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盐铁论中的儒法之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讲 从《盐铁论》到王莽改制
——“儒”“法”融合中的斗争
孙藜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
本讲掌握要点
盐铁之争发生的背景和实质 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各自的论述 政策之争背后的儒法异同 王莽改制中的儒法思想
理解:通过盐铁政策之争,王莽的改制 把握儒法两家治国理念上的交锋与碰撞; 进而更深入地理解“表儒里法”的传统政治思想。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3
想象:何为“盐”与“铁”?
请想一想我们如此熟悉不过的 事物, “盐”“铁”是什么? 盐铁之“外”还有什么? 为何两千年前会围绕 “盐”“铁”发生重大争论? “卤中草木白, 青者官盐烟。 官作既有程, 煮盐烟在川。” ——唐 杜甫 《盐井》诗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2
“本末”之争:农本与工商
桑弘羊:论盐铁官营的功用:军事与民用 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 工:官府负责农用器械之制造; 商:国家主持货物的转运、交易;
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 所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p.139 类似后来的国家资本主义;“不加赋而国用足”(理财手 段)——教材p.141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5
何谓“盐铁”政策
盐铁、平准与均输:汉武帝时期三种重要的经济政策: 盐铁: 官方专营、专卖;国家垄断生产与销售盐铁的权利; 均输法:中央政府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调节各地运往首都 的物资,以保证军需供给,仓库积储等。 平准法:由中央政府在首都长安设置平准官,按照价格波 动,收购或抛售货物,调解供需,控制市场;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0
辩争双方: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
“贤良”“文学”: 教材所谓民意代表;——“贤良”“方正” 汉代察举取士的科目; p.138 “贤良”为汉帝诸陵园所在县推举“极言直谏之士”; “文学”为郡国地方治经术的儒家学者; 御史大夫:以桑弘羊为代表者:盐铁政策的制定者; 注意:我们曾多次讲过的,思想者的身份与其立场的关系。 是否在政治权力中枢。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9
所谓“罪己诏”
“弃轮台之地 ,而下哀痛之诏”。 他“深陈既往之悔” , 不忍心再“扰劳天下” , 决 心— “禁苛暴 , 止擅赋 , 力本农”。 “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 千秋为富民侯 , 以明休息 , 思 富养民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 武帝《轮台罪己诏》。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
1。理解“盐铁论”的导引
熊比特指出:“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就是它的意识形态。” 同样我们说,财政收入也可作如是观。 如何从2000多年前“盐铁论”经济政策之争,看出儒家和 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并不容易,需要我们运用一种 “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想象力” 。
联系现实:你可以想到什么? 例如: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改革背后的财政问题。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4
儒家反对之实质
儒家:藏富于官不如藏富于民; 更重要的是在治国理念上: 国家“坐市列肆,贩卖求利”;“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 成贪鄙之化。”——国家有悖于“内圣外王”之治 儒家解决:“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p.141 可见,主要是一种道德教化立场;实际中“加赋”也引发 了民不聊生的后果,特别在有边事之时。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1
辩争出发点:文教与武功
文学:儒家法先王,修德行、行仁政、达王道 否定汉武帝的武功;“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孔子曰: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 桑弘羊:法家法后王,耕战立国、行霸道 立帝号,朝四夷,舟车所通,足迹所及,靡不毕至。非服 其德,畏其威也。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 回顾:周文王、周武王;“文治武功”的意义;——刘邦 与陆贾的对话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3
赋税:“国用”之所从出
税、赋等字样,在后世看起来,意义无甚区别,古代则不 然。 汉代的田税,古人称之为税,亦即后世所谓的田赋; 赋之所出,是人徒、车、辇、牛、马等,以供军用。 役法,包括劳役和兵役; ——所谓“七尺男儿”;“六尺男儿” 以上三种,是古代普遍的赋税。也即中央财政的最为主要 的来源。
“盐铁”之争与“治国之本” ——经济政策背后的儒法思想
最简洁地总结,盐铁之争的实质: 工商业的经营权(官/民营);以及相应的税收问题 回顾与理解:儒法治国理念的差异—— 儒家:为民制产;顺民、安民、养民和教民; 法家:耕战立国;富国强兵;
在重农抑商上,二者或许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相似主张背 后表现出实质不同:法家通过官营抑商;儒家通过教化抑 商。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8
2、“盐铁会议”的基本背景
汉昭帝(前86年—前74年); 盐铁之争发生在昭帝始元六年二月(前81年); 武帝晚年悔意;“悔征伐之事” 霍光秉政: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是, 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复文、景之业焉。P.138
(60年后)宣帝时,公羊学者桓宽站在儒家立场,写成 《盐铁论》,记录此次争论的要点。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4
“盐”与“铁”:理解背后的社会关系
“盐”是无人不吃的——生活资料; “铁”亦不论男女人人要用:针、釜、耒耜——生产工具 用今天的话来说:“盐铁”是极为重要的基本的日常生产 与生活资料;涉及到人自身和社会的再生产 从何而来?——小农生产下无法由家庭自给; 于是盐铁背后体现着的社会关系就是:农业之外的工商 于是在政策层面,就涉及到政府与盐铁业及工商群体的关 系问题,从生产到流通。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6
“盐铁”经济背后的政治
盐铁、平准、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是 桑弘羊整理和改革财政经 济的三个支柱。在汉武帝 好大喜功,连年对外进行 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国 家的财政开支急剧增加。 实际上涉及中央集权的经 济支撑问题。今天的话来 说就是财政、货币及调控 问题。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7
——“儒”“法”融合中的斗争
孙藜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
本讲掌握要点
盐铁之争发生的背景和实质 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各自的论述 政策之争背后的儒法异同 王莽改制中的儒法思想
理解:通过盐铁政策之争,王莽的改制 把握儒法两家治国理念上的交锋与碰撞; 进而更深入地理解“表儒里法”的传统政治思想。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3
想象:何为“盐”与“铁”?
