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4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重难点: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2.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即理解被除数、除数和商、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1.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能够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3.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4.完成“做一做”第1题。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5.练习:说一说。
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
出示问题一共有()个胡萝卜,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
)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6.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协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
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
(老师巡视参与活动)(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
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小学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平均分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3页,平均分教学目标: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小磁粒、猴子图片、兔子图片、松果图片、练习卡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秋季。
师: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生答。
师:对,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小动物们也特别喜欢秋天,每年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小动物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分享一年的劳动成果。
今年它们又聚集在一起了!瞧,都谁来了?生回答。
师:它们都带来了哪些食物,有多少呢?生:竹笋6个,桃子12个,萝卜16个,松果15个。
师:(教师黑板摆放食物)说的真清楚,小朋友们,假如你是小动物们中的一员,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对呀,老师也很高兴,可是,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却盯着这6个竹笋,它们在想什么呢?生:怎样分竹笋呢?二、你问我说1.分竹笋师:对呀,怎样分竹笋呢?谁来帮帮他们?生1:哥哥3个,弟弟3个师:老师把这种分法记下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生1:这样公平。
生2:哥哥4个,弟弟2个。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2:........师:还有别的分法吗?生3:......师:在这几种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比较特殊,是哪一种呢?生:3和3师:哦,大家都找到了,是3和3,为什么特殊呢?生:这样很公平。
师:哦,他说这样很公平。
(擦掉其他的分法,留下3和3)在数学上,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出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生:.......师:咱们再看这种分法,刚才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给几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到几个竹笋?谁来完整的说一说刚才我们分竹笋的过程呢?生:........师: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非常喜欢这种分法,它们每人抱着3个竹笋高高兴兴的跑到一边去吃了。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教学设计9
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水平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按例1内容准备实物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小精灵聪聪刚刚告诉老师,明天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明天春游去。
一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小朋友可高兴啦,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很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评析] 以参加春游活动的情境引入,触题自然有趣,学生充满兴奋,上课伊始便以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投入学习,这是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开场白。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生1: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的食品可多啦有面包、橘子、矿泉水、还有糖果……生2:我发现这些食品都是分一份一份的,面包有5份,矿泉水、橘子、糖果也都有5份.生3:我还发现每份食品都是2个,2个面包一份,2瓶矿泉水一份……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
课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学生自圆其说,诱发对“平均分”的注重)[评析] 通过对食物排列情况的观察、研究,自主地发现分食品的秘密,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理解积累经验,而后老师适时的一句问话既强化对“每份同样多”的感受,又为“平均分”的引出做伏笔。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例1,引入平均分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课件出示:橘子、糖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食品。
要求:分每种食品要像二(1)班那样,每份应同样多。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③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颗;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个④观察:从各小组准备的食品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各种食品都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6、归纳所有分法,找出最公平,最美观的方法,揭示课题──平均分。
7、看平均分的过程(课件演示)
8、学生动手平均分,数一数是不是同样多。
9、判断平均分
1、小猴采购员,采购了一些梨,它有三种分法,你看看哪种是平均分?
第2、3种都是平均分,为什么分的不一样?
