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优秀3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3、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张中行的资料,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小时候学过童话《稻草人》,知道作者是谁吗?对,是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先生不仅在文学、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道德修养方面是人之师表。

今天我们学习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叶圣陶先生有哪些崇高的精神品质让人感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1、介绍作者张中行,著名学者、散文家。

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2、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商酌(zhuó)累赘(léi zhuì)拖沓(tà)搀和(chān huo)冗长(rǒnɡ)简明扼要(è )躬行(gōng xíng) 不耻下问(chǐ)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繁碎:繁杂琐碎。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

沾溉:浸润浇灌。

比喻使人受益。

累赘:拖累、麻烦。

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四、认真倾听,体会作者的感情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自主探究下面的问题: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点拨: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文章纪念他。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的赞誉和亲切怀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操 作 流 程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 了哪些材料?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 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 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 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交流与点讲 ( 15 分)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 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 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 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 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 又不失其深致。
学校: 蟠龙中学
执教: 陶智
备课方式:图文结构式( 13.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 ) 教材内容: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课型方式: 平台互动式
课时形态:标准课
教学 目标
设 计 意 图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 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不但可以
图片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 以及写作背景。
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 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 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 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
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 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 识点学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贡献。

课文通过讲述叶圣陶先生的几件小事,展示了他的严谨治学、谦虚待人、勤奋工作等优秀品质。

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贡献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提到的某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不太了解,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会提取有效信息,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培养热爱语言文字、勤奋工作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贡献。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以及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情感体验。

4.举例启发: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贡献。

2.资料:收集与叶圣陶先生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叶圣陶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位伟大的语言文字学家。

然后,简要介绍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文学、教育方面的贡献。

文章通过叙述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生活琐事,展现了他的严谨治学、平易近人的精神风貌。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以及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对我国文学、教育的贡献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文学、教育方面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严谨治学和平易近人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文学、教育方面的贡献。

2.难点:领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叶圣陶先生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感受他的严谨治学和平易近人的精神风貌。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叶圣陶先生的生活照片、著作和名言。

2.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教材:准备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文学、教育方面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之情。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教学设计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

课文通过讲述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生活琐事,展现了他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的品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叶圣陶先生的品质、以及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人物描写和故事叙述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和贡献,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获取相关信息。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故事叙述,理解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赞美之情。

3.能够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故事叙述,理解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赞美之情。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朗读练习:通过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文本,以便学生阅读和朗读。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和贡献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教学多媒体: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具,如图片、视频等,以便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叶圣陶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叶圣陶先生的形象,并提问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精彩教案优秀4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精彩教案优秀4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精彩教案优秀4篇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并不陌生,他们能抓住关键词句概述文章内容,也能基本把握文章中人物特点及写作手法。

同时,这一学段的孩子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应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应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自主阅读,以批注的形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

四、教学重点: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以批注的形式写下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

2、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

五、教学难点: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在之前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如何写批注。

2、准备《怀念圣陶先生》的学习资料。

3、收集并分析学生批注,确定教学内容。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以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七、教学时数: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本名绍钧,却多次改名。

他12岁入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绍钧又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这样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

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一.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

课文通过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片段,展示了一位教育家、文学家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本文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对学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对传记这种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叶圣陶先生的事迹和贡献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了解。

学生应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激发对教育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难点:叶圣陶先生教育理念的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人格魅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实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理念。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激发对教育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音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叶圣陶先生的著作、教育实践等资料,用于拓展学习。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的韵味。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阅读结束后,各小组分享所学内容,互相交流。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叶圣陶先生及其作品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培养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难点:深刻理解叶圣陶先生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之情。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照片、作品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叶圣陶先生相关的文章、视频等资料。

3.课堂练习题: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叶圣陶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播放与叶圣陶先生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课堂练习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叶圣陶先生的认识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的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

文章以记叙为主,夹叙夹议,语言平实,情感真挚。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但对叶圣陶先生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文章中的某些内容产生疑问,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认识他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

2.难点: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3.写作法: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叶圣陶先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如叶圣陶先生的贡献、文章的写作手法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值得敬佩的人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举例:如“恪尽职守”、“锲而不舍”等成语,以及文章中一些精彩的描写和议论句子。
(3)分析文章写作手法: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使学生了解并学习到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
举例:如文章运用了对比、夹叙夹议等手法,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
(1)文章结构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脉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课文详细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要求学生能把握文章的主题,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举例:如文章中提到的叶圣陶先生在教育、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为人正直、敬业爱岗的品质。
(2)掌握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锻炼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思维鉴赏能力: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4.文化认同感: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5.情感价值观: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
4.教学难点的突破:在本次教学中,我特别关注了文章结构分析、写作手法识别与应用等难点。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难点。但从学生的作业和课堂反馈来看,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

