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一、【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Hale Waihona Puke 题西林壁解诗意【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精品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精品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精品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精品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精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精品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精品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精品
山 岭
精品
山 峰
精品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精品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精入品 云的山峰。
远 同各 近 不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精品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精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为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们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案1师:岭和峰有什么区别?生:岭就是山岭,峰就是山峰。

师:那山岭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一下?生:山岭是无边无际的。

师:无边无际?生:一望无际。

师:一望无际?谁能表达得更确切一些呢?它其实是……生:山岭是长的,一排的。

师:一排的,高高低低的,因此可以形容它“连绵不断”;那山峰呢?生:高耸入云。

生:直插云天。

师:好的,山峰是高耸的,这两个词形容了山峰的特点。

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横着看,庐山的山岭——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双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师:侧过身来观赏,庐山的山峰——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师:呵,可以选择你认可的词汇。

那“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又分别会是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诵这两句诗,你想象自身就在庐山道上跋涉游览,远远地望……凑近了看……抬起头……俯下身……你的眼前仿佛看到……生:无边无际的山。

师:唉,这个词用在这里比较合适了。

你远远看到了什么?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是啊,庐山水汽丰富,庐山云海可是天下一绝啊。

远望庐山,云雾缭绕;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

一抬头——俯下身——生:我看到鸟在天上飞过,一转眼就飞到山林里了。

生:我看到山崖很陡峭,一直往上就看不见了,不知道有多高。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你肯定想起了李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再了解不过了。

飞瀑之下又会有什么呢?生:大水潭。

生:很深的峡谷,有水汽不断冒上来,我看到过的。

(精选)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新人教版

(精选)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新人教版

55.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2.如果你不努力,一年后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只是老了一岁。 22.想成功就要和成功者的思想、脚步和时间重叠。 9.无人理睬时,坚定执着。万人羡慕时,心如止水。 19.我来到,我看到,我征服!---罗马的凯撒 7.人生就像一场戏,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戏成功的关键。 23.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13.生活会辜负努力的人,但不会一直辜负努力的人。 29.成功在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43.天赐我一双翅膀,就应该展翅翱翔,满天乌云又能怎样,穿越过就是阳光。 47.学习不一定成功,不学习一定不能成功。 40.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92.只有你学会把自己已有的成绩都归零,才能腾出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新东西,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 27.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 62.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22.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没有理由逃避问题,你也有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8.世上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 21.我不能说只要坚持就能怎样,但是只要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了。 13.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12.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是后者再向前了几步。 53.人的一生也不可能顺顺利利,总会遇到一些风风雨雨。要经历风雨,就必须把自己磨练成一个对待困难不折不挠的强者,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没有人会甘于做弱者,让生命流失在无 声的岁月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能画一画
岭:高大连绵的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教案1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难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3.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

2.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板书课题:题西林壁)1.简介: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2.诗题3.作者三、读正确,明诗意1.听录音读2.指生读3.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

4.齐读。

5.诗意四、入诗境,悟诗情1.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四年级上册语文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教案教材分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能够使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

4.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理解个别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明白古诗所含哲理。

3.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1.明白古诗所含的哲理并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学习使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图片,入新课1.播放庐山的图片,请同学们用积累到的词语,形容观察到的景色。

【随机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的相应位置】2.提问:那么,谁能够用最简短的话语,概括地表述出你们看到的景色,以及看景的感受呢?【生尝试着表述】3.过渡:其实,在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并用《题西林壁》这首诗,总结了他观赏那儿瑰丽风景的所观所感。

四上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

四上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上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
译文: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陡峭险峻的山峰;远看、近看、从高俯瞰,从低处仰看,景色各不相同。

我不认识庐山真正的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注释:题:书写、题写;西林壁:西林寺的墙壁;横看:正面看;
面目:面貌;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诗中指庐山;
题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注释:山西村:村庄名;腊酒:诗中指每年农历十二月酿的酒;
足:足够;豚:小猪;足鸡豚:指农家人待客热情豪爽;
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晚春田园杂兴(其三)》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01
因为
02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主要内容和人生哲理:
当堂小测
比一比,再 组词。
缘(

绿(

隐(

稳(

侧(

测(

峰(

锋(

•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 、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 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书写
01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
壁上的一首诗
西林寺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墙壁
解诗题
03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 宋字代子 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世称“ 苏东”坡。汉族, 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 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 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 主要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由两首宋诗构成,一首是苏轼《题西林壁》,一首是陆游《游山西村》。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zhòng(重量、重担)只:zhǐ(只有、只好)zhī(船只、一只鸡)【反义词】远──近高──低真──假暗──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句子赏析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题西林壁》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题西林壁篇一5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师生公用导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师生公用导学案
B、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我可以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峰
c、你能说出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呢?那怎样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呢?
【检测练习】—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
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
侧()低()壁()
测()底()僻()
【对学互促】—同伴互助,探究重点
诗句中的重点字词注释我知道。
题:西林:面目:
缘:识:
学法
点拨
鼓励学生通过读书,标注,思考,尝试解答,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1.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讨论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群学互助】—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课题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课型
综合解决课
班级
四年级(2)班
组名
姓名
主备人
党红娟
复备人
教导处
使用时间
学稿编号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说课稿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题西林壁》说课稿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西林壁》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说课稿1一、说目标我根据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注释,画、演等手段理解诗意。

2.想象诗中的画面,领悟诗文大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并默写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

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第二学段的学生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标强调的是在这一学段中要引导学生粗知文章大意。

能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凝练的语言。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题西林壁》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欣赏和诵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同时,背诵、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把握:四年级学生思维形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但是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第五课古诗两首1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十课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下册独坐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大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册[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生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下册:《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知识点

