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

第七章 气相色谱法
7-2 气相色谱固定相
一 气-固色谱固定相 二 气-液色谱固定相
7-3 气相色谱检测器 7-4 气相色谱法的实验技术
一 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二 样品衍生化方法
7-1 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
关键部件: 色谱柱:是混合物中各组分能否分离的关键。 (色谱仪的“心脏” (色谱仪的“心脏”) 检测器:决定分离后的组分能否产生信号。 (色谱仪的“眼睛” (色谱仪的“眼睛”) 因此,色谱仪的核心是分离系统和检测系统。 →☆←
7-2 气相色谱固定相
一 、气-固色谱固定相 、气固定相:多孔性的较大表面积的固体吸附 剂颗粒。(易吸潮失活,使用前需活化) 分离对象:永远性气体及低分子量,低沸 点的烃类等。 →☆←
二、 气-液色谱固定相
1.载体(又称担体)
固定相:涂在载体表面上的固定液。
作用:提供一个具有较大表面积的惰性表面,使固定液 显均匀薄膜状地牢固保留在其表面上。 载体要求:(1 载体要求:(1)表面多孔且分布均匀; (2)表面积大; (3)化学惰性好; (4)热稳定性好; (5)机械强度好。 一般使用硅藻土载体。由天然硅藻土经锻炼制得,按制 造方法不同,可分为红色载体和白色载体。 →☆←
一般选择气化室温度高于样品中沸点最高的 组分的沸点10-50℃。以保证样品在气化室中瞬 组分的沸点10-50℃。以保证样品在气化室中瞬 间气化。但温度不能高于各组分的化学稳定温度。 (2)柱温的选择 通常情况,比各组分平均沸点稍低。 柱温不能高于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防止 固定液挥发流失。 柱温提高时:组分的保留时间缩短,扩散时 间减少,柱效提高,但各组分保留时间靠近,分 离度降低。 →☆←
3 衍生物的制备
衍生化试剂一般活性很高,需在无水条件进行 反应,且通常在密封体系内完成。 衍生反应结束后,可直接取样分析,必要时可 用干燥惰性气体吹去副产物及过量试剂。有时衍生 反应不能计量地转化,给定量分析带来误差。 可采用下列方法补救: 让衍生试剂大大过量,推动平衡向生成物方向 移动。 加入一个与样品性质接近的标准物,让两者都 与衍生试剂反应,假定两者转化率相同,由于衍生 前后二者比例不变,根据类比,进行定量。 →☆←
卫生化学课程各章习题及答案

气相色谱法复习题一、填空题1. 气谱法测定蔬菜中微量含C l的农药残留量,可采用检测器。
2. 采用归一化法定量时,要求。
3. 气相色谱中,常用参数来描述柱效能综合指标。
4. 速率理论方程的简化式,其中第二项叫。
5.在气一液色谱中,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的固定液,此时试样中各组分按先后流出,先流出,的后流出。
6. 气相色谱常用检测器有四种。
7. 气相色谱分析中的总分离效能指标是,它受、、三个参数控制。
8. 气-液色谱中,柱温升高,分子扩散,保留时间。
9. 某组分的分配系数越大,在色谱柱中保留时间越。
10. 没有组分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称为。
二、选择题1. 气相色谱法中,调整保留值反映了哪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A. 组分与载气B. 组分与固定相C. 组分与组分D. 组分与载气和固定相2. 相邻两峰要实现完全分离,要求分离度达到以上A. 0.8B. 1.0C. 1.5D. 2.0E. 3.03. 色谱法中固定液的选择性可用下列哪种方式表示?A. 相对保留值rB. 两组分的保留值之比C. 保留指数ID. 分离度R4. 在气液色谱中,首先流出色谱柱的组分是A. 在固定液中溶解度小的B. 分配系数大的C. 挥发性小的D. 挥发性大的5.气谱分析中只与柱温、固定相性质有关,不随其它操作条件变化的参数是A. 保留时间tRB. 调整保留时间t R‘C. 峰宽D. 分配系数K6. 气谱法中,不能用来定性的参数是A. 峰面积B. 保留值C. 相对保留值D. 保留指数7. 在气谱分析中,与被测组分含量成正比关系的参数是A. 保留时间B. 相对保留值C. 半峰宽D. 峰面积8. 色谱法中两组分分离的先决条件是A. 分配系数K不等B. 色谱峰要窄C. 分子扩散要小D. 填充物颗粒要细且均匀9. 在气相色谱中,对分离效果最有影响的是A. 柱长B. 载气流速C. 载气种类D. 固定液的选择10. 气相色谱法中,色谱柱老化的目的是A. 除去固定相表面水份B. 除去固定相中的粉状物C. 除去固定相中残余溶剂及其它挥发性杂质D. 使固定相活化三、名词解释1. 死时间tM2.基线3. 保留时间4. 分离度5. 校正因子6. 半峰宽7. 分配系数8. 容量因子9.程序升温四、简答题1.写出三种气相色谱分析常用的检测器名称及英文缩写,检测下列三种物质各自最适于那种检测器(与上述三种检测器一一对应)?有机氯农药;苯系物;啤酒中痕量硫化物。
仪器分析知识题和答案解析

1.是否能用普通电位计或伏特计测量参比电极和pH玻璃电极所组成电池的电动势?简述原因。
答:不能。
因为玻璃电极的内阻(50MΩ~500MΩ)很高,若采用普通电位计或伏特计测量其电位,会引起较大的测量误差。
用普通电位计或伏特计测量玻璃电极所组成电池的电动势时,若检流计的灵敏度为10-9A(测量中有10-9A电流通过),玻璃电极的内阻108Ω,当这微小电流流经电极时,由于电压降所引起的电动势测量误差可达:△E=IV=10-9×108=0.1V,它相当于1.7个pH单位的误差。
因此不能用普通电位计或伏特计测量参比电极和pH玻璃电极所组成电池的电动势。
2.已知=0.10,若试样溶液中F-浓度为1.0×10-2mol/L时,允许测定误差为5%,问溶液允许的最大pH(以浓度代替活度计算)为多少?解:离子电极选择性误差用下式表示和计算:即:3.将一支ClO4-离子选择电极插入50.00ml某高氯酸盐待测溶液,与饱和甘汞电极(为负极)组成电池。
25℃时测得电动势为358.7mV,加入1.00ml NaClO4标准溶液(0.0500mol/L)后,电动势变成346.1mV。
求待测溶液中ClO4-浓度。
解:注意:此题中虽然ClO4-为阴离子,但该离子选择电极为电池的正极,因此S为负值。
4. 用离子选择电极校正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有什么优点?需注意什么问题?使用TISAB有何作用?答:离子选择电极校正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优点是适用于大批量的样品分析。
定量分析中应注意实验条件的一致,特别是待测液和标准溶液系列的离子强度须保持一致。
使用TISAB的作用为:①保持待测液和标准溶液系列的总离子强度及活度系数恒定;②维持溶液在适宜的pH范围内,满足离子电极的要求;③掩蔽干扰离子。
5. 某pH值的标度每改变一个pH单位,相当于电位的改变为60mV,用响应斜率为53mV/pH的玻璃电极来测定pH为5.00的溶液,分别用pH2.00及pH4.00的标准缓冲溶液来标定,测定结果的绝对误差各为多少?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解:用pH2.00标准缓冲溶液标定时:ΔE =53×(5.00-2.00)=159(mV)实际测到的pH为: 2.00+2.65=4.65pH绝对误差=4.65-5.00=-0.35pH用pH=4.00的标准缓冲溶液标定时:ΔE =53×(5.00-4.00)=53(mV)第8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实际测到的pH为:4.00+0.88=4.88,绝对误=4.88-5.00=-0.12结论:①绝对误差的大小与选用标定溶液的pH有关;②应选用与待测试液pH相近的标准缓冲溶液标定,以减小测量误差。
气相色谱分析

2021/8/1
5
1.色谱法概述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在分析化学 领域中是一种新型的分离分析方法。 气相色谱是色谱中普遍使用的一种。
2021/8/1
6
1.1 色谱法的产生和发展
俄 国 植 物 学 家 Tsweet 发 明 的 方 法后来被称为“经典液相色谱 法”。 (1906年) 所使用的玻璃管称为色谱柱。 管内的碳酸钙填充物称为固定 相。 淋洗液称为流动相或淋洗剂。 混合物中的各组分被称为溶质。
2021/8/1
7
❖色谱法普遍用来分离无色物质,但色谱法 这个名称一直被沿用下来。
❖1941年Martin和Synge 发现了液-液(分配)
色谱法,阐述了气-固吸附色谱原理,提出 气-液色谱法设想; (1952 年诺贝尔化学奖)
❖色谱学成为分析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则 是以气相色谱的产生、发展为标志。
内径细 0.1-0.5mm 柱长 50-300m/常用石英
毛细管柱
2021/8/1
22
2.5 检测系统
➢检测器、控温装置 ➢将经色谱柱分离后的各组分按其特性及
含量转化为相应的电讯号。
➢根据检测原理不同,浓度型、质量型
➢浓度型:热导池、电子捕获检测器 ➢质量型:氢火焰离子化、火焰光度检测
器
2021/8/1
2021/8/1
3
第 一 1 色谱法概述 章 2 气相色谱仪
气 3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相 色
4 分离条件的选择
谱 5 检测器
分 析
6 定性定量方法
2021/8/1
4
主要参考书目
❖ 仪器分析,朱明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现代仪器分析,杜廷发,国防科技大学
气相色谱法的定义

气相色谱法的定义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化合物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它利用气相色谱仪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出来,然后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等优点,因此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气相色谱法的原理是利用气相色谱柱对混合物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
当混合物进入色谱柱时,不同化合物会因为其与固定相的亲和力不同而在色谱柱中以不同速度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随后,通过检测器对分离出来的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气相色谱法可以通过不同的检测器实现对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常用的检测器包括质谱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等。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化学领域,气相色谱法可以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生物大分子等。
