山碧水、奇花异草之间,返朴归真,流连忘返;或者启发学生感受作品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语言等。

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受到情感的陶冶,提高精神境界。

此外,客观世界丰富多彩,审美对象也往往具有多层面多角度的美。

同一审美对象,人们可以从不同方位、角度去欣赏和感受,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捕捉美,提炼美,欣赏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教育
“阅读的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初中学生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审美内涵和因素,引导初中学生进行体味、联想、想象和创新,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和理性的启迪,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富有创新性的审美能力。

”[1]所以,初中语文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审美感知
导入新课是课文阅读的第一环节,也是引导学生审美的第一关。

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在课堂上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作为老师,设计导语,可以借用歌曲,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设置悬念,可以提出问题,可以引用古诗,这样一上课便能抓住学生的目光和期盼的心情,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审美主体的角色。

除了采用导语,还可以运用实物直观导入。

根据教材需要选好教具,或实物挂图,或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演示,做到恰到好处,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求。

在上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课《黄河,母亲河》时,我采用一组自制的动态黄河图来创设一定的情感气氛,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的热情,自然而然便引领着学生走进黄河,领悟黄河的魅力。

教师是每节课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主导者。

教师如果能运用生动、形象、亲切的话语,精彩的故事,有趣的表演,来创造一种独特的审美氛围,那么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就可以获得审美愉悦,精神得到陶冶。

二、开拓审美想象,点燃审美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分析作品揭示作者所表现的深层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不仅领略到作品中的景色美,而且深深地领悟到这种“美”所蕴含的高尚情趣,从而起到净化学生灵魂的作用。

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表面看,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其实,揭开这层面纱,里面还有更多的深层性的情趣,一个“独”字表现出作者迥然不同的雅性,写出了他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一个“痴”字,写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外的雅情雅致。

“一切景物皆情语,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去体验它所包容的人生意义和高尚情趣。

”[2]再如《咏雪》中才女谢道韫这样形容雪“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看似平白如话,但通过想象,在我们的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天的美丽图景,这一图景,多么富有生机,多么令人神往。

所以,通过想象可以激发起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由表象的认知,进入到审美的新境界中,从而把握艺术美的深层性。

三、获得审美感受,提升审美情趣
如果说教师是审美的主导者,那么学生则是审美的主体者。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以自己阅读为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总得读。

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

”因此在阅读中,只有把“读”还给学生,学生才能亲自去
品味、去体会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语感,从而获得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感受。

阅读不仅仅限于课本,更要拓展视野,让学生多读读文学经典名著。

人要生存,要发展,就得把自己融于社会之中,就得有自己认识社会,理解人生的方式。

经典名著通过描摹社会的方方面面,表现复杂的人性,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类的睿智。

在阅读名著时,我们可以感受各种人物的情感,感受他们的个性和精神魅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爱的教育》、《简·爱》等名著以其对生活的独特的见解,主人公身上的精神和深刻的教育意义,至今仍能给青少年许多启迪。

当然,这种感受只能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获得。

自己去阅读,去感受,去体会,便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追求,从而获得更高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去体验作品中独特的美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去发展思维想象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咏梅.美学语文,诗情课堂[db/ol].http:
///article/cdmd-10319-2006154474.htm
[2]陈英.语文课的美育特点及教育途径[j].双语学习,2007(5). (责任编辑韦淑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