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知识点

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知识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题西林壁》,这可是一首很有深意的诗呢!先来说说作者苏轼。

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词文章都写得特别好,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原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咱们一句一句来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告诉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就更有深意啦!为什么不能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就在这座山里面呀。

这其实是在说,我们在看待问题、认识事物的时候,常常会受到自身所处位置和局限的影响,导致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

再来讲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苏轼游览庐山,被庐山的美景所吸引,同时也对庐山的形态变化产生了思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从这首诗里,咱们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首先,它教会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就像我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有时候换一种解题思路,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其次,它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和判断事物的时候,要尽量跳出自己的局限,更全面、客观地去看待,这样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接下来,咱们说说这首诗在语言上的特点。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没有生僻的字词,但是却把道理说得很清楚。

苏轼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庐山不同角度的样子。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大家还要注意诗词的朗诵。

要读出节奏和韵律,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样读起来就更有韵味啦。

关于这首诗的考点,老师也给大家总结一下。

一般会考察诗句的默写、诗句的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等等。

大家一定要把这些知识点牢记在心哦。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咱们再来看几个和它相关的例子。

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 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 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正所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悟诗情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欣赏了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能不能 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山西村 的景美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还能不能用一句诗来赞美 山西村的人更美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诗句的意思是: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 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 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当陆游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 过弯弯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你是从 哪里看出来的?
3想意境,悟诗情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山重水复疑无路, 正怀疑无路可走。 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当陆游面对突然出现柳树成荫,鲜花 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你是从 哪里看出来?
在山西村游玩。
理解词义
山西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 腊酒:这里指腊月酿的酒。古人有腊月 酿酒的风俗。 豚:猪。 疑:以为,怀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家人的腊酒浑 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 人,菜肴足够丰盛。

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读后感

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读后感

四年级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读后感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我学到了《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读时,只觉得朗朗上口,可随着老师的讲解,我仿佛走进了诗人笔下那奇妙的庐山之中。

苏轼的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了庐山不同角度的样子。

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庐山又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的景色都各不相同。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和家人去爬山的经历。

那也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一家人决定去附近的一座小山游玩。

当我们站在山脚下,抬头望去,那山仿佛一个巨人,威严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像是巨人身上的绿色披风,让整座山充满了生机。

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开始往上爬,一开始,我兴奋极了,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觉得这爬山也不过如此嘛。

可是,没走多久,我就开始气喘吁吁,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

当我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停下来,回头望去。

哇,山下的景色尽收眼底!远处的村庄变得小小的,像一个个火柴盒;田地里的庄稼像是一块块绿色的地毯;还有那弯弯曲曲的小路,就像一条白色的丝带缠绕在山间。

我不禁感叹,原来从半山腰看下去,风景是这样的与众不同。

我们继续往上爬,越往上,山路越陡峭。

我紧紧地抓住旁边的树枝,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挪。

终于,我们爬到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世界的顶端。

往远处看,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层一层地延伸到天边,和蓝天白云相接。

此时的风呼呼地吹在脸上,让人心旷神怡。

我突然就明白了苏轼写《题西林壁》时的感受。

就像我们看这座山,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色完全不一样。

如果只是在山脚下,永远也无法领略到半山腰和山顶的美景;而在半山腰,也看不到山顶那广阔的天地。

就如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挫折或者困难,觉得前途一片黑暗。

但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或者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能看到完全不同的风景。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5课 古诗两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5课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惠崇〈春江晓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其诗歌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

主要作品:《示儿》《书愤》《卜算子•咏梅》《诉衷情》等。

1.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2.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海 豚hǎi tún腊(là nà )酒 浑( hún hùn )水摸鱼 莫( mò mè )笑 海豚( tún tén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小学四年级全阅读古诗1一4首

小学四年级全阅读古诗1一4首

小学四年级全阅读古诗1一4首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学校四班级全阅读古诗1一4首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学校四班级全阅读古诗1一4首第5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苏轼(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山西村》陆游(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20课、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语文园地里还有一首:《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二.学校四班级阅读竞赛必背40首古诗滁州市琅琊路学校课外阅读必背古诗类四班级上学期学校生必背古诗篇目(后89首)200九、9班级:姓名:四一、冬夜读书示子聿(yù)(南宋陆游)(苏教版/第11册)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二、观书有感(南宋朱熹)(苏教版/第11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pái huái)。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三、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四、从军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四五、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四六、华山(宋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四七、峨眉山月歌(唐李白)(苏教版/第7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四八、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人:_语文组_;授课时间:________
《5.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课时 课型 1课时 学+展 三、第三步:想画面,入诗境。
等级:________;奖励加分:________; 查阅时间:________;
班级: _____; 学习小组: _________; 学习小主人: 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ຫໍສະໝຸດ 1.边读边想象庐山的而美丽风光,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画在练习本上。 2.面对庐山的美丽风光,诗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
3.为什么诗人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呢? 4.你从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体会到了什么?
a、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 b、我不太理解的词语: 【学古诗四步法】 一、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 1.诗人 的简介: 四、第四步:吟诗文,悟诗情。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寓理诗,哲理蕴含 2.理解诗题《题西林壁》的意思: 二、第二步:诵诗句,析诗意。 1.我能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题西林壁》 。 2.我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它启迪我们: 5.你认为怎样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课题
5.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2个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我能学会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全面地认识事物。 【扬帆起航--我自信】 我能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在文中画出来并规范地写在练习本上。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我展示了。 我质疑补充了。 我认真倾听了。 你很棒,你获得了成功! 你有进步,继续努力! 你很用心,再接再厉! 你要加油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