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农村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来自农业的收入持续下降,使越来越多的
农民向农业与农村以外转移。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一项调
查显示,农业比较效益低和劳动力过剩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最主要动因。62%的外出者是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想外出多挣些钱;26.4%的劳动力是因为家中人多地少无活可干而外出。当前,农村劳动力向
城镇转移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农村劳动力总量还在逐年增加,就业压
力和转移难度越来越大。随着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的提升,农林牧渔业所需劳动力规模还将进一步下降。
第二,城市就业压力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水平降低,转移空间越
来越小。
第三,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职业适合水平差。外出务工农村劳
动力的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但与城市劳动力相
比仍有较大差别。素质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在行业选择上的局限性。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及其他一些行业,绝大多数从事的是简单劳动。当前非农产业技术进步、结构升级
的步伐加快,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持续提升,素质较低的农村转移劳动
力很难适合这个变化。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劳动力市场形势的分析
显示,近年来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上升,表明社会用人需求在增加。当前,我国城市中低级劳动力市场竞争过度,高级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这也给进
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增加了难度。
第四,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限制和歧视性政策仍未得到根
本消除,农民工合法权益屡受侵害。
对于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长期以
来走了一条非均衡式的发展道路。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采取了工
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为工业提供积累,这使得农民的利益受
到剥夺,城乡间利益之差也就非常明显。为了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我国建立了森严的户籍管理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口
和非农业户口的城市人口,并且将户口与就业、福利等挂钩。国家对
非农业人口的就业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实行“大包大揽”和低价补贴
政策,农业人口的就业和福利则由农民自行解决。这种二元经济政策
导致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大量的农村人口被固化在有限的
土地上,造成了农民的全面贫困。改革开放后,为了摆脱贫困、改善
生活,再加上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就业,
形成了特有的“民工潮”现象,对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形成一定的压力。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化,大批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城市劳动
力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有人认为,农民进城打工抢了城市
劳动力的“饭碗”。
很多地方还出台了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以期有利于城市下岗职工再
就业。主要措施包括:清退,即辞退没有本地户口的外来劳动力,将
其岗位转让给本地劳动力;收费,即向雇用外来劳动力的单位或外来
人口个人征收就业管理费、就业调节金、暂住人口管理费,以用于下
岗工人安置的相关经费;限制,即限定外来劳动力进入的行业或岗位。实际上,这种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的做法效果是令人怀疑的。首先,这种通过“腾笼换鸟”政策腾出来的岗位,本地劳动力往往不愿
意接受。因为绝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没有经过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
职业技能普遍较低,无法胜任城市工业的某些现代化劳动,只能进入
非正规部门,从事一些城市劳动力不愿干的工作。从长远看,我国理
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促动劳动力市场的健全整合。
二、农村就业制约因素
对于农村就业问题,我国理论界主要存有以下方面的探讨:(1)对
于我国农村就业的特点、范围、趋势、富余劳动力和农村失业、农村
贫困、农村和城镇收入的不平衡、移民压力等;(2)我国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对我国农村就业的影响;(3)对农业和非农业增长和生产力的
影响,以及对工作数量和收入减少的估计;(4)农村就业中的性别问题;(5)农村就业的政策框架。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水
准虽然有所提升,但就整体来说,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还很不平衡。已
经建立的中介组织,特别是乡镇级的服务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统
一、信息畅通、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网络。从劳动力转移的渠道看,
通过劳动力中介机构的占少数,多数属自找门路、自行外出,使得农
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较大。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制约因素。
1、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进一步转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
化素质偏低。当前已经转移的都是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而仍滞
留于第一产业、难于实现转移的劳动力多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准。二是
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低,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不多。三是农村滞留劳
动力进取意识较低,保守思想惰性意识较强。
2、转移空间的制约。首先,乡镇企业吸纳水平的减弱。随着市场经
济的建立,乡镇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一批乡镇企业倒闭了,一批好
的乡镇企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对劳动力的要求
持续提升,吸纳农村劳动力趋于绝对饱和和相对短缺。其次,城市容
纳有限。因为城镇职工的下岗失业队伍持续扩大,新增劳动力加速,
对农民工产生“排挤”。再次,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快,减弱第三
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
3、配套政策滞后的制约。首先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放弃土地、
脱离农村的农民工进城后得不到与城市人一样的医保、养保和失业保
险等社会保障,使转移劳动力还有后顾之忧,不得不成为离农不离土
的兼职农民。第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不能有效地组织农民展开
土地流转,从而使一部分需要土地的农民不能成为规模经营者;一部
分不需土地的农村劳动力,因土地的牵制而成为兼业农民。第三是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