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与复调1

合集下载

课题研究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课题研究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艺术理论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一、复调的起源和本质复调理论来源于前苏联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文中指出"复调小说"中的每个主人公是独立于作者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对自己和世界有着一种特殊的看法,小说表现的不是作者的完整意识,而是具有几个意识相互作用的对话性质。

复调的本质就是对话。

个体在进行精神思考的时候,无法摆脱置身其中的群体意志,与群体既有对立,又存在互助互补,在不同的时机,个体和群体的相对关系都发生着微妙的转变,形成不同的方圆平衡。

同时,群体意志和生存环境既是个体精神的土壤,又制约着个体精神的发展,束缚着个体精神的伸张。

所以个体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这一无形的障碍,在进行精神抉择的时候,必然要考量群体意志和周围环境,这就是对话,体现在文学中就是复调艺术。

二、鲁迅小说中的复调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复调,《狂人日记》中狂人的日记,《孤独者》中魏连殳给我的信,《在酒楼上》吕纬甫沉浸的自我叙述,《伤逝》中涓生的自我追忆等,这些都明显运用了复调表达。

1、鲁迅小说中复调的类型复调的本质就是对话。

对话的特性是相同的,但是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性,一种是缺乏自觉精神的泛意识对话,这在小说中多是需要启迪的民众,如单四嫂子、阿Q,他们在群体意志面前时完全的劣势,缺乏自主权,多体现了扭曲性,这类对话属于盲意识对话;另一种是具有自觉精神的潜意识对话,在鲁迅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对话意味,每一个主人公在说话或者行动时好像都有一个第三者在参与,那个第三者在意识里干扰着主人公,让主人公不得不顾及到他。

这个第三者是谁?这一类对话是鲁迅小说复调艺术的典型运用;如果考虑到小说的读者效应,鲁迅小说还有一种文本之外的对话,和读者的对话,前两种设计于文本之内的对话就是为了启迪读者,希望培养出更多富有战斗精神和斗争经验的新的思想斗士,这类对话是启蒙对话。

2、鲁迅小说复调的具体运用"今天晚上,……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具有独特的复调艺术。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叙事风格、社会批判意义和文学价值等方面展开探讨,揭示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特点。

在小说中,鲁迅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的叙事风格简洁有力,深刻而富有张力,引人深思。

鲁迅的小说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倡导进步和改革,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更在于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达,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体现在多方面,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艺术、人物形象、叙事风格、社会批判意义、文学价值、总结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复调艺术而闻名。

复调艺术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同时运用多种不同的调子和风格,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他刻画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多维的、复杂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使人物更加真实和具有生命力。

在叙事风格上,鲁迅常常运用夸张、夜郎自大、寓言等手法,使故事更具激烈的张力和表现力。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也是复调艺术的一大亮点,他通过小说对封建社会、封建道德、旧文化进行深刻的批判,呼吁社会变革和人性觉醒。

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也在复调艺术中得到体现,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生动鲜明。

他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包括孔乙己、阿Q、药、小娃、阿四等。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他是一个酒店酒保,被人定义为一个“醉汉”。

鲁迅小说的复调性

鲁迅小说的复调性

摘要Y663,868寻求鲁迅精神世界辩证发展的研究方式并不能真正理解鲁迅小说的复杂内容,而且会抹杀其小说的丰富意义。

鲁迅具有一个分裂的灵魂,各种矛盾对立的因素在其精神世界冲突着。

鲁迅正视这灵魂的冲突与分裂,并表现于他的小说艺术中,形成其小说思想的复调性。

鲁迅小说思想的复调性并不是将其全部小说放在一起归纳的结果,而是表现为单个文本中各具充分价值的不同思想同时共存、相互冲突、相互作用,具体是指存在与虚无、希望与绝望、社会焦虑与个体焦虑的同时共存。

鲁迅尊重自己灵魂的分裂,并努力让两种各具充分价值的思想各自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从而形成艺术构思的复调性:一种意识努力成为作者观察与描绘世界的原则,另一种意识对此提出质疑:一种意识努力形成稳固的结论,另一种意识却使文本呈现不确定性;一种意识努力使人物与作者意识保持一致,另一种意识让人物说出自己的话。

这时,作者意识最大能动性表现于让矛盾双方展开辩论,而这也就是鲁迅小说的叙事动力。

这是一种新的叙事策略,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标准的初步形成。

虽然鲁迅对此尚未达到自觉的程度,但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小说作者意识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带来了艺术思维的革新,这也是鲁迅小说具有现代品格的原因。

