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与复调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2010级三班要亚楠学号:2010013828

鲁迅的复调小说研究小结

摘要:复调小说是巴赫金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叙事特征提炼出来的一个理论术语,为文艺理论界广泛关注。鲁迅的创作受到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滋养,尤其是俄国文学的影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近来,学术界利用“复调”理论,对鲁迅小说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挖掘其中隐藏的思想和鲁迅的深刻性;也分析鲁迅复调小说形成的原因;同时,通过与陀思妥也耶夫斯基各方面的联系与对比,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复调小说的影响及鲁迅复调小说的独特魅力。

关键字:鲁迅复调小说小结

正文

近些年,鲁迅小说中的复调问题得到了学界的关注,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有总体把握的,也有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切入的。如严家炎的《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一文,从总体上把握鲁迅小说的复调特征;吴晓东的《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一文,着重强调了第一人称的角度的切入点;叶继奋《论鲁迅复调小说的人学特征》一文,运用复调理论解读鲁迅作品中对“人的存在和意义、道德和人性的基本事实”的深刻思考;王沁《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一文,认为鲁迅启蒙的失败、思想上的复杂性和未完成性,是其小说复调艺术效果的产生原因。沈露儒《鲁迅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的根据与发展过程》一文,和严家炎的《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都论述了鲁迅复调小说和陀思妥也夫斯基的联系,张勐的《神性与魔性——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气质比较论》,孙亦平的《忏悔意识下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董尚文的《圣爱与反抗——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鲁迅的价值信念之比较》文章,都在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比较中揭示了其复调小说的不同特色。

以上对于鲁迅复调小说的研究虽然侧重不同,但大体涉及一下几个方面:一,对鲁迅小说进行文本的深入解读,挖掘其中隐藏的思想和鲁迅的深刻性;二,分析鲁迅复调小说形成的原因;三,通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各方面的联系与对比,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复调小说的影响及鲁迅复调小说的独特魅力。下文将

从归纳总结以上观点,加以粗略论述。

一,鲁迅小说中的复调

严家炎说,不是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复调小说,但是,大多数小说都有复调的艺术。对于其中的名篇,研究者多有解读:《在酒楼上》《孤独者》是最为典型的文本,也最被关注;《狂人日记》《伤逝》《孔乙己》作为单篇分析;《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则也作为整体被研究,如王沁的《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即是“从复调小说理论的视角考察《呐喊》与《彷徨》”。

《在酒楼上》中,吕纬甫自白中的申辩成分和其辩难中“我”的态度的间接表现,及二者之间的交锋,正是小说中叙事者“我”与人物吕纬甫的对话与潜对话话。“我”同时也充当了一个审视者的角色,吕纬甫的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这种复调的紧张对话性中,隐藏着两种价值观的争辩,是鲁迅对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志向遭遇现实挫折后,何去何从的辩证思考和追问。

鲁迅并未否定吕纬甫,而是在小说中通过“我”与吕纬甫的对话性冲突表现他矛盾的思考。“吕纬甫的话语尽管处在被压抑的状态,但是它毕竟得到了宣泄的途径,也就被间接地彰显出来。它在被质疑和否定的同时,也就有可能获得存在的历史性与合理性。如果只看到鲁迅对吕纬甫的颓唐持一种批评的态度,就很难意识到这种对话性的冲突以及吕纬甫个人记忆和诗意叙述存在的合理性。”[1] 这正是鲁迅复调小说的价值,也是鲁迅思想深刻之所在。也使得读者不再将鲁迅单纯地定位为封建的斗士,而是看到鲁迅在矛盾中探索者形象。

《伤逝》是一部手记体小说,它的副标题为“涓生的手记”,意味着“小说之上或小说之外还有一个更超越的观察者在审视着“手记”中讲的故事”。[2]在复调理论的支持下,涓生对子君之死的忏悔和迈向新生活的决心中,学者挖掘出涓生对于子君之死责任的推脱和逃避。这种拷问是无声无形的,通过涓生的辩解显现出来,在文本中,形成了与涓生的对话。

利用复调理论,学者透过《伤逝》爱情的主题及反抗旧势力、个性解放、女性独立等范畴,解读出文本深层对人的良知和道德的反省的指向。加深了对《伤

逝》的理解,同时,也深入了对鲁迅的解读。

利用“复调”理论,对鲁迅小说进行新的阐释的成功之处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鲁迅复调小说形成的原因

严家炎在《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一文中总结出三点:一,“由鲁迅个人的经历和体验所决定的思想的复杂性。”二,“为了表现一些相当复杂的思想体验,小说家鲁迅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他在运用写实主义的同时,还根据不同的需要。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其他方法。这些不同方法有时单独运用某一种;有时以一种为主,兼揉其他成分;有时两种方法双管齐下,同时并用。”三,“叙事角度的自由变化。”[3]主要分析了《孔乙己》中多变的叙事视角。

王沁《思想的复调与复调的艺术——试析鲁迅小说复调性之成因》。通过对《呐喊》《彷徨》的解读认为鲁迅小说创作的素材来自于作家难以释怀的启蒙失败经历,而鲁迅写作的目的不是在启蒙大众而是在向读者寻求答案。所以鲁迅的思想有复杂性和未完成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鲁迅在创作中价值判断上的隐退,给予各种思想更大的辩论空间,从而产生了鲁迅小说的复调特色。

本文作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鲁迅复调小说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当今学者给予其足够重视的同时,将其踢出了鲁迅复调小说产生原因的行列,有失全面。严家炎的观点比较能概括当今学术界的观点。而王沁的分析则是对严家炎观点一的细化和深化。二者都注意到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具体原因可能有不同。

王沁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鲁迅思想的“未完成性”,更深度地解读了鲁迅小说复调形成的原因。他认为鲁迅是提问者而非答案的提供者,他不会简单地给出结论或者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让国民和读者在多种争辩的声音中寻求答案,从而形成了小说的复调特色。本文大体赞同此观点,认为这也是各种原因中的核心原因。不能苟同之处在于,该文否定了鲁迅的启蒙地位,我们说,不是只有指明道路才算作是启蒙,提出问题,引起思考也是一种启蒙。

三,鲁迅复调小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目前,还没有将“鲁迅”“复调”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作专篇的文章来研究,不过,鲁迅复调小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在研究鲁迅复调小说的文章和对于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整体比较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论述。《陀思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