在生物化学领域,气相色谱法可以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蛋白质结构分析等。
在环境科学领域,气相色谱法可以用于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等。
此外,气相色谱法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监测、药品质量控制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相色谱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新型的色谱柱材料、检测器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不断涌现,使得气相色谱法在分析精度、灵敏度和分辨率上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气相色谱法与其他分析技术的结合也为其应用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与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可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高效分析。
总之,气相色谱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在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气相色谱法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四章酸碱滴定法第五章配位滴定法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七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第十二章红外吸收光谱法第十三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第十五章质谱法第十六章色谱分析法概论第十七章气相色谱法第十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十九章平面色谱法第二十章毛细管电泳法第二十一章色谱联用分析法附录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附录二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附录四国际制(SI)单位与cgs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附录五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六配位滴定有关常数附录七常用电极电位附录八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附录九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附录十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附录十一质子化学位移表附录十二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附录十三气相色谱法用表参考文献英文索引中文索引目录第三版前言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1章绪论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络合滴定法第7章沉淀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附录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附录Ⅷ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符号表第1章概论1.1定量分析概述1.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1.2定量分析过程1.1.3定量分析方法1.2滴定分析法概述1.2.1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1.2.2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2.3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1.2.4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2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2.1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2.1.1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2.1.2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2.1.3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2.2随机误差的分布2.2.1频率分布2.2.2正态分布2.2.3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2.3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2.3.1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2.3.2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别间估计2.3.3显著性检验2.3.4异常值的检验2.4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2.5有效数字思考题习题第3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3.1酸碱反应3.1.2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3.1.3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3.2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3.2.1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2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3浓度对数图3.3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3.3.1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3.3.2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3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3.3.4多元弱酸溶液pH的计算3.3.5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的计算3.3.6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7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的计算3.4酸碱缓冲溶液3.4.1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3.4.2缓冲溶液的选择3.4.3标准缓冲溶液3.5酸碱指示剂3.5.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3.5.2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3.5.3混合指示剂3.6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3.6.1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3.6.2一元弱酸(碱)的滴定3.6.3滴定一元弱(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3.6.4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3.7终点误差3.7.1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7.2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8酸碱滴定法的应用3.8.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第4章络合滴定法第5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6章沉淀重量与沉淀滴定法第7章分光光度法第8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第9章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附录目录编写说明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误差第2节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第5节相关与回归思考与练习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挥发法第2节萃取法第3节沉淀法思考与练习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滴定反应类型与滴定方式第2节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第3节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与练习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终点误差第4节应用与示例第5节非水滴定法思考与练习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1节基本原理第2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1节配位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条件的选择第4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参考资料附录目录符号缩写或简称第一篇概述第1章分析化学的目的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1.1 