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性;叙事AbstractWecan’treallycomprehendthecomplexcontentsofLuXun’Snovelsandwiiiobliteratetheirplentifulmeaningsbythewayseekingthedialecticaldevelopmentofhisspirt.LuXunhasasplitsoulinwhicha11kindsofcontradictoryelementscontendwitheachother.Hefacesuptotheabove-mentionedfactS,expressesthembytheartofhiSnovelSandformsthepolyphonicqualityofthinking.Theconclusionthathisnovelsformedthepolyphonicqualityofthinkingisnotmadebysummingupa11kindsofcontradictoryideasofhisnovels.Itshowsthatdifferentkindsofideashavingsufficientvaluerespectivelycoexisttogetheratthesametime,contendwitheachotherandfunctionmutually。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摘要】鲁迅小说以其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示,通过多重层面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心理复杂的内在世界。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文学形式创新,颠覆传统文学观念,引导读者对人性、社会、文学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并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批判,鲁迅小说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激励人们反思现实,并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他不仅关注个体命运,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复调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立体、丰富的文学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关键词】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艺术、社会现实、人物心理、文学形式、文学传统、读者思考、中国文学史、后世文学影响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传统之一,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

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复调艺术不仅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更是贯穿于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意义表达等多个层面。

通过深入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上。

他通过对社会阶层、道德沦丧、剥削压迫等现实问题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这种揭示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记录,更是对社会弊病的深刻剖析,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警醒。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还体现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

他不仅塑造了众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有血有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通过对其作品中复调艺术的深入解读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的世界和思想,感受他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2. 正文2.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是其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鲁迅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俄罗斯著名的评论家巴赫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复调小说。

这是从音乐理论借用的术语。

复调的原意即指在一首曲子中,有着两个以上的主旋律。

如果一首音乐作品在整体上是和谐的,那么,这两个主旋律就不是各自表述和展开,而是有一种对话的关系。

否则就是一种独白了。

古典意义上的音乐,就是典型的单一主旋律,音乐的美感来自和谐。

但是,在现代的音乐美学中,和谐不再是美学的最高追求,在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人的灵魂被撕裂开来,存在着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普遍分裂。

人在自我意识和潜意识里,有着多重的构造。

所以古典美学中的单一的旋律就无法表现现代人的心灵深度。

于是10世纪初出现了无调性音乐。

用迷乱的音响组合表现人的复杂的灵魂世界。

小说也是这样。

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叙述人,也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就不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可以把一个故事讲述的非常完整,因为他自己的灵魂深处也可能是割裂的,在他的人物设计和情节讲述中,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在故事中流露出来,因此也就把自己表露的更加深刻。

复调小说,其实,就是指作者自己多个人格的对话。

《在酒楼上》、《孤独者》都是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叙述的,但叙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作品的主人公。

可是,这个“我”又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独立的角色。

他们不但对各自的作品的环境氛围和抒情基调承担着极大的作用,而且自身就融入到小说情节中,和主人公构成对白的关系,甚至成为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对偶式人物。

“他们似乎是一对有着独特心灵感应的孪生人,虽各各不同,又密切相关,骨头连筋。

”(注:旺晖《反抗绝望》第3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究其实,这两组对偶式主人公,都各自是作者鲁迅内心的两个侧面。

他们的对话背后,正隐藏着20年代中期鲁迅内心深处的冲突。

《在酒楼上》、《孤独者》(还有《头发的故事》)的叙事特点是将自己的内心体验一分为二,化成两个人物——两个孪生兄弟似的人物,一部分以单纯独白的主观的方式呈现,另一部分则以客观的、非“我”的形式呈现。

《狂人日记》中的复调现象

《狂人日记》中的复调现象

《狂人日记》中的复调现象摘要:“复调”,其基本含义是指一部小说中有多种独立的、平等的、都有价值的声音,这些声音以对话和争辩的关系共存,以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地位,从而得到复调齐鸣的效果。

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展示了两种声音。

关键词:复调;鲁迅;狂人日记;狂人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分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过一种诗学理论,即“复调”,“复调”原本是音乐术语,它是指多声部音乐的一种。

而所谓小说的“复调”,按照巴赫金的理论研究,其基本含义是指一部小说中有多种独立的、平等的、都有价值的声音,这些声音以对话和争辩的关系共存,这点和“独白性”小说是有区别的,“独白性”小说里面也存在不同地甚至相互冲突的声音,但这种声音它会统一于的“作者”声音之下,“复调小说”而是始终赋予这些声音以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地位,从而得到复调齐鸣的效果。