2、小猴还采购了10个苹果
仔细看,学方法
动手分
思考
同桌讨论
看一看
评一评
拿出测试小卷
圈一圈
标出数字
自己看书理解知识
学生试着总结
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从不同分法中发现平均分,体会概念。
由一般现象认识特殊现象。
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什么叫做平均分。
理解平均分时,不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了几份。
通过教师演示,知道平均分的方法。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告诉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
学生回答:
教师节
能
认真观察
8只花
2个花瓶
动手分
学生思考汇报
齐读课题
说定义
学生观察并操作
做题
判断并说理由
因为份数不同
第1种,第3种平均分成了2份
思考
看演示,学方法
细心观察
学方法
动手分
思考,说一说
学生聆听补充
5、看小猴的分配方法。(课件演示)
6、动手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儿
1、同学们学会了平均分,请你们去帮小猴把12瓶水平均放在4个箱子里。
2、引导想()四十二,生在展台演示分法。
3、指导书面练习题
找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及重点词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66
七、教学评价设计
使孩子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感受数学能够协助解决生活问题的作 用。使用直观手段,使学生理解、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但这节课上完后,我 觉得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低年段的教学,主要应培养鼓励学生多动手, 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老师只能起到一个贯穿整节课的一个引导 者、纪律的组织者,有些不能代替学生思考的地方,在教学平均分时,虽说 有个别说出了不一样的想法,而我还是更注重同学的多样化。在数学的教学 中没有很灵活, 仅仅注重于让学生能熟练, 没有注重让学生充分探索、 思考、 动口的时间和空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教学难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来自设计意图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 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 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 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提起学 生的兴趣,引出 新知识
八、板书设计
平均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经过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让学生一步一步实行学习解决问
题。 2.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自己探究出问题时,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是 学生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 3.“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 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4.在这节课中 ,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在一些与生活相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注 意力将会集中学习,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的学习新知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整平均分的概念知识,学生 有了动手操作的水平。本班的学生活跃性较强,动手水平比较积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感,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分糖果问题
分糖果问题类似于分苹果问题,也是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 常见应用。
例如,有20颗糖果,要分给4个人,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 颗糖果?通过除法运算,我们可以得出每个人应该得到5 颗糖果。
通过乘法验算来验证商的正确 性。
逐步逼近法
通过逐步调整商的值,找到合 适的商。
特殊值法
利用特殊值简化计算,如0、 1、10等。
除法运算的注意事项
注意除数不能为0。 注意余数的取值范围,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注意运算顺序,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05
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分苹果问题
分苹果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除法应用场景,可以通过将苹果平均分配给一定数量的 人来理解除法的概念。
02
平均分的概念
平均分的定义
01
平均分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或数 量分成若干等份,每份数量相同 ,并且总数量是整数的行为。
02
平均分的数学表达形式是:总数÷ 份数=每份的数量。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计算平均分的方法是将总数除以份数 ,得到每份的数量。
如果总数和份数都是整数,那么结果 也是整数。如果总数和份数中有一个 是分数,那么结果也是分数。
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均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在分配物品、计算平均成绩 、分配任务等场景中都会用到。
平均分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除法,并且在实际生 活中解决一些问题。
03
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
除法是平均分的一种特殊形式
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 求每一份的数。
平均分是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 数量分成若干等份,每一份的 数量都相等。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课堂实录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课题】:“森林聚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信息窗1。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的。
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
【教学目标】:1、通过孩子们的亲手操作使他们了解平均分的含义,体验什么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突破】: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从情景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并用学具来摆一摆,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教师应创设一系列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学生自主准备好学具,20根小棒。
教师课前准备有关这个内容所设计的习题,使练习更有针对性。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森林里的动物们可高兴了,因为他们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宴会,宴会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
那这节课咱们就去参加它们的宴会,帮动物们分一分食物,好吗?二、讲授新课师:咱们现在就去看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课件出示森林里摆放的各种食品,教师说:今天的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心情格外高兴,因为他们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宴会。
请小朋友观察,宴会为小动物们都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呀?生:20个桃子,12个胡萝卜,10个竹笋,15个松果。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大家看看谁来了?生:两只熊猫、五只猴子、还有兔子和松鼠。
师:我们先看熊猫吧!好像遇到问题了,大家猜熊猫遇到了什么问题呀?生:怎么分着吃竹笋?师:你觉得熊猫会怎样分竹笋呢?一定把你的分法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回答:1、大熊猫多,小熊猫少。
(因为大熊猫吃的多)棒极了,看来你平时就懂得替别人着想!2、大熊猫少,小熊猫多。
公开课自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含试卷)
公开课自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
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
利用小组分不同数量的花生,体会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
初步让学生在分花生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
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的概念后,指导学生把不是平均分的小组改成平均分。
体会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分完。
