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语法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数、量词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1980)曾经指出天 然 单位的单位词在先秦就已经萌芽了, 但真正的发达是 在汉代以后, 最常 见 的就 是“枚 ”字, 并认 为 汉代 以 后 不但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可以放到名词前面去, 而且 度量衡单位词和天然单位词也都可以放在名词的前 面 了 。张 万 起 《量 词 “枚 ”的 产 生 及 其 历 史 演 变 》(《中 国 语 文 》1998年 第3期 )进 一 步 作 了 更 全 面 细 致 的 描 写 与 探 讨 。黄 盛 璋 《两 汉 时 代 的 量 词 》(《中 国 语 文 》1961)认 为两汉时代的名量词和先秦比起来显然有很大的发 展, 然而两汉时代的名量词仍处在发展过程中, 到成 熟 阶 段 还 有 一 段 距 离 。先 秦 时 代 是 量 词 的 萌 芽 与 发 生 阶段, 魏晋六朝时代可以说是量词发展的成熟阶段, 两汉介于两者之间, 正是处在一种过渡时期, 从而提 出量词发展的三个阶 段 说。徐 莉 莉《马 王堆 汉 墓帛 书 (肆) 所见称数法考察》(《古汉语研究》, 1997年第1期) 观察到马王堆汉墓帛书在介绍药材用量或药物配伍 等问题时, 出现了很多称数法的用例, 其中有些是以
从总体来看, 两汉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语料 上: 《史记》、《论衡》、《太平经》、汉译佛经。另外, 对《汉 书 》、《释 名 》、《淮 南 子 》、《盐 铁 论 》、《敦 煌 汉 简 》、《居 延 汉 简 》、《新 书 》、《新 序 》、《说 苑 》、《风 俗 通 义 》、汉 碑 、汉 代注释书等也有一些零星著作。
论了引进动作涉及对象的介词“共”, “共”一般认为产 生于六朝时期, 武振玉指出, 在东汉的译经中已经出 现了。
(五)助动词 对于助动词, 讨论主要集中在“要”的出现时间和 语法 化过 程 上。太 田 辰 夫 《中 国 语 历 史 文 法 》(北 京 大 学出 版社 , 1987)说 “从唐 代 能 看 到 ”。江 蓝 生 《八 卷 本 〈搜神记〉语言的时代》(《中国语文》, 1987年第4期), 王 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1989), 杨伯峻、何乐士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 1992) 也都认为 唐代以后才 出 现单 独作 助 动词 的 “要”, 而 卢卓 群 《助 动词“要”汉代起源说》(《古汉语研究》, 1997年第3期) 则指出其实“要”单 独 作助 动词 在 东汉 班 固的 《汉书 》 中已经见到, 《世说 新语 》中也 有 用例 , 它 是由 先秦 表 求取、求得义的动词 “要”半 虚 化而 成 的, 其 动 词又 是 由名词“要(腰)”发展而来的, 由动 词 向助 动 词演 变过 程分为三个阶段: 开 始 是“必 要 式”助 动 词“要 ”, 接着 是“意志式”助动 词“要 ”, 到 宋代 出 现了 “将 然态 意志 式 ”。马贝 加 《转 折 连 词 “要 ”的 产 生 》(《汉 语 史 研 究 集 刊》, 巴蜀书社, 2002)也谈到“要”, 认为《史记》中出现 了 处 于 临 界 点 的 “要 ”。她 还 通 过 研 究 《广 韵 》中 同 一 声 旁的字, 也有分属锡韵和效摄韵的, 得出推论: “抑” “要”也有可能读音相近而可以相通, 但把温州话中 “然 ”与 “要 ”音 色 相 近 作 为 佐 证 似 为 多 余 。 (六)语气词 宋 绍 年 《试 谈 〈史 记 〉中 的 几 种 句 法 结 构 》(《语 言 学 论 丛》, 商 务印 书 馆 , 1983)提 到 了 要 区 分 指 示 代 词 的“者”和语气 词的 “者 ”。