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也是复调小说的集大成者。

复调小说并不是外国作家的独创,有不少的中国作家作品里也有复调的影子,但真正创作过复调小说,并且取得过伟大成就的作家,鲁迅算是最杰出的一位。

“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

而且这两种声音,并非来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

日本文学评论家竹内好就曾经隐约的注意到鲁迅小说里的这种现象,在他的著作《鲁迅》中,他说鲁迅小说里仿佛“有两个中心。

它们既像椭圆的焦点,又像平行线,是那种既相约、又相斥的作用里的东西”这句话十分精辟的提出了鲁迅小说的复调问题。

下面就试图以《狂人日记》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复调因素。

一、主人公“狂”与“不狂”的复调《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心理极端有问题患迫害症的疯子,他的“疯”“狂”体现在很多方面,他充满了病态的疑心,如因为赵家的狗多看了他两眼,就感到“须十分小心”,感到“怕”。

看到赵贵翁看他的眼神有点怪就认为赵“怕”他,所以想害他;看到路上一伙小孩子在说话,也认为他们是在议论他,他们都是伙同赵贵翁一起想害自己的;在街上看到一个女人打儿子时骂了一句“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就认为她是要“吃人”。

鲁迅《伤逝》的复调问题分析

鲁迅《伤逝》的复调问题分析

对立的态度与意识的潜在冲突与交流, 实际上也体 现着作者心理现实的不同侧面。 正是由于叙述背后 的那个与内部叙述者产生感情与思想交流却又保 持着冷静独立态度的旁观者而获得了非“ 的、 我” 客
复调效果:两种调子各 自 独立又相互交织。 《 伤逝》 还采用了“ 循环” 结构 , 即利用空间或事 件的重合展开叙述 , 向读者展示的主要是重合之间 一个周期性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 空间的重合总是 与“ 回归” 相联系,伤逝》 《 的开头主人公涓生又回到 与子君同居前住的会馆( 而且是同一间屋) 。 循环” “
作者简介: 李应霞( 1965- ) , 河南很师人 , 女,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 复调”是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分析陀思 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 , 他认为 “ 有着众多的各 自 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 由 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这确 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I]“ 陀 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 [1 ]鲁迅作品 明显的复调特征, 也体现了鲁迅作品的复杂性及其 艺术思维的深刻本质。 “ 复调性” 小说对不同声音的处理不同于“ 独白 性” 小说把那些不同甚至彼此冲突的声音统一在惟 一的“ 作者” 的声音之下, 而是始终赋予它们以独立 而不相融合的地位 , 从而得到复调齐鸣的效果。鲁 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杂性即多从这些复调式的声 音中来。 下面就《 伤逝》 的文本结构、 人物心理、 主体建 构等方面分析《 伤逝》 的复调性。
鲁迅《 伤逝》 的复调问题分析
首先总是带给人“ 相同” 的感受 , 涓生回到会馆发
现:
二、 人物心理的复调性
在《 伤逝》 这部小说中, 鲁迅达到了他小说心理 描写的极高境界: 细腻的情感描写、 回忆与心理描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

复调,作为一种叙事技巧,指的是在单一叙述声音中融入多种不同的声音、视角和立场,从而创造出丰富的文本层次和深度。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中,复调现象尤为显著,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鲁迅个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和观察视角,还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对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接着,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分析,揭示鲁迅第一人称小说中的复调现象及其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探讨鲁迅如何运用复调叙事技巧,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总结鲁迅第一人称小说复调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中国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鲁迅第一人称小说复调问题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探究中国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变革趋势。

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鲁迅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二、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特点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他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作品在展现个体经验的也折射出了广泛的社会问题。

这些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甚至是故事的受害者。

通过“我”的视角,读者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验他们的悲欢离合。

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常常带有自传性质,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感染力。

他通过“我”的经历和感受,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小说中的“我”常常处在社会的底层,遭受着各种压迫和剥削,他们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问题。

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还常常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通过“我”的内心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这种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也使得人物更加立体生动。

通过“我”的内心独白,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痛苦和挣扎。

2021以《在酒楼上》为例谈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复调性特征范文1

2021以《在酒楼上》为例谈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复调性特征范文1

2021以《在酒楼上》为例谈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复调性特征范文 鲁迅的小说总给人一种读不懂又抓不住的感觉,需要通过反复的阅读、分析,才能对其小说有进一步的理解。

然而即使是研究鲁迅的专家也不敢说对鲁迅创作有深刻而完全的把握,自然,对鲁迅创作时的动机和思想状态的摸索,研究者们也是谦虚谨慎,不敢轻下断言,可见鲁迅小说是那么的艰深而晦涩。