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再组织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设计了把36颗花生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多少个?因为数量太多学生不容易操作,所以本环节只让学生说你想怎样进行操作,谈想法。
在这里孩子们给出了各种的分法,有一个一个的放在每个盘子里,有2个2格的放,有3个3个的放,有4个4个的放,有5个5个的放,还有10个10个的放,同学们都说了自己操作的理由。
通过操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在课的最后设计了一道思考题;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几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使学生通过份数的变化,观察分的结果,得出结论:分的份数多,没分的个数就少:分的份数少,没分的个数就少多,使学生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教学设计20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理解(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度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和概括水平。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6张正方形卡片。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把6块糖分成3份,能够怎么分?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二)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理解“平均分”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四)联系生活,感悟概念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一)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几份?)(二)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1)自己试着分一分。
(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三)交流分法,提升理解“平均分”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一)辨析练习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
(二)基本练习(1)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2)如果将这16片枫叶,平均分成2份,每份()片枫叶。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理解(二)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度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和初步的抽象概括水平。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四 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教案)二年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
四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案)二年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森林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及运用。
2. 平均分的含义及运用。
3. 森林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平均分的含义。
2. 教学难点:除法的运用,平均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森林故事视频、除法卡片。
2. 学具:计算器、剪刀、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森林故事视频,让学生了解森林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4. 动手操作:分组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平均分。
5. 小组讨论:讨论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和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 板书内容:- 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的含义- 森林保护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除法和平均分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3. 写一篇关于森林保护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过程是否顺畅。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意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满意度。
3.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森林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除法和平均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除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
课后反思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陈微智
第1课时课题:平均分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会用“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物品。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均分”含义及“平均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价值,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教学过程:一、预习作业:1、什么是“平均分”2、把6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几个二、预习反馈:1、每人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把6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几个▲▲▲▲▲▲6÷2=3(个)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
三、创设情景,感受“平均分”。
1、小朋友们,郊游你去过吗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博士班的同学也准备去郊游,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礼物自己说一说。
(课件出示)这么多东西,如果让你们来分,你们会分吗小组合作,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3、师:看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也就是……)互相说一说,把分的结果用“平均分”说一句话。
(你把几个苹果平均分给几个人,能说得具体些吗)4、(课件出示)练习:a、判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b、P13 做一做三、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
1、教学例2(课件出示)a、小组讨论分配方案b、小组合作分一分(用学具代替)c、学生汇报分法……师: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学生讨论)师生归纳:把15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1个或几个地分,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2、(课件出示)练习:a、完成P14 做一做(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说自己的分法)b、师:除了平均分成3份外,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生:(略)师:分成1份和平均分成12份可以吗生:(讨论)四、巩固引申,应用“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
3.看图填空 (1)一共有12个梨,每( )个一盘,分成了( )盘? (2)12个梨,平均分成( )盘,每盘( )个。
(1)3个 4盘 (2)4盘 3个
根据除法算式可知:12÷3=4,12÷4=3。
初步认识了平均数 初步认识了除法 学会了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初步认识除法 能熟练运用除法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叫 平均分。 除法的意义: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 除法算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 如:10÷5=2读作:10除以5等于2。 除法算式名称:如:10÷5=2中,“10”是被除数,“÷”除 号,“5”是除数,“2”是商。
除法与乘法
例如,求32÷4的商,可以利用 乘法口诀,想4乘几等于32,未 用乘法口诀 知的乘数就是商,根据“四八三 求商 十二”可知商是8。
1.把8个水杯平均分装成2箱,求每箱装几个水杯?
4
根据除法算式把平均分的过程表示出来,即总个 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个数。 即8÷2=4。
2.把18个苹果每3个分成一份,求分成了几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第一部分,平均分.教材(第12页)首先用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提供素材,为认识平均分做准备.例1用为每个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的活动,由“应该每份伺样多”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接着,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第二部分,除法.例4用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接着,通过例5,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以上的两部分内容共有5道例题,并依序编排了练习三、练习四两个练习.。