分析化学的目的:对社会的基本重要性1.2 分析化学的目的:作为问题解决者的分析化学家1.3 非常规实验实应用分析化学的目的参考文献第2章分析过程2.1 概述2.2 全分析过程2.3 工作特性2.4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参考文献第3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3.1 分析化学的质量和目标3.2 分析方法3.3 如何保证准确度3.4 质是保证和质是控制受规章限制的方面3.5 结论参考文献第二篇化学分析第4章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第5章色谱法第6章动力学与催化第7章化学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第三篇物理分析第8章元素分析第9章化合物和分子特效分析第10章微束流和表面分析第11章结构分析第四篇基于计算机的分析化学(COBAC)第12章化学计理学第13章计算机软硬件及分析仪器接口第五篇全分析系统第14章联用技术第15章微分析系统第16章过程分析化学VI. 附录汉英索引英汉索引目录总序出版说明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符号表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3 发展中的分析化学1 分析质量保证1.1 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小结习题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简介——化学计量学2 化学分析法2.1 滴定分析概述2.2 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2.3 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2.4 滴定条件选择2.5 滴定分析的应用2.6 重理分析法小结习题化学大师Liebig3 分离分析方法3.1 分析试样的制备和分解3.2 沉淀分离法3.3 溶齐萃取分离法3.4 离子交换分离法3.5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3.6 气相色谱法3.7 高效液相色谱法3.8 色谱分离技术发展简介3.9 膜分离法3.10 激光分离法3.11 复杂试样分析实例3.12 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小结习题科学家及其思维方法简介——色谱学家马丁4 原子光谱分析法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小结习题著名化学家本生对分析化学的贡献5 分子光谱分析法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5.2 红外光谱法5.3 分子发光分析法小结习题光分析化学前沿简介——光化学传感器6 核磁共振谱法6.1 基本原理6.2 核磁共振谱仪6.3 化学位移6.4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6.5 核磁共振谱图解析6.6 13C核磁共振谱小结习题生物分子的革命性分析方法7 质谱法7.1 基本原理7.2 质谱仪7.3 离子的主要类型7.4 有机化合物质谱7.5 质谱图解析7.6 飞行时间质谱简介7.7 UV、IR、NMR和MS四谱综合解析小结习题科学展望——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8 电化学分析法8.1 电位分析法8.2 极谱法和伏安法8.3 库仑分析法8.4 电分析化学新进展小结习题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格雷和麦金农参考文献附录后记目录第1篇分析化学基础第1章分析化学导言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2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分类1.3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1.4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方法思考题第2章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2.1试样的采集2.2固体物料试样的制备2.3试样的分解思考题第3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3.1误差的基本概念3.2误差的传递3.3有效数字的表示与运算规则3.4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3.5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3.6数据的评价——显著性检验、异常值的取舍3.7回归分析3.8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思考题习题第2篇化学分析法第4章化学分析法概述4.1化学分析法概述4.2滴定分析法概述4.3标准溶液与基准物4.4化学分析法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配位滴定法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8章沉淀滴定法第9章重量分析法第3篇仪器分析法第10章仪器分析法概述第11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12章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3章电位分析法第14章气相色谱法第4篇复杂物质分析第15章定量分析中的分离及富集方法第16章复杂物质分析示例附录参考文献目录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的分类一、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三、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一、取样二、分析试液的制备三、分析测定四、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概述第2节定量分析误差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四、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一、有效数字二、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二、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三、可疑值的取舍四、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概述第2节挥发法一、定义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3节萃取法一、定义及分类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4节沉淀法一、沉淀重量法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三、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四、沉淀的类型与沉淀条件五、沉淀法中的计算第5节应用一、药物含量测定二、药物纯度检查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概述第2节滴定方式一、直接滴定法二、反滴定法三、置换滴定法四、间接滴定法第3节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一、基准物质二、标准溶液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第4节滴定分析中的计算一、计算依据二、计算示例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概述第2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一、酸碱质子理论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三、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第3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二、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四、混合指示剂第4节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分析法第10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11章荧光分析法第12章红外分光光度法第13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14章经典液相色谱法第15章气相色谱法第16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7章其他分析方法实验部分参考文献附录《分析化学》教学基本要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三、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四、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五、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和快速分析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二、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一节定量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