为什么鲁迅小说让人这么难以读懂? 一、鲁迅小说中的复调特征 竹内好认为鲁迅小说中本身就没有呈现出一种单一的、完整的主题和中心,或者说这种主题和中心并未完成。

这个评价看似见解独特,实则颇为中肯。

“鲁迅小说里仿佛有两个中心。

它们既像椭圆的焦点,又像平行线,是那种有既相约、又相斥的作用力的东西。

” 也就是说鲁迅小说创作意图本身就不是为了表达单一的思想,其中是多种观点的片段之间,若即若离,它们复杂而无规律地嵌合在行文之中,让人难以轻易地拼接而理解。

鲁迅的小说很像一种合奏,却又不是规整的交响乐。

它是一种看似随性,实则精致高妙的演奏。

鲁迅像是握着高超的指挥,同时让很多种乐器同时演奏,呈现出多重的声音掺杂在一起,让读者很难分辨。

当你稍稍分辨出一些音色,似乎把握了其中一种声音时,这种声音似乎又改变了,戛然接上了另一种关联不大的声音。

这种思绪的流动节奏让人读起来因为常常阻滞不通而懊恼,同时也让人感慨指挥者那不同凡响的、深邃的思想。

因为捉摸不透,所以鲁迅小说比其他小说具有了更宏大的意蕴空间。

小说《在酒楼上》是鲁迅思想进入“彷徨”中的早期作品,被周作人称作 “最具有鲁迅气氛”的小说。

《在酒楼上》讲述的是关于知识分子的题材,这篇小说与同时期其他作家以第一人称 “我”来创作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有很大的区别。

鲁迅没有平铺直叙,直抒自己对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情感,而是选择用 “我”的视角来讲述关于主人公吕纬甫的这样一个故事。

那么鲁迅这种表达方式的用意何在? 他想表达自己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与状态? 《在酒楼上》以“我”的角度讲述了“我”与吕纬甫的故事。

鲁迅的复调结构小说

鲁迅的复调结构小说

鲁 迅 的 复 调 结 构 小 说
张 理 明
鲁迅 在 创 作


《药 》

《一
:
件小 事 》

《故 乡 》 的 时 候
,
形 成 了 一 种 独特 的 复 调 结 构 形
,
它 呈 这 样 一 个 隽 本形 态
小说 中 贯穿着 两 条 主 题 独 立 的 线索
, :
它 们在 纵 向上 平 行 发展

,


概 括 和 剪裁
,
鲁 迅 把 这 两 种 不 同 的 生 活 素材 写 进 了 小 说
, ,
构成 了 小
说 中两 条线 索的 题 材 在 鲁迅 看 来
, ,
选 取群 众 生活 和 革 命党人 的 活 动 作为 小说 的 题 材

是 包 台着作 者 的 深
群众 和 革命党人 正 是 封建 统 治阶 级 最 根本 的 对立 面
,
形 成 了 两 个 具有 深 刻意 义 的 悲 剧

贯 穿着 两 个 统 治人 民 群
群 众 悲剧 揭示 了封 建 社 会 怎样 凭 借着封 建 思 想 的毒 素来 愚 弄
由此
10 9
可知
,
复调 结构 具有 塑造 和 表现 多个典 型 的功能 , 另 一 方 面
,
,
也 可 以 看 出 这种 小说的 特点是
,
多 个主 人 公并列 存在
他 们有 着各 自的结 构作 用 和 内容意 义 自不 同的 生 活 素材


《 药 》 的 两 条线 索来
华 老 栓 线 索 取 材 于 当 时 的下 层 群 众 生 活

[复调小说理论]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理论]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理论]复调小说篇一:[复调小说]鲁迅先生的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政府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孤独者中的复调问题

孤独者中的复调问题

《孤独者》中的复调问题摘要: 《孤独者》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主人公魏连殳悲剧的一生,展示出一种深层对话机制,蕴含着第一人称叙事的复调诗学,显示出《孤独者》主体建构的复杂性及小说独特的艺术性。

关键词: 鲁迅;孤独者;复调一、鲁迅小说中复调结构的来源鲁迅的多疑思维形成其言说的复杂性,精神气质的多层次性,展现在小说中便形成了复调性。

鲁迅的小说总是同时有多种声音,多种情感相互纠缠,平淡的叙述之外存在着内在的紧张。

鲁迅在《穷人小引》中写道:显示灵魂的深者,没要被人看做心理学: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作者。

他写人物几乎不需要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又因为显示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出那精神的变化。

