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重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整理
1、五行的相生相克次序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五脏
(1)君主之官——心脏
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明
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与小肠相表里,五行属火
(2)相傅之官——肺脏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在华为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与大肠相表里,五行属金
(3)仓廪之官——脾脏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开窍于口,其华为唇
与胃相表里,五行属土
(4)将军之官——肝脏
生理功能:主疏泄、肝藏血
在体合筋、在华为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与胆相表里,五行属木
(5)做强之官——肾脏
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主骨生髓、在华为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与膀胱相表里,五行属水
六腑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膀胱: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三焦: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宗气、营气、卫气的主要生理功能 P70
宗气:基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阴”。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卫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元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原气”、“真气”。元气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元气继发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正治、反治 P137
(1)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
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
4、功效及主治
●人参、苦参、丹参、沙参
人参:补气药。益气固脱、大补元气、益气活血、益气摄血、益气健脾、益气补肺、益气生津、益气安神 P183
苦参: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清热利湿 P167
丹参:活血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凉血消肿、清心除烦 P179
沙参:补阴药。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P184
●黄芩、黄连、黄柏、黄芪
黄芩: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安胎 P163
黄连: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泻火 P163
黄柏: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滋阴泻火 P163
黄芪:补气药。补气升阳、益气固表、益气利水、益气摄血、益气活血、脱毒排脓 P183
●当归、三七、川芎、天麻
当归:补血药。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P184
三七:止血药。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P181
川芎:理血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P179
天麻:平肝息风药。平肝息风、祛风通络 P192
●生地(黄)、熟地(黄)
生地黄: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P162
熟地黄:补血药。补血调经、滋阴填髓 P184
●大黄、麻黄
大黄:攻下药。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P170
麻黄: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P152
●柴胡、银柴胡
柴胡:辛凉解表药。疏散风热、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P152
银柴胡:清虚热药。清虚热、清疳热 P165
●独活、羌活
独活:祛风湿药。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P155
羌活:辛温解表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P153
5、中药的四气五味、配伍七情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
长期临床实践中,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以表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6、“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P37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王冰的名句,其中“阴翳”指阴寒之气,“阳光”指阴虚内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应于虚热证,《黄帝内经》称为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应于虚寒证(最适用于阳盛则寒之证),《黄帝内经》称为阴病治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一段原文的注文,是由王冰注解的。
何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一般来说,水为阴寒至极之物,通常人们总是将寒凉药物隐喻壮水。因而,“壮水之主”即补肾阴之意,这样就可以制约阴虚造成的阳亢。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火属阳,益火之源即补肾阳之意。这样,可以消散弥漫的阴邪遮蔽,即消阴翳。由此可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其实就是补阳,以治虚寒。
7、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病证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P80
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主动。
(2)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收引。
●寒性凝滞。
●寒性清澈。
(3)热(火)邪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热邪易扰心神。
●热邪易伤津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