小学数学_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讲故事,课件辅助)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猴妈妈和她的四个孩子,有一天猴妈妈发现了一大片桃树林,于是,她就给孩子们摘回了8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回到家后,她让猴宝宝们自己分桃子。
猴老大拿了3个,猴老二拿了3个,猴老三1个,猴老四1个,结果老三和老四都哭了。
【设计意图:设计一个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件,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同学们你们说他们两个为什么哭呢?生:因为这样分太不公平了。
师:那你们有没有办法能公平的分一分呢?1.感悟平均分(生借助手中的学具用圈一圈的方法尝试公平的分一分)师:谁能告诉我,每只小猴能分得几个桃子?生:每人分两个。
师:你是怎样分得?生1:我是1个1个分的。
生2:我是2个2个分的。
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每只小猴分了2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平均分。
(师板书课题,生跟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帮小猴子分桃子,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感悟平均分。
】2.理解平均分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给出的情景图,借助学具,尝试平均分。
师:森林了来了好多小动物,想请你们把他们的食物公平的分一分,你最喜欢谁,就给谁分好吗?(师指名借助学具分一分,在分得过程中,着重让学生描述自己是怎样分的)【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这几个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1.基本练习(课件展示)2.开放练习(有12瓶矿泉水,要平均分一分,怎样分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最基础的平均分问题到最后的开放题,难度渐渐加深,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说课稿(附教案)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因此本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认识来源于实践”。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
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之后,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摆摆、分分、看看、圈圈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
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1.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2.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3.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4.全课总结。
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围绕“平均分”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与交流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的概念: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是教学难点之一。
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除法计算卡片、实物模型(如水果、玩具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入除法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除法的意义,通过实例演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 互动练习: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分配水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板书设计1.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 关键概念:除法的定义、平均分的计算步骤。
3. 示例:具体的计算示例,展示平均分的过程。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中关于除法和平均分的习题。
2. 实践作业:在家中尝试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食物等,并记录过程。
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对除法和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除法的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的详细补充和说明理解除法的概念1. 引入生活实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入。
除法的初步认识
学科:数学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引呈现目标【知识要点归纳】1.平均分(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作均分。
(2)平均分有两种分法。
第一种分法是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第二种分法是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2.除法(1)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几份,都能用除法计算。
(2)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写除法算式时,先写被分的总数,接着写“÷”(除号),再写要平均分成的份数或平均每份要分的个数,然后在“=”的后面写出平均分的结果。
如: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12 ÷ 4 = 3┆┆┆┆被分的总数除号平均分的份数每份的个数再如: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0 ÷ 4 = 5┆┆┆┆被分的总数除号平均每份的个数分的份数(3)除法算式的读法。
读除法算式时,“÷”读作除以,然后从左往右按顺序读。
如: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4)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里,除号前面的数叫作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作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作商。
如: 20 ÷ 4 = 5┆┆┆被除数除数商探名师点拨【典型范例剖析】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说一说怎样分。
分析与解答: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可以一个一个地分,每次每盘里放一个苹果,直到分完,每份是3个苹果;也可以先每份放2个苹果,剩下的再每份放1个,这样分快些;还可以每份放3个苹果,一轮正好分完,这样分更快。
例2每个篮子装6个松果,需要()个篮子。
分析:从图中可以知道,一共有18个松果。
每个篮子装6个松果,也就是按每6个分成一份,看能分几份,就需要几个篮子。
可以按每6个松果圈一圈,看能图几次。
解答:需要3个篮子。
例3□÷□=□分析:把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就是要把20块糖平均分成5份,看每份是几块,每个小朋友就分得几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48—50)【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喜欢的操作活动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形式,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10根小棒,礼物包【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师:同学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咱们一起瞧瞧去吧?(课件出示情境图)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20个桃子……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其他学生又补充:……师:说的真完整,你还发现那些数学信息?师:这么多丰盛的食物分别是为哪些小动物准备的?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设计意图:以故事开头,吸引学生注意力,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引导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搜集数学信息、能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述信息的能力以及问题意识】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1.分竹笋师: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呢,猜一猜它们遇到了什么问题?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师:该怎样分竹笋呢?这就是熊猫哥哥和弟弟所想的。
(课件出示问题。
)师:这儿有10个竹笋,要分给两只熊猫。
这是哥哥(贴熊猫哥哥),这是弟弟(贴弟弟),该怎样分呢?师:老师想这样分,哥哥1个,弟弟9个,并把这种分法记录起来。