武振 玉 《东汉 译经 中 所见 的 语法成分》(《吉林大学学报》, 1998年第3期) 讨论了句 末用“不”的疑问句, 句末 用 “不”表 示 疑问 , 是中 古 汉 语疑问句的特色之一, 这在东汉译经中已经开始得到 充分体现, 除了句末用 “不 ”的疑 问式 外, 东汉 译 经中 偶尔有句末“未”的疑 问 句式 , 这 种现 象很 有 价值 , 应 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二 、句 式 结 构 (一)处置式 处置式的问题是汉语史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处置式”是王力提 出 的一 个术 语 , 王力 《中 国语 法 理 论》(中华书局, 1954) 中最先谈到了处置式的产生, 祝 敏彻的《论初期处置式》(《语言学论丛》第1辑, 1957)谈 了将字句和把字句的产生问题, P.A.Bennett认为古代 汉语中的“以”字结构是把字句(处置式)的前 身 , 陈初 生《早期处置式略论》(《中国语文》, 1983年第3期)也认 为 “以 ”是 “把 ”的 前 身 , 梅 祖 麟 《唐 宋 处 置 式 的 来 源 》 (《中国语文》, 1990年第3期) 把唐宋处置式按结构类 型分为三类, 认为它们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曹广顺、
从 总 体 来 看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虚 词 、句 式 结 构 两 个 方面。
一 、虚 词 这里所说的是广义的虚词, 主要有代词、数量词、 副 词 、介 词 、助 词 、语 气 词 、叹 词 等 。 (一)代词 三身代词方面, 王力(因篇幅所限, 对所论及的前 辈学者均免称“先生”)《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1980)认 为 到 了 汉 代 “吾 ”开 始 可 以 用 于 宾 语 了 。不 过 这 方 面 讨 论最多的是“他”的 产 生时 间和 性 质, 郭 锡 良《汉 语 第 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 1980)认为 “他”见于先秦, 在《汉书》《论衡》中还是一个无定的指 示 代 词 。俞 理 明 《从 汉 魏 六 朝 佛 经 看 代 词 “他 ”的 变 化 》 (《中国语文》, 1988年第6期)认为专门称人的“他”最早 见于东汉的《中 本起 经 》, 但在 东晋 之 前, 仍 然 多作 指
第6卷第1期 2007年 1月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6 No.1 Jan. 2007
两汉语法研究综述
路广
(复旦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上海 200062)
摘 要: 两汉时期的归属问题在汉语史研究中一直存在争议, 从语法上至今还没有人对相关研究进行回
示 代 词 , 意 思 是 “别 的 ”, 东 晋 后 才 以 称 人 为 常 。对 于 “他”的 语法 化 机制 , 吕 叔 湘 《近 代 汉 语 指 代 词 》(商 务 印 书 馆 , 1985)曾 指 出 , 无 定 的 “他 ”由 泛 指 发 展 为 专 指, 是“他”转变为第三身代词的关键, 俞理明《从汉魏 六 朝 佛 经 看 代 词 “他 ”的 变 化 》进 一 步 指 出 这 种 变 化 的 原因是“他”后面称人名 词的 作 用, 唐 代 以后 , “他 ”在 上 述 基 础 上 发 展 成 为 一 个 真 正 的 第 三 人 称 代 词 。疑 问 代词方面, 吕叔湘 《近代汉语指代词》(商务印书馆, 1985)提 到从 汉 代到 唐 代曾 经有 过 “阿谁 ”的 说 法 。另 外有人还对一些专书中的代词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如 黄 孔葵 《〈论 衡〉中 的 代 词 》(《湖 北 大 学 学 报 》, 1989 年第4期), 只是这样的专书考察还不太多。
顾, 笔者从虚词、句式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两汉; 语法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 H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6132( 2007) 01- 0082- 04
两汉时期是从古代汉语向中古汉语过渡的时期, 对于两汉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有人倾向于归入上古, 有人倾向于归入中古, 还有人主张西汉、东汉不同期。 两汉在汉语史上的归属问题属于汉语史分期问题, 只 有对这一时期的语法作全面的考察并与其他时期作 纵向比较后, 才能够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不过到目 前为止, 学术界还没有对现阶段的两汉语法研究进行 回顾和思考, 尤其是今天汉语史的研究逐步走向量化 与细部研究, 这种 回 顾更 显 重要 。本文 尝 试对 两 汉的 语法现状进行回顾, 以期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