一、系统误差二、随机误差第二节准确度与精密度一、准确度与误差二、精密度与偏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第三节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一、频率分布二、正态分布三、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第四节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三、显著性检验第五节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四、减小随机误差第六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二、数字修约规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一节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滴定方式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三、滴定方式第二节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二、化学试剂的规格与基准物质三、标准溶液的配制第三节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一、滴定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据二、滴定分析计算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四章酸碱滴定法第一节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一、酸碱反应及其实质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第二节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一、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二、多元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第三节酸碱溶液pH的计算一、质子等衡式(质子条件式)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第四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三、混合酸碱指示剂第五节酸碱滴定原理及指示剂选择一、强碱与强酸的滴定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三、多元酸(碱)的滴定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第六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五章配位滴定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EDTA及其配合物一、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结构与性质二、EDTA在水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三、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第三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第四节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一、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二、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第五节配位滴定原理一、配位滴定曲线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三、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据四、配位滴定中适宜pH范围第六节金属指示剂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四、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五、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第七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一、控制溶液酸度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三、采用其他配位剂四、分离干扰离子第八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二、各种配位滴定方式三、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一、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四、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第二节氧化还原滴定原理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电势的计算三、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一、自身指示剂二、特殊指示剂三、氧化还原指示剂第四节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一、高锰酸钾法二、重铬酸钾法三、碘量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七章沉淀滴定法第一节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第二节银量法一、莫尔法二、佛尔哈德法三、法扬司法第三节沉淀滴定法的应用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二、应用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八章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第一节沉淀分离法一、无机沉淀剂分离二、有机沉淀剂分离三、共沉淀分离第二节液?液萃取分离法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三、萃取分离技术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三节离子交换分离法一、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第四节常规色谱法一、柱色谱法二、纸色谱法三、薄层色谱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九章电势分析法第一节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一、直接电势法二、电势滴定法三、电池电动势的测量第二节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一、参比电极二、指示电极第三节直接电势法及应用一、溶液pH值的测定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三、直接电势法的应用第四节电势滴定法一、电势滴定法的原理二、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三、电势滴定法的应用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章吸光光度分析法第一节吸光光度法的基础知识一、光的基本性质二、光的互补作用与溶液的颜色三、光的吸收曲线第二节光的吸收定律一、朗伯?比耳定律二、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三、吸光度与透光度四、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及桑德尔灵敏度第三节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一、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二、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三、显色剂第四节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一、吸光光度分析的类型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四、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五节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二、测量条件的选择第六节吸光光度法的应用一、示差吸光光度法二、多组分的分析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一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共振发射线与吸收线二、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三、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四、原子吸收的测量五、灵敏度和检出限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光源二、原子化器三、分光系统四、检测系统五、读数装置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三节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分析线的选择二、灯电流的选择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四、燃烧器高度的选择五、进样量六、单色器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第四节定量分析方法一、标准工作曲线法二、标准加入法第五节干扰及消除方法一、光谱干扰二、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及电离干扰第六