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叶圣陶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叶圣陶先生的品格特点,以及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但是,对于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方面的贡献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讲解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方面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高尚人格魅力,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方面的贡献。

2.难点:对于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方面的贡献,让学生深刻理解他的品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六. 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需要提前备课,熟悉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者黑板,将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版(2016)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括内容,了解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2、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积累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和内容分析: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是规范现代汉语的先驱,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

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人格,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不管是文字研讨还是日常交往,叶圣陶先生总是以他的真诚、热情、宽厚关怀人,帮助人。

尤其是对经历“文革”创伤的“我”至善至诚,让“我”感慨唏嘘,心生感激。

对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和简洁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追求语文规范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

那是源于一位学者、作家的良知和责任。

情到深处言至简,张中行先生把深沉的怀念、深挚的敬意、深远的忧虑埋藏在心底,以平易简明的语言回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件小事,叙述平实,但感情深挚。

学生往往体会不到这样的情致,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既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又让学生习得写文章的规范。

教学方法设计:注重学法指导,朗读品析,丰富积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叶圣陶,他的作品有散文《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二、检查预习正音释词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冗长:rǒng cháng(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贡献,从而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爱国情怀。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朴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德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传记类文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难点:理解叶圣陶先生高尚品质的内涵,以及如何将这些品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传记类文章,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让学生对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阅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会如何将这些品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练习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叶圣陶先生的品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并鼓励学生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较肤浅,难以将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教师应通过课文实例,详细解释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运用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人物品质的深入理解:学生对叶圣陶先生的人物品质可能难以全面把握,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语文教育的贡献。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他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内容。课文通过讲述叶圣陶先生的事迹,展示了他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等品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人物品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第6自然段中,对叶圣陶先生精神品质的总结。教师需通过提问:“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有哪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如敬业精神、为人师表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突破写作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课堂上,我尝试以提问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们联系日常生活,思考身边的榜样。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理论介绍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让学生们从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中感受其精神品质。同时,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解析,使学生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分析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3课,课文主要讲述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贡献。

课文以记叙文的形式,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伟大成就。

本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叶圣陶先生的生平、教育理念、文学作品等方面,对于学生了解我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的生平和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语文能力,对于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方面的贡献,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和贡献,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分析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方面的贡献。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记叙文特点和写作手法,以及如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文学方面的贡献。

2.阅读理解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记叙文特点和写作手法。

3.写作练习法: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提前准备好《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课文文本。

2.参考资料:收集叶圣陶先生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事迹、教育理念、文学作品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叶圣陶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

然后简要介绍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历史人物和英模的课文,对传记文学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对于叶圣陶先生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难点:学生能够从课文中学到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课文,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质。

4.情感教育:教师通过讲述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力训练。

2.相关资料:教师收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和事迹的资料,用于课堂讲解和拓展。

3.投影仪:教师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了解课文通过若干件小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以小见大),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追思敬仰之情。

3.感受本文“简明如话”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以小见大),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追思敬仰之情。

难点:感受本文“简明如话”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法与学法:教法:点拨法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的语文课本来自于哪家出版社?生:人民教育出版社。

师:这家出版社大名鼎鼎,看它的社名,这是当年毛主席亲自题写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第一任社长,第一位总编辑同样了不起,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张中行一起来认识教育大家、语文大家叶圣陶老先生。

(教师板书)一、预习检查(一)叶圣陶与作者简介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来朗读课下注释一(叶圣陶先生和作者简介)。

教师明确:注释字音,倪(ní)焕之。

提醒学生将叶老的身份、代表作以及作者的代表作用红笔划出来。

师补充背景简介:在叶圣陶先生出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后,他调任当时还是教师的张中行到出版社任职,两人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叶圣陶去世之后,作者张中行写下了这篇追念故人的文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出示学习目标(PPT展示)。

(二)字词读音草率( ) 生疏( ) 商酌( ) 恳切( ) 譬如( ) 朦胧( ) 累赘( ) 拖沓( ) 妥帖( )诲人不倦( ) 不耻下问( )鞠躬尽瘁( ) 颠沛流离( )请同学来读本课的生字词。