· 84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三)副词 两汉副词的研究开展得较晚, 范围副词“都”是其 中的热点, 有陈宝勤《东汉 佛经 和 〈世说 新 语〉中 “都 ” 的用法》(《语言研究论丛》, 语文出版社, 1997)、武振玉 《东 汉 译 经 中 所 见 的 语 法 成 分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 1998年第3期)等, 武振玉讨论了《大藏经》中所收录的 东汉佛经材料中的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都”, 认为最 早出现于汉代, 《史记》《汉书》《论衡》中均有用例, 而 在东汉佛经中较多的出现, 用法也有些不同, 如表示 “总计”“才”, 用于总括谓语所涉及的对象的全体, 还 讨论了同义连用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 认为也始于汉 代前后。俞理明 《〈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 “不”和反复问句》(《中国语文》, 2001年第5期) 发现 《太平经》中有不少占据中心语位置的“不”, 大体可以 分为三大类: 1.由“不”单独成句; 2.“不”在句子中独自 充当一个谓词性成分; 3.“不”附在谓词后表示反向, 构 成 一 个 并 列 词 组 充 当 句 子 成 分 。他 认 为 “不 ”后 省 略 中心成分是当时口语中的习惯, 在《太平经》中与当时 出现的正反并列疑问句凝合的反复问句融会交叉, “V不”结构实际上是“V不V”在口语中的省说形式, 这 种观点是很有启发性的。 (四)介词 专讲 两汉 的 介词 的 文章 很少 。武 振玉 《东 汉译 经 中 所 见 的 语 法 成 分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1998年 第 3期 )讨
收稿日期: 2006- 10- 24 基金项目: 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00310) 作者简介: 路广(1976— ), 男,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 文学博士。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2007年 第 1期
路 广: 两汉语法研究综述
· 83 ·
往传世古籍中少见或未见的, 共有五种表示法: 物量 表示法、动量表示法 、分数 倍 数表 示 法、比 例 表示 法、 约数表示法, 发现 了不 见 于前 代 的量 词 “财”, 并 进行 了 历 史 的 考 察 。魏 德 胜 《敦 煌 汉 简 中 的 量 词 》(《古 汉 语 研究》, 2000年第2期) 认为西汉末期至东汉时期的简 牍材料《敦煌汉简》中 的量 词数 量 大, 使 用 广泛 , 且 与 名词间有很强的选择性, 度量衡单位量词简明、规范、 成 系 统 。其 中 以 “积 ”加 长 度 单 位 表 面 积 是 此 前 典 籍 中 所没有的。其结论 大 体与 黄 盛璋 一 致: 两 汉是 汉 语由 极少用量词向普遍用量词发展过程中的过渡阶段, 量 词有了较大的发展, 特别是除度量衡量词之外的一 般 量 词 。马 芳 《〈淮 南 子 〉中 的 量 词 》(《临 沂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2年第4期)统计出《淮南子》的量词64个, 主要 是对先秦量词的继承, 但在某些方面又有了新的变 化 , 不 同 类 别 的 量 词 的 发 展 速 度 是 不 同 的 , 从 《淮 南 子》量词的运用情 况 , 能够 发现 上 古汉 语 量词 的 一些 特 点 。另 外 , 数 词 方 面 , 王 力 《汉 语 史 稿 》(中 华 书 局 , 1980)指出, 从汉代开始, 数词“两”和“二”的范围渐渐 交 错 起 来 了 。牛 岛 德 次 《〈史 记 〉和 〈汉 书 〉中 的 数 词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5年第2期)对《史记》和《汉书》 中的数词进行比较考察, 发现数词的表示法有了一些 新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