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一、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化学元素二、有机物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第一节色谱法概述一、色谱法原理介绍二、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二、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气相色谱的实验技术一、色谱系统二、实验技术要点三、程序升温和衍生物制备第四节气相色谱法的应用一、定性分析二、定量分析三、气相色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第五节气相色谱法的新进展一、顶空气相色谱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三、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参数一、速率理论二、柱外效应三、分离度四、系统适应性实验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系统一、高压泵二、梯度洗脱装置三、进样器四、色谱柱五、检测器六、数据处理系统和结果处理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式一、吸附色谱法二、分配色谱法三、离子色谱法四、尺寸排阻色谱法五、亲和色谱法第四节样品预处理与色谱柱的保护一、样品预处理二、色谱柱的保护第五节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新进展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概述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三、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法概述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四章现代仪器分析简介第一节光分析法导论一、电磁波的辐射能特性二、光分析法的分类第二节原子发射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发射光谱仪三、应用第三节原子荧光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荧光光谱仪三、应用第四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二、荧光和磷光强度的影响因素三、荧光/磷光分析仪器四、荧光/磷光分析法应用第五节红外分光光度法一、分子的红外吸收二、红外光谱解析程序第六节核磁共振波谱法一、基本原理二、1HNMR谱的解析三、13CNMR谱的特点与解析第七节流动注射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五章样品分析的一般过程第一节试样采集和制备一、试样的采集二、试样的制备第二节试样的分解与处理一、无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二、有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三、试样分解处理方法的选择四、干扰组分的处理第三节测定方法的选择一、测定的具体要求二、被测组分的性质三、被测组分的含量四、共存组分的影响五、实验室条件第四节分析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评价一、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表示方法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评价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附录附录一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国际原子量)附录二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三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四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五常用浓酸浓碱的密度和浓度附录六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附录七常用标准缓冲溶液不同温度下的pH值附录八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lgKf(25℃)附录九标准电极电势表(25℃)附录十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附录十一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参考文献目录绪论0.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0.2分析方法的分类0.2.1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0.2.2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0.2.3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气相色谱理论基础

• 三色谱特点及应用范围 • 二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 1灵敏度高:可检出ng/g数量级。 • 2分离效能高:有报道可分离同位素。 • 3快速:一般几分钟可完成一个试样的全分
析
• 4应用范围:各行各业都离不开GC。(化工、 环保、食品、医药等)。
• 不足之处:需要相应的纯物质,沸点高 的组分不能分析。大部分无机物不能分析。
• K=kVM/VL=4.0x50.0/2=100.0
• VR=5x50=250mL
已知物质A和B在一根30.00 cm长的柱上的保留时 间分别为16.40 min和17.63 min。不被保留组分 通过该柱的时间为1.30 min。峰底宽度分别为 1.11 min和1.21 min,计算:
(1)柱的分离度;
• (2)有关保留值的述语 • 保留时间(tR):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最大
值时所需时间。
• 死时间(tM):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的保 留时间。
• 使用热导检测器(TCD)时,空气的保留时 间为死时间;使用氢火焰检测器(FID)时
• 甲烷的保留时间为死时间。 • 调整保留时间(t/R): 扣除死时间的保留
于载体分子与固体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后者, 则与组分、固定液分子相互作用力的不同有关。
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一种极弱的吸引力,主要 包括静电力、诱导力、色散力和氢键力等。
如在极性固定液柱上分离极性样品时,分子 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力。被分离组分的极性越 大,与固定液间的相互作用力就越强,因而该组 分在柱内滞留时间就越长。
• 柱效:常用塔板数n和塔板高 度H来衡量。
• n=5.54(tR/w1/2)2=16(tR/w)2 • H=L/n
• 实际工作中,常用有效塔板数 neff来表示:
第十六章色谱法分离原理介绍

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组分 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两峰间 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的,即与色 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但是两峰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每个峰都很宽,以 致彼此重叠,还是不能分开。这些峰的宽或窄是由组 分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 的动力学性质有关。因此,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 面来研究色谱行为。
us tm Rs u tr
Rs若用质量分数表示,即
nm Rs nm n s
1 1 ns 1 k 1 nm
对组分和流动相通过长度为 L 的色谱柱, 其所需时间分别为
tr
L us
tm
L u
整理得
t r t m (1 k )
tr tm tr Vr k tm t m Vm
= C s / Cm
分配系数是由组分和固定相的热力
学性质决定的,它是每一个溶质的特征
值,它仅与两个变量有关:固定相和温
度。与两相体积、柱管的特性以及所使
用的仪器无关。
2.分配比 k 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它是指在一定温 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 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物质的量比。 即 k =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物质的量 /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物质的量
简单地认为:在每一块塔板上,溶质在 两相间很快达到分配平衡,然后随着流动相按 一个一个塔板的方式向前移动。对于一根长为 L的色谱柱,溶质平衡的次数应为:
n=L/H
n称为理论塔板数。与精馏塔一样,色谱 柱的柱效随理论塔板数n的增加而增加,随板 高H的增大而减小。
根据上述假定,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该组 分的分布可计算如下: 开始时,若有单位质量,即m=1(例 1mg或1μ g)的该组分加到第0号塔板上,分 配平衡后,由于k=1,即ns=nm故nm=ns=0.5。 当一个板体积(lΔ V)的载气以脉动形式进 入0号板时,就将气相中含有nm部分组分的 载气顶到1号板上,此时0号板液相(或固相) 中ns部分组分及1号板气相中的nm部分组分, 将各自在两相间重新分配。故0号板上所含 组分总量为0.5,其中气液(或气固)两相