1据此可知鲁迅对陀式作品的认可。

而鲁迅对他的接受,严家炎写到三个方面:一是写灵魂的深,二是注重挖掘出灵魂内在的复杂性,三是在作品中较多的用全面对话方式而不是用单纯的独白体的方式呈现。

2这三方面在《孤独者》中都有呈现。

二、《孤独者》叙事结构的复调第一人称的叙事最富有叙事角度弹性。

叙述者的体验和叙事大多是作者的自我投射。

我即是小说的叙述媒介,又是被认知和解剖的对象。

《孤独者》中我不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者自我的解剖。

我与被叙述者之间存在对话性的复调关系。

小说开端,我是讲述者。

我只是在S城时听到过魏连殳一些奇异事迹,没有什么交集。

在寒石山,我也只是听村民议论他。

此时的叙述是单方面的。

在第一部分最后,我因好奇心,途径他家时才与之有简单的对话。

回到S城,过大半年后,我和魏连殳才熟络,逐渐打开心扉,进行心灵的对话。

此时我的叙述主体性变弱。

被叙述发声后,变成了平等的对话关系。

我听说魏连殳被辞退,看到魏连殳变卖了自己珍藏的书,决意要去访问他。

此时我的叙述主体地位下降,被叙述者魏连殳开始大段讲述最近的遭遇及祖母的死。

而我主要在倾听,仅在倾听过程中偶有发声。

我在山阳教书时收到了魏连殳的信。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论文:走进鲁迅的小说世界专题学习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论文:走进鲁迅的小说世界专题学习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论文:走进鲁迅的小说世界专题学习摘要:以六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或节选的鲁迅小说作为参考,确定鲁迅作品专题学习的阅读篇目,幵展鲁迅作品延伸阅读专题学习:聚焦语言与思维、思想与人格,确定学习目标,通过泛读、精读、研读等,实现从泛读向研读的进阶,从专题阅读向论文写作的迁移。

关键词:鲁迅作品;专题学习;教材选文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编过鲁迅作品。

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作品、读懂鲁迅,基于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我们在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展了一次延伸阅读专题学习。

一、专题学习内容:聚焦鲁迅,选定作品(一)为什么读鲁迅其一,鲁迅在作品中所表现岀来的对中国社会诸多问题思考的深刻性、丰富性与宏阔视野,对思想启蒙运动的怀疑态度、清醒认识和批判理性及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抗争精神,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作家中,确实少有人能与其匹敌。

鲁迅研究学者王得后就认为,鲁迅的思想是“立人”的,是“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批判'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为手段的关于现代中国人及其社会如何改造的思想体系”而如何改造社会,如何塑造新人,也是学生“走入现代”所需要思考或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

其二,鲁迅作品虽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却树立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经典范式。

他的作品中在体裁、叙述手法、人物刻画、形象塑造、语言运用,以及吸收、运用最先进的现代主义表现方法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923年,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就予以极高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

”学生接触、了解、探究鲁迅小说的这些新文体、新手法、新语言,也必将给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极大的益处。

其三,鲁迅研究学者张梦阳在反思自我时吐露真言:80余年的鲁迅研究论著,95%是套话、假话、废话、重复的空言,顶多有5%谈岀些真见。

论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复调性

论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复调性

论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复调性
王楠
【期刊名称】《小说月刊(下半月)》
【年(卷),期】2024()2
【摘要】《孤独者》是鲁迅典型的第一人称复调小说,通过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申飞)与受述者魏连殳之间的辩难与“我”的自我辩难,丰富深化了文本意蕴、具有批判性与开放性。

小说的复调性与其创作背景和鲁迅本人极具批判性的现实主义者身份有紧密联系。

【总页数】3页(P0066-0068)
【作者】王楠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孤独的不同诠释——鲁迅小说《孤独者》与蹇先艾小说《孤独者》的比较
2.孤
独的抗争——鲁迅小说《孤独者》分析3.孤独作为一种精神--鲁迅小说中孤独者
研究4.孤独在二重组合中叠现——读鲁迅小说《孤独者》5.孤独者的命运吟唱——鲁迅小说里的孤独精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吴晓东内容提要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中的叙事者“我”与人物之间构成了一种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既是处理小说中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声音的方式,也使小说中的对话性与辩难性得以“形式化”,其中蕴涵了一种第一人称叙事的复调诗学。

在这种复调的背后,是“我”与人物构成的对话性的境遇关系,由此可以进一步引发出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主体建构问题。

鲁迅小说中的复调问题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得到了关注,如严家炎先生的《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一文①,即是从总体上把握鲁迅小说的复调特征。

本文则限于讨论鲁迅包括《狂人日记》和《伤逝》在内的第一人称小说。

在我看来,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更吻合于复调理论,也更有可分析性。

所谓小说中的复调,按巴赫金的研究,其基本含义是指一部小说中有多种独立的、平等的、都有价值的声音,这些声音以对话和辩难的关系共存②。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杂性即多从这些复调式的声音中来。