请想一想我们如此熟悉不过的 事物, “盐”“铁”是什么? 盐铁之“外”还有什么? 为何两千年前会围绕 “盐”“铁”发生重大争论? “卤中草木白, 青者官盐烟。 官作既有程, 煮盐烟在川。” ——唐 杜甫 《盐井》诗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2
“本末”之争:农本与工商
桑弘羊:论盐铁官营的功用:军事与民用 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 工:官府负责农用器械之制造; 商:国家主持货物的转运、交易;
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 所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p.139 类似后来的国家资本主义;“不加赋而国用足”(理财手 段)——教材p.141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5
何谓“盐铁”政策
盐铁、平准与均输:汉武帝时期三种重要的经济政策: 盐铁: 官方专营、专卖;国家垄断生产与销售盐铁的权利; 均输法:中央政府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调节各地运往首都 的物资,以保证军需供给,仓库积储等。 平准法:由中央政府在首都长安设置平准官,按照价格波 动,收购或抛售货物,调解供需,控制市场;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0
辩争双方: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
“贤良”“文学”: 教材所谓民意代表;——“贤良”“方正” 汉代察举取士的科目; p.138 “贤良”为汉帝诸陵园所在县推举“极言直谏之士”; “文学”为郡国地方治经术的儒家学者; 御史大夫:以桑弘羊为代表者:盐铁政策的制定者; 注意:我们曾多次讲过的,思想者的身份与其立场的关系。 是否在政治权力中枢。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9
所谓“罪己诏”
“弃轮台之地 ,而下哀痛之诏”。 他“深陈既往之悔” , 不忍心再“扰劳天下” , 决 心— “禁苛暴 , 止擅赋 , 力本农”。 “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 千秋为富民侯 , 以明休息 , 思 富养民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 武帝《轮台罪己诏》。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
1。理解“盐铁论”的导引
熊比特指出:“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就是它的意识形态。” 同样我们说,财政收入也可作如是观。 如何从2000多年前“盐铁论”经济政策之争,看出儒家和 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并不容易,需要我们运用一种 “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想象力” 。
联系现实:你可以想到什么? 例如: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改革背后的财政问题。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4
儒家反对之实质
儒家:藏富于官不如藏富于民; 更重要的是在治国理念上: 国家“坐市列肆,贩卖求利”;“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 成贪鄙之化。”——国家有悖于“内圣外王”之治 儒家解决:“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p.141 可见,主要是一种道德教化立场;实际中“加赋”也引发 了民不聊生的后果,特别在有边事之时。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1
辩争出发点:文教与武功
文学:儒家法先王,修德行、行仁政、达王道 否定汉武帝的武功;“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孔子曰: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 桑弘羊:法家法后王,耕战立国、行霸道 立帝号,朝四夷,舟车所通,足迹所及,靡不毕至。非服 其德,畏其威也。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 回顾:周文王、周武王;“文治武功”的意义;——刘邦 与陆贾的对话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3
赋税:“国用”之所从出
税、赋等字样,在后世看起来,意义无甚区别,古代则不 然。 汉代的田税,古人称之为税,亦即后世所谓的田赋; 赋之所出,是人徒、车、辇、牛、马等,以供军用。 役法,包括劳役和兵役; ——所谓“七尺男儿”;“六尺男儿” 以上三种,是古代普遍的赋税。也即中央财政的最为主要 的来源。
“盐铁”之争与“治国之本” ——经济政策背后的儒法思想
最简洁地总结,盐铁之争的实质: 工商业的经营权(官/民营);以及相应的税收问题 回顾与理解:儒法治国理念的差异—— 儒家:为民制产;顺民、安民、养民和教民; 法家:耕战立国;富国强兵;
在重农抑商上,二者或许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相似主张背 后表现出实质不同:法家通过官营抑商;儒家通过教化抑 商。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8
2、“盐铁会议”的基本背景
汉昭帝(前86年—前74年); 盐铁之争发生在昭帝始元六年二月(前81年); 武帝晚年悔意;“悔征伐之事” 霍光秉政: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是, 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复文、景之业焉。P.138
(60年后)宣帝时,公羊学者桓宽站在儒家立场,写成 《盐铁论》,记录此次争论的要点。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4
“盐”与“铁”:理解背后的社会关系
“盐”是无人不吃的——生活资料; “铁”亦不论男女人人要用:针、釜、耒耜——生产工具 用今天的话来说:“盐铁”是极为重要的基本的日常生产 与生活资料;涉及到人自身和社会的再生产 从何而来?——小农生产下无法由家庭自给; 于是盐铁背后体现着的社会关系就是:农业之外的工商 于是在政策层面,就涉及到政府与盐铁业及工商群体的关 系问题,从生产到流通。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6
“盐铁”经济背后的政治
盐铁、平准、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是 桑弘羊整理和改革财政经 济的三个支柱。在汉武帝 好大喜功,连年对外进行 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国 家的财政开支急剧增加。 实际上涉及中央集权的经 济支撑问题。今天的话来 说就是财政、货币及调控 问题。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