16-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六章色谱分析法概论1.在分配色谱中,被分离组分分子与固定液分子的性质越相近,则他们之间的作用力(越大),该组份在柱中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后)流出色谱柱。
2.气液色谱法的流动相是(气体),固定相在操作温度下是(液体),组分与固定相间的作用机制是(分配或溶解)。
3.液固吸附色谱法的流动相是(液体),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组分与固定相的作用机制是(吸附)。
4.分配系数K是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溶质浓度之比。
待分离组分的K值越大,则保留值(越大),各组分的K值相差越大,则他们(越容易)分离。
5.色谱定性的依据是(保留值),定量的依据是(峰高或峰面积)。
6.某色谱峰的标准偏差是1.49mm,则该色谱峰的峰宽为(5.96mm),半峰宽为(3.51mm)。
7.气相色谱由如下五个系统组成:8.在GC中,分配系数越大的组分,分配在在其中的浓度越(低),保留时间(越长)。
9.如被测混合物中既有非极性组分,又有极性组分,则通常选择(极性)固定液。
10.载体钝化的方法有(),(),(),目的是(减弱载体表面的吸附活性)11.对内标物的要求是:内标物应当是被测样品中不存在的组分、保留时间与被测组分接近但完全分离、纯物质、加入量与被测组分量接近。
12.在正相健合色谱法中,极性强的组分的保留因子(大),极性强的流动相使组分的保留因子(小)。
13.根据疏溶剂理论,反相色谱中,组分的极性越弱,其疏水性越(强),受溶剂分子的排斥力越(强)。
14.分析性质相差较大的复杂试样时须采用(梯度)洗脱。
15.判断两组分能否用平面色谱法分离的依据是(比移值),其值相差愈(大),分离效果愈好。
16.展开剂的极性(小),固定相的极性(大),称为正相薄层色谱;展开剂的极性(大),固定相的极性(小),称为反相薄层色谱,17.在吸附薄层色谱中,常以(硅胶)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极性小的组分在板上移行的速度较(快),比移值较(大)。
18.薄层色谱板的活化作用是(去除水分)、(增加吸附力)。
第16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共82张PPT)

KAVs Vm
)
tR B
t0
(1
KBVs Vm
)
tR
tR A
tR B
t0(KA
KB
)
Vs Vm
t0(kA kB)
色谱别离的前提
——组分在两相间分配系数 K 不同或分配
第三节 色谱别离机制
一、吸附色谱法 二、分配色谱法
三、 离子交换色谱法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一、吸附色谱法
✓ 别离机制: ✓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别离
诺贝尔化学奖: 1948年,瑞典Tiselins,电泳和吸附分析 1952年,英国Martin和Synge,分配色谱。
展望:
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 联用仪器:GC-MS,HPLC-MS 智能化开展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
色谱法(chromatography): 对于液相色谱,因Dm 较小,B 项可勿略。
三、色谱法的特点
✓ 缺点:
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
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GC-MS,LC-MS)
第二节 色谱法的根本原理
实现色谱分析的根本条件
相对运动的两相——流动相、固定相
各组分与固定相的作用存在差异
一、色谱过程
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相对运动的两相分配 “平衡〞的过程。
两个组分被流动相携带移动的速度不同
物质对别离的两种情况
C
C
t
t
提高别离度R
增加tR
பைடு நூலகம்
减小w
第四节 色谱理论根底
组分保存时间: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 〔组分和固定液的结构和性质〕
色谱峰变宽: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
〔两相中的运动阻力,扩散〕
第十六章抗生素类药物分析

第十六章 抗生素类药物分析(一)最佳选择题1.具有6-APA母核的药物是A.青霉素钠 B.硫酸庆大霉素 C.盐酸土霉素D. 盐酸四环素 E.头孢克洛2.《中国药典》(2010年版)青霉素V钾的含量测定方法是A.碘量法 B.微生物法 C.酸性染料比色法D.气相色谱法E.高效液相色谱法3.青霉素在pH=2条件下,易发生分子重排,其产物是A.青霉烯酸 B.青霉醛 C.青霉酸 D.青霉胺 E.青霉噻唑酸 4.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的药物是A.阿司匹林B.奎宁 C.四环素 D.庆大霉素 E.阿莫西林 5.在碱性或青霉素酶的作用下,青霉素易发生水解,生成A.青霉噻唑酸 B.青霉胺 C青霉酸 D.青霉烯酸 E.青霉醛 6.青霉素族药物在pH=4条件下,易发生分子重排,其产物是A.青霉胺 B.青霉醛 C.青霉酸 D.青霉烯酸 E.青霉噻唑酸7. 具有7-ACA母核的药物是A.阿米卡星 B.头孢拉定 C.盐酸四环素D.硫酸奈替米星E.盐酸美他环素8.各国药典中用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主要是A. 紫外分光光度法 B.红外分光光度法 C.薄层法D.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E.气相色谱法9.可用糠醛反应(Molisch反应)鉴别的药物是A.青霉素钠 B.庆大霉素 C.盐酸四环素D.头孢拉定 E.盐酸美他环素10.链霉素具有的特征反应是A.坂口反应 B.柯柏反应 C.硫色素反应D.差向异构反应 E.戊烯二醛反应11.可发生麦芽酚反应的药物是A.氨苄西林 B.头孢呋辛酯 C.庆大霉素D.盐酸美他环素 E.链霉素12.HPlC法测定庆大霉素C组分,《中国药典》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的原因A. 分子结构中无共轭体系,在紫外区无吸收B.利用庆大霉素与巯基醋酸反应后具有紫外吸收C.利用分子结构中的氨基与茚三酮反应后具有紫外吸收D. 利用分子结构中的氨基与邻苯二醛反应后具有紫外吸收E.利用分子结构中的氨基与8-羟基喹啉反应后具有紫外吸收13.各国药典中四环素类药物的主要含量测定方法是A. 紫外分光光度法 B.气相色谱法 C.比色法D.高效液相色谱法 E.微生物检定法14. 在弱酸性(pH=2.0-6.0)溶液中可发生差向异构化的药物是A. 四环素 B.土霉素 C青霉素 D.多西环素 E.美他环素 15.在酸性(pH<2)溶液中可发生脱水反应的药物是A.庆大霉素 B.氨苄西林 C.头孢呋辛酯 D.链霉素 E.四环素答案:[刚16.盐酸四环素在碱性条件下,易降解生成的产物是A. 金霉素 B.差向脱水四环素 C.脱水四环素D.异四环素 E.差向四环素(二)配伍选择题[17-18]A. 羟肟酸反应 B.柯柏反应 C.硫色素反应D.四氮唑盐反应 E.麦芽酚反应下列药物可发生的反应是17.磺苄西林钠18.硫酸链霉素[19-21]A.与硫酸呈色反应 B.戊二醛反应 C.坂口反应-α醇酮基的呈色反应D.火焰反应 E.C17可用于下列药物鉴别的反应是19.青霉素钾20.硫酸链霉素21.盐酸四环素[22-23]A.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B.HPLC法 C.碘量法D.硫色素荧光法 E.四氮唑比色法用于下列药物含量测定的方法是22.青霉素钠23.盐酸四环素[24-27]A.绛红糖胺B.链霉胍C.氢化噻嗪环D.氢化噻唑环 E.环戊烷并多氢菲下列药物分子中含有的结构是24.头孢氨苄25.阿莫西林26.庆大霉素27.链霉素(三)多项选择题28.具有旋光性的抗生素类药物有A.盐酸四环素 B.头孢氨苄 C.氨苄西林钠D.盐酸土霉素 E.硫酸庆大霉素29. 能发生羟肟酸铁反应的抗生素类药物有A.青霉素钾 B.硫酸链霉素 C.氨苄西林钠D.头孢他啶 E.阿莫西林钠30.能用于链霉素鉴别的有A. N-甲基葡萄糖胺反应B.麦芽酚反应C.坂口反应D.硫色素反应E.茚三酮反应31. 在弱酸性(pH 2.0-6.0)溶液中可发生差向异构化的药物有A. 盐酸四环素 B.盐酸多西环素 C.盐酸美他环素D.盐酸金霉素 E.盐酸土霉素(四)是非判断题32.抗生素类药物具有化学纯度低、稳定性差的特点( )33.β-内酰胺类药物的β-内酰胺环不稳定,易水解开环( )34.四环素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含有二甲氨基、酚羟基和烯醇基,具有酸碱两性( )(五)简答题35.试比较抗生素类药物含量测定的微生物检定法与理化测定法的优缺点。
仪器分析电化学-色谱分析提纲

电化学,色谱分析复习第9章电化学分析法导论一. 原电池、电解池、阳极、阴极、正极、负极,电池反应和自发反应二. 电池图解表示式四条规定:左氧化、右还原;“∣”“‖”;E池=Φ右-Φ左=Φ阴-Φ阳三. 电极电位的测定1.氢标Φx(VS·NHE)和Φx(VS·SCE)关系2. 极化现象和超电位极化现象: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减小浓差极化的方法。
超电位η:金属η小,气体η大;H2在Pt上η小,在Hg上η大;电流密度↓,η↓;T↑,η↓。
四. 经典电极的分类及Φx的计算ΦAgCl-Ag=ΦθAgCl-Ag -0.0592 lgαCl-=ΦθAg+,Ag+0.0592 lg Ksp(AgCl) -0.0592 lgαCl-第10章电位分析法一. 电位分析法原理•在零电流条件下测定原电池电动势来进行定量分析。
(为什么)E=b±RT/nF lnαi二.pH测定1.pH玻璃电极的结构和响应机理结构四部分:玻璃管内参比电极内参比溶液玻璃膜响应机理:①浸泡形成水化胶层②离子在膜界面交换和膜内扩散③膜电位ΦM=RT/F lnαH+试/αH+内= K+0.0592 lgαH+试= K-0.0592 pH试其他离子电极:ΦM= K ±RT/nF lnαn±“+”阳离子,“-”阴离子2.测量电池和E池指示电极参比电极正极负极测量电池: pH玻璃电极∣试液‖SCEE池=Φ右-Φ左ΦSCE-Φ玻璃=ΦSCE-(ΦAgCl,Ag+ΦM)=b+0.0592pH试(25℃)b=ΦSCE-ΦAgCl,Ag -K+ Φ不+ Φ液(Φ不, Φ液如何消除?)3.pH实用定义(操作定义)pHx= pHs+( Ex-Es)/S S理论=0.0592(25℃)∵b无法直接测定和计算(Φ不, Φ液无法计算);S电极无法确定。
∴要用pH标准缓冲溶液定位,使b在测定中抵消。
用与待测液相近的缓冲溶液调斜率。
5色谱法-气相色谱法

6.分配系数在色谱分析中的意义是什么?什么 是选择因子?它表征的意义是什么? 7.什么是分配比(即容量因子)?它表征的意 义是什么? 8. 是衡量柱效的指标,色谱柱的柱效 随 的增加而增加,随 的增大而减小。 9.板高、柱效及柱长三者的关系(公式)?
10.利用色谱图如何计算理论塔板数和有效理论 塔板数(公式)?