这些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既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对话与参照,在鲁迅的小说中组成了一个多声部的话语世界。

这些对话或辩难的声音,在鲁迅的小说中大致以两种形式存在,其一是人物的对话形式,如《在酒楼上》中“我”与吕纬甫的对话,《祝福》中“我”与祥林嫂的对话以及《头发的故事》中“我”与N先生的对话。

其二则是小说文本的结构形式。

如在《狂人日记》中,我们固然在小说主体部分听到的是狂人的声音,但是鲁迅又在日记前加了一个小序做出交代,称这不过是一个被迫害狂的呓语。

这就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狂人声音的解构,从而使小序和正文之间生成了一种小说结构和形式层面的潜对话关系。

又如《伤逝》的副标题“涓生的手记”,它的存在不仅提示了《伤逝》是一部手记体小说,而且意味着小说之上或小说之外还有一个更超越的观察者在审视着“手记”中讲的故事,形成的是一种类似布莱希特表现主义戏剧中的间离效果。

这个“间离”的观察者可以是叙事学意义上的隐含作者,也可以是理想读者,小说的理想读者可以通过小说的副标题洞见作者的叙述策略,进而把作者的立场与涓生的表白区分开来,不至于把涓生的姿态完全等同于作者的态度,保持与小说中涓生叙事的距离,从而才可能以理性的眼光审视涓生。

复调小说的对话主义及其翻译_以鲁迅短篇小说_孔已己_为例

复调小说的对话主义及其翻译_以鲁迅短篇小说_孔已己_为例

2008年11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5卷第6期Nov .2008Jou rnal of T i an ji n Fore i gn Stud i es Un i versit y Vo1.15No .6收稿日期:2008-03-17作者简介:武光军(1976-),男,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复调小说的对话主义及其翻译以鲁迅短篇小说 孔已己 为例武光军(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摘 要:与传统中国小说体相比,鲁迅短篇小说 孔已己 中复调结构与对话主义的运用是五四时期新旧文学范式转变的鲜明的文体特征。

运用巴赫金所提出的对话模式和超语言学分析的方法对 孔已己 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评析,并指出巴赫金的对话模式和超语言学分析法是复调小说中对话主义翻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复调;对话主义;超语言学;翻译策略Abst ract :C o mpared w ith traditi o na l Chi n ese novels ,adopti o n o f polyphony and dia l o g is m in Lu Xun s K ung I -chi is ind i c ative o f the literary paradig m shift duri n g the M ay 4t h M ove m ent period in Ch i n a .W ith the he l p o f the dia l o g is m and the m eta li n gua m ethod presented by Bakhtin ,th is paper m akes a close analysi s of t w o English versions of K ung I -chi and clai m s t h at t h e m et h od serves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ranslati n g d ialog is m i n polyphon ic nove ls .K ey w ords :po lyphony ;d ialog is m;m etali n gua ;translati o na l strategy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8)06-0033-06一、引言复调理论是以对话主义为基础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在西方盛行。

论鲁迅《幸福的家庭》的复调性

论鲁迅《幸福的家庭》的复调性

论鲁迅《幸福的家庭》的复调性作者:陈佳任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10期摘要:文章试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基础分析鲁迅《幸福的家庭》的复调性及其艺术效果与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文本内部的多重对话以及轻松与沉闷的二重奏这两个方面。

多种声音、多条旋律或交融或对立,将全文连接成一个平衡而又紧密的整体,既展现了主人公的可笑与挣扎,又将更为复杂的社会面影统摄其中,最终合奏为一曲“笑中含泪”的灵魂之歌。

关键词:鲁迅《幸福的家庭》复调音乐中的“复调”指两段及两段以上相互对等的声部同时进行,它们既各自独立又和谐统一,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最主要创作技法。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将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艺术思维类型定义为复调型,即“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a。

早有学者窥探到了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的隐秘联系,严家炎更是在20 世纪初便发表了《复调小说 : 鲁迅的突出贡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 年第 3 期)一文,全面分析了鲁迅小说中的复调性,由此开启了学术界对鲁迅复调小说的研究热情。

然而,纵观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学者多将目光聚焦于《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等第一人称独白小说,事实上,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的小说《幸福的家庭》同样有着明显的复调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文本内部的多重对话以及轻松与沉闷的二重奏这两个方面。

一、文本内部的多重对话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性时,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对话理论,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是全面对话性的小说”b,普遍存在外在形式上公开进行的“大型对话”与主人公们内在的“微型对话”。

