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

《霍小玉传》讲述的是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新中进士的名门公子李益,在京候职期间,觅得才貌双全的霍小玉。两人相爱相欢两载,益离京任职,分离前立下誓不相舍的誓言。可是回到家中却从母命与高门卢氏女定下婚约,违了小玉之约,益自觉羞愧,避而不见小玉。小玉忧思成疾,在一位豪士的帮助下,终与李益见上一面,痛斥李益一番后,气结而亡。死后作祟李益妻妾,益三取不谐。“艺术上的悲剧是现实生活中悲剧的反映和典型化”,①透过作品的悲剧意蕴我们能够看到它所折射出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小玉为爱情为梦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是无可非议的悲剧人物。而李益由于种种原因,不得实现自己的诺言,葬送了别人的美好爱情,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婚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个悲剧人物。体味其中的悲剧意蕴,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

一、霍小玉之悲

霍小玉从一上场开始,就在一步步演绎着她的悲剧人生,向读者昭示着冷酷的社会现实。从小玉的出身与遭遇来看,小玉本是霍王小女,“王甚爱之”可父王刚一断气,就被兄弟扫地出门,只因她“出自贱庶”。可见人情之冷漠。母女无以生存,小玉竟沦落为了娼妓。出身高门显贵,命运亦不过如此,贫民之孤儿寡母的命运就更难以想象了。足见世态之炎凉!

沦为娼妓,已为小玉的人生打上了悲剧的烙印,及至爱上“门族清华”的李益,这一悲剧的烙印就更加深重了。且看作品是如何将悲剧步步向前推进的:“资质浓艳”,“事事过人”的小玉对爱情充满了希望,一心想寻求一位“格调相称”的“好儿郎”,而“少有才思”的才子李益正欲“思得佳偶,博求名妓”,在媒婆鲍十一娘的穿针引线下,二人一拍即合。郎才女貌,二美相聚,这本是令人欣喜的事。可就在这“极欢之际”,小玉却“不觉悲至”,道出了她内心的隐忧:“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良宵一刻值千金”,中宵之夜,小玉的内心却是如此的悲凉,头脑确是如此的清醒,哪里像是一个十六岁的风尘女子!“生闻之,不胜感叹”,读者听之,又何尝不悲不叹!

悲剧继续向前推进着:李益的登科授职,使得两年的幸福生活很快终结。小玉深知,“盟约之言,徒虚语耳”,临别之际,道出了她一生最高的爱情理想――相爱八年的短愿:“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且便舍弃人事,剪发批缁。夙昔之愿,与此足矣。”读来真是一字一血,一字一泪,足以令观者感动,为之一哭,这就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年轻妓女的最高人生理想,为了短短几年的真爱,宁可大半辈子守着青灯古寺。这一理想本身就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而这看似小小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的现实就更加可悲了。

小玉万万没有想到,还未及“色衰”,未及八年,她就面临“女萝无托,秋扇见捐”的命运了。李益“黄鹤一去不复返”,为了探寻李益的音信,小玉求神问卜,贿遗亲友,用尽了一切办法,日日找寻,达一年之久,直至卧病空闺,资产用尽还一如既往,矢志不渝,最后竟连她父王送她的紫玉钗都潜卖了。小玉对爱的执著、坚贞,对情的专一、坚定,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终于在一位黄衫豪士的帮助下,与她朝思暮想的人做了最后的诀别,悲剧在这里也推到了顶点。离别至今,积郁在心里的所有爱恨情仇,在这一刻,喷薄而出:“我为女子,薄命如

①《美学初论》

斯!君是丈夫,负心如此!……”就这样带着恨与痛,小玉离开了人世。为了一份理想的爱情,她付出了年轻的生命。爱已逝,情已尽,命亦绝。爱情不复,生命何惜?小玉是勇敢的、刚烈的、痴情的;小玉又是天真的、幼稚的、倔强的――倔强的有些偏执。

“妾本倡家,自知非匹”,她明知自己身份卑微,不可能在婚姻中求得合法地位,可她便不肯投降,不甘心屈服于这种命运的安排,她要试图着抗争一下,哪怕是退而求其次,争取一段没有婚姻的美好爱情。她幼稚地以为,这是她能争取到的,至少短暂的八年还是可以的。她低估了她的对手是多么强大,多么残酷!当她的爱情理想已出现危机的时候,她不想着为自己另谋出路,而是倔强地坚守着她的爱情,不肯相信这份爱情会如此迅速地夭折。为了追逐这份爱情,她宁愿资财散尽,宁愿“为伊消得人憔悴”,与她的身份背离的越来越远,全然忘记了她妓女的本职,最后只能落得个香消玉殒的下场。

二、李益之悲

小玉的爱情悲剧与李益脱不了干系,这无可非议,至少他是一个诱因。但是把李益说成是小玉悲剧的罪魁祸首,放在主要责任人的位置上,又未免定刑过重。因为“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有着深刻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意义”。②而且“李益并非一般的喜新厌旧,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③所以把责任完全归咎于李益,甚至认为小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李益进行道德批判,而不去挖掘它背后的社会原因,是不合理的。正如周先慎所言:“作者不是简单的归结为个人的品质,对人物进行纯道德的评价,而是着重发掘决定人物行为和品格的社会原因”。④因此,我们只能说,小玉的悲剧与李益有关――尤其是他性格上的缺陷,同时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从作品的表层看去,李益是个“负心汉”,抛弃了霍小玉,辜负了小玉的一片深情。但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李益并非“负心”。

首先,李益对小玉始终都是有感情的。相爱的时候,真真挚挚,而非虚情假意,逢场作戏。李益“思得佳偶”,“久而未谐”,一旦思得,“一生作奴,死亦不惮”,从初衷上说,他有志为一位佳人付出一番真情。及至遇见小玉,在与小玉相处的日子里,日夜相从,同喜同悲:听到小玉的隐忧,他会“不胜感叹”;听到小玉可怜的短愿,他会“不觉涕流”;知道小玉“疾候沈绵”,他会感到惭耻”。会有自责之心,愧疚之感;看到小玉气绝身亡,他会“旦夕哭泣”;及至与卢氏成亲后,还会为玉“伤情感物,郁郁不乐”。李益的这些表现,都是发之于情的,而非做作,丝毫看不到富家子玩弄妓女的轻薄相。

其次,与其说李益“负心”,不如说“负约”更恰当。李益临别时,与小玉约定“至八月……寻使奉迎”,绝非敷衍欺骗之辞。只是不曾想事情有变,回家后要从母命筹聘礼娶卢氏女,这样“大大错过了与霍小玉约下的见面日期,自觉有愧,才索性‘寄不知闻,欲断其望’了”。⑤后来“又知玉疾候沈绵,惭耻忍割,终不肯往”。⑥分析李益此举,一方面,因为违期,而知“惭耻”,说明他很重视小玉的感情,很重视自己的诺言,当初的承诺并非是信口开河,欺骗小玉的;另一方面,因为违期,就避而不见,将错就错,及至越错越深,说明他不敢正视现实的软弱性――这正是他性格上的缺陷――但不是道德问题。

②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第248页

③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第249页

④周先慎《古小说鉴赏》第33页

⑤李宗为《唐人传奇》第86页

⑥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