0
1
2
3
2 3
DAD1 A, Sig
4
4 5
5
6
6
7
7
8 min
1
第十五章思考题
1.色谱法具有同时能进行 别于其它方法,特别对 法的优势更为明显。 和 的特点而区 和 的分离,色谱
2.按固定相外形不同色谱法是如何分类的? 3.什么是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 4.保留时间、死时间及调整保留时间的关系是 怎样的? 5.从色谱流出曲线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气相色谱仪及参数设置
气相色谱仪及参数设置
气相色谱仪及参数设置
气相色谱仪的五大系统
进样系统 载气系统 分离系统 检测系统
温控和数据处理系统
气相色谱仪及参数设置
气相色谱主机 温度控制区
载气 进样口 控制 色谱柱 检测器
钢瓶 He,N2
数据 处理
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气相色谱仪及参数设置
一、载气系统
增大 k'
增加选择性 提高柱效
增加容量因子:
1.改变柱温会影响分配系数从而 使容量因子发生改变, 2.改变固定相的量,采用细颗粒 固定相并填充的紧密而均匀, 3.改变流动相的组成。
增加选择因子: 1.改变柱温 2.改变固定相使各组分的分配系数有 较大差别 3.改用不同的流动相或流动相组成
仪器分析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仪器分析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篇一:仪器分析课后习题与思考题答案】3 章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ui-visp503.1 分子光谱如何产生?与原子光谱的主要区别它的产生可以看做是分子对紫外-可见光光子选择性俘获的过程,本质上是分子内电子跃迁的结果。
区别:分子光谱法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
3.2 说明有机化合物紫外光谱产生的原因,其电子跃迁有那几种类型?吸收带有那几种类型?跃迁类型与吸收带3.3 在分光光度法中,为什么尽可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因为在实际用于测量的是一小段波长范围的复合光,由于吸光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不同,就导致了对beer 定律的负偏离。
吸光系数变化越大,偏离就越明显。
而最大吸收波长处较平稳,吸光系数变化不大,造成的偏离比较少,所以一般尽可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
3.5 分光光度法中,引起对lambert-beer 定律偏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让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偏离lambert-beer law 的因素主要与样品和仪器有关。
样品:(1)浓度(2)溶剂(3) 光散射的影响;克服:稀释溶液,当 c 0.01mol/l 时, lambert-beer 定律才能成立仪器:( 1)单色光( 2)谱带宽度;克服:lambert-beer law 只适用于单色光,尽可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3.9 按照公式a=-lgt 计算第 5 章分子发光分析法p1085.3 (b )的荧光量子率高,因为(b)的化合物是刚性平面结构,具有强烈的荧光,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使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少,即减少了碰撞失活的可能性5.4 苯胺的荧光在10 时更强,苯胺在酸性溶液中易离子化,单苯环离子化后无荧光;而在碱性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故显荧光。
一般ph 在7~12 发生蓝色荧光。
气相色谱法

而取决于组分及两相的性质,并随柱温、柱 压变化而变化。
容量因子k 决定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
随柱温、柱压的变化而变化,还与流动相及 固定相的体积有关。
理论上可以推导出:
VS 1 kK K VM
t VR R k t M VM
相比(Phase ratio) =VM / VS: 反映各种色谱柱柱型及其结构特征
2、柱温的选择 能使沸点最高的组分达到分离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较低的温度。但以保留时间适宜,峰 形不托尾为度。 3、固定液与担体的选择 由实验手册查出参考值,再由实验选择。 4、汽化室与检测室温度 汽化温度、检测室温度高于柱温30-70度。 5、进样量 根据担液比及柱子形式决定进样量,进样 时间要短(1秒内完成)。
二、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 设两相邻峰的峰宽相等,即w1=w2,则
R
又知
2(t R ( 2) t R (1) ) w1 w2
t R ( 2 ) t R (1) w2
tR 2 n 16( ) W
W2
16t
2 R ( 2)
n
4t R ( 2 ) n
另
t ( 2) R tM
k2
§2-4 固定相及其选择 一、固定相的类型:
吸附剂型固定相
固定相{
担体+固定液型固定相
常用吸附剂型固定相有:
常用担体+固定液型固定相中: 常用担体有: 1、红色担体:(101型担体)
特点是:表面空隙小、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 高、担液能力强、表面有吸附中心。
2、白色担体:(6201型担体)
特点是:表面空隙较大、比表面积较小、机械 强度较差、担液能力中、表面无吸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硅酸钠配合物,使载体呈白色。其颗粒疏松,表面孔径大约8~ 9um,比表面积为1.0m2/g, 吸附性弱。常与极性固定液配伍
气液色谱担体
担体名称 种类 硅 藻 土 类 红色 硅藻土 担体 6201 红色担体 201 红色担体 301 釉化红色担体 适用于涂渍非极性固定液分析非极性物 质 由 201 釉化而成,性能介于红色与白色 硅藻土担体之间,适用于分析中等极性 物质 适用于涂渍极性固定液分析极性物质 催化吸附性小,减小色谱峰拖尾 上海试剂厂 特点及用途 生产厂家
(2)色谱峰
(chromatographic peak)
色谱流出曲线上突起的部分称为色谱峰。
正常峰为对称型正态分布。
fs=0.95~1.05
不正常峰
拖尾峰 前沿陡峭,后沿拖尾 fs>1.05 前延峰 前沿平缓,后沿陡峭fs<0.95
对称因子
+B W A 0 . 05 h = fs = 2A 2A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概念和 基本理论
一、 基本概念 二、 基本理论
一、 基本概念
1.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流出曲线(elution curve)是经色谱柱分离后
的样品组分通过检测器所产生的电信号强度随时 间变化的曲线,又称色谱图。
(1)基线(baseline)
在操作条件下,仅有 载气通过检测器系统 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 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 直线称为基线。 基线反应检测系统的 噪音随时间变化的情 况。
分配系数比又称分离因子,是指混合物中相邻两 组分的分配系数、容量因子或调整保留时间之比
K k 1 a= = 1= K2 k2
' tR2 ' tR1
混合样品中两个组分要能分开,它们的保留时间必须不等: 容量因子或分配系数不等是混合样品分离的先决条件 ' ' t R1 t R 2 或k1 k 2 或K1 K 2
2.保留值
保留值是表示样品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滞留时间的数值 它是定性分析的参数,一般用时间或体积表示。 (1)时间表示的保留值 保留时间(tR):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 时所需的时间 死时间(tM):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如空气)的 保留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tR '):tR'= tR-tM