《幸福的家庭》中同样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这些对话相互交错、呼应,而各个层面内部的两种声音又不断交锋、碰撞,共同铸就了这一小说的复调特征,并将更为复杂的社会面影统摄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2010级三班要亚楠学号:2010013828鲁迅的复调小说研究小结摘要:复调小说是巴赫金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叙事特征提炼出来的一个理论术语,为文艺理论界广泛关注。

鲁迅的创作受到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滋养,尤其是俄国文学的影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来,学术界利用“复调”理论,对鲁迅小说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挖掘其中隐藏的思想和鲁迅的深刻性;也分析鲁迅复调小说形成的原因;同时,通过与陀思妥也耶夫斯基各方面的联系与对比,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复调小说的影响及鲁迅复调小说的独特魅力。

关键字:鲁迅复调小说小结正文近些年,鲁迅小说中的复调问题得到了学界的关注,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有总体把握的,也有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切入的。

如严家炎的《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一文,从总体上把握鲁迅小说的复调特征;吴晓东的《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一文,着重强调了第一人称的角度的切入点;叶继奋《论鲁迅复调小说的人学特征》一文,运用复调理论解读鲁迅作品中对“人的存在和意义、道德和人性的基本事实”的深刻思考;王沁《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一文,认为鲁迅启蒙的失败、思想上的复杂性和未完成性,是其小说复调艺术效果的产生原因。

沈露儒《鲁迅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的根据与发展过程》一文,和严家炎的《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都论述了鲁迅复调小说和陀思妥也夫斯基的联系,张勐的《神性与魔性——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气质比较论》,孙亦平的《忏悔意识下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董尚文的《圣爱与反抗——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鲁迅的价值信念之比较》文章,都在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比较中揭示了其复调小说的不同特色。

以上对于鲁迅复调小说的研究虽然侧重不同,但大体涉及一下几个方面:一,对鲁迅小说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挖掘其中隐藏的思想和鲁迅的深刻性;二,分析鲁迅复调小说形成的原因;三,通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各方面的联系与对比,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复调小说的影响及鲁迅复调小说的独特魅力。

下文将从归纳总结以上观点,加以粗略论述。

一,鲁迅小说中的复调严家炎说,不是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复调小说,但是,大多数小说都有复调的艺术。

对于其中的名篇,研究者多有解读:《在酒楼上》《孤独者》是最为典型的文本,也最被关注;《狂人日记》《伤逝》《孔乙己》作为单篇分析;《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则也作为整体被研究,如王沁的《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即是“从复调小说理论的视角考察《呐喊》与《彷徨》”。

《在酒楼上》中,吕纬甫自白中的申辩成分和其辩难中“我”的态度的间接表现,及二者之间的交锋,正是小说中叙事者“我”与人物吕纬甫的对话与潜对话话。

“我”同时也充当了一个审视者的角色,吕纬甫的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

这种复调的紧张对话性中,隐藏着两种价值观的争辩,是鲁迅对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志向遭遇现实挫折后,何去何从的辩证思考和追问。

鲁迅并未否定吕纬甫,而是在小说中通过“我”与吕纬甫的对话性冲突表现他矛盾的思考。

“吕纬甫的话语尽管处在被压抑的状态,但是它毕竟得到了宣泄的途径,也就被间接地彰显出来。

它在被质疑和否定的同时,也就有可能获得存在的历史性与合理性。

如果只看到鲁迅对吕纬甫的颓唐持一种批评的态度,就很难意识到这种对话性的冲突以及吕纬甫个人记忆和诗意叙述存在的合理性。

”[1] 这正是鲁迅复调小说的价值,也是鲁迅思想深刻之所在。

也使得读者不再将鲁迅单纯地定位为封建的斗士,而是看到鲁迅在矛盾中探索者形象。

《伤逝》是一部手记体小说,它的副标题为“涓生的手记”,意味着“小说之上或小说之外还有一个更超越的观察者在审视着“手记”中讲的故事”。

[2]在复调理论的支持下,涓生对子君之死的忏悔和迈向新生活的决心中,学者挖掘出涓生对于子君之死责任的推脱和逃避。

这种拷问是无声无形的,通过涓生的辩解显现出来,在文本中,形成了与涓生的对话。

利用复调理论,学者透过《伤逝》爱情的主题及反抗旧势力、个性解放、女性独立等范畴,解读出文本深层对人的良知和道德的反省的指向。

加深了对《伤逝》的理解,同时,也深入了对鲁迅的解读。

利用“复调”理论,对鲁迅小说进行新的阐释的成功之处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鲁迅复调小说形成的原因严家炎在《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一文中总结出三点:一,“由鲁迅个人的经历和体验所决定的思想的复杂性。

”二,“为了表现一些相当复杂的思想体验,小说家鲁迅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创作方法。