(在黑板上举例作出示范)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师:现在,每组同学就以小棒代替竹笋,把10个竹笋任意分成两份,看一看有多少种分法?注意:别忘了在白纸(印有两只熊猫)上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合作默契,哪一组分法最多?(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物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自然引出“任意分”。
)生:同桌合作,探究分法:分成2份,每一份有多少根小棒。
师: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指导。
师:老师发现大家有许多种分法,谁先来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分的?学生:我把10根小棒分成2份,哥哥()个,弟弟()个……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 1 2 3 4 5 6 7 8 9熊猫弟弟 9 8 7 6 5 4 3 2 1(设计意图: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同桌合作将10根小棒任意分成2份,学生们很多种分法。
这样的操作有一定的思维容量,问题的探究空间大,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与相应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师:我们有这么多分法,大家可真聪明,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法,先自己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师:我们给这种分完后每份同样多的分法起个名字吧。
生:同样分;公平分……师: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同样多的我们叫“平均分”。
然后教师板书课题: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生:把一些东西分成几份,每份同样多。
(找几个学生多说几遍什么是平均分,然后师生一起说。
教师板书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师:熊猫兄弟最喜欢平均分这种分法,现在,同学们能把这10个竹笋平均分给两只熊猫吗?学生:动手分10根小棒。
师:现在,每只熊猫分到了几个竹笋?预设生:每只熊猫5个。
师:我们把10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个。
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设计意图:这是平均分语言模型的初步训练)2.练习师: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小猫是平均分的,而小猪不是平均分的。
师生共同总结:也就是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分竹笋及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分东西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平均分是其中的一种分法;通过判断小猫分鱼和小猪分西瓜,促进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1.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师:回到宴会上,小猴子也着急了。
他们想干什么呀?师:这儿有20个桃子,分给5只小猴.小猴子有要求了,要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子。
板书信息: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子师: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预设生:怎么分桃子?师:也就是说,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板书问题: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师:小猴子有几个桃子?但是咱们手中只有10根小棒?该怎么办?生:两人合作。
师:这个办法真好,两人合起来正好20个。
下面拿出小猴子练习纸,同桌合作完成。
比比谁和同位合作得最默契。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怎样分的桃子?拿出磁性黑板,请两名学生上去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师:谁看出来了他们是怎样分的?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三个三个分,再一个一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
师小结:这么多的分法,虽然分的过程不一样,但是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到了4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2.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师:咱们帮小猴子都分到了桃子,一边的小兔子也着急了,他们想干什么?可是小兔子有要求,我们每只小兔要吃4个萝卜,这里有多少个萝卜?板书:12个萝卜,每只小兔吃4个萝卜。
师:12个萝卜,每只小兔吃4个萝卜。
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怎样分?师:可以再请小棒来帮忙分一分,这次要拿出多少根小棒?生:12根师:同桌合作完成。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学生动手分小棒,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小棒?分给了几只小兔子?怎样分的?请一生上来分。
(使用卡片学具分一分)学生边说边分:拿出4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4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还剩下了4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
这样12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3只小兔子。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生:……3.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小松鼠有什么要求?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小棒,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想闭上眼睛想一想,再用学具分一分,验证一下你的想法。
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生:3只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生:……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
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
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1)圈圈画画分石榴,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师:咱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动物们分了食物,也用着这种方法分一分咱们喜欢吃的食物好吗?课件出示练习题。
10个石榴,平均分2盘,每盘分()个。
课件出示:10个石榴,平均每盘分5个,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可以分几盘?师:还是这10个石榴,再看这次要2个分一盘。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可以分几盘?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评析:练习的设计通过: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仅仅围绕平均分展开活动,感受两种平均分模型,逐步深入理解平均分这个概念,提高了应用概念动手操作的能力。
最后通过自主练习,引导学生初步建构了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有平均分的例子?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畅所欲言。
(3)师:同学们今天表现太棒了。
老师要发礼物:每组一大包,把里面的4个小包平均分给小组中的4个人,每人一包。
生:打开自己的小礼物:看到里边有花生、玉米粒、小棒、漂亮的小花片等等。
师:请学生任选其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平均分的游戏。
(师参与其中)生:自由操作。
(让学生在有层次的巩固练习中,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加强学生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可以适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学生可以在开放的问题和充分的空间下自主学习,体验感受学习的快乐)四、回顾总结,梳理提升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师:在分东西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同桌合作,这是个学习的办法。
今天的动物聚会就要结束了,小动物们都有点舍不得了,因为他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得很开心,玩的很愉快,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你说对吗?狮子大王对你们的表现很满意,邀请你们成为他们的荣誉市民。
高兴吗?【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梳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并提升平均分的方法,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备用练习】:小动物们排排队,课件出示一群小鸭子。
师:来了一群小鸭子?快数数有多少只?师:他们要表演体操,你能用平均分给他们排排队吗?和同位说一说你想怎样排队。
师:由于时间关系,咱们课下每个同学都扮成一只小鸭子,要组织多少只小鸭子?排一排,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