峰高一半处的宽度
峰宽(peak width,W)
通过色谱峰两侧拐点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气相色谱流出曲线可提供很多重要的定性和定 量信息
1.根据色谱流出曲线上峰的个数,可给出该样品中至少 含有的组分数; 2.根据组分峰在曲线上的位置(保留值),可以进行定 性鉴定; 3.根据组分峰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4.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和区域宽度,可对色谱柱的分离 效能进行评价。
n=L/H
由塔板理论可以导出塔板数和峰宽的关系 L tR 2 tR 2 H= n= ( ) = 5.54 ( ) n W1 / 2
计算案例
在2 m ,5%d的阿皮松柱,柱温为100℃,记录纸速 为2.0cm/min的实验条件下,测得苯的保留时间为 1.5分,半峰宽为0.20cm,求理论塔板数和理论塔 板高度。 tR 2 1.50 2 解: n = 5.54 ( ) = 5.54( ) = 1.2 103 W1 / 2 0.20 / 2.0 2000 H= = 1.7(mm) 3 1.2 10
第五章 重量分析法 第六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七章 酸碱滴定法 第八章 非水溶液的酸碱滴定法 第九章 沉淀滴定法
第十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十五章 液相色谱法 第十六章 气相色谱
第十七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 联用技术简介
第十六章 气相色谱
gas chromatography,GC
(2)固定液的分类
化学分类:根据结构,按官能团名称不同分
烃类、聚硅氧烷类、醇类、酯类
极性分类:
规定:角鲨烷(异三十烷)的相对极性为零,β,β’—氧
二丙睛的相对极性为100。 其它固定相的相对极性在0~100之间,把0~100分为五 级,每20为一级,用“+”表示。0或+1为非极性固定液, +2,+3为中等极性的固定液,+4,+5为极性固定液。
2.特点
分离效率高 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 选择性高 气相色谱法可以分离化学结构极为相近的化合物,如同分异构体 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 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分析速度快 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应用范围广 适用于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20%的有 机物) 不足之处 不适用于高沸点、难挥发、热不稳定物质的分析。
放大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仪。
温度控制系统:
对气化室、柱室、检测室等加热、恒温和自动控制温度的变化。
三、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
气相色谱仪示意图
三、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
在气相色谱中,载气经高压 瓶供给,减压阀降压,进入 净化器脱水及净化后,由针 形阀调节载气的压力和流量。 流量计和压力表用来表示载 气的柱前流量和压力。然后, 经过进样器,样品在进样器注 入(如样品为液体,则经气化 室瞬间气化为气体)。由载气 携带样品进入色谱柱,将各 组分分离,分离后的各组分 依次进入检测器,检测器将 各组分的浓度(或质量)的变化, 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记录 下来。
它还可以说明填充均匀程度、载气粒度、载气流速、 柱温、固定液液膜厚度等柱效的影响。
第三节 色谱柱
一、 气-液色谱填充柱 二、 气-固色谱填充柱 三、 毛细管色谱柱
一、 气-液色谱填充柱
固定相:涂渍在载体上的固定液
1.固定液
(1)对固定液的要求 操作条件下蒸气压低,流失慢,柱寿命长。 选择性能高 对样品中各组分有足够的溶解能力 稳定性好 粘度要小
分析化学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主编
石慧 刘德秀
化学工业出版社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分析天平与称量方法 第三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第十章 配位滴定法
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十二章 电化学分析法 第十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四章 样品的采集及常见的与处理 方法
第一节 概 述
一、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 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 三、 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
一、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特点
1.分类
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 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 按分离原理不同可分为 吸附色谱法和分配色谱法 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 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一般常用60~80目、80~100目。
(2)载体的分类
载体
硅藻土型 非硅藻土型
红色载体 白色载体
红色载体:
硅藻土与粘合剂直接煅烧而成。天然硅藻土中的铁形成了氧化铁而
呈红色。其表面孔穴密集,孔径较小平均为1um,比表面积为 4.0m2/g, 机械强度大,吸附性强。
白色载体:
硅藻土与20%的碳酸钠混合煅烧而成,煅烧后氧化铁生成了无色的
塔板理论的特点和不足:
特点:
塔板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浓度极大
点的位置以及柱效的评价。
不足:
它的某些假设与实际色谱仪过程不符,
只能定性地给出塔板数和塔板高度的概念,不能解释柱
效与载气流速的关系,不能说明影响柱效的因素。
2.速率理论(rate theory)
速率理论
大连催化剂厂
白色 硅藻土 担体
101 白色担体 101 酸洗 101 硅烷化白色担体 102 白色担体 高分子微球
上海试剂厂
由苯乙烯和二乙烯苯共聚而成 经酸碱处理,比表面积 0.02 m2 / g ,可在 较高温度下使用,适宜分析高沸点物质。 由四氟乙烯聚合而成,比表面积 10.5 m2 / g 适宜分析强极性物质和腐蚀性物质
(3)固定液的选择
相似相溶原理
非极性物质应首选非极性固定液 中等极性物质应首选中等极性固定液 强级性化合物首选极性固定液
能形成氢键的物质选用氢键型固定液
组分的沸点差别为主要矛盾,选非极性固定液,若极性差别 为主要矛盾,则选极性固定液
2.载体
(1)对载体的要求
比表面积大,空穴结构好 表面没有吸附能力(或很弱) 不与样品或固定液发生化学反应,且热稳定性好 粒度均匀,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只要色谱柱的塔板足够多,组分的K值仅有微小的 差别,也可得到较好的分离。
(2)理论塔板数(number of theoretical plates,n) 板高(plate height,H)
理论塔板数和板高是衡量柱效的指标
色谱柱长:L
虚拟的塔板间距离:H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 则三者的关系为:
气相色谱仪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二、 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
1. 载气系统:
包括气源、净化干燥管和载气流速控制;
2. 进样系统:
进样器及气化室;
3. 分离系统:
色谱柱和柱室,是气相色谱仪的心脏;
4. 检测系统:
将载气中待分离组分的浓度或质量信号转变成易测的电信号;
5. 记录系统:
样品的分离过程图
二、 基本理论