他在运用写实主义的同时,还根据不同的需要。

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其他方法。

这些不同方法有时单独运用某一种;有时以一种为主,兼揉其他成分;有时两种方法双管齐下,同时并用。

”三,“叙事角度的自由变化。

”[3]主要分析了《孔乙己》中多变的叙事视角。

王沁《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

通过对《呐喊》《彷徨》的解读认为鲁迅小说创作的素材来自于作家难以释怀的启蒙失败经历,而鲁迅写作的目的不是在启蒙大众而是在向读者寻求答案。

所以鲁迅的思想有复杂性和未完成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鲁迅在创作中价值判断上的隐退,给予各种思想更大的辩论空间,从而产生了鲁迅小说的复调特色。

本文作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鲁迅复调小说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当今学者给予其足够重视的同时,将其踢出了鲁迅复调小说产生原因的行列,有失全面。

严家炎的观点比较能概括当今学术界的观点。

而王沁的分析则是对严家炎观点一的细化和深化。

二者都注意到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具体原因可能有不同。

王沁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鲁迅思想的“未完成性”,更深度地解读了鲁迅小说复调形成的原因。

他认为鲁迅是提问者而非答案的提供者,他不会简单地给出结论或者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让国民和读者在多种争辩的声音中寻求答案,从而形成了小说的复调特色。

本文大体赞同此观点,认为这也是各种原因中的核心原因。

不能苟同之处在于,该文否定了鲁迅的启蒙地位,我们说,不是只有指明道路才算作是启蒙,提出问题,引起思考也是一种启蒙。

三,鲁迅复调小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目前,还没有将“鲁迅”“复调”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作专篇的文章来研究,不过,鲁迅复调小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在研究鲁迅复调小说的文章和对于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整体比较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论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穷人〉小引》是大多研究者都利用的资料。

沈露儒的《鲁迅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的根据与发展过程》一文,详细论述了鲁迅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整体认识过程过程,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人性刻画的深刻,鲁迅对他非常崇拜;经历过启蒙的失败,鲁迅更加清醒冷峻,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最初的无限崇拜,有所质疑,不认为中国也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皈依基督教。

这也就分析了两位文学巨人的同异。

鲁迅始终赞叹陀思妥耶夫斯基高超的心理剖析能力,如鲁迅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点:“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

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在甚深的灵魂中,无所谓‘残酷’,更无所谓‘慈悲’。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于人性剖析的深刻正是巴赫金分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复调的运用。

严家炎认为鲁迅大致从三个方面接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是写灵魂的深,二是注重挖掘出灵魂内在的复杂性,三是在作品中较多地用全面对话的方式而不是用单纯的独白体的方式加以呈现。

这三个方面互相紧密联系,构成了复调小说的基础。

”这是鲁迅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借鉴学习,所以鲁迅的复调小说也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深刻。

二者的复调小说的不同点在于:一为长篇,一为短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通常都是涉案故事,并以欧洲惊险小说的情节布局为基础,在异常的生活环境和极端的情势中,写出人的复杂性;鲁迅的复调小说大多是精致的短章,且取材于平淡的日常琐事,在遭遇“边缘情境”,思考生与死,存在的意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最后都归于基督教,而鲁迅的人物则依然在迷茫的探索中,作者并没有给出最终的解决道路。

第三点是最为重要的。

原因一般都归为两位作家的气质和对于现实的深刻认识。

同时,这也是鲁迅复调小说独特魅力的显现。

结语:本文以CNKI上的论文为资料依据,总结了近来学界对于鲁迅复调小说的研究大况。

主要从一,对鲁迅复调小说复杂性进行了解读,挖掘其中隐藏的思想和鲁迅的深刻性;二,分析了鲁迅复调小说形成的原因;三,总结了鲁迅与陀思妥也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异同。

因资料不全,总结有一定偏颇和缺漏。

以后会不断尽力完善。

参考文献:[1][2]吴晓东,《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04期[3]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03期[4]沈露儒,《鲁迅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的根据与发展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05期[5]佘小云,《浅析<孔乙己>的复调及原因》,《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01期[6]王沁,《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兰州学刊》,2009年第02期[7]叶继奋,《论鲁迅复调小说的人学特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02期[8]张丽萍,《多维视域下的众声喧哗——复调艺术之于鲁迅小说创作影响阐析》,《现代语文》,2008年第07期[19]朱卫兵,《“杂语”与“复调”——论《故事新编》的语言特征》,《名作欣赏》2007年第10期[10]耿传明,《两种伟大与两种激情——“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02[11]张勐,《神性与魔性——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气质比较论》,《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0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