教师明确读音:1. 诲(huì)人不倦,2. “赘”这个词在“累赘”一词中读轻声,以及“别扭(niu)”同样也读轻声。

明确字形:需要注意的是成语“颠沛流离”的“沛”是一竖,不要写成“点、竖”。

学生齐读字词,每个读两遍。

二、略读课文由题目入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事?这些事又表现了叶圣陶哪些品质?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略读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
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1.概括内容,理清全文思路,了解文中记叙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稻草人》的连环画图片,请同学来讲述故事。

老师提问:“大家都对这个故事很熟悉,那么谁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经过提问得出结论:“叶圣陶”。

然后教师接用多媒体展示叶圣陶生平“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

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然后,老师接着问:“为什么叶圣陶先生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老师接着解释“因为他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并为此做出很大的
贡献,这是因为有他,我们现在才可以简洁易懂地交流。

那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他的故事。

”并由此导入本课:叙事性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人物简介
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生字难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掌握词语。

2.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明确:
1.字音字形
丁卯.(mǎo)触.及(chù)诲人不倦.(juàn)
修润.(rùn)商酌.(zhuó)不耻.下问(chǐ)
不妥.(tuǒ)恢.复(huī)颠沛.流离(pèi)
打拱.(ɡǒnɡ)譬.如(pì)拖沓.无理(tà)
累赘.(zhui) 监督.(dū) 鞠.躬尽瘁(jū)
掌握词语
修润:修改润色。

学而不厌: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南腔北调:形容人口音不纯,掺杂着方音。

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累赘:拖累,麻烦,(文字)不简洁。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2.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回忆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及作者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②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③~⑤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⑥~⑧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⑨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三、精读课文——探究内容
精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说在立德这一方面,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3.我为什么“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4.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说“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5.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核心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读课文,思考,合作探究,明确答案。

1.因为在作者的印象中,叶先生多才且平实谦虚。

表达的是作者对叶先生满满的赞誉。

2.叶圣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因为叶圣陶先生德高望重,文学底蕴深厚,作者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而是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4.因为你写的文章不够简洁,删去的那一两个字完全是多余的,说明你没有很好地锤炼语言,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风“简洁”的重视。

5.主张的核心是“写话”和“简洁”。

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四、品读课文——透视人物
品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送到大门外。

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总的来说,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一面。

具体来看,
叶圣陶先生热情好客,礼数周到。

2.叶圣陶先生晚年不能起床的情况下,同客人告别“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表现了什么?
明确:再次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他的为人厚道不是一时半刻,而是伴随他的一生。

3.叶圣陶先生的复信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叶圣陶先生对朋友的尊重,充分体现了他为人宽厚。

4.关于叶圣陶先生对“做”和“作”的分工处理,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对于“做”和“作”的分工处理,叶圣陶先生经过商讨而定下标准并监督执行,体现他律己严,对工作负责的特点。

五、赏读课文——关注语言
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赞美叶圣陶先生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2.小组自主品析,然后组内展示,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明确:
(1)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句议论是对叶圣陶先生最高的评价,叶先生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

(2)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这句话描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好客,注重礼节。

(3)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两个成语高度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品质。

(4)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
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作者从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赞扬叶圣陶先生的律己严,工作认真。

六、拓展延伸
1.搜集叶圣陶关于写作的名言。

(1)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

既然读者自然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

(2)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

(3)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

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

2.微写作
亲爱的同学,读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兼以少许议论。

你是否被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所感染?是否被作者叙议结合的方法所吸引?那么,请你也拿起生花妙笔,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写一个人物,表现他(她)的特点吧。

(200字左右)
示例:
一天下午,我突然感到喉咙里有点痛。

到了晚上,感觉痛得更加厉害了。

于是,我告诉了妈妈。

只见爸爸妈妈条件反射似的蹦了起来,爸爸立马把我“按”在沙发上,妈妈则对我“严刑逼供”。

只听妈妈问道:“怎么样,还痛不痛?”“嗯!”我点点头。

这时爸爸插嘴道:“什么时候疼的?”“今天下午。

”我一五一十地“供”了出来。

随即,我们去了医院,经过诊断,原来只是轻微的扁桃体发炎,无大碍。

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父母所做的一切,我都看得很真切。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对我的无尽的爱。

家是
一个避风港,能将烦恼都驱散;家是一个小码头,能让快乐都停靠。

家是由爱组成的。

有家真好!
七、本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的一件件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感受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深刻体会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大儒者的风范,希望同学们也能向优秀前辈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并努力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